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錢還是要命:《道德經》的啟示
- 周南
- 1356字
- 2019-11-29 15:33:28
1-3 道生之,德畜之(二):四積德、五讀書
每次只要去北京,我都會想辦法擠時間到王府井大街北邊的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買些書。每每看到貼在書店墻上的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張元濟的題詞“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總覺得十分親切。
我猜想,他把積德和讀書擺在一起,或許與中國人篤信的“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中對積德與讀書的看法有關。
命是注定的,主宰一切;運也非人能完全控制;即使命和運都好,還要有好風水相輔助;以上三點皆不可強求,只有積德與讀書可控,其中又以積德更為重要。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道德經·第五十一章》),是說道生我們,德育我們,我們因而成長,并有所成就。積德主做人,修善心;讀書主做事,長才能。德才兼備,人生才美好。
但時下卻有一種將讀書、利己置于積德、為公之上的風氣。許多學生一心“向錢看”,將“一學位、二當官、三發財”作為人生目標。而在我上學那個年代(尤其是“文革”前學雷鋒那個階段),大家相信又紅又專、以“紅”(德)統攝“專”(才)。
回到張元濟的題詞,讀書雖是人生第一件好事,但只有積德才能為自己和后人都造福。讀書是“取、得”,一生收獲不盡;積德是“給、舍”,一生受用不完。書要讀,德更要修。
這就是我每次看到張元濟的這句話都倍感欣慰的緣由。我至今懷念學雷鋒那個時代的經歷。這么多年來,雖然自己做的未必有多好,但一直沒有忘記用其來自勉。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這句話出自宋朝政治家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卷一》。他在論述“智伯之亡”時,提出了關于“德”與“才”的區別與作用的精辟見解。我在此摘錄并配譯,供各位參考:
原文(1):“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譯文(1):“才”與“德”不同,但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將它們叫做“賢能”,這樣就可能看錯人。“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德是指正義、剛直、公正、平和。才輔助德,德統帥才。
原文(2):“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譯文(2):德才兼備是圣人;無德無才是愚人;德勝過才是君子;才勝過德是小人。
原文(3):“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
譯文(3):挑選人才的方法是:若找不到圣人、君子,與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為什么呢?君子用才干來行善,而小人用才干來作惡。持有才干做善事,能無善不為;而憑借才干作惡,就無惡不作。愚人即使想作惡,因不夠聰明,力量也不夠,這就好像小狗撲人,人能制服他;而小人用詭計,陰謀足以得逞,他的力量又大到足以施暴,這就如惡虎長了翅膀,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
原文(4):“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
譯文(4):人們敬畏有德的人而喜歡有才的人。人們容易親近讓人喜愛的人而疏遠令人敬畏的人,所以察選人才者往往看到人的才干而忽略他們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