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人物冠式形制研究

永樂宮三清殿內原奉三清神像,四壁及扇面墻內外,繪滿壁畫。畫面的平均高度約4.4米,畫面總長97米,總面積為429.56平方米。壁畫的內容為《朝元圖》。三清殿畫面的布列,是道教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大型儀仗形式。除殿內扇面墻正面為云氣和飛仙外,其余各壁全部由大型諸神畫像組成,以八位主像為中心,周圍群仙環列,共計畫像二百九十二尊,其中男像二百六十三尊,女像二十七尊,飛仙二軀。各像面向大致朝北,頭頂祥瑞,腳踏祥云,一派仙境氣氛。主像均作帝、后裝,高及3米以上,群仙也有2米左右,前后排列達四、五層之多,井然有序。在扇面墻內側東上,有泰定二年(1325)畫工題記兩則。

以往對永樂宮三清殿壁畫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物身份識別及繪畫的藝術性上。冠服、器具方面的研究較少。對于《朝元圖》人物的冠服,除了幾個少數典型的樣式,我們對多數的冠帽形制缺少系統的整理和深入的認識。

永樂宮壁畫被發現以來,國內一些學者對三清殿《朝元圖》的冠服開展了初步的研究工作,鐘漫天在《永樂宮壁畫服飾藝術》指出:“信徒們借助本民族固有的服飾,把衣、冠、履、帶充當道義中“天人感應”的媒介,古服飾文化蒙上了宗教色彩。印證了‘道為宇宙萬物之本源’的‘君權神授’宗法思想。”(注:張亦農、景昆俊主編:《永樂宮志》卷十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6—297頁。)文章主要列舉了南極長生大帝、金母元君的服飾,高度概括了“繁瑣的道家教義和古代的傳統文化,表達了‘統天地于冠內,籠道義于服中’的服飾寫意功能。”(注:同上書,第296頁。)。耿紀朋在《永樂宮三清殿(朝元圖)冠弁淺考》中,指出“《朝元圖》人物眾多,造型各異。筆者通過對于二百九十位神仙的冠棄考證并統計分類,得出《朝元圖》壁畫的創作是參考了現實的服飾形制的。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有關史實認為《朝元圖》的創作雖參照了古代粉本,卻是全新的創作,是全真道對神仙譜系重新編排的圖像化,是全真道‘征信’的依據”(注:耿紀朋:《永樂宮三清殿(朝元圖)冠弁淺考》,《中國道教》2006年第6期。)。還有以下學者在其文章中涉及課題的研究內容:王遜先生《永樂宮三清殿壁畫題材試探》一文中主要內容是對壁畫人物身份的辨識,為以后永樂宮壁畫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多年來,關于永樂宮的展覽、畫冊、導游講解及其他論述,均以他的研究為本。作者在文章里對日、月、五星、四曜、二十八星宿等神祇身份的辨識,就是依據人物頭冠形象及內容。(注:王遜:《永樂宮三清殿壁畫題材試探》,《文物》1963年第8期。)另外柴澤俊先生在《山西寺觀壁畫》一書中對三清殿壁畫人物的冠服特征也有所提及。

在以上研究基礎上,本人認為仍然有釋讀的空間,并對冠帽內容辨識存在部分不同的意見;并比對宋代宮廷服飾以及道教因素,研究永樂宮三清殿壁畫冠式的特征。同時,這些材料將成為今后研究此壁畫冠帽服飾的基礎資料,對元代高等級道教神祇的冠服形制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本文人物身份界定的依據主要參考王遜先生的《永樂宮三清殿壁畫題材試探》一文。

三清殿中扇面墻內供奉的“三清”像,為彩裝泥塑三尊,早已毀壞。壁畫基本上保存完好。有少部分是后代補繪過的。王遜先生在《永樂宮三清殿壁畫題材試探》一文中只提到了286位神仙,實際上是292位神仙,因為后檐墻西壁東部有四位是后來補繪的,與原作相比,藝術品質差,人物特征模糊,所以王遜先生沒有給予編號,也沒有提及,本文編號為A、B、C、D,其他人物的身份及編號參照王遜先生的結論。扇面墻內側正面的二位飛仙,本文編號為飛仙1、飛仙2。

三清殿壁畫神祇編號見附錄。

耿紀朋對永樂宮三清殿《朝元圖》冠弁進行了辨識和統計:

《朝元圖》壁畫二百九十位神仙中戴冕的有四十五位;戴通天冠的有九位,遠游冠的八位,進賢冠的八十八位,貂蟬冠的五位;戴小冠的二十位,八位戴皮弁,一位戴鳳翅冠,另外有二十二位冠式奇特,為武弁的變形。戴金冠的十二位,蓮花冠的九位,星冠和五老冠的各一位,戴月牙冠的兩位。十五位戴幞頭,四位戴直腳幞頭,七位戴交腳幞頭,一位內戴小冠,外罩幞頭,又似籠冠。內有冠而又披風帽的五位。扎小巾的兩位,東坡巾的兩位,浩然巾的三位,方巾和飄飄巾(純陽巾)的各一位。披發無冠巾的三位,扎抹額和簪飾的各一位。女性神仙戴鳳冠的有三位,共十三位戴花冠。另有九位女性神仙分別留雙鬟髻、少女雙鬟髻、布包髻、百合髻、大盤髻等。(注:耿紀朋:《永樂宮三清殿(朝元圖)冠弁淺考》,《中國道教》2006年第6期,第16頁。)

對冠帽樣式的識別,主神與冠式特征明顯的人物冠式與耿紀朋的一致,在為數甚多的附屬神的冠式識別上存在較多差異。本人的考證結果是:四十五位戴冕冠;二十九位戴通天冠,十二位戴近似通天冠;三十一位戴進賢冠,二位戴近似進賢冠;十位戴獬豸冠,四位戴貂蟬冠,四位戴鳳翅冠,六十二位戴小冠,黑色大冠一位,戴道冠的有二十三位。戴幞頭的有十一位(四位戴直腳幞頭,七位戴交腳幞頭,扎巾子),戴巾幘的有十八位;七位戴黑色紗巾(其中六位下戴小冠或蓮花冠);二位戴覆斗形方巾,二位戴純陽巾,扎黑色巾子的三位(其中一位下戴小冠),扎黃色披肩巾子的二位,戴黑色仙桃巾的一位,戴黑色綸巾的一位。戴帽子的有四位(一位戴黑色紗帽,二位戴重檐紗帽,一位戴黑色小帽)。一位扎抹額,四位披發,還有四位冠式不清。

女性神祗共二十七位,東扇面墻外側二位玉女,一位身份待考。西扇面墻外側二位玉女,后檐墻東部二位玉女,三位星君。后檐墻西部二位玉女。東山墻壁主神一位,四位玉女。西山墻壁主神一位,六位玉女,一位電母。扇面墻內側正面,二位飛仙。二位主神戴龍鳳金冠,月亮星君戴金鳳花釵冠,其余女仙戴金鳳花釵、翠翟、飾寶鈿。

其中東壁十二元帥中147號冠式的一部分被團扇遮擋,難以識別,后檐墻西壁東部編號為A、B、C、D四位的冠式刻畫粗糙,難以辨識。東壁編號180、182、184、185、189、190、191號以及前檐墻271號青龍真君全都補繪過,色澤極新,冠式描繪的藝術水準與原畫有一定的差距,但基本特征準確,尚能辨識,當為光緒十六年(1890)所重繪。(注:俞劍華:《中國壁畫》,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第153頁。)

東扇面墻外側6號(待考),后檐墻東部56號天罡大圣、扇面墻后側55號(三十二天帝君之一)也都是后世補繪的,從線條、色彩、冠式等特征看,藝術水準較低,與A、B、C、D四位應是一撥重繪的。

關于三清殿壁畫重繪的記載有兩條:“1561—1562年(明嘉靖四十年—四十一年)三清殿后壁于此前之地震搖損,有張登室等出資,請匠人于嘉靖四十年三月十五日修補泥飾,又在次年請“待詔”(畫匠)谷守道,趙玄泥飾完成,推測曾補繪壁畫。”(注:張亦農、景昆俊主編:《永樂宮志》卷三,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頁。)而這幾位神祇所處的位置正好在三清殿后壁。另有《重修混成殿三清殿真武閣后檐碑記》記載:“所有混成殿、真武閣后檐、三清殿、龍虎殿四壁,不日而煥然一新焉。工程雖不及前人,而人心庶無憾矣。”(注:同上書,第160—161頁。)

從補繪壁畫的藝術質量上看1890年明顯高于1561—1562年,但都不及原作。1890年主要針對三清殿四壁,修補壁畫,使之煥然一新,1561—1562年是地震后修補三清殿的泥飾,可能順便補繪過壁畫,這次修補壁畫只是泥飾完成之后的附屬物,畫的不好。因此推斷A、B、C、D、6號,55號、56號,應為1561—1562年重繪,180、182、184、185、189、190、191、271為1890年重繪。據說宮中道士藏有壁畫粉本,遇有損壞,則按底本補繪,可惜這個底本在抗日戰爭中失去,今以無從尋覓。(注:俞劍華:《中國壁畫》,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1890年的重繪質量較好,有粉本做參考,估計與原來冠樣相差不大,而1561—1562年的重繪已經改頭換面了。

壁畫人物所戴的冕冠、通天冠、進賢冠、獬豸冠、貂蟬冠、鳳翅冠、幞頭、巾帽,以及道士戴的蓮花冠、金冠、元始冠都能在文獻與圖像中找到分類與定名依據,大部分小冠和樣式較為奇特的冠式難以考證其名目及來源,只能大致歸類。

戴冕冠的45位冠服列表見下文。

(一)壁畫人物冠式的形制來源考釋

三清殿的《朝元圖》是描繪道教各方神祇朝拜最高天尊的場面。圖中神的世俗化是顯而易見的,畫中神祇均按照神的等級和分工賦予不同的冠服和道具,而這些服飾又是參照人間不同階級、社會分工的實況為模式的,經過畫師的精心構思,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世間形象,曲折地顯示了現實中不同階層、不同經歷、不同氣質、不同情思的各種人物。畫面衣冠富麗,形態各異。頭冠類型較多,并賦有各種圖案和裝飾物,與纓絡、服飾、花鈿、器杖均統一于整體。

古代首服有三大類別:一類為冠,一類為巾,一類為帽。三種首服用途不一:扎巾是為了斂發,戴帽是為了御寒,戴冠是為了修飾。巾、帽二物注重實用,冠則注重飾容。《淮南子·人間訓》:冠履之于人也,寒不能暖,風不能障,暴不能蔽也。(注:高春明:《中國服飾名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90頁。)可見“冠”這種首服并不具備實值,它的意義首先是禮儀性的。

“冠”在我國古代是關于等級地位的尤其重要和特殊的形制符號標記,它有著非常嚴格的定制,它是貴族階級身份地位的象征,平民百姓沒有戴冠的可能。《禮記·冠義》中詳細地規定著冠作為成人和貴族象征的各種等級分類制度,“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故冠而后服備,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這說明此時冠的等級已經與人的尊嚴禮儀聯系起來了。

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人物中冠、巾、帽俱全,以冠居多,也最有特色。主要冠式是冕冠、龍鳳花釵冠、通天冠、進賢冠、貂蟬冠、小冠、道冠,還有巾帽、幞頭等。三清殿壁畫人物冠式形制多來源于宮廷服飾,也有部分道教服飾和民間服飾。

1.冕冠

永樂宮三清殿戴冕冠的人物共有45人,分別是東壁的昊天金闋至尊玉皇大帝、扶桑大帝、酆都大帝、五岳大帝。西壁的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后檐墻東壁的中宮紫微北極大帝,后檐墻西壁的勾陳星宮天皇大帝,扇面墻外側東的南極長生大帝,扇面墻外側西的東極青華太乙救苦天尊,扇面墻外側后部的三十二天帝君。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壁畫中戴冕者的冠服概況,冕冠與冕服的主要差異體現在旒數與旒珠數、冕服上的章紋等一些細節上,四位主神的冕服上均有章紋,其余神祇的冕服上無章紋。關于冕冠與冕服的形制變化,文章后面有論述。

冕冠是最尊貴的禮冠,在周代就已開始形成。最初是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的時候戴,冕冠與冕服相配。宋代是“祭天地宗廟,朝太清宮、饗玉清昭應宮景靈宮、受冊尊號、元日受朝、冊皇太子則服之”。(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一五一·志第一〇四·輿服三,中華書局,1977年,第3531頁。)元代是“享廟、謁廟及朝遣上將、征還飲至、踐阼加元服、納后、元日受朝及臨軒冊拜王公則服之”。(注:宋濂等撰:《元史》卷七八·志第二八·輿服一,中華書局,1974年,第1932頁。)三清殿冕冠的總體特征與宮廷帝王的袞冕樣式相符,也符合朝拜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的場面。

冕冠由兩部分組成,頭上先戴通天冠,用笄(古時盤發用的簪)將冠和發髻拴結牢固,纮帶搭在冕板上從左右垂下,為一封閉圓環直垂膝下。紞系黈纊或玉瑱,此珠玉不進耳中,只垂耳旁,名為“充耳”。(注:聶崇義:《新定三禮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3頁。)此物是防饞言入耳之物。然后將冕板戴在通天冠上,冕板也叫“綖”是一塊長形板狀物(前圓后方),冕板前傾,在綖的前后沿,掛數條串珠,叫“冕旒”。冕旒之間間距一寸,冕旒的數量和質量是等級區別的標志。歷代冕冠的形制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有不同的改動和發展,一直延續到明末。

關于道教《朝元圖》壁畫人物戴冕的形象,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洛陽北邙山老君廟吳道子繪制《朝元圖》中的五圣,杜甫《冬月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描述“畫手看前輩,吳生遠擅場。森羅移地軸,妙手動宮墻。五圣聯龍袞,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發,旌旗盡飛揚。”(注:這里的五圣是唐玄宗以前的五個皇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這五個皇帝被尊奉為五圣是天寶八載六月。)

自初唐至五代,帝王形象普遍見于莫高窟壁畫,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有“袞冕垂白珠”。聯系到傳為初唐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卷》(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可知這是來源于唐代帝王實際形象的一種流行模式。吳道子在洛陽老君廟所繪《五圣朝元圖》中的唐代皇帝,應該就是這樣“袞冕垂白珠”的形象。(注:李凇:《論〈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之原位》,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2007年第3期,第18頁。)

可知在初唐時期,冕冠已經常見于壁畫上,帝王戴。

宋代李廌撰的《德隅齋畫品》中也記錄了朱梁時張圖將軍曾繪《紫微朝會圖》,圖中紫微大帝“披袞執圭,五星、七曜、七元、四圣左右執侍,十二宮神、二十八舍星,各居其次。乘云來下,其容色皆端敬,其服章皆嚴謹。道家謂玉皇大帝為眾仙天子,紫微大天帝為眾星天子。觀此圖者,知君臣之義雖九天之上亦未嘗廢也”。可知五代時期紫微已經戴冕,宋代玉皇大帝受到特別的崇拜,“宋代最常見的頭戴冕的圖像是玉皇大帝。……常常與其他三位(紫微大帝、勾陳大帝、后土地抵)并列,塑或繪于道觀”(注:李凇:《論〈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之原位》,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2007年第3期,第18頁。)。到元代四御通行冕冠形制。從元代晉南道教壁畫《神仙赴會圖》(現藏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永樂宮三清殿《朝元圖》、宋代繪制明代重繪的陜西耀縣南庵元殿《朝元圖》壁畫中可以得到證實,而山西稷山青龍寺腰殿東西壁元代壁畫中的帝君戴通天冠而未戴冕冠,可能與青龍寺為佛教寺院有關。究其原因還有待進一步探討。(注:景安寧先生認為《神仙赴會圖》是13世紀后期作品。青龍寺腰殿壁畫繪制時間是元代,參考的是柴澤俊先生在《山西寺觀壁畫》中的結論。陜西耀縣南庵元殿壁畫繪制時間參考學者高明的結論,其繪制年代是宋代,明朝中后期重繪。)

三清殿冕冠形制是:冕板前圓后方,上為綠色,有日月,前后垂冕旒,五彩旒珠,冕板上橫貫白色天河帶垂于左右至地。從冠額及簪導兩頭懸掛一白色細纮,為一封閉圓環,上系白色充耳從耳后垂下,直垂胸前。冕板下為通天冠,冠后有一白色條狀、兩邊角形的裝飾物,通過冠笄固定在通天冠上,繞向冠前,角外翻,疑是冠后納言的變形。在元明壁畫中經常見到,宋以前未見,也沒有相關文獻記載,也可能是畫師區別神仙與世俗的一種裝飾。有纓從冠兩邊底部的冠孔下垂,系于下額。領間系方心曲領。筆者通過對冕冠圖像與史籍等文獻,與同類題材壁畫作品的比較分析來探討三清殿冕冠的形制來源,及冕冠樣式的演變。

纮的樣式

三清殿的冕冠形制與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卷》所繪有很大不同(圖1)。唐冕有六種,其中袞冕形制與三清殿冕冠最接近,文獻對唐袞冕的描述比較簡略:

圖1 永樂宮三清殿元代壁畫勾陳大帝

袞冕,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注:劉昫等撰:《舊唐書》卷四五·志第二五·輿服,中華書局,1975年,第1936頁。)

唐代有纮的樣式,但無記載,《歷代帝王圖》中纮帶為白色細帶橫貫冕板,從兩邊垂下,直垂膝下,為一封閉圓環。纮上不懸充耳,紞是懸瑱的絲繩,垂于冠的兩旁。《歷代帝王圖》中所繪的冕冠應是初唐的標準樣式。(注:李凇在《論〈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之原位》中對唐到五代敦煌壁畫中冕的圖像進行了統計:唐代帝王形象大量見于敦煌壁畫,尤其集中于唐代《維摩詰經變圖》中,如有貞觀十六年(642)左右的莫高窟第220窟,文殊菩薩下端的帝王身著袞冕,肩繪日月,如《唐六典》所說:“袞冕……玄衣纁裳十二章。”不過,細節略有出入,如壁畫中的帝王冠冕不是垂12旒白珠,前面只垂有6硫黑珠,后有幾縷白珠,或許是偏僻地區畫匠不十分清楚皇室禮制的細節。莫高窟其他有類似帝王像的還有初唐61窟、335窟、盛唐103窟、咸通年間(856—861)的156窟、中唐231窟、晚唐193窟、138窟等,乃至五代61窟、98窟、454窟等,以及其他一些畫面如涅變之舉哀圖(中唐158窟)、金光明經變圖(中唐131窟)、梵網經變圖(五代454窟、榆林五代32窟)等,頭戴冕硫的帝王像大致都如此。)到宋時纮的搭垂方式有了改變,宋代初年的袞冕仍然依照五代制度,宋代冕服制度,幾經修改。宋史記載:“……延,以羅衣木,玄表朱里,長尺有六寸,前低一寸二分,四旁緣以金,覆于卷武之上,繅以五色絲貫五色玉,前后各十二,凡用二百八十有八。玉笄,充耳用黃綿,纮以朱組,以其一屬于左笄上垂下,又屈而屬于右笄,系之而垂其余。”《八十七神仙卷》和《朝元仙仗圖》中的南極天帝君、東華天帝君通天冠上纮的樣式與文獻記載相合(圖2、3),因為實行的是舊制,這里強調的“舊制”可以有兩種理解:其一,可能中興以前就有纮,樣式依唐制。其二,中興以前就有《八》和《朝》中纮的樣式。

圖2 南極天帝君宋代《八十七神仙卷》

圖3 宋代《朝元仙仗圖》東華天帝君

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對袞冕有這樣的描述:“又以纮一端先屬于左邊笄上,以一頭繞于頤下向上,于右邊笄上繞之。”(注:聶崇義撰:《新定三禮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1—12頁。)《宋史卷四百三十一列傳第一百九十儒林一》(注:《宋史》卷四三一《列傳第一九〇·儒林一》記載:聶崇義,河南洛陽人。少舉《三禮》,善《禮》學,通經旨。漢乾祐中,累官至國子《禮記》博士,校定《公羊春秋》,刊板于國學。周顯德中,累遷國子司業兼太常博士。先是,世宗以郊廟祭器止由有司相承制造,年代浸久,無所規式,乃命崇義檢討摹畫以聞。四年,崇義上之,乃命有司別造焉。……未幾,世宗詔崇義參定郊廟祭玉,又詔翰林學士竇儼統領之。崇義因取《三禮圖》再加考正,建隆三年四月表上之,儼為序。太祖覽而嘉之,詔曰:“禮器禮圖,相承傳用,浸歷年祀,寧免差違。聶崇義典事國庠,服膺儒業,討尋故實,刊正疑訛,奉職效官,有足嘉者。崇義宜量與酬獎。所進《三禮圖》,宜令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學三五人更同參議,所冀精詳。茍有異同,善為商確。”五月,賜崇義紫袍、犀帶、銀器、繒帛以獎之。拙多所駁正,崇義復引經以釋之,悉以下工部尚書竇儀,俾之裁定。儀上奏曰:“伏以圣人制禮,垂之無窮,儒者據經,所傳或異,年祀浸遠,圖繪缺然。踳駁彌深,丹青靡據。聶崇義研求師說,耽味禮經,較于舊圖,良有新意。尹拙爰承制旨,能罄所聞。尹拙駁議及聶崇義答義各四卷,臣再加詳閱,隨而裁置,率用增損,列于注釋,共分為十五卷以聞。”詔頒行之。)記載聶崇義編撰的《三禮圖》是宋初上于朝,具體時間是建隆三年(962)四月表上之。另,文淵閣《四庫全書·三禮圖集注》中記載:“臣等謹案:《三禮圖集注》二十卷,宋聶崇義撰。崇義,洛陽人。周顯德中累官國子監司業。世宗詔崇義參定郊廟祭玉,因取〈三禮圖〉,凡得六本,重加考訂。宋初上于朝。太祖覽而嘉之,詔頒行。”

因此這種樣式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初期建隆三年。與《八》產生的年代是一致的。(注:李凇認為《八十七神仙卷》為北宋初期作品。)略有不同的是黈纊系在纮上,垂在耳后,沒有紞。為何圖像與文獻有出入,是作者的藝術加工或是文獻描述粗略,現在很難考證。

《八》和《朝》中纮的樣式與永樂宮三清殿冕冠上纮的樣式吻合,之前的《神仙赴會圖》冕冠上的纮和黈纊均是這種樣式,東壁女神冠上也有纮。三清殿壁畫部分神祇所戴的通天冠有纮、八卦神戴的小冠上也搭垂類似的纮帶,只是不系黈纊,帶子略粗(圖4、5)。青龍寺腰殿壁畫中通天冠上纮的樣式也是如此。元制是“綖之左右,系黈纊二,系以玄紞,承以玉瑱,纊色黃,絡以珠”。(注:宋濂等撰:《元史》卷七八·志第二八·輿服一,第1936頁。)顯然永樂宮纮的樣式與元制不符,而是繼承宋代形制,在壁畫中一直延續到明代,明代又恢復唐代形制,只是黈纊變小依然系在纮上,不是從冠笄兩側垂下,而是從冕板兩側垂下,例如河北毗盧寺、北京法海寺、山西新絳稷益廟、繁峙公主寺壁畫中纮的圖像都是如此。

圖4 永樂宮三清殿元代壁畫西壁太乙神

圖5 永樂宮三清殿元代壁畫西壁八卦神

天河帶

永樂宮三清殿冕冠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天河帶,據宋史記載:“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又以帝后及群臣冠服,多沿唐舊而循用之,久則有司浸為繁文,以失法度。……天河帶、組帶、款慢帶依舊,減輕造。政和議禮局更上皇帝冕服之制:……青碧錦織成天河帶,長一丈二尺,廣二寸。”(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一五一·志第一四〇·輿服三,第3524頁。)這是文獻中初見此名。發展到元代,綖上橫天河帶一,左右至地。(注:宋濂等撰:《元史》卷七八·志第二八·輿服一,第1930頁。)“至元十二年(?)十一月,博士議擬:青碧線織天河帶,兩頭各有珍珠金翠旒三節,玉滴子節花全。”(注:同上書,第1931頁。)冕板上的天河帶較宋代長了許多,左右廷長至地。永冕冠上的天河帶為白色寬帶橫貫冕板,從左右垂下至地,與元制相符。到明代天河帶取消,恢復唐代舊制,繁峙公主寺壁畫中冕冠圖像上纮不在是一封閉圓環,而是兩端分別搭在廣袖袍上,長度曳地。可能是從紞與纮結合演變成纮與天河帶的結合(圖6、7)。

圖6 傳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北周武帝

圖7 初唐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帝王圖》

(李其瓊繪于1960年)

冕板上的日月

三清殿壁畫中除冕板上的日月紋樣外,主神的冕服與女神身后侍女所持扇面上也有日月紋樣。日月是道教一個比較顯著的圖像特征,多出現在冕板、帽子、扇面上。在有題跋的《朝元仙仗圖》中洞真元氣金童所執扇面上也有日月紋樣,與祥云搭配。到元代都與蓬萊仙山相配;碧海中有一仙島,上有瓊宮,其后神光輻射藍天,天空中右有赤日、左有白月紋樣。是道教所說的仙境的圖像化,是信徒們修道成仙的歸宿。《神仙赴會圖》中的扇面已經是道教扇面圖像的標準樣式了,永樂宮純陽殿殿內前檐墻西壁《道觀醮樂圖》中一道童手執扇,扇面上藍天碧海,白月赤日。青龍寺腰殿西壁元君圣母手里的扇面圖像,五岳廟水仙殿西壁壁畫(水仙回歸)、高平市萬壽宮三清殿壁畫太乙身后童子中的扇面圖像大致如此,一直延續到明代。如新絳縣稷益廟正殿東壁壁畫朝三圣中兩侍女手執扇面圖像。

明代帝釋眾中的帝王冕冠、禮佛人手執的扇面上也有日月,為紅日白月。法海寺北墻西側,鬼子母手執扇面上的紅日白月下部各有一朵祥云,碧海中似有仙山,與早期道教扇面圖像近似。山西繁峙公主寺大佛殿西壁南部壁畫中也有近似的圖像。畫師既畫道教壁畫,也畫佛教壁畫,當時各地的民間畫工常在道觀與寺院兩處作畫。

另有日月紋樣體現在冕服上,冕服包括上衣和下裳。上衣是寬大的廣袖袍,下裳是寬大的長裙。宋元袞服青色,附日、月、星、山、龍、雉、虎蜼七章。紅裙,附藻、火、粉米、黼、黻五章。日月星三章居十二章之首。大業元年(605)虞世基奏:“于左右膊上為日、月各一,當后領而下為星辰。”在《歷代帝王圖》和莫高窟初唐的壁畫中可見到左右膊上日、月的冕服圖像。《朝元仙仗圖》和《八十七神仙卷》兩位帝君穿廣袖袍,無章紋。《神仙赴會圖》中帝君冕服圖像與三清殿壁畫相似。元以后道教圖像衰落,在壁畫中難覓冕服章紋。

通天冠(冕板下的通天冠)

永樂宮三清殿冕板下戴通天冠,冠前無金博山,取代的是額花狀的裝飾物,有的邊緣飾以云朵,東部主神玉皇、勾陳、南極所戴通天冠的左右有瀝粉貼金的龍,與元史中的記載“冠之周圍,珠云龍網結,通翠柳調珠”(注:宋濂等撰:《元史》卷七八·志第二八·輿服一,第1930頁。)相符。除以上三者外,其他戴冕者的通天冠上都無龍。《神仙赴會圖》中的冕板下的通天冠上無龍。現存的冕冠圖像,通天冠上附龍的樣式比較罕見。

永樂宮三清殿的冕冠、冕服的形制參照宮廷服飾制度,但取其形,而未按其制。冠服的形制來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冕冠在承接宋代的基礎上,也吸收元代冕冠制度的一些規定,因古代畫師依粉本作畫又師徒相授。所以年代跨度大,很難考實。道教神仙的冕冠形制,到元代已經形成固定的樣式。冕服的主要區別體現在章紋和服色上。這與畫師對宮廷服飾制度的了解程度有關。

2.通天冠

通天冠是皇帝專用的朝冠,據高春明先生考證:通天冠本為楚冠,秦代確立服制時將其定為天子首服,其地位僅次于冕冠。元明沿用此制,明亡以后,此制被費。孫機先生認為通天冠和遠游冠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元代輿服志里沒有通天冠和遠游冠的記錄。元代通天冠的形制參考的是宋代的。三清殿壁畫人物中二十九位戴通天冠,有星君、待考人物、十二元帥、太乙神,多集中在北壁。其中身份待考(18、135、215、217),北斗星君(61、63、64、65),太陽星君(90),南斗星君(105、107、109),廿八星宿星君(118、120、123、125、128),天官132,地官133,十二元帥(145、150、151、154),太乙神(238、239、240、243、244、245)。

《宋史》志第五十六·禮六吉禮六中記載“宋熙寧四年(1071),詔建中太一宮于集禧觀。十太一神,并用通天冠、絳紗袍”。另有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中記載宋政和年間(1111—1118),規定十太一神要戴通天冠。

宋史記:“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絳紗袍,以織成云龍紅金條紗為之,紅里,皂褾、襈、裾,絳紗裙,蔽膝如袍飾,并皂褾、襈。白紗中單,朱領、褾、襈、裾。白羅方心曲領。白韈,黑舄,佩綬如袞。大祭祀致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會、大冊命、親耕籍田皆服之。”(注:《宋史》卷一五一·志第一〇四,第3530頁。)

十太乙位于三清殿西壁,頭戴通天冠。但通天冠的造型各異,與文獻比較,有幾個特點,首先冠前多是三到七梁,這與記載二十四梁相差較大。其次三清殿所畫通天冠前的金博山已不見,代替的是半圓形或花瓣狀裝飾物,飾寶珠或云朵(金涂銀鈒花飾)。無附蟬十二。纮系黈纊(有的附金萼子二)從冠笄兩側經耳后垂下,為一封閉圓環,直垂膝下。三清殿所畫通天冠,其卷梁向后旋轉,但這一部分有的透空,有的不透空。大致可分為三類:①128、133、150、154、215、217、239、244、245所戴通天冠卷梁為全封閉形,沒有透空。②18、63、65、105、107、118、123、125、132、145、238、240、243所戴通天冠卷梁旋轉向下,兩邊透空。③61、64、90、109、120、135、151的卷梁向后旋轉上挑,兩邊和冠后都透空。

還有十二位所戴冠近似通天冠。分別是85、104、106、108、119、130、131、148、241、242、246、247。這九位所戴的冠有寬寬的冠額,有卷梁,有的卷梁兩側有花瓣狀的裝飾,有的卷梁兩側有荷葉邊樣的裝飾,都沒有進賢冠冠后突起的納言,并且上飾珠翠,繁飾華麗。所以將其歸類到通天冠類(圖9)。

圖9 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中的近似通天冠(注:圖片序號后為人物身份編號)

唐代通天冠的基本造型,據新疆伯茲克利石窟盛唐壁畫和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咸通九年刊本《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卷首畫所畫,其特點之一是卷梁成為很規范的圈形。其二是整個帽身向后旋轉傾斜而不是向前傾斜。其三是冠前的金博山縮小成圭形,上飾王字或附蟬。其四是在冠上飾有珠玉裝飾。其五是帽身飾有等距離的直線紋,就是通天冠的梁數。《舊唐書·輿服志》說通天冠有十二首,王涇《大唐郊祀錄》卷三說十二首是天的大數,大概是應在12個月份的數字,也就是通天冠有12根梁。《新唐書·輿服志》說通天冠有24梁,這大概是晚唐時的制度。還可參照傳唐吳道子《送子天王圖》中的通天冠,冠梁為五梁或七梁,冠前無金博山,卷梁透空,有纮從冠笄兩側經耳后垂下,未系黈纊。冠笄頂部為方形。宋聶崇義所撰《三禮圖》是宋代制定服制的主要依據,關于通天冠的記載是:“《后漢志》云:‘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斜卻,乃直下為鐵卷梁,前有山,有展筒。’”

宋人《九歌圖》中的帝王冠式和故宮南熏殿舊藏《歷代帝王像》中的帝王所戴的冠式,可視為宋代通天冠的標準圖形。宋代的《八十七神仙卷》和《朝元仙仗圖》中的東華天帝君所戴通天冠卷梁透空和宋《三禮圖》中的畫法一致,透空處有月紋。冠前有金博山,金博山上無附蟬,中間是蓮花圖案,上挑一裝飾物,冠笄頂部的裝飾為方形,較大。《神仙附會圖》中通天冠前的金博山以被額花取代,一直延續到三清殿與青龍寺壁畫中。

漢代的通天冠前部有高起的金博山,且逐漸編小。唐代有時在其中飾以“王”上面裝有附蟬。這個山后來變成“圭”形,字,明代更在其旁飾以云朵。唐代的通天冠加施珠翠,從唐代起,通天冠的圖象上常畫出許多小圓球,即代表這類珠翠。明代的通天冠在這方面愈益踵事增華,北京石景山法海寺明代壁畫中的通天冠,上下綴滿大小珠翠,極其華麗絢爛。(注: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66—168頁。)

永三清殿通天冠冠頂和冠梁間多飾寶珠。有的冠后有一白色條狀、兩邊角形的裝飾物,通過冠笄固定在通天冠上,繞向冠前,角外翻,有的冠后有納言,低于卷梁。有纓從冠兩邊底部的冠孔下垂,系于下額。領間系方心曲領。服飾上多穿廣袖袍,組綬大佩。永三清殿冠笄頂部無方形裝飾,多飾一寶珠。其中241、242、243、244、245、246、247號的通天冠上掛有纮帶,與冕冠上的纮帶形制一樣。

遠游冠:是皇太子專用,十八梁,其余大致相同于通天冠。元代以后其制消失。

十八梁,青羅表,金涂銀鈒花飾,犀簪導,紅絲組為纓,博山,政和加附蟬。朱明服:紅花金條紗衣,紅紗里,皂褾、襈。紅紗裳,紅紗蔽膝,并紅紗里。白花羅中單,皂褾、襈,白羅方心曲領。羅韈,黑舄,革帶,劍,佩,綬。余同袞服。襪帶,勒帛。執桓圭。受冊、謁廟、朝會則服之。(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一五一·志第一四〇·輿服三,第3533頁。)

耿紀朋認為三清殿戴遠游冠的有八位,十二元神中的三位,另五位戴遠游冠的是四位廿八星宿星君和一位南斗星君。通天冠與遠游冠的區別是前博山與梁數,本文通過圖像比較,二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通天冠與遠游冠的樣式識別很困難,所以都歸到通天冠類。

永三清殿與唐宋通天冠圖像比較,有以下特點:其一卷梁透空情況不一,造型各異。其二金博山樣式改動較大,其三冠笄頂部裝飾變小,飾一寶珠。和宋皇帝寫真像的繁飾華麗相比,三清殿通天冠圖像沒有按照宮廷形制描繪,承接宋代粉本,造型雍容大方。

3.進賢冠

進賢冠是文官、儒士所戴的朝冠,出自漢代,因文職官吏有向朝廷引薦能人賢士的責任,故以“進賢”之名。

宋史記:

朝服:一曰進賢冠,二曰貂蟬冠,三曰獬豸冠,皆朱衣朱裳。宋初之制,進賢五梁冠:涂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立筆。緋羅袍,白花羅中單,緋羅裙,緋羅蔽膝,并皂縹襈,白羅大帶,白羅方心曲領,玉劍、佩,銀革帶,暈錦綬,二玉環,白綾韈,皂皮履。一品、二品侍祠朝會則服之,中書門下則冠加籠巾貂蟬。三梁冠:犀角簪導,無中單,銀劍、佩,師子錦綬,銀環,余同五梁冠。諸司三品、御史臺四品、兩省五品侍祠朝會則服之。御史大夫、中丞則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單。兩梁冠:犀角簪導,銅劍、佩,練鵲錦綬,銅環,余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會則服之。六品以下無中單,無劍、佩、綬。御史則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單。袴褶紫、緋、綠,各從本服色,白綾中單,白綾褲,白羅方心曲領,本品官導駕,則騎而服之。(注:同上書,卷一五二·志第一五〇·輿服四,第3550頁。)

進賢冠是朝冠的一種,宋代進賢冠大體承襲唐代制度而略有損益,有五梁、三梁、兩梁之分,不同官階戴不同梁冠。這種冠式在宋人的《九歌圖》和《文姬歸漢圖》中都有描繪,可與文獻記載相印證。在元代,除保持蒙古族固有的衣冠性質外,也采用漢族的朝祭服飾,大體承襲宋金舊制。官吏朝服、祭服之時戴梁冠,所謂“梁冠”,實際上就是進賢冠的異名。也分七梁加貂蟬籠巾,其下為七梁、六梁、五梁、四梁、三梁、二梁之別。

三清殿戴進賢冠的有三十一位;有9位待考人物、6位星君、左輔右弼、4位仙曹、4位十二元帥、趙玄朗真君、2位酆都神、九疑仙侯、2位太乙神侍臣。其中身份待考(3、6、8、110、111、216、223、230、231),北斗星君(60、62),左輔、右弼(67、68),三臺星君(69—71),仙曹(72—73、156—157),廿八星宿星君(121),十二元帥(144、152、153、155),趙玄朗真君?(180),酆都神(182、190),九疑仙侯(203),太乙神侍臣(248、249)。戴近似進賢冠的有二位(206、218)。

3、8、248、249號后面有立筆。“立筆,古人臣簪筆之遺象。其制削竹為干,裹以緋羅,以黃絲為毫,拓以銀縷葉,插于冠后。舊令,文官七品以上服朝服者,簪白筆,武官則否,今文武皆簪焉。”(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一五二·志第一五〇·輿服四,第3550頁。)其中249號立筆形象最為完整。

進賢冠與通天冠在圖像上的主要區別是進賢冠冠后有高高的顏題,三清殿所繪進賢冠冠框輪廓多變,冠上多有三到五梁,冠頂與冠梁間飾寶珠,冠前有涂金銀花額。

近似進賢冠的主要特征是冠后有顏題,但無冠梁,造型夸張、怪異。有的“從冠額及簪導兩頭懸掛一白色細,為一封閉圓環,上系白色充耳從耳后垂下,直垂胸前。有的無。服飾上俱穿廣袖袍,加蔽膝、環綬,執笏。宋代皇帝偏愛輕便的通天冠,這里趙玄朗戴的卻是進賢冠,覺非趙玄朗之本意,180號人物身份有待進一步求證。

貂蟬冠

貂蟬冠是朝冠的一種,也叫籠巾。是附在梁冠上的一種飾物,以細藤編成,外表涂漆,其形正方,左右有用細藤絲編成像蟬翼般的二片,呈長方形,飾以銀,前有銀花牌飾,上綴以黃金附蟬,后改為玳瑁附蟬,左右各有三小蟬,在左旁插以貂尾,冠后簪以立筆,所以叫貂蟬籠巾。是王公貴戚等于侍祠及朝會時加于進賢冠上。宋初之制,中書門下則在五梁進賢冠上加籠巾貂蟬,元代是三獻官及司徒、大禮使所戴的冠式,用于祭祀場合,而非朝冠。

三清殿戴貂蟬冠的共四位,都是仙曹,編號分別是112、113、207、208。均在進賢冠上戴籠巾。位置都在三清殿西半部,東半部未見此冠式。207號進賢冠右側簪鵬羽。“唐以后,不在簪貂尾。宋代用雉尾充替。元以后更易以鵬羽。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中太乙侍臣(王遜編號248、249)所簪已是鵬羽。明代仍如此。”(注: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73—174頁。)

貂蟬冠在元壁畫中較少出現。在青龍寺腰殿壁畫往古后妃宮女眾中有兩位戴貂蟬冠,明新絳稷益廟壁畫祭祀場景中有六位戴貂蟬冠,地位較高,圍繞在戴冕者周圍。

獬豸冠

獬豸冠也是朝冠的一種,屬進賢冠類。宋史記載:“獬豸冠即進賢冠,其梁上刻木為獬豸角,碧粉涂之,梁數從本品。”(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一五二·志第一五〇·輿服四,第3558頁。)

傳說獬豸是一種神羊,能分辨曲直,見人斗則觸其不直者,聞人論而咋其不正者。所以歷來把這種冠給執法者,如御史臺中丞、監察御史等戴之,因此也叫“法冠”。“關于獬豸冠的形制,尚未見到確實的資料。”(注: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84年,第258頁。)孫機先生在其論著《中國古輿服論叢》中對唐和唐以后獬豸冠的考證是:唐代確有此制。它的形狀據《續漢志》劉注說有的已有“兩角”,與唐制“其上施珠兩枚”之制相合。根據這一特點,孫機先生認為日本京都法然院所藏宋畫《十王圖》中“三七宋帝大王”所戴之冠,頂上施珠兩枚,他又是執法者,故其冠或即獬豸冠。此畫雖是宋畫,但獬豸冠式當系規撫古制,或與唐式相近。

元代也有獬豸冠,是助奠以下諸執事官冠服之一,“凡獻官諸執事行禮,俱衣法服。惟監察御史二,冠獬豸,服青綬。凡迎香、讀祝及祀日遇陰雨,俱衣紫羅公服。六品以下,皆得借紫”(注:宋濂等撰:《元史》卷七八·志第二八·輿服一,第1935頁。)。

三清殿的獬豸冠與宋畫《十王圖》中的造型非常接近,三清殿戴獬豸冠的十位,其中廿八星宿星君(129),十二元帥(146、149),四瀆(169、171、172),茅盈真君(179),身份待考(225、233、235)。其最主要的圖像特征是,冠頂兩端突起一半球,多為白色,上施大珠。《神仙附會圖》西壁的3號、東壁北斗七星9號所戴冠式,景安寧先生在其論著《元代壁畫—神仙附會圖》中也疑其為“獬豸冠”之一種。(注:《神仙赴會圖》中的人物編號以景安寧先生在其著作《元代壁畫——神仙赴會圖》中的人物編號為依據。)在青龍寺腰殿壁畫中的四海龍王有三位戴獬豸冠。

貂蟬冠和獬豸冠都屬于進賢冠類,是大臣的朝冠,《八》和《朝》中的進賢冠、貂蟬冠唐制特征顯著,三清殿冠式承接宋制,除貂蟬冠只有四人外,戴進賢冠和獬豸冠的人物眾多,有文臣武將。貂蟬冠特征顯著,易于識別,而獬豸冠的造型變化多端,有的與進賢冠有些近似。

4.其他冠帽

小冠

小冠體量比通天冠和進賢冠略小,沒有寬寬的冠額,多數有梁,可能是等級標志。三清殿戴小冠的有:身份待考(4、16、17、137、139、D、221、222、232),天罡大圣(56),廿八星宿星君(76、77、78、79、80、81、82、83、84、86、87、88、89、122、124、126、127),木星星君(92),火星星君(96),計都(100),酆都神(183、184、185、186、189、191),飛天神王(192),三元將軍(197—199),破邪力士(200)太極仙侯?(201),明星大神(202),天猷副元帥(204),雷部眾神(250、252、253、254、255、256、257、258、259),八卦神(260、262、263、264、265、266、267),271青龍真君,275白虎真君。

通過分析,小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文人隱士戴的束發小冠。一類是武將戴束發小冠,造型多變,裝飾不一,難以考證其出處。多數是畫師在實際描繪中,根據實際情況改編創作的,從冠式比較中可以看出端倪。太極青耀金童的冠式加上顏題就可變成三清殿17號的冠式。另有身份待考(213)戴黑色大冠。戴鳳翅冠的有:北斗星君(66)、水官(134),雷部眾神(251)(圖10)。

圖10 永樂宮三清殿元代壁畫中的鳳翅冠(注:圖片序號后為人物身份編號)

三清殿壁畫中的廿八星宿星君中有二十一位所戴的冠上都有一圓飾,畫有不同的動物形象,或是冠上有動物頭像,多數都很清晰,特征明顯。另有七位冠上無特征,面目結合動物形象做擬人化處理,王遜對其進行了具體的辨識。三清殿東壁的十二元帥,即子、丑、寅等十二支之神。這些神祇的冠上也有圓飾,內有動物形為標識。

因為圓飾內的形象已漫漶不清,王遜先生沒有對其一一識別。其中四位神祇冠上的圓飾內形象尚能辨認,筆者識別結果是:152(蛇)、144(雞)、145(鼠)、150(馬)。

幞頭

梓橦文昌帝君(181)(注:趙偉認為180號是酆都神祇之一——城隍,《道教壁畫五岳神祇圖像譜系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7年,第53頁。)戴展腳幞頭,白色圓領廣袖袍,大帶,革帶,黑舄,與宋太祖像(南熏殿舊藏)冠服一致。功曹(272—274)戴展腳幞頭,天丁力士、天騶甲卒、使者(193—196,276—278)戴交腳幞頭、上扎巾子。幞頭起初由一塊民間的包頭布逐步演變成襯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腳的造型,前后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一直流行到17世紀的明末清初。展腳幞頭是兩宋官服中通用的樣式。但展腳并不固定在幞頭上,它可以臨時裝卸。展腳幞頭是元代百官公服之一,在純陽殿和重陽殿壁畫中也可見戴展腳幞頭的官員。幞頭是宋代常服的首服,樣式繁多,在元代戴用非常廣泛。

巾帽

三清殿戴巾帽的共有二十二位,其中戴巾幘的有十八位;戴帽子的有四位。

戴黑色紗巾的共有七位,其中身份待考(7、161),土星星君(93),酆都神(187、188),太極仙侯(201),孔子(220)。學者耿紀朋認為此樣式為風帽,本文認為不妥,風帽原是遮風御寒,里面加棉絮,這里均是半透明材質,應是紗巾,下戴小冠或巾幘(注: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第148頁。)。香官(116—117)戴覆斗形方巾,香官(211—212)扎黃色披肩巾子,身份待考(138)、雨師(270)戴純陽巾(注: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19頁。),戴重檐紗帽的是四目老翁(143)、身份待考(162);扎黑色巾子的身份待考(163),倉頡?(219六目老翁);戴黑色仙桃巾的身份待考(214);內官(177)戴黑色紗帽(有的資料也稱幞頭);身份待考(224)戴黑色綸巾。(注:高春明:《中國服飾名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254頁。)

孫機先生在《中國古輿服論叢》中對重檐帽,仙桃巾,東坡巾的樣式來源與演變進行了考證,是隱士的閑居之服。重檐帽五代已見,仙桃巾,東坡巾為宋代樣式。

177號所戴黑色紗帽,山西洪洞水神廟壁畫雜劇圖中右面兩人所戴的紗帽樣式相同。與金墓磚雕?是宋元常見的一種帽子。

136號(身份待考)戴黑色小帽,帶帽檐,頂飾寶珠,手執金輪。王遜先生認為后檐墻136為老年婦女像,可能是斗姥,即紫光夫人,為勾陳、紫微及北斗之母。還進一步說明,明代以來流行斗姥像,其形象與佛教的摩利支天相糅合,與此差別極大。因缺少積極根據,不能肯定。柴澤俊先生在《山西寺觀壁畫》中指出,136號為老年婦女形象,當是紫光夫人無疑。在《上清靈寶大法》、《金籙大齋宿儀啟》中記錄斗姥執金輪,作老年婦人像。從136號面貌、冠服特征上看。此人應為一年輕男性神祇,冠服與青龍寺腰殿西壁鬼子母右下童子冠服一致,帶檐帽,圓領緊袖衫,系捍腰。只是顏色上略有差別。若以上兩位先生推斷準確的話,可見畫師對冠服的安排有較大的隨意性,或此人的身份不是斗姥。

三清殿戴巾幘的人物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身份地位低的香官、內官,相當于宮廷的儀衛。主要任務是為主神持節杖、華蓋。另一類是身份待考者居多,著隱士閑居之服,多數是人間的睿智先哲。巾帽樣式具體明確,與現存宋元繪畫作品內的形象能夠相互印證。

道冠

三清殿戴道冠的有23位,其中戴金冠的是玄元十子(9);戴蓮花冠是玄元十子(10、11、13、19、20),歷代傳經法師(57、59、101、102、103),紫氣星君(97),仙曹(173—174),身份待考(237);戴元始冠?是(12);戴玉冠?的是玄元十子(20、23),身份待考(234);戴道冠(名目待考)的是玄元十子(22),歷代傳經法師(58),身份待考(236),雷公(268)。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岳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注: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后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五岳冠又稱“五岳真形冠”或“五岳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以上各種道冠,均在參加宗教活動時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場合,則須摘下。)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其中法衣、花衣的樣式比較接近三清殿壁畫的描繪。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繡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臺、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風、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蘸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注:方丈是指道教宮觀執事的最高教職稱謂,全真派稱方丈,正一派稱住持。)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注:田誠陽:《道教的服飾(一)》,《中國道教》1994年第1期,第32—33頁。)均取肥大寬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灑。

道教法服自成一體,是道教神像和法師行儀所穿服飾的名稱。源于中國古代祭祀禮儀的服飾規定,又與道教教義思想和服飾的時代流變有關。道教法服諸式,也是信徒內部倫理秩序和仙品等級區別的標志。《三洞法服科戒文》規定:法服有上圣之服和道士威儀之服二類。各有七等。

道教神像冠服多是奇異而富有想象的描述,三清殿壁畫中的冠服更接近道士威儀之服。其中戴金冠和蓮花冠的道人身份較高,多為教派祖師。

三清殿壁畫中9、19、20號穿無袖帔,上有星山云水圖案,其余穿純色帔,有的手執如意笏,有的手持拂塵或陰陽環(注:陰陽環,乃為連在一起的兩個圓環,可以拿在手中來回轉動,代表“陰陽循環,周而復始”之意。一般為木制或玉制。亦有三環相套者,稱為“三才環”或“三環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為活動指腕之用。)。

龍鳳花釵金冠

三清殿東西壁兩位女性主神頭戴龍鳳花釵金冠,有不透明頭光。坐在龍鳳椅上,踏腳踏,頭上有華蓋。左右兩玉女舉大雉扇,扇面上的圖像是蓬萊仙境,只東壁后土前邊的大雉扇內的圖案正中是一圓形,圓形后面上部是波浪線形的神光,下面是曲線形水紋。東壁后土胸前掛珠佩瓔珞,佩件正中有“震”卦符號,青紗中單,白色廣袖袍,廣袖邊處有羽翼裝飾,紅色蔽膝,組綬大佩,綠色披帛,鳳頭赤舄,雙手持笏。西壁西王母冠前正中有一“坤”卦符號,胸前掛珠佩瓔珞,上衣的胸部右邊有嬰兒圖案,白色云肩,紫色廣袖袍,廣袖邊處有羽翼裝飾,紅色蔽膝,組綬大佩,綠色披帛,鳳頭赤舄,雙手持笏。女神冠服上的標志應該是身份的一種象征。兩位女性主神的冠服形制基本相同。裝飾物的差異應與女神的身份有關。(注:三清殿壁畫女神身份目前有兩種觀點:王遜先生、葛思康先生、鄧昭女士認為,西壁女神是西王母,東壁是后土;李德仁先生、景安寧先生、趙偉認為西壁是西王母,東壁是后土。)

宋史記載:“后妃之服。一曰祎衣,二曰朱衣,三曰禮衣,四曰鞠衣。皇后首飾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數,并兩博鬢。寇飾以九龍四鳳。祎之衣,深青織成,翟文赤質,五色十二等。青紗中單,黼領,羅縠褾襈,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用翟為章,三等。大帶隨衣色,朱里,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革帶以青衣之,白玉雙佩,黑組,雙大綬,小綬三,間施玉環三,青韈、舄,舄加金飾。受冊、朝謁景靈宮服之。”(注:脫脫等撰:《宋史》志第一四〇·輿服三,第3535頁。)

宋仁宗皇后像、宋神宗皇后像(南熏殿舊藏),皇后戴龍鳳花釵冠(等肩冠)(注: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452頁。),上飾龍鳳珠翠,冠后屈四角下垂至肩,上飾龍鳳。青色廣袖袍,上有翟紋,領邊與袖邊飾龍紋,黑舄,無佩綬。皇后像與《宋史·輿服志》記載相符,但佩飾上略有省略。

《神仙赴會圖》中的兩位女神冠服樣式與三清殿壁畫中的極為相似。連身上的配飾和圖案都很接近,只是《神仙赴會圖》中東壁女神冠笄兩頭懸掛一白色細纮,從冠額前繞過,上系白色充耳從耳后垂下,直垂胸前。而西壁女神未見。只有冠纓從冠額左右兩邊的孔眼處垂下。

通過圖像與文獻相印證、圖像比較的方法對三清殿壁畫神祇所戴主要冠式的來源與演變進行了梳理。根據三清殿冠式的總體特征看,壁畫粉本產生的年代應該是宋代,與秦嶺云先生的推斷是一致的。(注:“根據畫中人物的形象服飾花紋去推斷,說它是宋人粉本,也應該說是可以相信的。”見秦嶺云《永樂宮無極殿壁畫探索》,《中國畫》1958年第2期,第60頁。)與《八》和《朝》相比,三清殿壁畫冠帽的寫實性強。

(二)冠式形制與道教神仙譜系的排名次序是否一致

三清殿壁畫中神仙的冠服形制與其在道教神仙譜系中的排名次序是否一致呢?首先我們要了解壁畫中神仙的品級。王遜先生對神祇名目的考證依據,主要的參考文獻是《上清靈寶大法》。

南宋金允中編的四十四卷本《上清靈寶大法》的卷三十九《散壇設醮品上》列有黃箓大齋醮謝真靈三百六十位的前幾位排名是:

虛無自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洞玄靈寶天尊、太上老君洞神道德天尊;

太上開天執符御歷舍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中宮紫微北極大帝、勾陳星宮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厚德光太后土皇帝祗、南極長生大帝、東極青華太乙救苦天尊、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白玉龜臺九靈太真金母元君……

從上可以看到宣和系統的神祇,王遜按照神祇級別由高到低的順序大致分為如下幾組:1)三清2)六天帝君及二帝后3)三十二天帝4)十太乙5)日、月及諸星宿6)三官7)四圣8)歷代傳經法師9)三元10)五岳及諸山神11)扶桑大帝及水府諸神12)酆都大帝及所屬諸神13)天樞院、驅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所屬諸神14)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15)城隍、土地及以上各種神祇所屬兵馬。(注:王遜:《永樂宮三清殿壁畫題材試探》,《文物》1963年第8期,第22頁。)

石衍豐在《道教奉神的演變與神系的形成》一文中對從宋代以來道教神和仙的排列進行了歸納和總結:

從宋代以來道教神和仙的排列,我們擬概括為以下十個層次,道教神系最高層是以“三清”和四御為主的九至十一位天帝,即“三清”和“六御”。

永樂宮三清殿的壁畫又增添了東王公、西王母,和“六御”一起塑造了《朝元圖》的八個主像,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據道教神學家的見解,東王公、西王母只是后天仙真,并非先天真圣,與其他天帝是有區別的。這是道教神系中主要的天神。第二層是諸天帝,如九天上帝,五靈五老天君,三十二天帝等。第三層是日、月、星辰,如十一曜真君,十太乙,五斗星君,二十八宿星君等。第四層是三官,三元,四圣等。第五層是歷代傳經著名法師,玄中大法師,靈寶三師,三天大法師等。第六層是雷公,電母,龍王,風伯、雨師等。第七層是五岳、諸山神及靖廬治化洞天福地仙官。第八層是北陰豐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它們所屬諸神。第九層是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役吏等。第十層是城隍,土地,社稷之神等。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指出,道教神系中的“仙”和“神”,嚴格地說是不同的,“仙”,是由人修行“得道”而成,所謂“后天仙真”,“神”,則是“先天真圣”。

“仙”,是道教神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奉神系統中也體現了這一點。在最高層的9—11位天帝中,如老子就是兼神宗與仙主二任于一身的太上老君。又如東王公、西王母,也為后天仙真,前已指出。在第二層中,唐杜光庭《道門科范大全集》所列是“十方已得道大圣眾至真諸君丈人”也屬后天仙真,但卻列在“三十二天帝”之前,可見宋代之前很重視“得道”之仙真。據此,我們可以認為道教是一個祭天帝、敬仙真、祀百神的神祇體系。若從每個層次具體分析,又可分為神、仙、神和仙三種類型,所列全屬“神”類的有三,六、八、十、四個層;所列全屬“仙”類的有五,九、兩個層;列所既有“神”又有“仙”的有一、二、四、七,四個層。這些就是宋代以來通行的道教神系的概況。(注:石衍豐:《道教奉神的演變與神系的形成》,《四川文物》1988年第2期,第6—7頁。)

無論從《上清靈寶大法》中的提名先后,還是石衍豐和王遜對神仙排列層次的研究,其結論大同小異。三清是道教最高神,戴蓮花冠或元始寶冠,道裝形象。六天帝是主尊,身份僅在三清之下。三清殿六天帝戴冕冠,穿冕服,仿照人間帝王服飾。永樂宮三清殿戴冕冠的人物共有45人。其中玉皇、北極、勾陳、南極、東極、東王公屬第一層,三十二天帝屬第二層,五岳大帝屬第七層,扶桑大帝(160)、酆都大帝(178)屬第八層。

三十二天帝屬第二層,均戴九旒冕。五岳大帝屬第七層,均戴十二旒冕,在元、明壁畫中,五岳神抵大都為頭戴冠冕的帝王形象,而四讀神則多冠通天冠。之所以出現這種差異,可能與宋元帝王敕封五岳帝號有關。由于唐宋年間,五岳逐漸被社會化和人格化,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和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均加封五岳為帝。根據這些加封,后世壁畫中的五岳形象多為帝王裝扮,其后雖有明太祖刪去其封號,統稱五岳神的敕令,但五岳封號已遍及民間,世人皆尊奉其為大帝,并流傳至今。現保存者如河北省曲陽縣北岳廟德寧殿的元代壁畫、山西汾陽縣五岳殿的元代壁畫,陜西省耀縣藥王山南庵四帝殿的明代壁畫,以及山東泰安岱廟天貺殿壁畫中五岳大帝的形象正是如此。(注:張鵬:《古代民間神祠壁畫中的人神互動》,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2007年第3期,第27—28頁。)因而五岳大帝戴十二旒冕,冕服五行色,分別是白(164)、赤(165)、黑(166)、青(167)、黃(168)。

盡管五岳給予加封帝號,著帝王裝,但在壁畫中的位置還要遜色于160號和178號。五岳在壁畫中是半身像,160號和178號為全身像,160號戴十二旒冕,有頭光,緊隨在玉皇身后,178號戴十二旒冕,緊隨在后土身后。二者冠服差別主要體現在冕旒數目上,冕服均無十二章紋。王遜先生假定160號是扶桑大帝、178號是酆都大帝,屬第八層。兩位神祇的著裝,和王遜先生的判斷跟其稱謂“大帝”有關系。

三十二天帝、五岳、160號、178號的冕服都沒有章紋。在佩飾上也無明顯差別。三十二天帝在道教神仙中的排名是高于五岳、160號和178號的,只戴九旒冕。宋代皇太子袞冕九旒,諸臣祭服在唐制基礎上,宋初省八旒、六旒冕。元代冕服已成為皇帝獨有的禮服,其他群臣不設冕服之制。皇帝的冕服種類只有兩種,即袞冕、大裘冕。天子袞冕十二旒,太子袞冕九旒。而排名低于三十二天帝五級以上的五岳、160號、178號卻戴十二旒冕。顯然,壁畫中的冠服安排與其在神仙中的排名次序是不一致的。

日、月、星辰緊隨在諸天帝后,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三層。有十一曜真君,十太乙,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二十八宿星君、天蓬、翊圣黑殺將軍、天猷副元帥、真武。八卦神是太乙的使者。日神、月神冠服華麗,分別戴通天冠和金鳳冠,有頭光,其中月神在冠式形制上僅次于兩位女主神。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戴通天冠或近似通天冠的居多,都有頭光。五星、羅睺、計都參照道教經典中的描繪,延續傳統的形象。十太乙多數戴通天冠,儀態威嚴,冠服佩飾華麗。二十八宿星君都戴小冠,著戎裝。其中二十一個在冠上有圓飾,畫有作為身份標志的動物形象。另外七個是結合動物形象特征,擬人化的處理表達。八卦神位于太乙神諸像的后上方,戴小冠,冠上有圓飾,內有八卦符號。

第四層是三官,三元,四圣等,三官中天地二官戴通天冠,水官戴鳳翅冠,都有頭光。三官的冠服和儀度都表現了較高的階位。三元將軍位于東壁南段,小冠、戎裝,手執兵刃。四圣著戎裝披發、獨真武有頭光,真武。即前代所稱的玄武,宋代為避圣祖趙玄朗諱,改為真武。四圣在宋代都先后受到皇帝的重視和提倡。元滅南宋后,元成宗于大德八年(1305)三月特加真武號曰:玄天元圣仁威上帝,把真武抬到了大帝的地位。在元、明時期的道經中真武往往被稱為“玄天上帝”或“玄帝”。(注:景安寧:《元代壁畫——神仙赴會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00頁。)畫師給真武加頭光,可能與這次加封帝號有關。

第五層是歷代著名傳經法師。三清殿后檐墻有六位傳經法師、扇面墻外側東西壁的繪偶有玄元十子。六位傳經法師與玄元十子多數戴蓮花冠,穿無袖帔。另外7、16、17、18號等待考人物,戴道冠或束發小冠,除9、19、20號在冠服上有明顯的等級體現。

其他人物的冠服等級差異較小。

第六、七、八、十層的神祗都各侍其職,有自己的管轄范圍。冠服樣式種類較多,來源不一。

第九層是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役吏等,男性侍者戴幞頭、巾子,玉女戴翠翟、花鈿。

通過以上對不同層級神祗冠式形制的梳理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除主神、第五層外,其他層極級內冠服沒有統一的標準,從宮廷最高等級的冕冠到民間常見的頭巾都有。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個層級內的神祇也有等級高下之分。層級內最高神祇的冠服均是高規格的。另外與人們的熟悉程度、政府的信仰導向有關。如日月、三官,太乙、五岳。

神仙的世界,并不像各種道經所說的那樣自由。如《神仙傳》所載白石生、黃山君修仙事跡,即是不求飛升、而治地仙之例。被稱為“隱遁仙人”的白石生即云:“天上多有至尊相奉事,更苦人間耳!”而黃山君“亦治地仙,不取飛升”(《神仙傳》卷一)。《抱樸子》稱“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大神,行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勞苦,故不足役役月登天,而止人間八百余年也。”意皆在此。這就揭示出:現實中的等級化自由,不僅在這里同樣得到了反映,而且是在更嚴格意義上的反映。(注:姜生:《道教法服的倫理符號價值》,《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4期,第119—120頁。)

《無上秘要》卷十七、卷十八“眾圣冠服品”列舉了早期道教各種經典對道教諸路大神之冠服的描述。剔除文獻中的荒誕描述,可以看出冠服的品級規定,我們可以發現隱藏其后的神仙等級倫理,有著看似繁復實則森嚴的本質特征。(注: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臧》第二十八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40—47頁。)

壁畫描繪道教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天庭盛況,實際上是宮廷生活的間接表現。按照人間的政治格局來想象神界。有秩序分明的官僚體制。制作圖像的畫師與編撰道經(是在歷代帝王的支持下,由道士匯集編撰的)的信徒們的視野是有區別的。所以圖像還原文字的程度并不嚴格。在符合總體秩序的情況下,冠服與身份的對應性表現,相對是比較自由的。

(三)道教祥瑞圖像與宮廷冠服圖像的相互影響

道教壁畫中所畫雖為洞天勝境、神仙世界,反映的卻是宮廷冠服、儀仗。神仙現實化,從而使道教繪畫所反映的內容更加接近人們的世俗生活。同時道教的教義、信仰、儀軌和審美圖像對宮廷的冠服形制也有影響。宋代的統治者對道教進行了整飭、扶持。修道觀、祠尊神、集道書,對道教進行了一定的政策扶持,也使道教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宋史記載:

袞冕之制。宋初因五代之舊,天子之服有袞冕……冕版以龍鱗錦表……加紫云白鶴錦里。

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又以帝后及群臣冠服,多沿唐舊而循用之,久則有司浸為繁文,以失法度。……天板頂上,元織成龍鱗錦為表,紫云白鶴錦為里,今制青羅為表,采畫出龍鱗,紅羅為里,采畫出紫云白鶴。(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一五一·志第一四〇·輿服三,第3524頁。)

又英宗治平二年(1065):

知太常禮院李育奏曰:郊廟之祭,本尚純質,袞冕之飾,皆存法象,非事繁侈、重奇玩也。冕則以《周官》為本,凡十二旒,間以采玉,加以纮、綖、笄、瑱之飾。袞則以《虞書》為始,凡十二章,首以辰象,別以衣裳繪繡之采。東漢至唐,史官名儒,記述前制,皆無珠翠、犀寶之飾,何則?鷸羽蜯胎,非法服所用;琥珀犀瓶,非至尊所冠;龍錦七星,已列采章之內;紫云白鶴,近出道家之語,豈被袞戴璪、象天則數之義哉!(注:脫脫等撰:《宋史》卷一五一·志第一四〇·輿服三,第3525頁。)

《晉書張華傳》:“初,吳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氣。”相傳老子要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觀星望氣,見有紫氣東來。關于紫云的解釋,詹石窗在其《道教藝術的符號象征》一文里的解釋是:“‘牛在古人心目中與紫色’相關。”紫氣起于“斗牛”之間,那是一種天象,代表著吉祥。太上老君題材方面的作品,多數是他騎青牛的坐像。青牛與太上老君的形象已不可分離地聯結在一起。(注:詹石窗:《道教藝術的符號象征》,《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第38頁。)紫云應是紫氣圖像化表現。故道教崇尚紫色。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鶴很早就以其長壽和自由的風姿象征進入道教審美符號范圍,宋代社會往往也把鶴作為祥瑞之物。祥云仙鶴是充滿道教色彩的祥瑞圖像。宋代自上而下崇道的社會氛圍濃厚,北宋宋徽宗趙佶畫有《瑞鶴圖卷》(遼寧省博物院藏)。宋代所畫的神仙形象,往往配以祥光、云彩、仙鶴等道教符號(圖8)。

圖8 永樂宮三清殿扇面墻內側仙鶴

將道教圖像紫云白鶴運用在帝王的冕冠上,盡管受到一些大臣的反對,但隨著道教勢力的增長,此祥瑞圖像以其特定的象征意義迅速地傳播開來,到了元代,應用更加廣泛與世俗化。元史記大德十一年(1307)九月,博士議:“冕板,以龍鱗錦表,上綴玉為七星,傍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綴金絲網鈿,以珍珠雜寶玉,加紫云白鶴錦里。”(注:宋濂等撰:《元史》卷七八·志第二十八·輿服一,第1932頁。)元代初期是道教全盛時期,元世祖推崇道教,全真道被元政府認作道教正宗,受到皇帝臣僚的無比推崇,而此次更改形制是在佛道辯論(1258)之后,道教由盛而衰,宮廷依然采納紫云白鶴圖像,可見道教對宮廷的影響依然存在,只是其宗教意義已經弱化。

三清殿扇面墻內壁云氣中有一回首低旋的仙鶴,《云氣圖》中所畫的并非是一般的云,而是元氣,即代表“大羅天”之境。寓意著“元氣缊而化生萬物”。永樂宮三清像即代表三清天,三清為大羅天所生,即所謂:“一氣化三清。”(注:李德仁:《永樂宮壁畫與全真道宇宙觀》,《道與書畫》,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第230頁。)

純陽殿《純陽帝君神游顯化圖》東壁第1幅“瑞應永樂”圖的祥云中有一回首低旋的仙鶴。“瑞應永樂”榜題記:“謹按《道統錄》,帝君姓呂,名巖,字洞賓,唐河中府永樂縣人氏。……唐德宗真〔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眾見□□白鶴自天飛入房中,母正夢,亦驚覺。即時帝君降生,異香滿室,經日不散。長大有道骨仙風,不婚娶,常慕清虛,不好華飾,幼有仙道志矣。”

重陽殿《王重陽畫傳》東壁第13幅“會真寧海”圖中有一仙鶴騰空飛起。榜題記:“重陽祖師大定七年秋,至登郡題一絕于觀壁,云:‘三千里外尋知友,引人長生不死門。’拂旦,東之寧海。初丹陽與遼陽高巨才鄉人戰師,游范明叔之南園怡老亭,題詩有‘醉中卻有那人扶’之句。中元后一日,三子復會于南園,祖師徑造其亭。戰師問曰:‘布袍竹笠,冒署東來,何勤如焉?’曰:‘宿緣仙契,有知己之尋。’丹陽問師何方來?曰:‘不遠數千里,特來扶醉人耳。’又問何名為道?曰:‘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時。’眾遺之瓜,祖師從蒂而食,眾異之。曰:‘甘向苦中來。’丹陽館于私弟〔第〕,一日指南園地,建全真庵,其地即丹陽夢鶴起之處也。”可見仙鶴圖像在道教壁畫的出現多伴有特定的意義。

祥云瑞鶴在元代墓葬壁畫中也比較常見,對死后世界的描繪憧憬多簡化為以祥云瑞鶴表現。輔以蓮花、日月、祥鳥等內容。例如:內蒙古赤峰沙子山元墓,墓頂繪祥云瑞鶴圖,以蓮花為中心,環繞祥云,云間繪飛翔的仙鶴,北部偏東繪一太陽,內有展翅的三足烏。南部偏東繪一月亮,內有桂樹和搗藥的玉兔。河北琢州元墓,墓頂繪祥云瑞鶴圖。山西大同馮道真墓,墓頂南面、東北面、西北面各繪一只仙鶴,間以祥云,兩側墨繪兩只仙鶴,姿態雄偉。西安韓森寨元墓,墓頂繪有連續的祥云瑞鶴圖,更多的壁畫則是在墓頂的裝飾性圖案中使用與宗教相關的祥云瑞鶴、火焰珠、月兔搗藥等內容。在大同發掘的至元二年(1265)龍翔觀道士馮道真墓,壁正中墨繪大幅山水畫,北墓頂繪云鶴。還有道童奉茶、道童焚香、觀魚、論道等畫面。

可以看出在元代祥云瑞鶴是天上、人間、冥界共享的圖像,這些道教內容的出現,說明不僅政府對待宗教是一種相對寬松的態度,普通百姓同樣對宗教持開放態度。這與元代寬容、扶植、開放的宗教政策有關。

(四)壁畫題記繪畫范圍探討

對于三清殿以“左”為尊還是以“右”為尊,目前有兩種意見,鄧昭認為三清殿壁畫的布局完全是以“東”,即以“左”為尊。景安寧和李德仁先生認為三清殿右邊西壁的主神是玉皇和后土,以右為尊,趙偉認為在永樂宮壁畫中,除東、西壁之間存在尚右關系外,其他部分并未遵循此規制。

現存與三清殿壁畫有及其密切的關系的《神仙赴會圖》,景安寧先生的研究是東壁尊于西壁,宋代宮廷以左為尊,蒙元時期以右為尊,從三清殿冕冠的冕旒數和通天冠上附金龍的圖像上看,東壁尊于西壁,除了尚右尚左、主神名次排序的因素外,可能還有一種原因,就是三清殿壁畫實行的是對畫制度,東西兩壁是兩撥畫師繪制的。畫師對冕冠形制的認識和掌握程度不一致造成的圖像差異。

我國古代寺冠壁畫繪制有“對畫”慣例。“凡作壁畫,分畫兩壁,各以名師分掌之,于未畢前,施以帷幕,互不使見。”(注:黃苗子:《唐宋壁畫》,《美術研究》1980年第1期,第22—27頁。)這種相對分工和分壁繪制的方法,是我國古代畫師繪制壁畫的固有傳統,至遲從隋、唐以來已成慣例。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與段成式的《寺塔記》、宋人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與鄧椿的《畫繼》等對這一做法皆有載述。當時的許多畫師在寺觀內作畫,也都是分別繪制一壁、一廊和一幅。在山西現存的宋、元寺觀壁畫中,亦能見到這種方法的運用。例如:宋代壁畫高平市開化寺大雄寶殿、稷山縣青龍寺后殿元代壁畫、洪洞縣廣勝寺上寺毗盧殿、洪洞縣水神廟應王殿元代壁畫、永樂宮純陽殿元代壁畫、汾陽縣五岳廟五岳殿和水仙殿的元代壁畫都遵循此規。(注:柴澤俊:《山西寺觀壁畫》,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76頁。)此對畫慣例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例如太原多福寺大雄寶殿明代壁畫、渾源縣永安寺傳法正宗殿內清代壁畫。(注:趙明榮考證渾源縣永安寺傳法正宗殿內清代壁畫實行的是對畫制度,參見《渾源縣永安寺壁畫繪制年代考》,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04年,第28頁。)

永樂宮三清殿壁畫留有畫師題記的只有扇面墻內側一處,目前對其繪畫范圍沒有定論,大致有下面幾種觀點:

①王遜《永樂宮三清殿壁畫題材試探》指出:“洛陽名匠馬君祥的子弟和學生們共同繪制的巨幅《云氣圖》,也是古代繪畫史上的一幅杰作。”(注:王遜:《永樂宮三清殿壁畫題材試探》,《文物》1963年第8期,第34頁。)間接的提出題記范圍只有《云氣圖》。

②秦嶺云認為,繪制三清殿壁畫的作者就是河南府洛京勾山馬君祥長男馬七待詔和他的弟子們。(注:秦嶺云:《永樂宮無極殿壁畫探索》,《中國畫》1958年第2期,第59—60頁。)

③宿白先生在1963年《文物》雜志上發表《永樂宮調查日記》中對三清殿元代壁畫上的題記的繪畫范圍有討論:三清殿內原來三清塑像背后,即扇面墻內側的云氣壁畫,有泰定二年(1325)畫工題記兩則:

T.1.“河南府洛京勾山馬君祥長男馬七待詔把作正殿前面七間東山四間殿內斗心東面一半正筆云五間。泰定二年六月工筆(畢)。門人王秀先、王二待詔、趙待詔、馬十一待詔、馬十二待詔、馬十三待詔、范待詔、魏待詔、方待詔、趙待詔。”位扇面墻內側東上墻。

T.2.“河南府洛京句山馬七待詔正尊五間,六月日工筆云氣。”位扇面墻內側西下隅。

T.1.內容似可理解為河南洛京勾山馬君祥長男馬七待詔率門人十人承擔了:

1.正殿前面七間和東山四間的工作;2.殿內斗心的工作。3.東面一半的工作;4.正尊五間云氣工作。泰定二年六月畫完。正殿前面七間及殿內斗心除建筑彩畫外,無其他繪事,因此1、2兩項系指彩畫。以“正尊五間云氣”的推測“東面一半”,估計此3、4兩項系指三清殿內的壁畫。這樣的理解如果不誤,則此殿精華朝元圖壁畫的東一半即找到畫家的人名了。其中正尊云氣五間,據T.2.所示為馬七待詔所繪,此云氣?東壁壁畫中之云氣相較,其構圖方式頗為相近,即多有如清代之所謂三副云?而西壁壁畫中云氣構圖,則少此特征。記錄匆匆,不暇多作對比,但即此一端,也可推測,“尊正云氣五間”與東壁壁畫的關系密切。(注:宿白:《永樂宮調查日記》,《文物》1963年第8期,第56頁。)

④金維諾先生認為:“題記除記明所畫為云氣外,均未涉及其他壁畫具體內容。從書寫字跡考察,實為建筑彩畫工題記。在入口《青龍君》的上部相當于純陽殿題名的地方原應有畫者題名,而在重新補繪青龍君時被忽略省去,以致無法明確知道原壁畫作者。但從現有銘記可知這一堂壁畫和建筑藻繪可能均完成于元泰定二年(1325)左右。而壁畫的作者應是與制作純陽殿的作者屬同一流派或師承的人。”(注:金維諾:《永樂宮壁畫全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3頁。)

⑤柴澤俊先生認為這兩條題記,證實了三清殿壁畫和彩繪的確切年代和畫師姓名。(注:柴澤俊:《山西寺觀壁畫》,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49頁。)

⑥《永樂宮志》卷五壁畫作者一節指出:“三清殿和純陽殿壁畫東西兩半完全為兩種風格,由此可以看出兩殿壁畫都是兩班人分東西兩半完成的。”至于具體原由,未能展開。(注:張亦農、景昆俊主編:《永樂宮志》卷五,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8頁。)

本文對三清殿壁畫冕冠和冕服圖像上一些細節的比較分析,認為東西兩壁應為兩撥畫工繪制。畫師按照粉本有不同的發揮,每組畫師對宮廷冠服形制的了解都不夠全面。圖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冕旒數、旒珠數,以及冕服的十二章紋上,有以下幾處:

其一:冕旒數與旒珠數

三清殿東半部玉皇、中宮紫微北極大帝、南極長生大帝、扶桑大帝、五岳大帝都是12旒×12珠,只有酆都大帝13旒×12珠。西半部東王公、東極是11旒×15珠,勾陳是10旒×14珠。三十二天帝君是冕9旒×9珠。

天子法服,冕旒形度重大,以其旒數的多少和串玉多少來分辨等級。宋代天子冕服有兩種,大裘冕和袞冕,大裘冕無旒,袞冕在宋代幾經修改,先以白玉珠為旒,貫之以五采絲繩,前后各十二旒,旒各十二珠。神宗元豐元年(1078),改為“以五采玉貫于五色藻為旒,以青、赤、黃、白、黑五色備為一玉,每一玉長一寸,前后二十四旒,垂而齊肩,以合孔子所謂純儉之義”。元代以白玉珠為旒。

旒玉多寡,標志著品級的高低。旒數十二為尊,玉珠二百八十八顆。三清殿東半部10位戴冕者有9位前后各垂12旒,只有酆都大帝(178)例外,從其所處位置,體量,冕服的特征上看,其地位是低于東部主神的,為何畫師在十二旒上再加一旒,也許畫師借這一旒想表明178號的特殊身份。因其沒有題跋,在身份上是有推敲余地的,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此問題還有待求證。

旒珠數也是判定等級的一個標志,東王公、東極為330顆珠,酆都大帝是312顆珠,東半部戴12旒冕的是288顆珠,勾陳是280顆珠。

無論宋代還是元代的袞冕形制,旒數都是十二,若說尚右,為何東壁的旒數比西壁多一旒,若說尚左,為何西壁的旒珠比東壁的主神多42顆。在《歷代帝王圖》中的旒數都為十二。在敦煌壁畫中冕旒數多為象征性表達,而不是寫實性表達。《帝王圖禮佛圖》(敦煌第220窟)初唐,前垂黑旒珠六,后垂黑旒珠四(因被遮蓋),加在一起共十二旒,可能畫師接受到的信息是“垂冕旒十二”而少了前半句“前后各”,可見“畫匠不十分清楚皇室禮制的細節”。(注:李凇:《論〈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之原位》,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2007年第3期,第18頁。)所以繪制三清殿的畫師接受到的信息不同,或在理解與運用上有自己的規則,才導致圖像上的差異。

其二:冕板下通天冠上的附龍和金萼子

東部主神冕板下所戴通天冠上有龍,與元制相符,西壁沒有,西壁黈纊上有金萼子二,與元史記載相符“梅紅繡款幔帶一,黈纊二,珍珠垂系,上用金萼子二”。黈纊上有金萼子的是東王公、東極、勾陳、41、42、43、46、48、52、54?104、106、109、133、135、243、247,這些人物都集中在西半部,東壁只有扇面墻東壁的南極黈纊上有兩條瀝粉貼金的裝飾,但樣式與西半部的金萼子區別較大,南極的冠服及其華麗,配飾較多,可與玉皇比肩,所以黈纊上的裝飾也不足為奇。

其三:方心曲領的顏色

三清殿西半部(包括西壁、后檐墻西壁、扇面墻外側西部、扇面墻后側西部)所有神祇的方心曲領都是白色。東壁神祗胸前佩戴的方心曲領顏色多是綠色,只有148、151是白色。扇面墻外側東部方心曲領都是綠色,扇面墻后側東部方心曲領都是綠色,比較特殊的是后檐墻東壁,主神勾陳東部神祗的方心曲領都是綠色,主神西部戴方心曲領的神祗有17位。其中62白色,61、65、66、69、70、71、76、77、80綠色,67、72、78上白下綠,60疑是上綠下白。此部分壁畫著色比較靈活,根據衣領顏色調整方心曲領的顏色。例如66號穿黑色廣袖袍,白色交領,紅色中單。(注:關于中單的顏色據宋元史記載天子、皇太子白紗中單、諸臣祭祀服內襯白花羅中單。)若內襯白色中單,交領與中單顏色一樣,難以區分,視覺效果雷同,所以就改為紅色中單,白色交領上佩綠色方心曲領,這樣層次清晰,遠觀近看效果都比較理想。

《宋史·輿服志三》內明確寫出天子佩“白羅方心曲領”。例如南薰殿《歷代帝王像》宋帝所戴的白色方心曲領。《元史·輿服志一》內記載三獻官及司徒、大禮使祭服佩“白羅方心曲領”。《八》與《朝》內的神祗無方心曲領,《神仙赴會圖》中的方心曲領都是上白下綠。青龍寺腰殿壁畫中的方心曲領為白色或上白下綠,明代都是綠色。

三清殿東西部方心曲領的顏色安排也可例證東西兩壁為兩撥畫家繪制,兩撥畫家對宮廷冠服制度的掌握程度不一,西壁方心曲領的顏色與宮廷形制相符,東壁方心曲領的顏色可能參考的是以前的粉本或壁畫。

另外的例證是扇面墻外側后壁三十二天帝君冕冠上的日月顏色,東部為前紅后白,西部為前藍后白,并且通天冠冠梁前的裝飾物比較簡潔,變化較少。而東部通天冠前的半圓形裝飾物上飾以云紋和寶珠,較多部位采用瀝粉貼金的方手法,華麗氣派。還有扇面墻外側東西部主神頭光的處理,南極頭光邊緣有彩暈,東極無。還有一些細節上的差異,不一一列舉了。畫師們雖然參照共同的粉本,但在實際繪制中都會留有各自的繪制特點,這可能也是畫師區別各自繪畫范圍的一種處理方法。

其四:冕服上的章紋

元袞服樣式參照宋的樣式,章紋的位置有變化。元初“袞龍服,制以青羅,飾以生色銷金帝星一、日一、月一、升龍四、復身龍四、山三十八、火四十八、華蟲四十八、虎蜼四十八。裳,制以緋羅,其狀如裙,飾以文繡,凡一十六行,每行藻二、粉米一、黼二、黻二。中單,制以白紗,絳緣,黃勒帛副之。蔽膝,制以緋羅,有褾。緋絹為里,其形如襜,袍上著之,繡復身龍”。大德十一年(1307)又改回宋代舊制,“袞服青色,日、月、星、山、龍、雉、虎蜼七章。紅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紅蔽膝,升龍二,并織成,間以云彩,飾以金鈒花鈿窠,裝以珍珠、琥珀、雜寶玉”。

三清殿六位主神冕服的十二章紋都表現不全,各別處不清晰,南極、東極穿紅色廣袖長袍,其余均為青色,除六位主神外,其余穿冕服者均無章紋。

東壁玉皇冕服上的章紋分別繪制在廣袖袍和蔽膝上,肩上有山紋,袖端有火紋、升龍、虎紋。紅色蔽膝,上有黼紋、黻紋。西壁東王公冕服上的章紋分別繪制在紅色廣袖袍和下裳上,下裳上有藻紋、黼紋、拂塵(見范金鰲先生臨摹的白描圖),疑有日紋和月紋(圖像不清)。黻與拂諧音,畫師對黻紋樣式不清楚,所以用拂塵表示黻紋。按照宋元史籍記載章紋應分別繪制在上衣和下裙上,只有西壁章紋所繪位置與制相合。

在缺少文獻資料參考的情況下,從圖像本身入手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以上三清殿東西部冠服圖像的比較分析看,東西兩半的壁畫應為兩撥人繪制。本文認為河南洛京勾山馬君祥長男馬七待詔率門人十人承擔了東面一半和正尊五間云氣的工作。這一推斷的判定,主要依據圖像比較的方法。宿白先生也有此推斷但沒有展開。在東西部圖像的比較上只是提到馬七待詔所繪的正尊云氣與東壁壁畫中之云氣相較,其構圖方式頗為相近,而西壁壁畫中云氣構圖,則少此特征。但即此一端,也可推測,“正尊云氣五間”與東壁壁畫的關系密切。

《神仙赴會圖》是目前現存與三清殿壁畫有密切聯系的圖像,兩幅壁畫在畫風上同屬一個傳統,在宗教上同出一種信仰,在地域上均繪制于晉南。在冠式、服飾、人物的特征上都有很多相似之處。主尊人物雖有坐立的差異,神祇也多寡不同,但是同一人物,幾乎是依據相同的粉本,如天蓬、天猷、黑煞、真武四圣如出于同一人之手,有的雖改作另一神祇,情態仍然可辨,如十二元神的戌神在三清殿雖改為太乙神,低首舉笏,恭謹之儀不變。

《神仙赴會圖》東西兩壁共59位神祗。三清殿東壁65,西壁位69,兩壁共134人。兩幅壁畫僅東西壁就相差75人,這75人應該是根據當時全真教的奉神要求和三清殿殿墻尺度安排的,畫師參照以前《朝元圖》的粉本,根據具體需要對粉本進行再組織,包括人物設計,也包括神祗冠服上的設計,壁畫中戴貂蟬冠的共有四位,分別位于西壁和后檐墻西壁主神兩側,從四位神祇所處的位置上看,應該是主神的近臣。而東壁和后檐墻東壁主神兩側的近臣戴進賢冠,東壁女神兩邊有兩位持扇玉女,兩位道裝侍臣。西壁女神兩邊是四位玉女,前兩位分別手托香爐和珊瑚,后兩位持扇。可見三清殿是兩組畫家在參照舊有粉本的基礎上,對人物及其冠服的再創作。

題記內的畫師姓名在古代畫史上找不到,只有馬君祥,在洛陽白馬寺碑刻中有“馬君祥領畫工……”的記錄(見王伯敏《中國繪畫史》),證實馬君祥至少是當時有名的畫師。至于繪制三清殿壁畫的畫師源流,學者秦嶺云認為馬君祥與武宗元在地域上有著密切聯系,應屬豫西一派。(注:金維諾和柴澤俊認為三清殿壁畫與純陽殿、重陽殿壁畫屬于同一畫派的手筆,都與以朱好古、張茂卿、楊云瑞為代表的襄陵畫派有著密切關系,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應是襄陵畫師朱好古主持創作完成的。)

通過三清殿東西部冠服圖像的比較分析看,東西兩半的壁畫應為兩撥人繪制。本文認為河南洛京勾山馬君祥長男馬七待詔率門人十人承擔了東面一半和正尊五間云氣的工作。由于此論斷還缺乏較為確鑿的證據和有力的支撐材料,難以考實。目前男性主神身份撲朔迷離,尚難辨識。

(五)求真還是求美?

1.冠服色彩的真實性

以色彩來區分人們的社會等級、身份貴賤、官職高低的制度由來已久。自隋代始,服色之制頻見于史籍。隋文帝始制天子服專尚黃色,《唐書·禮儀志》記載“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唐貞觀四年(630)頒布服色規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緋……九品服淺青,庶人服白。以后各代對服色均有詳細規定。自此,色彩納入禮制服裝的范疇。

冕冠上的冕板由最初是用細帛布包裹,上下顏色不同,上面喻天,用玄色;下面用曛色,喻地。宋代也基本上與古制相合,“青羅為表,紅羅為里。垂白珠十有二旒”。在元代“上覆曰綖,青表硃里。綖之前后,旒各十二,以珍珠為之”。

三清殿壁畫中冕板上為綠色,下面顏色未見。冕旒為五彩玉,顏色多為黃、白、綠、紅。另外白色纮帶、白色天河帶與文獻中“朱纮、青碧天河帶”的形制記載不合。從冕冠的裝飾上看也與史籍不符,比文獻記載簡化。其他冠式史籍記載簡略,顏色不明。

服飾色彩上看:宋元袞服均為青色。三清殿西壁東王公和扇面墻外側東壁南極的冕服色為紅色(注:因年代久遠,壁畫顏色陳舊,紅、赤、紫、緋色難以區分,本文統稱紅色。),扇面墻西壁東極的冕服色似為黃色,三十二天帝是冕服是紅、青、黃、黑、綠。

《歷代帝王圖卷》中冕冠、冕服色彩與當時的形制相符,敦煌壁畫中的冕冠、冕服、佩飾色彩都與宮廷形制的規定有出入。唐宋元官服顏色多為紫緋綠,以紫色為貴。

三清殿多數紅、黃、青、綠,間有白、黑、藍、淺青、淺青、土黃及褐色系等顏色,與其所戴冠式并不一致。

元代等級制度極其森嚴,在服飾方面,也用法律規定,區別限制比之前代格外苛細。除服色禁例外,服物織造也有許多荒謬的禁令。例如,龍織五爪便是犯罪行為;一個工人若為皇帝做了一頂新帽子,就不許再給任何人做帽子,否則就是犯殺頭重罪。元代王公貴族及內外品官所著的袍服,多繡花朵,所繡花樣各不相同,官大花朵大,官小只能用雜花和暗花。如有違犯,痛行究治。

式樣禁限主要集中在“冠帽”上。皇帝曾多次下旨嚴禁自己所戴的“新樣”、“異樣”和“金翅雕樣”帽有他人戴用,以建立和保持皇帝帽冠式樣的唯一性,以便更好地彰顯出“天下唯我獨尊”的至高形象。

色彩禁限,元代通過詔令明加禁止的主要有赭黃,柳芳綠、雞冠紫、迎霜合(疑應為迎霜褐)、梔紅、紅白閃色、胭脂紅等顏色。規定廣大庶民百姓只能服用暗色衣物,而這則直接發展了元代暗色系“褐色”的發展。據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引用元明通俗讀物《碎金》中的褐色名目來看,可知當時有金茶褐、秋茶褐、醬茶褐、沉香褐、鷹背褐、磚褐、豆青褐、蔥白褐、枯竹褐、珠子褐、迎霜褐、藕絲褐、茶綠褐、葡萄褐、油栗褐、檀褐、荊褐、艾褐、銀褐、駝褐等二十余種。由于褐色名目繁多,以至于宮廷帝王、百官的服飾也開始較多使用褐色,而他們使用的結果,致使某些褐色如“迎霜褐”,也已被列入貧苦百姓禁止服用的范圍之內。(注:白秀梅:《元代宮廷服飾制度探析》,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42—44頁。)

壁畫中各層級的冠服色彩,畫師們并未完全依照宮廷的規制。如若按宮廷色彩,只有紫、緋、綠,加上冕冠和冕服的青色,畫面的主調只有四種顏色,過于單調和沉悶。如《歷代帝王圖卷》中人物應該是寫實作品,用色比較拘謹。宋元期間文人逐漸脫離壁畫的創作,壁畫民間畫工的傳承下,發揚光大。同時日趨世俗化,表現社會的真實生活。真實與美之間是存在矛盾的,色彩是畫師們用來解決真與美矛盾的一種手段。

結論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三清殿壁畫男性神祗的冠式形制特征。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中共有292位神祇,冠式系統龐雜,來源不一,時空跨度大。本文運用史籍等文獻資料與圖像相互印證、圖像分析與類比相結合的方法考釋冠帽名目及其形制來源。通過對冠式的重新考辯梳理,得出與之前不同的結果。

1.與耿紀朋三清殿壁畫冠帽的辨識和統計有異,本文的考證結果是:《朝元圖》壁畫共有二百九十二位神祗,其中四十五位戴冕冠;二十九位戴通天冠,十二位戴近似通天冠;三十一位戴進賢冠,二位戴近似進賢冠;十位戴獬豸冠,四位戴貂蟬冠,六十二位戴小冠,黑色大冠一位,四位戴鳳翅冠,戴道冠的有二十三位(金冠一位,元始冠?一位,蓮花冠十四位,玉冠?三位,道冠?四位)。戴巾幘的有十八位(七位戴黑色紗巾,二位戴覆斗形方巾,二位戴純陽巾,扎黑色巾子的三位,扎黃色披肩巾子的二位,戴黑色仙桃巾的一位,戴黑色綸巾的一位),戴帽子的有四位(一位戴黑色紗帽,二位戴重檐紗帽,一位戴黑色小帽),戴幞頭的有十一位(四位戴直腳幞頭,七位戴交腳幞頭,扎抹額)。一位扎抹額,四位披發,還有四位冠式不清。女性神祗共二十七位,二位主神戴龍鳳金冠,月亮星君戴金鳳花釵冠,其余女仙戴金鳳花釵、翠翟、飾寶鈿。

2.冠帽從其形制來源可以分為三類:宮廷天子專用的冕冠、通天冠;諸臣戴的朝冠;道士戴的道冠;睿智先哲與武將戴的束發小冠及來自民間的巾帽。壁畫的冠服中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形制符號,以主神的冠服圖像最為詳盡繁復,冕冠是本文圖像考釋的重點內容,冕冠上每一種形制都有特定的象征意義。

從東西兩壁主神冕冠上的冕旒與旒珠數、通天冠上云龍、冕服章紋的數量和所在的位置等以及其他一些細節的比對,推斷壁畫題記的繪畫范圍應是三清殿東半部。通過與宋元輿服志的比較,其他主要冠式通天冠、進賢冠、貂蟬冠、獬豸冠的圖像都與宋元史籍等文獻記載不相符。畫師以宮廷冠服之制為標準,參照前代粉本,又體現了元代的冠式特征,間有畫師的藝術加工,處理較為自由。道冠與隱士文人衣冠服飾源于對現實人物的真實摹寫。較為具體明確,說明畫工對其形制比較了解。睿智先哲與武將戴的束發小冠是圖像考釋中的難點,形制來源待考。三清殿冠服的總體安排符合《歷代名畫記》所述:“朝衣野服,古今不失”,“麗服靚裝,隨時變改”的宗教畫特征。

3.從神祇的冠服品級與其在道教神仙譜系排名次序上看,其對應性并不一致。其安排是不同層級之間有冠服等級差別,每個層級的最尊人物冠服品級較高。由于中國封建社會歷來制定有嚴格的衣冠服飾制度,官民均不得僭越等級,但在壁畫中體現并不嚴格,在大的框架之內有靈活的安排。塑造圖像化神仙世界的主體人物是畫師,所畫雖為洞天勝境、神仙世界,但反映的是宮廷的冠服和儀仗,取其形而未按其制,他們根據道教的教義、信仰、儀軌和審美原則進行創造;另一方面,他們也會自覺地根據人間的審美趨向,以世俗生活的場景和人物為畫作對象,展現自己對神仙的理解,在色彩運用上偏重于對美的追求,而不拘泥于形式。由于壁畫粉本代代相傳,師徒相授,在此基礎上又進行再創作,或加入時代的因素,因此壁畫中的冠服特征與該壁畫的繪制年代并不存在同一性。從冠服的整體特征上看,粉本應該形成于宋代。三清殿壁畫作為最高規格的道教壁畫,保存完整,人數眾多。元代畫工在建立、發展道教神仙“服飾制度”的過程中,傳承多元文化,兼容并蓄,融為一體,建構了宋元道教神祇冠服形制的完整體系,是冠服制度定型時期。

(奚純遼寧工業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县| 梅河口市| 龙门县| 安仁县| 焉耆| 沙坪坝区| 霍林郭勒市| 嘉义县| 河北区| 山阴县| 吉安市| 荥阳市| 许昌县| 梁山县| 岱山县| 灯塔市| 东乌珠穆沁旗| 凤凰县| 云霄县| 秦皇岛市| 河津市| 靖边县| 江口县| 云梦县| 新龙县| 泰顺县| 墨脱县| 上杭县| 秦安县| 绥宁县| 龙井市| 雷州市| 沁水县| 蒙城县| 康定县| 公主岭市| 兴国县| 洛隆县| 上栗县| 酉阳| 新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