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漢字的形體演變

漢字形體的演變,一般分為古文字階段和近代文字階段。先后出現了形態迥異的多種字體,甲骨文、金文、篆書稱為古文字,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稱為近代文字。秦至漢初是漢字發展兩個階段的過渡時期。

(一)甲骨文

甲骨文,在殷商古朝遺址的黃土地下,埋了三千年之后,被發現了。關于它的發現經過,長期以來流傳著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的一個夏天,北京城里國子監祭酒、著名的金石學家王懿榮患了瘧疾。醫生診脈后隨即開一張處方,其中有一味藥是醫生經常用的“龍骨”。王懿榮打發家人到宣武門外一家明代就開張的老中藥店“達仁堂”抓藥。藥抓回后,王懿榮百無聊賴,隨手撥弄一些草藥,無意中發現藥中的“龍骨”上刻有一種歪歪扭扭的好似篆書但又不認識的文字。王懿榮平素喜好金石學,精通青銅器銘文,對古文字學有較深的素養和造詣。這一偶然的發現,使他立即悟出此味“龍骨”絕非一般藥材,上面刻畫的歪歪扭扭的東西應當是比當時已知的各種古文字還要古老的一種文字。于是他又派人到藥店訪問“龍骨”的來源,并將藥店里所有帶字的“龍骨”全部買回。他的好朋友、《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字鐵云)也參與了此事。第二年,王懿榮去世,其收藏的甲骨轉歸劉鶚收藏。劉又繼續收集,最終收集了共計約五千片。他選出其中字跡完好的一千零五十八片,于1903年拓印成《鐵云藏龜》,這是著錄甲骨文的第一籍。

原來,北京城里幾家著名的中藥店,凡是“龍骨”這味藥材,幾乎都是由河南等地的藥材經紀商販運進京的。這些所謂的“龍骨”是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的農民在種地時偶然發現的,農民們以為是中藥“龍骨”,就賣給了當時的藥材商販。大概幾百年來他們一直那樣做,但是無人關注上面的文字,并且他們常磨去上面的刻痕,以便賣個好價錢。

這一事情轟動了當時的史學界,尤其是研究古代史的不少學者對此也產生了濃厚興趣。王懿榮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河南安陽小屯村,便多次派人前去收購,并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村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后,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一般說法是五千年文明史,然而真正有文獻記載年代的“信史”卻開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見于《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此前的歷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司馬遷在《史記》里說過,他看過有關黃帝以來的許多文獻,雖然其中也有年代記載,但這些年代比較模糊且不一致,所以他便棄而不用,在《史記·三代世表》中僅記錄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而無具體在位年代。因此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國歷史一直沒有一個公認的年表。過去史學界許多人對《史記》這些記載半信半疑,因為沒有當時的文字記載和留存的實物資料可作印證。

王國維對甲骨卜辭中所見的商代諸先王、先公,對照《史記》記載作了詳細考證,證實了《殷本紀》的可信性。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商朝第十代王盤庚,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附近)遷到殷(小屯村一帶),在此歷經至八代十二王,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之久。從一片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發現和認定,肯定了一個距今三千多年、長達六百多年的朝代。

從1928年秋到1937年夏,在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梁思永(梁思成的二弟,梁啟超的次子)等人先后主持下,工作人員在小屯村一帶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十五次考古發掘,不僅先后發現了總計二萬四千九百多片甲骨,而且發現了商代后期的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銅器、玉器、陶器。殷墟成為舉世聞名的古文化遺址,又一次震動了中外學術界。

我們通常所說的甲骨文,一般是指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商代晚期文字。目前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不僅商代有甲骨文,西周、春秋也有甲骨文;地點也不限于殷墟,西安附近、山西洪洞、北京昌平等地都有。

古代人們是怎樣進行占卜的呢?為什么這些龜甲獸骨上會刻有文字呢?對于這些十分有趣的問題,不少學者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做過多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對商周時期的卜法程序有了一致性認識。

在商周時期,人們不理解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發生變化的原因,認為一切都由鬼神操縱,祖先的靈魂可以預知未來,可以決定命運,所以當時盛行占卜。商代統治者每遇田獵、征伐、年景、生育、疾病等事無巨細都要進行占卜,并把占卜結果記錄下來。

從出土實物看,商周時期占卜所使用的材料是龜甲和獸骨。龜甲中主要是龜的腹甲,間或也用龜的背甲;獸骨則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偶爾也使用牛的肋骨或鹿、羊、豬的肩胛骨等。這些甲骨都是從各地采集或貢納到首都的。占卜前,要對這些甲骨進行一番整治,如將甲殼從背甲和腹甲的連接處鋸開,再打磨,使腹甲成為邊緣比較整齊的弧形。背甲則一般是從中脊處對剖為二,有的還要將中脊處凸凹不平的地方和首尾兩端去掉,使之成為像鞋底一樣的形狀,并在中間鉆出一個圓孔。甲骨加工完畢后,交專門負責占卜的卜官入庫保管。

占卜時,由占卜官在龜腹甲或獸骨的內面鉆鑿出一排一排的小坑或小槽,不能穿透,留一層很薄的甲壁,有的甚至不到半毫米。占卜官大聲喊著商王的問題向祖先詢問,同時將一根燒灼的銅棒放進槽里,甲骨的外面(正面)就會呈現出一定形狀的裂紋。這種裂紋就是“兆”,卜官根據“兆”判斷吉兇。卜官在占卜活動結束后,在外面刻寫卜辭,包括在甲骨上的占卜時間、卜者名字、所問問題、兇吉判斷、是否應驗等情況(如圖1-2所示)。

“占”是會意字,“卜”是龜甲兆紋的形狀,下面的“口”是問訊的意思,把這兩個意義相關的字組合在一起,由它們的聯合形式呈現出的新字“占”就是“卜問”的意思。

圖1-2 甲骨文

圖1-3 甲骨文字形特點

因為甲骨文絕大部分發現于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那里是商代后期都城的遺址,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殷虛(墟)文字”。又因為這種文字是用于占卜的,所以有人叫它“卜辭”。此外,它又被叫作“契文”“殷契”“殷虛書契”,這是由于它多數是刀刻出來的。

至今甲骨共發掘出十萬余片,全部單字為四千五百個左右,已經釋讀出一千幾百個,其余未釋讀出的多為地名、人名、族名以及為數不少的合文(一個形體包含兩個或者幾個字)等。

在字形特點方面,甲骨文象形性強,由于是刀刻,所以筆道纖細,筆畫細瘦,線條蒼勁,多方筆與直筆,字形大小不一,繁簡不一,字形不太穩定。同一字往往有若干變體。如圖1-3所示。

(二)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鐘鼎文”。

考古發現,我國在殷商時期就能熟練地掌握青銅器的冶煉和鑄造技術。青銅器主要為統治者和貴族的奢侈生活器具,有酒器、樂器、食器、飲器等。這些器具如用作禮器,則成為“吉金”,王國維的恩師和親家羅振玉曾整理出金文拓本之大成的金文合集《三代吉金文存》。

到了西周,銅器制造業已十分發達,青銅器的使用范圍更廣了,種類也更多了,除了鼎,酒器和烹煮器外,還有盥洗用的盤、匪,盛食物用的簋、盥,奏樂用的鐘、镩,以及各種兵器和生產工具。商代貴族為了記錄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如歌功頌德、財產分配、疆界紛爭、勸誡命令等,就選擇鑄在貴重、精美、受人喜愛而又便于保存的銅器上。貴重又可長久保存的青銅器,內容上看,記述慶典及帝王賞賜之事較多。銘文結尾常有“子子孫孫永寶用”這樣的文字。

圖1-4 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自身有極強的工藝性。就字體而言,金文筆畫豐滿粗壯,多圓筆,字形勻稱,漸趨方塊形。較之甲骨文,金文象形性差,線條化明顯,形聲字多,是一種更為成熟的形體。如圖1-4所示。

(三)篆書

篆書一般有大、小之分。大篆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國文字(如璽印文字、帛書、瓦當文、貨幣文)等;狹義的大篆專指春秋戰國之際秦國的文字。此處取狹義。傳說周宣王太史籀曾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大篆直接脫胎于金文,故尚有較濃的金文的痕跡,但筆畫更趨均勻,字形更趨整齊。

小篆由大篆發展而來,是秦統一六國后,“書同文”的產物,傳說小篆為秦相李斯所作。李斯得秦始皇許可,編制標準字形工具書《倉頡篇》。后來,中車府令(掌管皇帝的車輿出行)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在漢代初期被人合編成一部書,統稱為《倉頡篇》,又稱《三倉》,共收有三千三百個字,西晉失傳。推行小篆可以說是漢字發展史上的第一次漢字規范化運動,小篆的問世一掃歷代字體混雜的局面。較之大篆,小篆字形更為勻稱整齊,更為統一,更為簡化和定型,異體字也大為減少。小篆正式通行時間不長,漢代即被隸書取代。但在歷代印章制作中,小篆仍占一席之地。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字形對照如圖1-5所示。

圖1-5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字形對照表

(四)隸書

小篆勻稱美觀,但是書寫太慢,不太實用,不久就被隸書取代了。

隸書分秦隸和漢隸兩種。秦隸又稱古隸,始于秦代,是小篆的一種省變體,目的是宜于日常急用。秦代篆隸并用,小篆是規范字體,隸書是應急的俗體。漢隸又稱今隸,由秦隸進一步演變而來,通行于兩漢。漢隸使漢字結構更趨簡化和定型,漢字符號化增強,象形性減弱,被稱作古文字與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字體扁平,筆畫有波磔。如圖1-6所示。

(五)楷書

圖1-6 漢隸張遷碑

楷書又稱真書和正書,“楷”為模范、標準之意。楷書興于漢末,盛于魏晉南北朝。楷書由隸書省改而來:波磔改為平直,扁平改為方正。楷書一直沿用至今,是通行時間最長的標準字體。

唐朝的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元朝的趙孟頫以自己獨特的風格把楷書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被世人稱為楷書四大家。他們的代表作品分別是: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柳公權《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顏真卿《麻姑山仙臺記》、趙孟頫的《玄妙觀重修三門記》。

(六)草書

廣義的草書是指比正式字體寫得潦草的字體。因此,草書是一種輔助性字體。可以說,所有正式字體包括甲骨文、篆書、隸書和楷書都存在相應的草體。

通常所謂的草書則指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章草是隸書的草寫體,因盛行于東漢章帝時而得名。章草的特點是:多連筆,但字字獨立,不相牽連,明顯保留了漢隸的波勢。東漢時期有個名叫杜度的大臣,草書寫得好,漢章帝特許草書上奏。

今草是楷書的草寫體,始于唐代。今草的特點是:字體連綿,一筆到底,一氣呵成。狂草起于唐代,書寫詭奇多變,極難辨認(甚至有的書寫者不識己書),如張旭、懷素的作品等。狂草實用性差,但在書法藝術領域卻有獨特的美學價值。草書均有一定的章法,不可任意而為。

字體樣式和朝代是有很大關系的。唐朝是一個強大而繁榮的時代,是秦漢、隋朝以來,第一個不筑長城的統一王朝,物華天寶,海納百川,威震四方。特別是盛唐,更是一個自信、熱情、奔放、包容的時代,訴諸書法文字,便有了“翩若驚鴻,矯若游龍”之狂草。

(七)行書

行書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兼得二者之妙,所謂“近楷不拘,近草不放”,好寫易認,方便實用。行書又分行楷、行草二類,前者近于楷書,后者近于草書。行書是應用最廣泛的手寫體。

上述漢字形體演變的歷史,只是漢字發展的大概輪廓。從發展軌跡看,漢字經歷了由圖形至筆畫,由象形至象征,由復雜至簡單的轉變。但總的來講,漢字又始終沒有離開寫意的軌跡,始終凝聚著華夏民族對社會與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體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皮县| 根河市| 新宁县| 崇文区| 沙河市| 北宁市| 安国市| 镇远县| 新密市| 泰兴市| 通州区| 南昌县| 射阳县| 鄂温| 广宁县| 泽州县| 冷水江市| 武清区| 文登市| 吉水县| 嘉禾县| 江川县| 宜昌市| 基隆市| 黄山市| 巴塘县| 文安县| 海淀区| 太保市| 三都| 无棣县| 莲花县| 海宁市| 平谷区| 聂拉木县| 加查县| 建水县| 襄城县| 巩义市| 逊克县| 新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