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英美刑法
  • 郭自力
  • 4208字
  • 2019-11-29 18:04:10

第二章 西方刑法學派

第一節 刑事古典學派

自公元16世紀以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制度范圍內發展起來。封建制度日益瓦解,資本主義工商業蓬勃興起,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以及對殖民地人民的掠奪,給新興的資產階級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資產階級在政治地位上也取得了相應的進展,封建的專制君主制度,已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17、18世紀,西歐各國先后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反復斗爭,終于推翻了封建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為了鞏固已經取得的斗爭成果,還必須將自己的階級意志上升為法律,刑事古典學派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刑事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切薩雷·貝卡利亞(Cesare Bonesana,Marchese Beccaria,1738—1794)。他出生于意大利米蘭的一個貴族家庭,曾在帕爾瑪神學院學習了8年,然后進入帕維亞大學,于1758年獲得學位。貝卡利亞大學畢業以后回到米蘭,結識了當地有名的啟蒙思想家彼德羅·韋里(Pietro Verri)兄弟。他們經常在一起聚會,閱讀和討論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休謨等人的著作。在韋里兄弟的幫助和敦促下,貝卡利亞潛心研究,于1764年7月16日寫下了《論犯罪與刑罰》的小冊子。這篇6萬字的論文一經問世,即引起了知識界的廣泛關注,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先后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這也奠定了貝卡利亞在刑法學界的地位。貝卡利亞在這篇論文中主要闡述了下列思想:

(1)社會契約論。貝卡利亞受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影響,認為個人只有經過自己的同意才受社會的約束,社會應對個人負責,個人也應對社會負責。從社會契約論出發,法律的目的就是使最大多數人獲得最大的幸福,為了維護社會全體成員的幸福,每個人就必須犧牲一部分個人自由,刑罰權應在這一契約范圍內行使,并與犯罪相均衡。

(2)罪刑法定的思想。貝卡利亞認為,法律必須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規定,而且要盡可能的詳細和具體,使每個人都能理解刑法的意義。他反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認為刑事法官根本沒有解釋刑事法律的權利,因為他們不是立法者。在貝卡利亞看來,人們的知識和觀念是相互聯系的,知識和觀念愈是復雜,人們獲得它們的途徑以及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就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在不同的時間內,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因此,如果法律的精神取決于一個法官的邏輯推理是否良好,對法律的領會如何,取決于他感情的沖動,取決于一切足以使事物的面目在人們波動的心中改變的、細微的因素。那么,公民的命運就會經常因法庭的更換而變化。不幸者的生活和自由成了荒謬推理的犧牲品,或者成了某個法官情緒一時沖動的犧牲品。所以,當一部法典業已厘定,就應逐字遵守,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7]

(3)客觀主義的理論。貝卡利亞認為,衡量犯罪的唯一和真正的標尺是對國家造成的損害。定罪量刑時,重點考慮行為人的客觀行為,對其行為進行刑法上的評價。他認為,將意圖作為衡量犯罪的標尺是錯誤的,因為意圖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都各不相同。如果那樣的話,就不僅需要為每個公民制定一部特殊的法典,而且需要為每次犯罪制定一條新的法律。[8]但是,貝卡利亞也不完全排斥人的主觀心理狀態,提出應當區別對待故意、嚴重過失、輕微過失和完全無辜等四種情況。[9]

(4)廢除死刑的思想。貝卡利亞認為,死刑是不公正的,用死刑來向人們證明法律的嚴峻是沒有益處的。他說:“對人類心靈發生較大影響的,不是刑罰的強烈性,而是刑罰的延續性。因為,最容易和最持久地觸動我們感覺的,與其說是一種強烈而暫時的運動,不如說是一些細小而反復的印象。……處死罪犯的場面盡管可怕,但只是暫時的,如果把罪犯變成勞役犯,讓他用自己的勞苦來補償他所侵犯的社會,那么,這種喪失自由的鑒戒是長久的和痛苦的,這乃是制止犯罪的最強有力的手段。”[10]

基于上述理由,貝卡利亞主張用終身監禁取代死刑。他說:“一種正確的刑罰,它的強度只要足以阻止人們犯罪就夠了。沒有哪個人經過權衡之后還會選擇那條使自己徹底地、永久地喪失自由的道路,不管犯罪能給他帶來多少好處。因而,取代死刑的終身苦役的強度足以改變任何決意的心靈。”[11]

(5)罪刑均衡的思想。貝卡利亞認為,刑罰與犯罪應對稱。他說:“如果對于無窮無盡,暗淡模糊的人類行為組合可以應用幾何學的話,那么也很需要有一個相應的、由最強到最弱的刑罰階梯。……有了這種精確的、普通的犯罪與刑罰的階梯,我們就有了一把衡量自由和暴政程度的潛在的共同標尺。”[12]如果賞罰不當,就會引起犯罪。貝卡利亞還反對封建社會的等級特權,主張對貴族和平民處以同等的刑罰,相同的行為,必須給予相同的刑罰,所有的案件都必須以不徇私情、不偏不倚的司法尺度來衡量。

貝卡利亞的刑法思想,對當代西方國家的刑法理論和刑法實踐均產生了深遠影響。他被稱為現代刑法學之父。

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Immanuel,1724—1804)對刑事古典學派的形成也作出了有益的貢獻。他以公民權利和意志自由為基礎形成了完整的刑法論體系。康德認為,人的自由是天賦人權,所謂自由也包括意志自由。人類有純粹理性就有純粹自由;有實踐理性就有實踐自由。純粹理性是認識真理的理性;實踐理性體現在自由方面,是選擇的自由。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是基于自由意志,自己選擇的結果。如果人基于自由意志,選擇了違法犯罪,就應當受到刑法處罰。[13]

康德認為,犯罪是違反社會契約和國家法規的行為,國家之所以對行為人處以刑罰,歸根結底是以他的犯罪行為為根據的。刑罰的絕對性質,只可以在同態復仇法中去尋找,即以牙還牙,以惡報惡,刑罰同犯罪相抵消,犯罪人盡到了服罪的責任,他才能恢復到具有正常人格的狀態。[14]康德是典型的絕對主義的報應刑論者,他所主張的“等量報應”,實質上是原始社會的血仇報復思想的延續。

黑格爾(Hegel,Geory W.Friedrich,1770—1831)試圖以辯證法的觀點來闡述犯罪和刑罰問題。他認為犯罪是對法的否定和侵害,刑罰的任務是完成否定之否定,使法、正義得到恢復和維護。由法的建立過渡到犯罪,再過渡到對犯罪的否定,這是一個自我辯證運動的過程。刑罰是一種報復,是對侵害行為的否定,然而刑罰的報復不同于復仇,復仇是一種原始的無休止的進程,并不能使正義得到恢復,而刑罰則是正義的恢復,是正義的化身。

黑格爾反對康德的“等量報應”,而主張“等價報應”。“等量報應”是指對犯罪行為給予侵害事實等量的或均等的刑罰,即以牙還牙,以血還血;而“等價報應”則具有質的規定性,即立法從報應機能,司法從貫徹、宣傳法制機能,行刑從教育改造機能出發,將犯罪人和犯罪行為聯系成一個整體,作價值上的、非等量的估計。[15]

黑格爾承認刑罰具有報復性的意義。根據價值的論斷,人的生命是無價之寶,殺人者必須被剝奪生命。但同時他又表示,死刑畢竟是一種極刑,應該盡量減少適用,而實際上也是越來越少見了。[16]可見,黑格爾是主張限制適用死刑的。

刑事古典學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的刑法學家費爾巴哈(Feuerbach,Paul A.von,1775—1833)。他將國家對犯罪分子施加的刑罰看做是物理強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心理強制的學說。心理強制的任務,就是使刑法起到事先警告犯罪分子,從而使人們產生疏遠犯罪的心理強制力。一般來說,犯罪分子都從犯罪中獲得了某種滿足感,而要防止侵害行為的發生,就必須使刑罰的痛苦,略高于克服想要犯罪的心情的痛苦。行為人在反復權衡利害得失之后,在心理上發生一種抑制力量,從而起到防止犯罪的作用。從心理強制說出發,費爾巴哈認為,應排除刑罰越重越有效的思想,應把刑罰限制在能夠發生抑制作用的最低限度以內。國家以法律告訴大家什么是犯罪和犯罪以后要承擔怎樣的刑事責任,使社會大眾對犯罪產生足夠的戒心,從而達到一般預防的目的。[17]

費爾巴哈的心理強制說沒有建立在正確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上。實踐中大多數想要去實行犯罪的人,并不預先估計利害輕重,判斷對自己有利以后才去犯罪,而往往從僥幸心理出發,認為自己的犯罪行為不會為他人察覺。對于激情犯罪,也不能用心理強制說加以解釋,可見,這種理論還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費爾巴哈對刑事古典學派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在1801年的《刑法教科書》中,第一次將罪刑法定思想,作為一種法律規范,在刑法中加以正確的描述,即“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不為罪,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不處罰”。這一著名的刑法格言,不是出自羅馬法,而是費爾巴哈的創造。

刑事古典學派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的賓丁(Binding,Karl,1841—1920)、畢爾克邁耶(Birkmeyer,Kanwn,1847—1920)、邁耶(Mayer,Max Emst,1875—1923)、貝林格(E.Beling,1866—1932)等人。賓丁將刑法規范和刑法法規加以區別,創立了刑法規范的理論。他認為只有刑法規范才能向公眾宣示什么行為是犯罪、什么行為不是犯罪,并發出法律禁止和命令。刑法法規只規定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和應當受到的處罰。所謂犯罪,是指侵害刑法規范,依照刑法法規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刑罰是對否定規范的犯罪行為的否定,是一種特殊的法律后果。

畢爾克邁耶認為人的自由意志是刑事責任的基礎,刑罰是對事實及體現于事實之責任的報應,以有責任的犯罪事實作為刑罰的基礎。刑罰的第一使命是對犯罪行為的處罰,處罰的分量應依照事實及犯人的人格而定。所以,刑罰是對犯罪的否定,它應該對事實及體現于事實的責任,保持著比例。刑罰雖有預防作用,但它的本質是報應。

貝林格主張罪刑法定,致力于犯罪行為定型論的研究。他在進一步完善古典體系的基礎上,建立了犯罪構成理論的現代體系,即犯罪成立三要素理論體系:行為符合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是犯罪成立的第一要素。把違法性和有責性從古典體系的廣義構成要件中分離出來,分別作為犯罪成立的另兩個要素。“構成要件”被視為刑法所規定的犯罪行為的“客觀輪廓”,后來又被看做犯罪成立的“觀念上的指導形象”。貝林格的構成要件理論,至今仍被大陸法系刑法理論界所重視。

邁耶在1915年出版的《刑法總論》一書中,詳細闡述犯罪構成的理論,主張將行為概念納入構成要件之中,作為構成要件中的一個基本要素。邁耶之后,經過了三十余年的歷史演變,終于產生了以侵害性、違法性和有責性構成的犯罪要素三分法理論。

刑事古典學派的理論,是在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個學派提出的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刑罰人道主義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包含著許多革命先驅的思想結晶,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經驗總結和勝利成果。

刑事古典學派強調根據客觀上的犯罪行為,以及這種行為所造成的實際危害來定罪量刑,主張講究犯罪構成,并給刑罰概念以明確規定,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刑法學新體系,為現代西方國家的刑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至县| 应城市| 瑞安市| 昌图县| 泸溪县| 迁西县| 遂川县| 长泰县| 云安县| 民勤县| 昌都县| 陇南市| 西林县| 公安县| 霍林郭勒市| 涡阳县| 密山市| 博乐市| 九龙县| 奉化市| 读书| 蒙自县| 安仁县| 涡阳县| 宣威市| 顺昌县| 澄城县| 新龙县| 海兴县| 洛阳市| 延长县| 额尔古纳市| 会泽县| 历史| 新建县| 凤翔县| 大同市| 信丰县| 卫辉市| 禹州市|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