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老莊哲學

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清靜無為,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極其巨大,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從中吸收了有益的思想養分;佛教傳入我國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史上,道家思想呈現出永恒的價值與生命力。

莊子和老子是中國先秦時期道家學說的兩個代表人物,其思想是道家學說的核心和精髓,“老莊哲學”既指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思想,也是道家學說的代名詞。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思想集中收錄在《老子》和《莊子》中。這兩本書不僅是中國哲學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而且是世界哲學名著。這兩本書中不僅記錄了老子、莊子關于自然的感悟、社會的認識和人生的思考,具有極其深厚的思想內涵,而且全面反映了老子、莊子獨特的思維方法和人生智慧。

閱讀老子、莊子的文章,不僅可以加深對自然的感悟、社會的認識和人生的思考,而且能夠獲得一系列思想方法的借鑒,增強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道家思想概述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認為,“道”是宇宙之本,萬物之根,人類之始,運動之理。在“道”的統一之下,道家的思想體系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以道為宗

道家之所以得名,就在于它以“道”為思想的核心。這個思想經老子論述后,為道家后學們所堅持,成為道家思想之宗。《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管子·內業》說:“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莊子·大宗師》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不可受,可得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師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當然,在對“道”本身的理解上,道家各派之間也有一定的差異。但我們從這些論述中不難概括出其基本含義,那就是“道”既指自然變化和萬物生滅的規律,同時又指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基本法則。

(二)崇尚自然,清靜無為

道家崇尚自然,強調人的行為要符合自然規律,如“天人合一”“天人相應”。與此同時,倡導清靜無為,順應自然。清靜,是指心神寧靜,“少私寡欲”;無為,就是不要刻意地去追求,更不能急躁冒進、過于強勢,“為而不爭、利而不害”。道家主張的清靜無為,實質是去物欲,致虛靜,養神心。這是一種重身輕物思想。

(三)以人為本

道家所講的以人為本,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對于治世來講,強調通過維護每個人的個人利益來達到社會的和諧繁榮,認為“以天下為根本”的政治觀點是極其錯誤的。認為只有不損害個人利益,使每一個人的利益得到應有保障,每個人的利益得到了保護,整個國家才會真正的繁榮。二是就修身養性來講,道家強調人性的自由與解放,主張“齊物”“逍遙”,對萬物的態度是“無所恃”。在《逍遙游》中,莊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所恃”的,大至鯤鵬,小至蜩鳩,都需要憑借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活動。而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無所恃”,這樣才算真正的“逍遙游”。

就涉及的問題而言,道家關注的主要是治身與治國兩個方面。道家各派雖然都追求這兩個方面的統一,但也表現出向某一方面的偏重。大體說來,黃老學派更關心治國的方面,而楊朱、莊子學派則更傾向于治身或精神自由的方面。

二、老子與《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厲鄉曲仁里人。他曾任東周守藏史,是掌管國家圖書的史官。老子是一個見聞廣博、知識豐富、思想深邃的學者,其哲學思想與思維水平遠在孔子之上。據《史記》記載,孔子向他請教過周禮和做人的道理。

老子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道家學派以“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

在先秦諸子的眾多著作中,《老子》堪稱一部奇書。這部用韻文寫的哲理詩,短短五千言,卻蘊含著深邃豐富的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一枝炫麗的哲學之花。《老子》不僅是道家學說的奠基之作,而且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老子》一書的內容及其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部分:

(一)“道”為萬物本源的學說

《老子》一書中所論述的“道”是構成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老子所提出的“道”是一個集合概念,這一概念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道”為萬物的本原,二是“道”為萬物生滅、變化的規律,三是“道”是萬物的精、氣、神。

1.“道”為萬物的本原

老子所說的“道”相當于今天我們所講的“物質”“元素”一類的概念。這是老子思想最為偉大的地方——早在兩千多年之前,老子已經就物種起源的問題作了唯物主義的精辟論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這段話是說,任何一種事物最初都是由物質的基本元素生成的,生成之后就遵循“一生二,二生三”的規律開始繁衍。特別重要的是,任何事物在生成之后,還要吸納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然后才能正常生存。就憑這樣的見解,老子堪稱世界科技的元祖。

2.“道”是萬物生滅、變化的基本規律

《老子》一書對事物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生滅變化規律作了精辟的論述。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段話是說,人依賴于地而生存,而地的活力依靠天的施與,天的大又要靠“道”(即物質)來成就,“道”的有無全在自然的造化。這段話不僅論述了事物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而且將世間萬物之宗歸結到自然造化,把這一觀點放在兩千多年前的時代背景下來看,真是精辟至極。又如“反者道之動。”(四十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任何一種事物由一種狀態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都是其變化的自然規律在起作用。如人由少兒的弱小到成年的強大,再從成年的強大到老年的衰弱,這都是自然規律。

老子所說的“道”是事物的對立統一規律。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并且其相互對立的兩面都在不斷地相互轉化。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二章)這段話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對立統一規律以及事物正反兩面的相互生成規律,如“難易相成”,沒有“難”,哪來的“易”。又如“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二章)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彎曲的缺陷反而是保全的優勢,一時的委屈是最終挺直腰桿的必要條件;低洼才能盈滿,破舊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擁有的多了反而易生困惑。

3.“道”是萬物的精、氣、神

《老子》一書開篇的首句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道”之中能夠說得清楚的部分,不是“非常”之“道”。那么,什么是“非常”之“道”呢?那就是無影無形,人無法直接感知的“道”,即事物的精、氣、神。這樣的“道”雖然無法直接感知,但卻可以意會。這就如同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的“情”一樣。“情”是什么?你能描述得清楚嗎?描述不清不等于不存在,更不等于不可意會和不可描述。雖然我們說不清“情”是什么,但我們可以用心去感知、去體驗,也就是說,可以去“意會”。況且,無影無形之“道”也常常作為一種“屬性”體現于有形的事物上面。比如說,當你心中所疼愛的人很“累”時,你就想著為她去分擔。這其中就是一個“情”字在起作用。

(二)“清靜無為”的處世哲學

《老子》一書中所提出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是“清靜無為”。這里的“無為”,意思是不要刻意去追求,更不可急躁冒進,一切要順其自然。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四十四章)這些論述是老子處世哲學的精華所在,其中心意思概括起來就是做人要寬容、忍讓,謙虛謹慎,要知足、知止。

(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一書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他列舉了一系列對立的概念,諸如大小、高下、前后、生死、難易、進退、古今、始終、正反、長短、智愚、巧拙、美惡、正奇、強弱、剛柔、與奪、有無、損益、陰陽、禍福等,揭示了矛盾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在老子看來,矛盾的雙方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以對立的另一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老子》又強調,矛盾的雙方無不向相反的方面轉化。這種現象,不僅在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而且在自然界中也普遍存在著,如“物壯則老”(五十五章)、“木強則折”(七十六章)、“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七十六章),無論是人生之禍與福,還是自然之壯與老、強與折、生與死、柔弱與堅強,無不處于轉化之中。《老子》從這些現象中概括出一個普遍命題:“反者道之動”(四十章),強調事物向相反方面轉化是合乎規律的運動。因此,“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只有保持柔弱的地位才有前途。

三、莊周與《莊子》

莊周是繼老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生于約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卒于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曾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吏,不久即去職隱居,從事著述。

莊周的思想比較完整地保存在《莊子》一書中。《莊子》由莊周及其弟子所著。這是一部洋溢著超越精神和浪漫情趣的哲學論著,這部書多用文學的語言、寓言的形式淺顯易懂地闡釋深刻的哲學思想。不論在中國哲學史上,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莊子》都有很高的價值。

莊子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在政治上,他推崇老子的“無為而治”;在生活態度上,他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自在。

在《莊子》一書中,莊子認為,人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就要超越客觀條件和自我意識的制約,達到“無恃”“無己”。所謂“無恃”,就是人的活動不依賴任何客觀因素和條件,即不受制約。人如果能在天地之間駕馭元氣的變化,遨游于無窮之境,就實現了“無恃”。而要實現“無恃”,就必須實現“無己”。所謂“無己”,就是摒棄自我意識,順應自然,從而超越現實世界的制約,達到“道”的境界。這一觀點雖然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但也給人們提供了一種選擇自己生活道路的思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郑县| 德庆县| 陵川县| 淄博市| 清徐县| 宜春市| 凌海市| 四子王旗| 湖北省| 五寨县| 松溪县| 砀山县| 商丘市| 剑阁县| 昭平县| 大城县| 大悟县| 长沙市| 镇平县| 侯马市| 吕梁市| 茌平县| 新营市| 大同市| 萨迦县| 淮北市| 温泉县| 灵台县| 昌都县| 方正县| 金门县| 台东县| 桂东县| 盐池县| 通许县| 德庆县| 汤原县| 海口市| 松江区| 鄂尔多斯市|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