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神奇的漢字

第一講 源遠流長光耀古今

一、漢字的起源

(一)遠古文明

關于中華民族本土上人類的起源,考古挖掘不斷有新的發現,一般認為云南元謀人,是我們最早的人類祖先,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1976年,云南祿豐縣發現了臘瑪古猿的下頜骨,四年后,四具臘瑪古猿頭骨化石被發掘出來。據鑒定,這種古猿正處于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他們生活的時間,距今大約有一千萬年。

我們的原始先民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逐漸步入文明時代。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是文字的產生和使用。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甲骨文產生在殷商時代,無論在形體上還是構造上都堪稱成熟的文字。漢字在進入甲骨文之前,必定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歷程,但是,沿著甲骨文再向前追溯,可以證實漢字歷史面貌的文物與文獻還不夠系統和充分,只能根據文獻記載做些推斷。屬于仰韶文化早期的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精美的彩陶,它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至前4500年。其上的一些刻畫符號如“⊥、┿、×、”等,極可能是漢字的前身或雛形。

(二)實物記事

文字產生之前的漫長歷史時期原始先民是通過什么方式記事的呢?先民們主要利用實物手段來幫助記憶,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交際需要。這些實物手段主要有結繩、刻契等。

關于結繩記事,《周易正義》中有一段話:“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近世臺灣的高山族、云南的哈尼族等都曾如此。一些漢字保留了結繩記事的痕跡,如“十”“廿”“卅”“世”的甲骨文字形分別是。如圖1-1所示。

圖1-1 結繩記事

刻契,即在木條上或竹條上刻上鋸齒,用來記數。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大多采用過此法。海南的黎族、云南的佤族和哈尼族在二十世紀中期仍然保留這種習俗。契丹族正史也有類似記載。

實物記事花樣繁多。據周有光先生《語文閑談》記載,云南景頗族曾出現過實物情書、戰書及和約。情書:用紅、白、黑三色線纏一個芭蕉葉包,內有樹根,表示想念;石灰,表示希望會見;草煙葉,請對方吸后增加愛情。戰書:三色線的芭蕉葉包,內有土塊,表示爭奪土地;子彈,表示宣戰。和約:竹筒一節,兩端各刻一個缺口,代表議和雙方;中間刻一個缺口,代表中人;把竹筒一劈兩半,雙方各保存一半。這種古樸的以物代言,今天僅見于某種特殊場合。

實物之外,古人記事和表達思想也采用文字的形式。文字畫也屬于前文字階段。文字畫不注重繪畫藝術,只記錄語言的大意,用一幅畫描述一段話。內容缺乏具體與準確,因而不能算作文字,只能視為文字的濫觴。世界各地保存的原始壁畫大都具有此類性質。

文字畫后,真正的文字就逐漸產生了。因此說,文字最大可能是起源于圖畫。

容庚先生在談到甲骨文中的動物象形字時,亦明確指出了這一點:“羊角像其曲,鹿角像其枝,象像其長鼻,豕像其竭尾,犬像其修體,虎像其巨口……因物賦形,恍若與圖畫無異。”因此有“文字權輿,始于圖象”“書畫同源”等說法。

(三)倉頡造字

從第一個漢字誕生之日起,我們的祖先就給它涂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后來就有了倉頡造字的傳說。《淮南子·本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敘》言:“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上面引文里提到的“書”和“字”兩個名稱。現在可以把它們理解為文字,具體指漢字。在古代,“文”和“字”的意思不同,所謂獨體為文,合體為字。“依類象形”,即描摹物體形象,產生的是“文”,“形聲相益”,即不同的形體互相組配,產生的是“字”。“倉頡作書”的“書”則概指“文”和“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岭县| 呼和浩特市| 油尖旺区| 山东省| 天门市| 甘洛县| 金阳县| 南阳市| 张家港市| 岳西县| 永平县| 安多县| 合水县| 荔浦县| 泗洪县| 峨眉山市| 安宁市| 卫辉市| 漾濞| 石泉县| 陆川县| 容城县| 东阳市| 碌曲县| 讷河市| 察隅县| 榆社县| 蓬莱市| 乌什县| 郎溪县| 措美县| 同心县| 都安| 景德镇市| 缙云县| 简阳市| 北碚区| 驻马店市| 陆良县| 屯门区| 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