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歷史十五講(第二版)
- 何順果
- 2494字
- 2019-11-29 17:53:00
走上獨立的過程與斗爭
第一屆“大陸會議”后,走向獨立的形勢日趨明朗。但上層知識分子仍謀求在英帝國的范圍內實行“自治”,這在以下3篇先后發表的論文中表現得十分明顯:(1)詹姆斯?威爾遜的《英國議會權限探討》;(2)托馬斯?杰斐遜的《英屬美洲權利綜論》;(3)約翰?亞當斯的《新英格蘭人》。此3篇文章均發表于1774年8月至1775年2月之間。但下層民眾似乎要激進得多,他們開始采取更為激烈的行動來反抗英國對北美的殖民統治。例如,1774年9月6—9日,來自波士頓和薩福克縣其他城鎮的代表在德達姆召開會議,通過了著名的《薩福克決議案》,宣布馬薩諸塞為“自由州”,并建立了安全委員會來組織武裝力量,拒絕服從英國的法令,不再向英國交納稅款,終止同英國的貿易往來,并建議10月在康科德召開代表大會。新英格蘭由此成為革命策源地。
1775年4月18日,馬薩諸塞殖民地總督托馬斯?蓋奇將軍,在得知革命委員會在康科德征集槍支后,立即派出一支步兵前往查處。19日在經過來克星頓時,與民兵突擊隊發生沖突,8名殖民地人被打死。雖然至今無人知曉打第一槍的是誰,但沒有人懷疑萊克星頓的槍聲已揭開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圖3—7)當時那支英軍抵達康科德時受到民兵的伏擊,被打死打傷247人,后被迫撤回波士頓。這支英軍后來被大陸軍圍困了11個月,好不容易才在1776年3月17日,由威廉?豪帶領撤退到現屬加拿大的哈利伐克斯。

1775年5月10日,第二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這次會議由于是在萊克星頓的戰斗發生之后召開的,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都比第一次前進了一大步。帕特里克?亨利在會上聲稱:“戰爭實際上已經開始了,我們的同胞已經走上戰場了。”會議宣布了戰爭并決定組建“大陸軍”。喬治?華盛頓(圖3—8)被任命為總司令,負責接管波士頓周圍自建的民兵,以組成大陸軍。6月23日,華盛頓即離開費城,前往波士頓接管軍隊,并在半路上得知6月17日發生邦克山戰斗的消息。華盛頓是弗吉尼亞種植園主,有8000英畝土地和270名黑奴,曾做過土地測量員,參加過1754年和七年戰爭中對法國的戰爭,是弗吉尼亞民兵總司令,1763年英王宣告令和此后的一系列法令使其不滿,遂走上了革命道路。但當時第二屆“大陸會議”并沒有準備獨立,在由杰斐遜起草的《關于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的公告》中,明確表示“并不懷有野心,想要同大不列顛分離和建立獨立的國家”。1775年7月8日通過的致喬治三世的《最后的請愿書》,急切希望恢復大不列顛與殖民地之間舊有的和諧。據說,在大陸軍的軍官餐廳,每晚都要為英王的健康干杯。

為什么當時“大陸會議”不愿宣布獨立呢?原因在于:(1)殖民地對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本質還認識不清,因而存在一個要不要起來反抗的問題;(2)人們對殖民地與英帝國的關系還認不清,因而存在一個應不應該效忠英王的問題;(3)人們對殖民地本身的地位和力量估計不足,因而存在一個敢不敢于獨立的問題。當時殖民地對這些問題雖有廣泛議論,但由于領導革命的種植園主和資產者及其代表,在政治上和英帝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不能輕易邁出從英帝國分離出來這一步。為了回答這些問題,1776年1月,托馬斯?潘恩發表了小冊子《常識》。潘恩在英國時曾做過女胸衣制作人和稅吏等,由于生活所迫去請求當時在英國的富蘭克林幫助,經其介紹于1774年到北美做了《賓夕法尼亞雜志》的編輯,開始他的宣傳活動。他反對奴隸制,主張進行反英革命,建立共和國,成為激進民主派代表,《常識》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圖3—9、圖3—10)
這本小冊子指出:(1)在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中,國王體現著暴政的殘余,上議院是貴族政治的殘余,而下議院又不起牽制國王的作用,因此這個君主立憲政體“純粹是君主政體”;(2)英國可以稱為北美殖民地的“母國”嗎?不能!第一,北美人來自歐洲許多國家和地區,并不僅僅來自英格蘭,在賓夕法尼亞的英國人的后裔不到1/3,因而是歐洲而不是英國才是北美人的母國;第二,英國是一個小島,而北美卻是一個大陸,一個大陸怎能永遠忍受一個小島的統治?在自然界從未有過衛星大于主星的先例;第三,在北美要辦一件事和一項申請經常要奔波三四千英里,為了得到批復還要等四五個月,批復后還要用五六個月來解釋,因此大不列顛很難對殖民地實行有效治理;(3)至于殖民地能否取勝,《常識》認為力量在于團結一致,而不在于人數的多寡,況且北美現在已有一支裝備齊備而訓練有素的陸軍,雖然現在還沒有海軍但可以通過發行國家債券進行籌資,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沒有債務。《常識》指出,從當時形勢看,論戰已經結束,作為最后手段的武力決定著這場爭執,因為訴諸武力是由英王選擇的。最后,潘恩喊出了許多人想說但未說出的口號:“獨立!”并指出:“獨立即聯合殖民地的政權形式。”這就回答了當時北美朝野提出和討論的種種問題,成為改變北美歷史的重要文獻。此小冊子被爭相購閱,3個月內竟發行了12萬冊,總銷售量達50萬冊。


《常識》的廣泛傳播,在第二屆“大陸會議”上產生巨大影響。1776年6月7日,理查德?亨利?李向大陸會議提出建議,宣布13個殖民地應當是自由和獨立的,“大陸會議”應該與外國締結同盟,應制訂實行聯合的總體計劃。會議決定成立一個由約翰?亞當斯、本杰明?富蘭克林、托馬斯?杰斐遜、羅伯特?利文斯頓和羅杰?謝爾曼組成的委員會來負責起草獨立宣言。宣言由杰斐遜執筆,經富蘭克林和委員會討論和修改后,于7月2日提交第二屆“大陸會議”討論,7月4日被正式通過,并由各殖民地代表簽字。這是一份劃時代的文獻,它宣布:美利堅人已形成為“一個民族”(one people),宣布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是天賦人權,建立政府就是為了保證這些權利;政府的權利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如果政府損害了建立政府的初衷,可改變或廢除之,并用一個新的政府取而代之。為了策略的需要,宣言把矛頭指向英王,列舉了他解散殖民地議會、向殖民地人民強行征稅等27條罪行,指出他違反了他與殖民地訂立的“契約”,不配做“一個自由民族”(a free people)的統治者。最后,宣言宣布:“這些聯合殖民地從此成為、而且理應成為自由獨立之邦,解除它和英王的一切政治聯系,及一切對英王的隸屬關系。”(圖3—11)宣言最重要的宣示是:“人人生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