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概論(第二版)
- 黃高才
- 3171字
- 2019-11-29 17:45:28
第六節 墨家及其他各家思想管窺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除了儒家、道家、法家和雜家外,影響力較大的還有陰陽家、名家、墨家、農家、兵家、小說家和縱橫家等。這些流派中都出現了一些思想大家,他們面對著當時的社會現狀,都發表了一系列啟迪人生、豐富思想、增加智慧和有益于社會發展和進步的言論,其中有的言論直到今天對我們做人、做事等依然有啟示和借鑒意義。與此同時,我們從這些言論中也可以窺見中國文化思想的豐富與博大。
一、墨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墨家是戰國時期的主要學術流派之一,其創始人為墨子。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dí),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子創立墨家學說,并有《墨子》一書傳世。
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平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子關于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并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余力地反對兼并戰爭。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
墨家弟子大多來自社會底層,“以裘褐為衣,以跂(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生活清苦。因此,其思想建立在樸素的階級情感之上——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愛和非攻。所謂兼愛,即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從兼愛的思想中,又引申出了非攻。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如“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墨子·天志下》)
墨家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他們吃苦耐勞、嚴于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倡導“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墨子·尚賢上》)
在培養人和選人、用人方面,墨家也提倡德才兼備。墨翟認為,作為治理國家的賢士,必須能夠“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在這三項品德中,德行一項居于首位。
在人才培養方面,墨家十分重視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兼士“好學而博”,不僅要學墨家的思想,并且還要學科學技術。總之,墨家所要培養的人,必須具有“兼愛”的精神,長于辯論,明辨是非,又是道術淵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二、兵家及其代表人物和著作
兵家是中國先秦至漢初在軍事理論與實踐方面有所建樹的學派,諸子百家之一。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的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時的孫臏、吳起、尉繚、公孫鞅、趙奢、白起,漢初的張良、韓信等。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不斷爆發戰爭,這一局面直接決定了軍事人才備受重視,促使了軍事理論的發展和用兵方法的不斷出新。兵家用來論述用兵之道的著作稱作兵書,現今留存的兵家著作主要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這些著作內容雖有異同,但其中都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和方法。對我們今天做事有多方面的啟示意義。換一個角度講,兵家的用兵之道推而廣之和靈活使用,可以成為我們今天做任何事情的參考和借鑒。
相關鏈接
兵家言論摘抄
《孫子兵法 始計篇》
《孫子兵法 始計篇》
《孫臏兵法 月戰》
《吳子 勵士第六》
《三略 上略》
《三略 上略》
三、縱橫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縱橫家是戰國時期憑雄辯之才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一個流派,諸子百家之一,《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其成員大多是足智多謀又善于言辭之士,他們以布衣之身庭說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也可以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歷史上的蘇秦佩六國相印,聯六國逼秦廢棄帝位;張儀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機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嘗封地等都彰顯了縱橫之士的智能雙全。縱橫家流派的創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蘇代、姚賈、蘇秦、張儀、公孫衍。
縱橫家以“合縱”“連橫”的主張,游說列國君主,對戰國形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縱橫家的思想集中表現為兩點:或合眾弱以攻一強,此為縱;或事一強以攻諸弱,此為橫。前者是運用外交手段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后者是利用合作體內部的矛盾和利益關系分化瓦解。這兩點作為戰略思想,是行辯術成大事的基礎。
縱橫家的創始人鬼谷子,又名王禪,戰國時代衛國人,常入云夢山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其長于持身養性和縱橫術、精通兵法、武術、奇門八卦,著有《鬼谷子》兵書14篇傳世。鬼谷子是春秋戰國時代一位聲名顯赫的人物——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所教授的蘇秦、張儀、孫臏和龐涓四大弟子,皆戰國時的風云人物。
相關鏈接
鬼谷子言論摘錄
《鬼谷子 捭闔第一》
《鬼谷子 忤合第六》
《鬼谷子 忤合第六》
《鬼谷子 反應第二》
四、陰陽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這一學派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來解釋自然和社會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戰國末期齊國的鄒衍。
陰陽是指事物的兩種相互對應、相反相成的屬性。《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講“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說“陰陽者,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實際上都反映了事物相互矛盾、相互轉化和相輔相成的自然規律。
“五行”最早見于《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戰國時五行說相當流行,有相生相勝說,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的觀點。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陰陽家把陰陽相互矛盾、相互轉化和相輔相成的作用推而廣之,使其成為一種認識事物和社會的方法論。雖然這一方法論不完全適用于對社會人生的認識,但卻在認識自然、詮釋生命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21種,已全部散佚。今天存世的《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和《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資料。
概括起來講,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著作中含有豐富的思想養分,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對于豐富思想、活躍思維和提升心智水平等都有極大的幫助。但與此同時,諸子思想中也不乏消極的東西,要注意分辨和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