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學習情境一 社會福利制度認知

子情境1 社會福利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

1.提高在特定情境下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2.熟練運用社會調查方法的能力。

知識目標

1.掌握社會福利的概念與特征。

2.了解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關系。

3.了解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關系。

4.掌握社會福利服務的概念、特點、分類和服務方式。

5.了解社會福利社會化的相關知識。

任務一 社會福利認知

情境導入

據2013年10月22日重慶日報刊載的一篇報道稱,農村五保戶、城市“三無”人員、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困境兒童,這些都屬于國家照顧幫扶的對象,而記者從九龍坡區民政局獲悉,九龍坡區現有五保戶1 225人,分散供養609人,集中供養616人,其中敬老院供養481人,五保家園供養135人,城市“三無”人員79人。自2006年以來,該區已三次提高五保供養標準,目前標準為散居供養五保戶每人每年3 600元,集中供養五保戶每人每年4 800元,高于重慶市民政局規定的每人每年3 300元供養標準。自2010年開始,九龍坡區利用區級福彩公益金,先后投入數百萬元用于新建、改擴建敬老院,改善敬老院的設施、環境。比如,該區內的白市驛鎮敬老院經過改造后,為老人配備了電視室、活動室、閱覽室、醫務室、康復室、理發室、餐廳、男女浴室等,老人們居住的房間內也配置了電視。此外,九龍坡區還將全區五保戶和“三無”人員全部納入城鄉合作醫療范圍和醫療救助范圍,“三無”和五保老人在生病住院治療時,扣除醫保報銷的部分,區、鎮級財政還有額外補貼以實現全額報銷,從而基本解除了老人看病治療的后顧之憂。

除了為農村五保戶和城市“三無”人員提供保障,九龍坡區還積極通過各種途徑保障困境兒童的入學和生活。該區已將現有的31名社會散居孤兒,52名事實無人撫養困境兒童,全部納入了基本生活發放范圍,每名孤兒每月可領取600元的基本生活費。而對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也分別采取多種方式給予特殊關愛。比如,在白市驛鎮讀小學四年級的小順(化名),是一名棄嬰,與60歲有智力缺陷的婆婆共同生活,一家人靠撿廢品為生。雖然有低保救濟,但婆孫倆的日子還是過得很艱難。隨著困境兒童撫養補助政策的出臺,小順每個月能領到600元生活補貼,而當地民政部門為了讓他生活得好一些,還通過慈善機構為他聯系了一個企業,為其提供每月200元的生活費,直至其念完小學。

任務描述

根據上述情境,試討論并分析下列問題:

1.為什么我們要對年老、貧病、失依的人群給予特殊照顧?

2.社會福利的目的是什么?

3.該情境反映了社會福利具有什么特點?

4.我國社會福利服務的主要對象有哪些?

任務實施

1.以每5人為一組,對全班同學進行分組。

2.各小組根據情境,開展主題討論。

3.各小組分析社會福利的目的、特點、主要服務對象等。

4.各小組選派代表匯報、分享討論結果。

任務總結

1.教師結合情境對任務要求進行分析。

2.教師對各小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

任務反思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因此,社會福利不僅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政府和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的社會福利與西方普惠型的福利有明顯的不同。我國當前的社會福利仍然主要面向老年人、殘疾人、孤殘兒童等有特殊需要的群體。在滿足他們需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服務水平,增加社會福利產品的供給,擴大福利覆蓋面,從而逐漸建成有中國特色的適度普惠型的社會福利體系。

知識鏈接

一、社會福利的界定

(一)社會福利的概念

社會福利是現代社會廣泛使用的一個概念。人們往往根據各自的立場和目的給予這個概念以不同的解釋。根據日本學者一番ケ瀨康子的解釋,社會福利“是泛指解決有關‘福利’問題的各種社會方法和政策”。但是,這種界定很容易把社會福利與社會福利制度相等同,從而忽略了社會福利的價值追求與現實意義。因為,福利也涉及人們的主觀感受和實際的生活狀態,并且和各種社會事項相聯系。

從詞源學的角度考察,無論漢語還是英語,社會福利的“福利”一詞首先都是同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狀態相聯系的概念。在漢語中,福利包含了“幸福和利益”的意思。如《后漢書》(卷四九)中有“仲長統傅昌言理亂:是使奸人擅無窮之福利,而善士掛不赦之罪辜”的說法,其中的“福利”二字就是指“幸福和利益”之意。在英語中,福利的英文單詞為“welfare”,它是“well”和“fare”意義的綜合,意指“一種健康、幸福而美好的生活狀態”。然而,什么才是“好的生活”,這卻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它既可以指物質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樂,也可以指精神上、道德上的一種狀態。

如果說,福利指向的是個體或群體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目標,即一種好的狀態或滿意的生活質量,那么與之密切相關的社會福利,在社會學上的意義,則遠非“社會”與“福利”概念的合成那么簡單。要界定什么是“社會福利”,首先需要我們跳出個人的范疇而站在“社會”的層面來思考并解決與實現“美好的生活”相關的一系列問題。比如,社會根據什么來幫助人們生活得到幸福,通過什么樣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可以保證人們生活的幸福等。而根據目前國內外學術界主流的觀點,一般認為社會福利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廣義的“社會福利”包含兩個層次的意思,既可以指社會福利狀態,也可以指社會福利制度。根據美國著名的社會政策研究專家米基利對社會福利的定義,所謂社會福利狀態,指的是“人類正常存在的一種情況或狀態”,它實際涉及人類社會生活非常廣泛的方面,包括社會問題的調控、需要的滿足、發展潛能的機會等。而社會福利制度則是指由國家制定的旨在改善和提高全體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種政策和保障制度,這個層面的社會福利含義與社會保障制度相當,通常也被稱為“大福利”。現在大多數歐美國家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社會福利的,政府舉辦和出資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質和文化、衛生、教育等生活的社會措施,以及政府舉辦的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城市住房事業和各種服務事業,各項福利性財政補貼都納入到社會福利的范疇。廣義的社會福利指向的對象是全體國民。與此相對應的是狹義的或微觀的“社會福利”,即把社會福利視為社會保障體系或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子系統,是專門針對社會弱勢人群所提供的帶有福利性質的服務與保障措施,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和自立能力,如老年福利、未成年人福利、殘疾人福利等。

鑒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國內學術界一般是從狹義的角度去界定社會福利的。也就是說,認為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的功能相當,它通常是指國家和社會為保障部分社會成員,尤其是困難者的基本物質生活而實施的福利活動和制度安排,它旨在通過資金和服務來保證受助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其給付對象是因年老、疾病、生理或心理缺陷喪失勞動能力從而出現生活困難的特殊人群,給付標準是維持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這表明我國社會福利是專為社會弱者或特殊人群服務的,且以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為主。權威的社會福利黃皮書也認為:“社會福利是國家和社會為增進與完善社會成員尤其是困難者的社會生活而實施的一種社會制度,旨在通過提供資金和服務,保證社會成員一定的生活水平并盡可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1]

社會福利并非恒定不變的,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往往與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文明程度呈正相關性,即經濟基礎發展水平越高,其社會福利包括的內容就越廣泛、質量就越高;反之亦然。[2]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社會福利將逐步從狹義的社會福利向廣義的社會福利過渡。

(二)社會福利的特征

1.保障內容的福利性

社會福利是由國家和社會團體為改善國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提高國民生活質量而舉辦的公共福利設施、社會津貼、社區服務等,這些形式的福利是由國家或社會免費或優惠提供的,具有明顯的福利性。正因如此,社會福利有“社會工資”的美稱,特別是在英國及北歐等福利型國家里,社會福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資”的重要組成部分。

2.水平的不可逆性

社會福利是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產物,是現代社會對貧困等社會問題的制度性回應,基本功能是通過滿足變遷中的社會需要與人類需要,達到緩解社會沖突與解決社會問題的目的。一般說來,社會福利的水平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說,社會福利的水平只能逐漸提高,不能降低。如果出現降低的情況,就要遭到人們的普遍反對,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3.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性

一般來說,社會福利表現出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性。也就是說,人們在享受社會福利時無須貢獻什么,限制性條件也非常少,最多是規定必須是該國或該團體的成員。在這一點上,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險都有較大的區別。眾所周知,社會救助的享受條件是享受人自己提出申請且要經過家庭經濟狀況的調查,在確認其生活狀況低于社會貧困線后,才有資格享受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的享受條件是先參保且滿一定的期限,達到一定的年齡或其他規定條件后,方能得到保險給付,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保險中基本上是對等的。

4.實現方式的多樣性

人們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僅需要經濟收入保障,而且需要各種社會服務,這就決定了社會福利的實現方式也應是多種多樣的。特別是對社會上的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來說,經濟收入保障固然重要,而服務保障同樣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福利服務保障,他們即使有了錢,也有可能陷入生活困境之中。因此,社會福利不僅要注重資金保障,還要特別注重發展各種形式的福利性服務保障,并通過動員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使自助—互助式的社會福利服務成為提高社會生活質量的有效手段。社會福利服務既能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又能改善人們的人際關系,它有利于健康和諧生活方式的建立,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人們的社會生活質量。

(三)社會福利的功能和作用

1.提高國民生活質量

社會福利通過提供低費或者免費的福利待遇和提供現金補貼,使社會成員在收入不減少的情況下,提高生活待遇。隨著社會化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勞動者創造的財富越來越多,生產的社會化發展必然帶來人們生活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許多原來屬于個人的責任和家庭的職能逐步轉變為國家責任和社會職能,如兒童健康、老人保健、殘疾人康復和就業、科學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等。國家通過財政稅收的方式,積累財富用以興辦各種社會福利事業,使社會成員共同受益,提高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水平。

2.促進社會穩定

通過舉辦社會福利,可以對因競爭而產生的弱勢群體進行補助和幫助,有利于針對不同保障對象的需求提供特殊的福利設施和服務,從而保護他們的基本權利,減少貧富差距和社會震蕩,追求和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穩定。

3.調控經濟發展

從宏觀層面講,社會福利基金的積累,有利于增加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促進消費,從而提高投資,保證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從微觀的角度講,社會福利的實施與完善,可以使企業擺脫年老、傷殘等社會性負擔,有利于企業優化勞動組合與人才合理流動,從而有利于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集中精力從事生產經營,提高效率,增強企業活力和轉換企業經營機制。

4.促進社會公平,保障基本人權

社會福利從本質上講是對國民財富的一種再分配,這種再分配是縮小貧富差距、避免兩極分化、促進社會公平的根本保證,而社會公正是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此外,社會福利制度體系的建立對解除或預防貧困,消除社會成員的后顧之憂,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生活的安全感及維護人格尊嚴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些都是社會成員作為人所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福利是人權得到保障的體現。

二、社會保障的界定

(一)社會保障的概念

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一樣,也是社會政策研究廣泛使用的一個概念。“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詞最早出自美國1935年頒布的《社會保障法》。美國1999年出版的《社會工作詞典》將“社會保障”定義為:“一個社會對那些遇到了已經由法律作出定義的困難的公民,如年老、生病、年幼或失業的人,提供的收入補助。”《新不列顛百科全書》對“社會保障”的定義是:“社會保障是對病殘、失業、作物失收、喪偶、妊娠、撫養子女或退休的人提供現金待遇。”國際勞工局對“社會保障”的界定是:“社會保障即社會通過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對其成員提供的保護,以防止他們由于疾病、妊娠、工傷、失業、殘疾、老年及死亡導致的收入中斷或大大降低而遭受經濟和社會困窘,對社會成員提供的醫療照顧以及對有兒童的家庭提供的補貼(1984)。”[3]

在中國,社會保障也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理解。其中,狹義的社會保障一般是指社會成員因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等原因喪失勞動能力或不能維持基本生活時,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對他們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安排。[4]廣義的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依法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予以保障的安全制度”。[5]

我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初,主要包括繳費型的社會保險和非繳費型的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等內容。其中社會保險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五個項目。作為一項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關系到社會全體成員切身利益的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我國的社會保障在配置資源、調節分配、引導消費、促進生產、穩定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也證明,社會保障是社會的“穩定器”和“安全網”,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器”和“穩定器”,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緩解社會矛盾、調節經濟波動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關系

作為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的兩個核心概念,對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相互關系,國內外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見解。其中,大多數的國外學者都認為社會保障以滿足公眾低層次基本生活需求為目標,是從屬于社會福利的一個子系統,而社會福利更關注人們生活狀況的改善和整體生活質量的提高,因而層級更高,定義的范圍更廣。

與國外學界的觀點相反,我國在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關系問題上一直持狹義的社會福利觀,即認為社會福利從屬于社會保障,是社會保障的一個子系統,而且在社會保障體系中處于較低層次。具體而言,社會福利是由民政部門負責的為孤、寡、老、幼、病、殘等社會弱勢群體提供的用于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收入援助和服務保障。

歸根結底,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關系,既直接反映了一國現實的社會福利狀態,同時也反映了一國政治精英、社會精英和普通民眾的主流價值觀念。因此,對二者關系的界定并非是一個單純的學術問題,對二者關系的探討絕對不能脫離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現實狀況。鑒于中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生活總體上仍處于由溫飽向小康過渡的狀況,我國目前在理解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關系時所堅持的制度性狹義的社會福利觀,符合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尚不具備充分滿足人民福利需要的能力的客觀現實。當然,從長遠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加強,以及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活狀況、提高生活質量愿望的日益強烈,我國對社會福利的界定必將逐步向廣義社會福利的范疇靠近,屆時社會福利將會成為社會保障的最終目標和歸宿。

三、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

全美社會工作者協會對“社會工作”的定義是:“社會工作是幫助個人、群眾或社區的專業活動,這種活動能夠提升或恢復原上述主體的社會功能的能力,并能為上述主體順利實現自己的目標創造社會環境。”[6]我國學者周沛,葛忠明等認為社會工作是專門化和專業性的助人工作,其工作的展開過程就是幫助人、救助人的過程,亦是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形成與提供的過程。[7]而學者盧漢龍,彭希哲認為,社會工作是指由政府機構或民間團體所從事的,以協助個人、家庭、團體或社會發揮其潛能,調整其關系,解除或預防因人與人、人與社會環境所引起的各種社會問題,并改進其生活或促進其福利的一種專業工作。社會工作的目的是解決社會問題,其宗旨是通過社會工作機構或社會工作者所提供的專業幫助,使處于社會問題中的廣大社會成員擺脫困難,從而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社會工作的具體任務大體上可分為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和協調人們之間的關系兩大類。[8]

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關系非常密切。美國學者史梅麗就認為社會福利和社會工作是指同一件事情,只是其使用的層次不同而已。社會工作是具體、直接地提供社會援助。社會福利包括一個國家的福利政策及其所持的理念,主要是一種制度、政策層面的理念。我們認為,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是既相互聯系,又有一定區別的兩個概念,兩者的關系表現在:

第一,社會福利是社會工作的起源和歸宿。首先,社會工作源于社會福利,社會工作是一種派生的社會制度,當民間的互助制度和政府的福利體系不能有效地滿足社會需求時,新的需求空間產生了,社會工作便獲得了存在的必要性。其次,社會福利是社會工作的目的和歸宿。根據學者盧漢龍、彭希哲的定義,社會工作的目的就是解決社會問題,以及幫助那些處于各種社會問題中的廣大社會成員擺脫困難,發揮潛能,調整關系,改進其生活或促進其福利。最后,社會福利的范疇要大于社會工作,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福利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工作的開展過程,也是福利的形成、供給及提升的過程,所以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第二,社會工作是實現社會福利狀態和執行社會福利制度政策的工作方法和手段。社會福利是以理念或制度的形式存在的,這種以制度和理念形式存在的社會福利必須通過具體的社會福利服務活動才能達成,而社會福利服務活動的開展又需要依據社會工作專業的知識、倫理、方法及技巧來確保其功效。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專業倫理、知識、方法及技術。這種專業知識和技術是根據現代民主社會哲理和社會組織的原則、原理,人類行為的科學知識、專業診斷、治療的原則來協助他人,改善環境。作為一種服務活動,社會工作是實現社會福利的手段。如果沒有社會工作的具體操作,社會福利就不可能具體化和付諸實施,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9]

第三,社會福利是社會工作的主要領域,但不是全部內容。社會福利主要提供物質幫助,而社會工作不僅提供物質上的幫助,還提供精神上的幫助,著重在于提高發掘受助者自我發展的能力。因為,以我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現有的社會福利還只能是狹義的,并不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到這些服務,某些成員可能因為身體、心理或社會障礙無法得到這些福利,這時就需要社會工作者提供幫助,幫助受助者發掘自我潛能,同時鼓勵受助者自立自強,增強其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

隨著我國社會福利事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工作技巧正被引入到社會福利領域中,因此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結合也必將更為緊密,新一代的社會福利工作者和服務者,應當熟練掌握各種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學會運用社會工作的知識來解決各種社會福利問題。

任務二 社會福利服務認知

情境導入

據新華網記者2009年9月10日從民政部了解到,目前我國社會福利制度開始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在切實保障“兩孤一殘”人員基本權益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享受到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福利服務。據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現在,我國面向老人、殘疾人、孤兒、五保的福利服務機構、設施和服務項目愈趨完善,“星光計劃”順利完成,“兒童福利機構建設藍天計劃”和“農村五保供養服務設施建設霞光計劃”啟動實施;“殘疾孤兒手術康復明天計劃”順利推進,造福于這些特殊群體。截至2008年年底,全國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4.0萬個,床位279.4萬張,比上年增長11.2%;收養221.9萬人,比上年增長11%。

與此同時,我國面向社會公眾的福利服務穩步發展,建成“星光老年之家”3.2萬個,涵蓋老年人入戶服務、緊急援助、日間照料、保健康復和文體娛樂等多種功能,受益老年人超過3 000萬人;居家養老服務蓬勃發展,老年人享受的社會優待越來越多。全國已建成城鎮社區服務設施14.1萬處、社區服務中心1萬多個,社區公共服務的條件日益完善,內容不斷豐富。

兒童福利事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近年來,民政部繼續實施“兒童福利機構建設藍天計劃”,建立“殘疾孤兒手術康復明天計劃”長效機制。啟動實施“重生行動——全國貧困家庭唇腭裂兒童手術康復計劃”。制定《關于汶川大地震四川省“三孤”人員救助安置的意見》,全力做好汶川地震孤兒安置工作和生活保障。民政部等15部門《關于加強孤兒救助工作的意見》的出臺和貫徹落實,使孤兒社會福利內容由單純養育向教育、醫療、康復、成年后的住房和就業拓展。

此外,民政部調整和完善福利企業優惠政策,拓寬殘疾人的就業渠道。社會福利企業進一步優化組合,實現了減員增效。截至2008年年底,全國共有福利企業23 780個,比上年減少1 194個;殘疾職工61.9萬人,比上年增加5.6萬人;實現利潤118.4億元,比上年減少30.1%;年末固定資產1 412.7億元,比上年增加10.6%。

這位負責人還表示,目前我國面向公眾、多元化投資、多層次發展、專業化服務的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格局已經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任務描述

針對情境中所描述的我國社會福利服務的發展狀況,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分析以下問題:

1.社會福利服務的主要類別包括哪些?

2.我國社會福利服務的主要發展趨勢是什么?

3.什么是適度“普惠型”的社會福利?

任務實施

1.以每5人為一組,對全班同學進行分組。

2.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學習情境展開討論。

3.各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回答上述問題。

任務總結

1.教師對各小組討論過程與結果進行點評。

2.教師引導學生重新對學習情境中的資料進行分析。

任務反思

當前,我國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日趨蓬勃,作為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重要成果之一,社會福利服務在服務形式、服務內容及服務質量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福利服務的對象也將逐步由“兩孤一殘”等特殊人群轉為面向全體社會成員。

知識鏈接

一、社會福利服務認知

社會福利服務(Social Welfare Services),在社會政策研究領域也被人稱為社會服務、福利服務或公共服務。[10]其中“社會服務”(Social Services)一詞在西方國家較為常用,指由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為市民提供的非現金形式的個人或社區服務,如日間照料、住房服務、危機干預、針對受虐婦女的支持性小組等。在我國,大部分學者認為社會福利服務是與商業服務相對的一個概念,主要指對社會弱勢群體提供的各種服務。但在社會福利服務的具體定義方面,目前學界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比如有學者認為,社會福利服務是指直接面向社會成員,尤其是社會中的具有特殊需求的個人、家庭或群體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務。[11]而學者黃晨熹則認為,社會福利服務是指國家和社會通過福利機構或社區組織為解決人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而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和設施的社會福利計劃和項目。

基于我國目前在社會福利內涵界定的特點,我們認為,社會福利服務是由政府出資購買或制定優惠政策扶持,由社區組織或專業福利機構提供的,以保障老人、兒童、殘疾人及其他困難群體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并進一步提高其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帶有福利性質的社會服務或社會保障措施。

根據上述定義,社會福利服務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服務本質的“福利性”。所謂“福利性”,是與“商業化”相對,指按照非商業性的原則和方式來提供的服務。政府(或其他公共組織)向社會成員提供的服務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福利性的服務,盡管其福利性的程度不盡相同。從服務提供方的目標上看,其提供社會服務的目標不是為了贏利,而是為了實現某種社會性的目標;從其運行方式上看,它們一般都有一定的公共資金或優惠政策的支持,因此可以免除或降低向服務對象的收費。

第二,服務的針對性。社會福利服務的目標就是要為人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滿足人民的需求。因此,有需求的地方就要設置相應的服務設施或項目,切忌搞形式主義。社會福利服務面向的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但它也有重點服務的對象,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有特殊困難的人,如老人、兒童、殘疾人、精神病人等;另一類是有特殊貢獻的人,如優撫對象。除了對重點對象提供無償服務之外,一般的社會福利服務可采取有償服務的方式。

第三,服務提供方式的多樣性。社會福利服務的提供者既可以是政府部門,也可以是志愿機構、社區組織;既可以是公營的,也可以是民營的,或者民辦公助的;既可以是免費的,也可以是收費的。提供地點既可以是政府或組織專門設立的辦事處或機構,如照料各種特殊困難的群體的院舍,也可以是服務對象所在的社區或家庭。

第四,資金來源的廣泛性。社會福利服務的資金來源一般以財政撥款為主,社會捐贈和個人付費為輔。如前所述,一方面,社會福利服務具有福利性和非商業化特征,其主要目標是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社會整合,因此政府公共財政支持應該是其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不過,當前相對于其他公共投入來說,社會福利服務支出占政府社會支出的比重仍相對較少,許多社會福利服務項目都存在資金緊缺的問題。因此,對于許多社會福利服務機構來說,社會捐款也成為其提供服務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另一方面,面對社會不斷增長的社會福利服務需求,有限的財政資源始終捉襟見肘,因此部分地方已經開始在一定范圍內探索實施使用者付費的方式,希望以此拓寬社會福利服務資金的來源渠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資金的不足。

1.我國社會福利服務的分類

社會福利服務的內容比較龐雜,按照其服務對象、性質和運行方式的不同,可以對其進行不同的分類,比如按照服務對象的不同,社會福利服務可以分為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的服務等。在我國,官方一般將社會福利服務分為三大類:老年人社會福利服務、兒童社會福利服務和殘疾人社會福利服務。

其中,老年人社會福利服務是指政府和社會向處在特殊困境下的老年人所提供的養護、康復等方面的服務。其重點是老年人的權益保護、老年機構養老福利服務和社區養老福利服務,具體內容包括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醫療康復和保健、教育和文化娛樂,以及就業和參與社會等。兒童社會福利服務是指國家為兒童提供教育、計劃免疫等社會服務,特別是為殘疾兒童、孤兒和棄嬰等處在特殊困境下的兒童提供福利項目、設施和服務,保障其生活、康復和教育。我國目前的兒童福利服務主要包括三類:第一類是對孤兒進行收養,并使其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第二類是對那些可以康復的殘疾兒童實施治療和康復,使其減輕殘疾程度,回歸社會;第三類是使各類殘疾兒童受到足夠的教育,增強他們的生活和勞動能力,使之作出對社會有益的貢獻。殘疾人社會福利服務主要指國家和社會保障殘疾人生活和心身健康、改善殘疾人的生活條件、幫助殘疾人就業等而為殘疾人提供的康復、教育、勞動就業、文化生活、生活照料等服務,重點是幫助殘疾人實現就業,采取臨時救濟和集中供養及興辦殘疾人福利安養機構等福利措施對殘疾人提供特別照顧。[12]本書也是采用這種分類方式來介紹社會福利服務的相關內容。

2.社會福利服務的方式

社會福利服務的方式指的是人們采取什么樣的組織,通過什么樣的形式把服務送達給受益人。用何種方式來提供社會福利服務關系到如何配置福利資源,以及如何協調服務供給者與受益人的關系的問題。

社會福利服務的方式可以多元化,具體采用何種服務方式應當與受益者的實際需求相適應。比如在英國,社會福利的基本服務方式有四種:一是院居服務,指受益人脫離家庭,集中到福利院居住,由福利院提供各方面的服務,如老人院、兒童福利院等;二是日間照顧,指在社區建立各種服務中心由其提供各種福利服務,如日間嬰幼兒護理、兒童游戲、老人護理、殘疾人康復等;三是社區照顧,指受益人也不離開自己的家,但與日間不同,不是到服務機構中去,而是在家里得到上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為老人或殘疾人提供的幫助其用餐、清潔等服務,社區照顧與日間照顧具有共同性,也有人把二者合并稱為社區服務;四是現場工作服務,指由專業工作人員組成服務隊伍,根據服務對象的需要,以流動的方式在社區、福利院或者居民家中提供現場服務。[13]

根據我國的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狀況,我們認為,我國當前的社會福利服務方式主要有兩種,即社區服務方式和院舍服務方式。社區福利服務的服務對象居住在自己家,服務設施和服務人員則設在社區。在這種形式下,或者是受益人到社區去,利用社區的服務條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或者是相反,由社區服務人員將服務送上門,到受益人家中提供服務。院舍服務的組織方式則完全不同,受益人、服務人員和服務設施被配置在同一地點,形成了服務人員與服務對象之間的直接聯系。上述兩種社會福利服務方式中,社區福利服務主要是為家庭提供補充性和支持性服務,以彌補家庭之不足;而院舍服務要求受益人走出家庭,起到替代家庭的作用。因此,兩種形式適用于不同的服務對象,社區福利服務適用于自理能力較強而且家庭支持力較大的對象;而院舍服務則可能適用于缺乏家庭支持而且自理能力較弱的對象。[14]

二、社會福利社會化認知

(一)社會福利社會化提出背景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當時的社會福利制度是與計劃經濟相聯系的國家福利模式或單位福利模式。在當時,這種社會福利模式對社會穩定的維護和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傳統社會福利制度的諸多弊端和消極后果開始日益凸現。

一是政府和企業包攬福利供應,造成巨大的財政和經濟負擔,不利于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也不利于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作為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必須與其他性質的企業一同參與市場競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必須也只能選擇卸下沉重的職工福利這個包袱,輕裝上陣,否則就只能走向破產。

二是政府和單位包攬職工的福利供給,造成個人對國家和單位的高度依賴,平均主義思想的流行,不利于調動個人的工作積極性。優厚的福利待遇,不但沒有激勵勞動者積極性,反而助長了部分人的懶惰和依賴,影響了企業的效率和運營。[15]

三是長期城鄉二元分割的經濟體制使得城鄉社會福利的差距日益加大,占全國總人口不到30%的城鎮居民享受了95%以上的社會福利資源,而占總人口70%以上的農村居民卻只享有社會福利資源的5%。這種資源分配的不公,一方面容易滋生社會矛盾,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城鎮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繁榮。

四是我國“未富先老”,提前進入老齡化引發了社會對養老等社會福利服務需求的急劇增長,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單一的社會福利供給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成員日益多元化的福利需求,社會福利服務供給缺口日益拉大,既不利于社會穩定,最終也影響到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上述背景下,社會福利社會化作為適應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就被提了出來。

(二)我國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進程

我國關于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探索始于20世紀90年代。從1998年開始,我國加大對社會力量興辦福利機構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使得各種形式的福利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改變了以往民辦社會福利機構幾乎處于空白的狀態。1999年年底,民政部頒布了《社會福利機構管理辦法》,就社會福利機構的審批、管理和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200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民政部、國家計委等11部門《關于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意見》,提出了我國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制定了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福利事業的優惠政策,為我國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加快社會福利事業全面發展提供了行動綱領和政策保證。

2000年4月,廣州全國社會福利社會化工作會議的召開在全國掀起了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新高潮。會議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發展我國社會福利事業的目標:到2005年,基本建成以國家興辦的社會福利機構為示范、其他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社會福利機構為骨干,社區福利服務為依托,居家供養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服務網絡。會議提出了社會福利社會化的總體要求: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運行機制市場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隊伍的專業化與志愿者相結合。民政部相應制定了一些配套辦法,使社會福利事業改變了國家包攬、資源資金來源單一的問題,在政府的倡導、組織、支持和宏觀管理之下,廣泛動員社會力量興辦多形式、多層次的福利機構。

另外,民政部還與建設部一道頒布了《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下發了《關于開展區域社會福利機構設置規劃工作的指導意見》。2001年3月,《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殘疾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和《兒童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作為行業標準予以實施。通過上下努力,對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初步做到了扶持保護有政策、審批管理有辦法、建筑設計有標準、檢查監督有依據。

(三)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內容

200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的民政部、國家計委等11部門《關于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意見》,根據該文件的精神,社會福利社會化就是要實現:

1.投資主體多元化

采取國家、集體和個人等多種籌資方式,形成社會福利機構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各級政府應根據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狀況,逐年增加對社會福利事業的投入,主要用于基礎性、示范性和非營利性社會福利機構的建設。積極拓展福利彩票市場和發展慈善事業,為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籌措更多的資金。采取民辦公助的方式,鼓勵集體、社會團體、個人和外資以多種形式捐助和興辦社會福利事業。兒童福利機構在今后一段時期仍以政府管理為主,也可吸納社會資金合辦,同時通過收養、寄養、助養和接受捐贈等多種形式走社會化發展的路子。

2.服務對象公眾化

社會福利服務的對象是社會福利的主體,主體范圍的大小,是社會福利發展水平的基本標志。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轉變,對社會福利需求的群體也隨之擴大。在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礎上,社會福利服務必將由“三無”人員、“五保戶”、孤兒等特定對象,轉而以有償、低償和無償相結合的方式,面向全社會對社會福利有需求的社會成員提供。當然,在服務對象公眾化的過程中,我們既要避免“大鍋飯”和平均主義的回歸,也要吸取西方福利國家的前車之鑒,立足于我國的國情國力,將社會福利的服務對象限定于最需要的人群。其中,老年人群體就是當前社會福利社會化的主要服務對象。

3.運行機制市場化

按照市場規律發展社會福利事業,走產業化之路。社會福利機構在管理方式、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科學的管理營運體制,努力實現社會福利事業的健康發展。

4.服務方式多樣化

社會福利機構和社區福利服務設施除集中養老、助殘外,應充分發揮示范、輻射功能,向社區的居民、家庭提供多種形式的福利服務,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需求,逐步形成完整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

5.服務隊伍專業化

制定社會福利服務崗位專業標準和操作規范,實行職業資格和技術等級管理認證制度,開展規范、系統的專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不斷提高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積極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壯大志愿者服務隊伍,加強志愿者服務制度化、規范化。

(四)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本質

在我國,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本質是我國從“國家福利”模式向“福利多元主義”或社會共同責任本位為理念基礎的一場社會福利改革實踐。所謂“福利多元主義”,也稱為混合福利經濟(Mixed Economy of Welfare),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為解決福利國家危機而在社會政策領域提出的一種新的理論范式。福利多元主義的核心內涵是福利提供主體的多元化和分散化,主張福利是全社會的產物,即社會福利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應當多元化,而不應局限于單一的政府部門,國家是最主要的福利生產者和提供者,但不是唯一來源,除了國家之外,市場(包括企業)、家庭、志愿組織、社區等也應當是福利的重要來源。

為擺脫以往“政府辦社會”“企業辦社會”的福利模式所帶來的社會福利覆蓋面小、范圍狹窄、社會福利設施不足、城鄉居民社會福利待遇差異過大,以及社會福利事業收支嚴重失衡等現實困境,我國在2000年全面啟動了社會福利社會化。我國的社會福利社會化是以社會共同責任本位為基礎的,通過社會福利主體的多元化、籌資渠道的多樣化、服務隊伍的社會化來實現社會福利對象的公眾化,即動員全社會力量,為有需要的社會成員提供專業或志愿服務,以最大限度滿足社會成員的福利服務需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荃湾区| 肥东县| 临桂县| 通化市| 礼泉县| 建始县| 奈曼旗| 大竹县| 交口县| 当雄县| 磐安县| 荣昌县| 满洲里市| 乐业县| 观塘区| 新巴尔虎右旗| 呼图壁县| 大田县| 股票| 伊金霍洛旗| 宾川县| 西和县| 景洪市| 沾化县| 榕江县| 手游| 甘肃省| 吉木乃县| 扎囊县| 东乡县| 蒙阴县| 聊城市| 建平县| 通榆县| 白水县| 乌鲁木齐县| 惠水县| 社旗县| 尼木县|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