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殖民地的社會結構及其特點

北美殖民地社會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我們可以從4個方面給這一概念以界定:(1)與土著人無關;(2)由外來移民所組成;(3)受移民的歷史和社會背景的影響;(4)與移民原有社會有別。這個移民社會的特征將由兩個方面來決定:一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移民原有社會的影響;二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殖民地環境的制約。

據估計,1720年時,英屬北美殖民地總人口為120893人,其中白人116937人,黑人3956人。在白人人口中,按1790年的人口統計,英格蘭人占60.1%,其余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德意志人、荷蘭人、法國人、瑞典人、西班牙人以及其他人,他們分別占8.1%、3.6%、8.6%、3.1%、2.3%、0.7%、0.8%和6.8%。這表明,北美殖民地社會是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的多元社會和文化。

由于英格蘭人在殖民地人口中占60.1%,因此這個移民社會的社會經濟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些人來決定的。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英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封建農奴制在整體上已經瓦解,農民在人身上已基本取得自由,不同類型的自耕農已在農民中占主要成分,但大多數自耕農屬公簿持有農,即還帶有某些封建制殘余。這種情況不能不對北美殖民地社會帶來影響,使之不可避免地帶有某些封建社會的殘余。

這個移民社會主要由3個群體組成:(1)農場主和種植園主。自1614年起土地制逐漸轉入個人之手,移民逐漸地也就由公司雇員變為擁有地權的農場主,即獨立的農場主階層。種植園主是農場主的一部分,一般從事商品作物的種植,并雇傭勞工、契約奴或黑奴為其勞動,因而經營規模較大。(2)商人和技工。從一開始,殖民地就有一批職業商人,但隨著殖民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城鄉出現了一批又一批作坊或小店鋪,它們的主人就逐漸形成為一個商人和技工階層。兩者有時候是分開的,但在很多情況下很難將兩者分開,因為商人能辦作坊,作坊主也可以經商,是殖民地資本家的先驅。(3)契約奴和黑奴。之所以把兩者放在一塊,是因為他們的實際地位往往相似。但兩者在法律地位上是不同的:前者和主人簽有口頭和正式合同,在為主人勞動3—7年后,可獲得自由并享有一份土地;后者最初待遇雖類似契約奴,但他們一旦被法律上被定為“奴隸”,就意味著終生為主人效勞,被視作主人的“動產”。因此這3個群體有6種身份,其差別有時很大。

1979年由北卡羅來納大學出版社出版,由撒特?W.塔特和戴維?安默曼所編的《17世紀的切薩比克》一書,載有1654—1686年從英國布里斯托爾和倫敦前往北美切薩比克灣的契約奴的原有職業狀況和比例的統計表。該表告訴我們,此間前往切薩比克灣的來自上述布里斯托爾的契約奴共537名,但原先的職業涉及了農業、食品飲料和供應、制衣/紡織和相關的貿易、皮革貿易、建筑/木工、金工、紳士和專業的、半熟練和非熟練的、混雜的不同領域。這就是說,不論移民是什么身份、地位和職業,到了殖民地后都要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和需要進行重新選擇、站隊和改組,而分別被組織和定位于新的生產方式中去。但根據溫斯羅普?喬丹之研究,“在美洲社會和經濟制度的相互作用中只有3種主要勞動制度,這就是雇傭勞動制、動產奴隸制和臨時契約奴制”。換言之,移民及其后裔,主要就是通過這3種勞動制度,被重新安排、定位和整合進新大陸的社會經濟結構中去的,而殖民地中上述3個群體和6種身份的出現,正是這種重新安排、定位和整合的結果。

與舊世界不一樣,北美殖民地移民社會,由于在自由白種人之下有兩個群體:一個是契約奴,一個是黑奴,不是一種上小下大的金字塔結構,而是一種兩頭小、中間大的菱形結構,因為自由的農場主、小商人和作坊主占人口絕大多數,他們構成了這個移民社會的主體。處于頂層的是殖民地的統治者,由總督參事會、代議院官員及大種植園主和大商人組成。處于最下層的是黑奴,還包括人數不少的契約奴。由于契約奴最終會獲得自由,他們的解放不斷地補充到中間層里去,更加強了“中產階級”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還在北美獨立之前,在北美已有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存在,這是北美移民社會的重要特點。這和金字塔形的當時西歐的社會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為醒目起見,可將這種差異圖示如下:

第二講 由公司到社會的演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衢州市| 宝山区| 昌宁县| 榆中县| 电白县| 宝清县| 嘉祥县| 班戈县| 抚松县| 瑞丽市| 榆树市| 闽侯县| 淅川县| 固原市| 九龙县| 南开区| 澳门| 安陆市| 濮阳市| 郧西县| 凤台县| 徐州市| 青河县| 高雄县| 丹凤县| 新余市| 吕梁市| 且末县| 普宁市| 桂阳县| 浑源县| 卓资县| 基隆市| 和林格尔县| 榆树市| 永兴县| 名山县| 富锦市| 吴川市| 密云县|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