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處是我家:關于民居的記憶
- (加拿大)秦昭
- 3068字
- 2019-11-29 15:30:40
三千公里木骨拼圖,德國民居一條路
最初對木骨民居感興趣是因為一幅拼圖游戲。那是一座黑白兩色的大房子。粉刷得雪白的墻壁上黑色的木條格子橫豎交叉拼出了既拙樸又奇妙的幾何圖案。在屋前姹紫嫣紅的小花園的包圍中對比鮮明,異國情調十足。每重拼一次這幅圖畫就讓我對木骨民居的興趣增加一分。
德國的木骨民居比圖畫還要漂亮
木骨建筑一條路是世界上最大的傳統民居建筑博物館
來到德國著名的“木骨建筑一條路”,置身于那些形態各異的木骨民居之中的時候,深感它們真是要比圖畫上還要漂亮。
人類在新石器時期就已有了用木頭建造的簡陋民居。中國、日本的古代木建宮殿可以上溯幾千年的歷史。木頭和灰石這類建筑材料在世界各地都能很容易地找到,用它們混合建造的木骨式建筑卻成了西歐一帶的特色。它們多分布在德國、法國、英國、丹麥和荷蘭幾個國家,其中以德國的西部和法國的阿爾薩斯地區最為集中。
1990年,為了保護這種特殊的傳統建筑,德國成立了“木骨建筑保護同盟”。從北起易北河、南到博登湖,長達三千公里縱貫德國西部的“木骨建筑一條路”上,有上百個大小城市和村鎮加入了這一聯盟。它們的木骨建筑各有各的特色,爭奇斗艷,組成了獨一無二的德國特色旅游黃金一條線。也可謂是世界上最大的傳統民居建筑博物館。
木骨式建筑又被稱為“半木式建筑”,是用木頭構成房屋的整體骨架,用其他建筑材料填充骨架之間的空間而成。填充物因房主的經濟情況不同而各異,可以是磚石、黏土,甚至是碎石塊。木骨式建筑的一個明顯外觀特點是它們的木頭骨架顯露在外,沒有灰石的掩飾,因而看上去土、木截然分開,骨為主體,土墻為襯托。更為突出的是它們的木頭骨架特意在顏色上與灰墻形成鮮明對比,從而顯得更加醒目。這樣一來,木頭骨架不僅是建筑的支撐和承重部分,還為房屋的外表增加了結構鮮明的幾何形拼條圖案裝飾,形成了這類建筑獨有的美學風格。
木頭骨架不僅是建筑的支撐和承重部分,還為房屋的外表增加了結構鮮明的幾何形拼條圖案裝飾,形成了這類建筑獨有的美學風格。
在建筑的細節和裝飾上,根據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和宗教特點,歐洲木骨建筑的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僅僅德國的木骨建筑就可以分為北部、中部和南部不同的風格。在北部的平原地區,民居比較低矮寬大,主要的使用部分集中在底層。中央是廳堂,大門直接與外面相通。兩側為儲藏室和雜物間。起居室在后部通向小花園。它們的木骨架比較稀疏,之間的空隙較大。
中部平原與丘陵混合地區的木骨式建筑的特色最為鮮明和漂亮。它們多為多層的高大建筑。木骨的結構和圖案更加復雜醒目。樓房多以磚石為基座,上面用橫梁隔出不同的樓層。每層在墻壁上用縱向的木條隔出窗子的空間。在排窗的四周墻壁上用“米”字、“木”字、對角線和“X”字木條來加固墻體,形成了不同的幾何形狀。最上面是又尖又陡的房頂。
“X”字是德國木骨建筑墻壁上最常見的形體之一。在基督教的早期,“X”字是十字架的另一種形式,也是圣安德魯的代表。因此又被稱為“圣安德魯十字架”。在德國北部的木骨建筑上還常常可以見到扇形有放射狀花紋的木刻裝飾。尤其是在16世紀以后的木骨建筑上更為常見。它是貝殼的象征,也代表了太陽的意思。
在排窗的四周墻壁上用“米”字、“木”字、對角線和“X”字木條來加固墻體,形成了不同的幾何形狀。
與英格蘭木骨建筑通常為肅穆的黑白兩色相對照的,是德國木骨建筑豐富的色彩。特別是在木骨建筑一條路沿途的村鎮,也許部分是因為吸引游客。木骨式民居的顏色更加艷麗。墻壁多以紅、黃、橙等暖色調為主,配上褐色、黑色的木格架。這些各具特色的房屋高高低低地排列在中世紀的小街兩側,或者圍繞在小廣場的周圍,組成了一幅幅既古老又稚樸、既肅穆又活潑的美麗圖畫。
老房子的梁柱因長期受潮,在外力的作用下發生了變形錯位,使得房子在垂直和水平等不同方向上嚴重傾斜。
在一些氣候較潮濕的地區,一些有四五百年歷史的老房子的梁柱因長期受潮,在外力的作用下發生了變形錯位,使得房子在垂直和水平等不同方向上嚴重傾斜,門窗也變得歪歪斜斜,看上去搖搖欲倒的樣子。盡管如此,這些危房仍在作為商店和民居而使用,因此更吸引了游人好奇和擔心的目光。
漫步在塞爾的街道上,人們就像走進了一座木骨建筑的博物館。
位于德國木骨建筑一條路中部的塞爾市離漢諾威市北面40公里,是一個人口不到七萬的小城。小城的近五百座各式各樣的木骨民居漂亮非凡,令人目不暇接。漫步在塞爾的街道特別是中心小廣場上,人們就像走進了一座木骨建筑的博物館。那些一座挨一座顏色不同、高低錯落、寬窄各異的木骨小樓緊緊地排列在一起,像在向人們爭相展示自己的美麗。從它們的結構和外表上,人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從15世紀到17世紀幾百年間木骨建筑風格的變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塞爾在蘇聯紅軍的轟炸中幾乎沒有受損,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因此,這些精美絕倫的傳統民居如今能保存下來,童話般地展現在世界各地前來觀光的游客的面前。
位于德國中部的小城沃尼格羅德也有一個被木骨民居圍起來的小廣場。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沃尼格羅德的市政廳。看上去與其說它是一座嚴肅的政府行政樓,不如說是一座像童話里的小仙女居住的精美的宮殿。紅底黑格子由圣安德魯十字架組成一條花邊攔腰結在市政廳建筑的中央,托起弧形排列的窗子。兩個哥特式高高的尖頂稚趣盎然,在市政廳四周圍繞廣場排列的木骨排屋上的木格架也都是小巧精美、古色古香。
與德國西部接壤的法國阿爾薩斯地區也是歐洲木骨建筑的傳統代表。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說阿爾薩斯地區是“德國木骨建筑一條路”的西部分支。在歷史上,阿爾薩斯地區曾經在法國和德國之間幾經易手,可以說是既姓法又姓德,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相互混雜。在建筑風格上也是融會貫通。在阿爾薩斯的名城斯特拉斯堡的老城里,各種形式的木骨民居令人目不暇接。
在斯特拉斯堡觀賞木骨式建筑,有兩處最值得看的地方。一處是位于伊爾河分岔處的“小法蘭西”木骨建筑群,另一處是位于著名的圣母大教堂廣場上的卡梅澤爾樓。同是傳統的木骨建筑,這兩處卻給予人們截然不同的感覺。前者秀麗優雅,后者滄桑肅穆。
與其說沃尼格羅德的市政廳是一座嚴肅的政府行政樓,不如說是一座像童話里的小仙女居住的精美的宮殿。
斯特拉斯堡的“小法蘭西”區位于大島,伊爾河在這里分支成了數條小運河,穿過了一片木骨建筑群落。這些具有法蘭西風格的木骨民居的色彩不太鮮艷,以黑色木架、白色墻壁為主。但在排窗下放置了一盆盆紅色粉色的天竺菊。鮮艷的花草使得素色調的房屋變得明麗。它們的倩影倒影在綠色的水面上別具一番風情。這片麗水畔的木骨民居是斯特拉斯堡著名的地標之一。
來到斯特拉斯堡的圣母大教堂廣場,迎面看到古老的卡梅澤爾樓的時候,會感到一種很大的視覺反差。卡梅澤爾樓是中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的遺跡,始建于1427年,是斯特拉斯堡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木骨建筑。這座高大的中世紀古老建筑極為莊嚴地矗立在廣場的一角,深得近乎黑色的棕褐色樓體在四周以白色灰色為主的建筑的襯托下顯得觸目驚心。多層大量繁縟精美的木雕窗不但沒有給它增加些許柔美,反而更顯出了中世紀的神秘。
斯特拉斯堡的“小法蘭西”區以黑色木架白色墻壁為主。但鮮艷的花草使得素色調的房屋變得明麗。它們的倩影倒影在綠色的水面上別具一番風情。
剛剛離開小法蘭西,對那些秀美的木骨民居的印象仍歷歷在目,突然間出現在眼前的卡梅澤爾樓造成的視覺反差更加突出,不免有一種心靈上的震撼。這些下腳料一般、不起眼的木格木條,橫七豎八地,竟然拼出了典雅秀美和溫馨,也拼出了肅穆、神秘和肅殺。
卡梅澤爾樓是中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的遺跡,始建于1427年,是斯特拉斯堡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木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