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全書按學科分卷出版,相鄰近的數門學科合為一卷,共9卷。全書另設辭條總目索引,自成1卷,總計10卷。
一、辭條分類目錄
1.每卷卷首都列有本卷各學科的辭條分類目錄,以便讀者了解該學科所收辭條的全貌及其體系,玻可供按類檢索。
2.分類目錄中的辭條名稱,除中國法律思想史和中國法制史兩門學科以及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人名外,均括注外文,以資對照。
3.分類目錄中的“提示標題”(加括六角號)本身不是辭條,只對有關辭條起分類集合的提示作用。
4.同一卷學科之間相互交叉的辭條,在各該學科的分類目錄中分別列出,但在正文中,同名辭條只有一個釋文。
二、釋文
1.各卷辭條釋文按辭條名稱的漢語拼音字母順序編排,辭條名稱上方加注漢語拼音。
2.除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法制史辭條以及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人物辭條外,辭條標題均括注外文,所注外文,一般用英文;括注其他外文的,注明語種;同時括注英文和其他外文的,其他外文在前,中間用分號隔開。
3.人物辭條標題括注生卒或在位年代。
4.法規、條約、著作、刊物類辭條標題加括書名號;與現行法規同名的歷史上的法規,括注其制定年代,以資區別。
5.釋文開始一般不重復辭條標題,直接寫定義或定性表述。辭義解釋,以法學領域或與法學相關為限。一辭多義的辭條,用陰文序號?、?等標示,分項解釋。
6.釋文中出現的外國人物、法規、條約、著作、刊物、組織,未設辭條的,酌注外文和生卒、制定、出版、建立年代。
7.釋文中出現的法規、機構或組織,一般用全稱;多次出現時,在不致產生誤解的情況下,從第二次出現起用簡稱或略稱。
8.釋文中引文的出處括注于引文后面,同一著作被多次引用時,從第二次引用起,引文出處中的該著作名稱寫作“同前”。
9.釋文中的數字,除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法制史辭條以及某些習慣用漢字表示的以外,一般用阿拉伯數字。
10.辭條釋文較長的,根據需要設層次標題,但不超過兩層。只設一層標題的,標題用楷體字;設兩層標題的,分別用黑體字和楷體字。
三、參見辭條和釋文中的“參見”
1.只列辭條標題,不寫釋文,釋義見其他辭條的,是參見辭條。所參見辭條名稱用楷體字排印。參見辭條與所參見的辭條的關系分別為:①名稱不同但含義相同;②對應關系;③包容或交叉關系。
2.釋文內容涉及到其他辭條時,采用釋文內標注“參見”的方式。所參見的辭條名稱在本釋文中直接出現的,用楷體字排印;所參見的辭條名稱未直接在本釋文中出現的,在需要參見處另用括號加“見”字并用楷體字標注該辭條名稱。所參見的辭條名稱在本釋文中多次出現時,一般只在第一次出現時標注一次。
四、索引
各卷除設學科辭條分類目錄外,正文按漢語拼音字母順序編排,為便于讀者按漢語拼音和漢字筆畫檢索辭條,每卷均附有本卷辭條的漢語拼音索引和漢字筆畫索引。
五、其他
1.本書所用漢字,除個別必須用繁體字的以外,一律用1964年出版的《簡化漢字總表》所列的簡體字。
2.本書辭條的設立和釋文的審訂,實行學科主編負責制。編輯部負責對各卷書稿進行統編。
3.本書各卷所收辭條數及引用的文件、資料的截止時間,在各卷“編后記”中分別予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