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才訓練十五講(第三版)
- 孫海燕 劉伯奎
- 2718字
- 2019-11-29 17:37:57
一 孔子講究說話藝術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設學校,立教講學,傳授古代文化,他的教學包括了四個科目,即德行、政事、文學和言語。春秋時期,文字雖已普遍應用,但書寫仍不方便。由于竹簡太笨重,帛書太昂貴,書面語言的使用范圍很窄。在社會生活的廣闊領域里,主要靠口語,通過言傳、耳聽、心記來傳播文化,交流信息。當時孔子常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四處游說,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深知口語表達的社會作用,因此非常重視說話的藝術和口才的訓練。
(一)孔子主張言行一致
孔子把口才視為交流思想、發表見解的主要工具??鬃铀鶑娬{的口語表達能力是以德行為基礎的,他認為“有德者必有言”(《論語·憲問》)。他說:“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據《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道聽途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等等,都是說言語是一個人內在美德的外在表現,絕不應該說違心背德的話。說的多,做的少,是為人的莫大恥辱,最好是首先做到了,然后再說出來。為了實踐言語與德行一致的主張,孔子不遺余力地反對“巧言”,大張旗鼓地提倡“慎言”。所謂“巧言”,就是無德之言。反對“巧言”,是針對言與德的關系提出的?!扒裳粤钌?,鮮矣仁?!保ā墩撜Z·學而》)“巧言亂德?!保ā墩撜Z·衛靈公》)那些靠花言巧語欺詐撞騙者都缺乏應有的仁德,讓這些花言巧語泛濫開去,就會敗壞社會道德。所以,“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衛靈公》)。全社會的人都要有所警惕,杜絕一切“巧言”。所謂“慎言”,就是不說過頭話。提倡“慎言”,是針對言與行的關系提出的?!熬邮碂o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論語·為政》)。這就是說,做事情要勤勞敏捷,說話要謹慎講究分寸,做不到的事情壓根就不說,如果在言與行實在無法一致的情況下,寧可多做事少說話,也絕不能說多做少,言過其行。提倡“慎言”的主張,不僅在詭辯之術盛行的春秋時期有積極的進步意義,就是在今天,對于我們反對說假話、空話,反對夸夸其談、不干實事的不良世風,也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二)孔子講究說話的藝術
孔子非常講究說話的藝術,“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他認為修辭是進德、修業、治國的大事。他強調口語表達要言之有禮,言之有文,言之有情,而且說話要有針對性。他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笨鬃訌娬{演講要有文采,說話要講求技巧。他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薄扒橛?,辭欲巧”,才能打動和說服對方??鬃诱J為口語表達直接面對聽眾,說話的針對性越強,表達的效果越好,因此,說話的內容、時機、情態都要因具體對象、具體環境而異,有所選擇,區別對待。
孔子就口語表達的針對性提出四點要求:第一,說話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墩撜Z·季氏》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辈辉撜f話的時候卻說了,叫做急躁;應該說話了卻不說,叫做隱瞞;不看對方的臉色便貿然開口,叫做閉眼瞎說。這三種毛病都是說話的時機選擇不當。第二,說話內容的深淺要與對方的接受能力相宜?!墩撜Z·雍也》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中等水平的人可以講高深的道理,對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就不可以講高深的道理,說話的內容超過或低于對方的接受能力都不會收到好效果。第三,可否與之交談要視對方的具體情況而定。《論語·衛靈公》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笨梢耘c之交談的不與之交談,就失去人心;不可與之交談的卻與之交談,是浪費言語。聰明的人能因具體情況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到不失人亦不失言。第四,說話應顧及具體的環境、場合。《論語·鄉黨》說:“食不言,寢不語”,“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論及《詩》《書》或“執禮”時都要用通行的“雅言”(雅言就是當時比較標準、比較規范的普通話)。不能無視具體環境,不顧場合地亂說一氣。這四個方面都注意到了,說話的針對性就強了,表達的客觀效果也就好了。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皶r然后言,人不厭其言?!保ā墩撜Z·憲問》)不說則已,一開口就能說中要害;在該說話的時候才說話,誰都不厭其言,愿意專心致志地聽下去。這樣的口語表達效果,可以說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孔子不僅在口語表達理論方面提出許多寶貴見解,而且在口語的實際運用方面也留下不少范例。據《論語·鄉黨》記載,孔子在朝廷、在鄉黨,對上大夫、對下大夫,對國君、對賓客,說話的內容、語氣、表情、動作各不相同,都是從對方的實際情況出發的,有很強的針對性。《論語·先進》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聽到的事就馬上做嗎?孔子在回答子路時說:“有父親、哥哥在,應聽聽他們的,怎能聽到了就做呢?”在回答冉有時又說:“聽到了就干起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回答,使在座的公西華大惑不解。孔子解釋說:“冉有膽量小,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說一聽到了就干起來,是鼓勵他,給他壯膽;子路膽量大得超過一般人,勇于作為,所以我說,有父親、哥哥在,要壓一壓,使他有所退讓?!边@件事一向被用作孔子“因材施教”的例證,其實也是說話看對象、針對不同實際情況而選擇不同說話內容的范例。
(三)孔子注重說話訓練
孔子在對弟子實施教育的過程中,也特別注重口才訓練。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中,口才最拔尖的要數宰我和子貢。子貢就說過這樣的話:“出言陳辭,身之得失,國之安危也。故辭不可不修,說不可不善。”孔子還曾諄諄告誡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保ā墩撜Z·季氏》)在《論語·子路》里又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里強調了誦讀訓練對于口頭表達的重要性,甚至提出能誦詩三百是從政、出使的必備條件。無怪乎他對公西華“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論語·公冶長》),善于言語應答的才能那樣賞識,竟然與子路“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與冉有“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的雄才大略相提并論。
無論是講學還是游說,孔子都以口語為主要表達方式?,F存《論語》一書,就是他游說、講學時的口語記錄,從中既可以看到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也可以看到他運用口語的實際范例和關于口語表達、口才訓練的基本見解。
在孔子的影響下,儒家學派都非常重視口才。先秦諸子百家的口才活動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演講論辯活動的第一個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