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四聯總處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設立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聯合辦事總處”的簡稱,1937年8月在上海成立,同年11月遷至武漢,隨后又遷至重慶。1939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對四聯總處進行第一次改組;1940年,郵政儲金匯業局和中央信托局先后加入四聯總處,改組之后的四聯總處地位大為提升,由一個只具有聯絡和協調作用的辦事機構演變成為抗戰時期最高財政金融決策機構,四聯總處進入其鼎盛時期。1942年9月,國民政府對四聯總處進行第二次改組,四聯總處進入由盛轉衰時期。1945年12月,國民政府對其進行第三次改組,四聯總處進入衰亡時期。1948年10月,四聯總處被撤銷。四聯總處共存在11年,在支持抗戰、完善中國金融制度、支持戰時經濟建設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書以金融、軍事經濟理論為指導,以四聯總處史料和抗戰時期的經濟史料為依據,把四聯總處放置在戰時經濟的大背景下,主要研究抗戰時期四聯總處的貼放政策與抗日戰爭時期大后方經濟開發、四聯總處對戰時金融業的管理狀況、四聯總處的歷史地位等專題。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經濟實力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正如蔣介石所言:“今后抗戰之成敗,全在于經濟與金融之成效如何”“但是經濟方面,最重要的為金融,這是我們今后所應該努力籌劃的”。蔣介石希望四聯總處能擬訂一個戰時經濟金融計劃,“決定四行業務方針及各行業務發展的方向,來逐步發展經濟,增加生產,安定金融,以奠定國家經濟基礎”。1940年四聯總處先后制訂了《金融三年計劃》和《金融三年計劃二十九年度實施計劃》。這兩個計劃規定了國統區1940—1942年金融建設的大政方針,是四聯總處爾后開展金融活動的基本依據。具體而言,這兩個計劃主要包括五項內容:敷設西南西北金融網、平抑物價、領導經濟金融戰、推進節約建國儲蓄運動、監管戰時金融。四聯總處在西南西北地區敷設金融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近代以來金融機構布局嚴重失衡的狀況,但又引起了新的不平衡,即重西南而輕西北;四行(指當時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四家銀行)在西南、西北地區設立的分支行處,積極地發放工貸、農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后方的經濟建設,有力地支持了抗戰。本研究以抗戰時期歷年貨幣發行量為解釋變量,以物價指數為被解釋變量,利用回歸模型對兩者的相關系數進行計量分析,得出如下結論:作為解釋變量的貨幣發行量與被解釋變量物價指數之間的相關系數為1.4127,即貨幣發行量增長1%,物價指數上漲1.4127%。物價上漲的幅度大于貨幣發行量增長的幅度,這表明引起物價上漲的因素除了貨幣因素外還有其他原因,但貨幣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四聯總處從物資的供需和通貨兩個角度積極采取措施企圖控制通貨膨脹,但收效甚微。推行強制儲蓄是一項重要的戰時經濟措施,四聯總處作為節約建國儲蓄運動的設計者和推行者,采取了九大措施來推行節儲運動:第一,發行節約建國儲金;第二,發行節約建國儲蓄券;第三,設立簡易儲蓄處,吸收農工商販小額存款;第四,提高存款利率,刺激儲蓄;第五,開展節儲競賽;第六,舉辦有獎儲蓄;第七,舉辦美金節約建國儲蓄;第八,推行鄉鎮公益儲蓄;第九,實行強制儲蓄。通過節約建國儲蓄運動,巨額貨幣回籠,這對于緩減抗戰時期的通貨膨脹壓力和發展戰時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之后,日本采取“以戰養戰”新戰略,即掠取中國之人力、物力、財力與中國作戰,以滅亡中國。為此,日本侵略者發動金融貨幣戰,想方設法破壞法幣信用,掠奪國統區物資。在此情況下,金融經濟戰關系到中國的生死存亡。四聯總處是“經濟作戰之大本營”,它領導了金融貨幣戰,協助進行物資戰,妥善處理了1941年“滬上中國銀行血案”。

四聯總處作為戰時最高財政金融機構,監管戰時金融是其一項重要職責,四聯總處對戰時金融業的監管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對國家行局、商業行莊、地方銀行等銀行機構的監管;二是對外匯市場、內匯市場、貨幣市場等金融市場的監管。四聯總處的金融監管基本達到了維護金融安全和提高金融效率的目的。抗戰爆發之后,國家急需進口大量軍用及戰略物資,使外匯需求驟增,而出口貿易卻因戰爭而急劇減少,使外匯供給日益緊張。為緩減外匯供需的嚴重失衡,四聯總處采取了積極的措施管理僑匯,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四聯總處所吸納的巨額僑匯,彌補了抗戰時期國際收支的逆差,對于維持法幣幣值穩定、發展后方生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書通過透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各主要參戰國軍事經濟歷史,歸納出戰時國民經濟建設的軍事化原則與現代化原則。戰時國民經濟建設軍事化主要包括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及與戰爭有關的民用工業、對國民經濟實施全面而嚴厲的管制、壓縮個人消費以滿足政府消費等內容。戰時國民經濟建設現代化的內涵既包括經濟制度現代化,也包括部門經濟建設現代化。軍事化與現代化原則,既是抗戰時期國民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也是最高準繩,任何經濟機構所進行的活動都必須服從于這兩個原則。如果經濟機構的活動有利于推動戰時國民經濟建設的軍事化與現代化,那么這些活動就是維護了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應該予以充分的肯定,盡管這些活動可能在戰時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本文以戰時國民經濟建設的兩個原則為評價標準,探討四聯總處在戰時經濟中的歷史地位。第一,四聯總處對戰時國民經濟建設軍事化的歷史貢獻突出體現在:首先,在籌措軍費上,四聯總處做出了任何一個經濟機構所無法比擬的歷史貢獻;其次,維護了戰時金融體系穩定。第二,四聯總處對戰時國民經濟建設現代化的貢獻突出體現在:首先,推動了經濟制度的現代化;其次,四聯總處在西南、西北地區大力敷設金融網絡,推動了中國西部金融的現代化;最后,四聯總處的諸項貼放政策與金融管理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大后方經濟現代化。然而,四聯總處所建立起來的政府壟斷型金融體系遏制了中國金融業的活力,也遏制了戰時經濟的活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南县| 固安县| 雅安市| 景泰县| 聂荣县| 苏州市| 石首市| 广元市| 横山县| 盐城市| 梁山县| 溆浦县| 阿瓦提县| 集贤县| 芜湖市| 德格县| 韶关市| 呈贡县| 夹江县| 吴堡县| 许昌县| 常熟市| 运城市| 余庆县| 鹤峰县| 襄垣县| 久治县| 方城县| 嘉义县| 峨眉山市| 冀州市| 怀集县| 玉龙| 枞阳县| 遂溪县| 循化| 临漳县| 涞水县| 方山县| 赫章县| 鄂伦春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