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文化現代化的時序分析

文化現代化的時序分析,是對文化領域的現代化的全過程的時間序列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試圖去發現和歸納文化現代化的客觀事實和基本規律。在過去的三百年里,文化現代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內容,但不同國家的表現差別很大。在本期報告里,我們選擇15個國家為分析樣本,分析文化領域的文化生活、文化結構(內容)、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的變遷,時間跨度約為三百年(1700-2006年),分析內容包括長期趨勢、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等。本節聚焦于文化領域內部的變遷;關于文化與其他領域現代化的相互關系的分析,需要專門討論。

一般而言,文化領域包括兩個部分(圖1-1):(1)相對獨立的部分,包括純粹文化、文化設施和文化產業;(2)與其他領域交叉的部分,指其他領域的文化,如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社會文化、環境文化和個人行為文化。文化領域的獨立部分可以簡稱獨立文化領域;文化領域的交叉部分可以簡稱交叉文化領域。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可以專門討論。于是,文化領域的時序分析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獨立文化領域、交叉文化領域、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的時序分析。

文化領域的時序分析需要注意八個問題:

(1)有限目標。文化領域涉及范圍非常寬廣,在有限時間和篇幅內,研究工作不可能面面倶到,只能有選擇地進行。

(2)文化變量的多義性。文化變量的分類沒有統一標準,有些文化變量同時也是社會或經濟變量;有些文化變量(如人均年看電影次數)一般作為文化生活指標;有些文化變量(如圖書館數量)一般作為文化設施指標;有些文化變量(如電視普及率)既可以作為文化生活指標,也可以作為文化設施指標,還可以作為文化產業指標。雖然有些文化變量有多層意義,為避免重復,對一個文化變量一般只做一個方面的分析。

(3)文化變量的多樣性。文化變遷無時無刻不在發生,這些變化具有四個特點。首先,變化發生在人類歷史的每一個時期;其次,變化發生在人類文明的每一個方面;其三,變化持續時間(時間跨度)有長有短;其四,變化的性質差別很大,有些變化可以定性描述,有些變化可以定量分析。很顯然,在一份報告里不可能完成對全部文化變量的時序分析。本期報告的分析重點是:過去三百年(18世紀以來)發生的中長期變化(短期變化不在分析對象之列)、有代表性和統計數據(研究資料)的文化變量。

(4)定性變量與定量變量的差別。定性變量一般難以量化,難以進行國際比較,但文化調查可以有所幫助;定量變量可以進行國際比較,但國際統計口徑存在差異,會影響國際可比性。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的變遷,存在文化多樣性,而且難以量化,可以專題分析。

(5)學術文獻與歷史事實的差別。學術文獻記錄或反映的文化,與實際歷史存在的文化,并非是完全同步或一致的;思想家的文化思想與社會大眾的文化實踐,并非總是一致的,有時甚至是相反的;在歷史長河里,一種文化思想可以傳承久遠,但它到底被多少人接受和實踐,是很難確定的。簡單地把文獻記錄或反映的文化看成是當時存在的基本文化,是有很大風險的。

(6)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差別。主流文化與亞文化是有區別的,但它們不是絕對的,而是可以相互轉換。在某些特定群體和特定歷史時期,亞文化可能處于支配地位,主流文化是亞文化的外部環境。

(7)文化相對主義與文化進化論的差別。文化相對主義認為,同一個文化因素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意義,文化研究應該避免進行跨文化判斷和比較。文化進化論認為,文化進化既有一般進化,也有特殊進化;文化研究可以尋求文化進化的一般規律。文化相對主義的觀點比較適合于語言、文學和藝術等領域的分析;文化進化論的觀點比較適合于文化設施、文化產業和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分析。

(8)時序分析與截面分析的差別。時序分析的文化變量不能太多;截面分析的文化變量就可以多一些。時序分析的重點是文化生活和文化內容的變化趨勢;截面分析的重點是文化生活和文化結構的截面比較。如果文化變量存在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那么,時序分析不可能分析每一個文化指標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截面分析則可以直接體現每一個文化指標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一、獨立文化領域的三百年時序分析

獨立文化領域是文化領域中相對獨立存在的部分(很少或基本上不與其他領域交叉),通常指日常生活中人們認為是屬于文化活動、生產文化用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那些領域,大致包括純粹文化、文化設施和文化產業。獨立文化領域的內容既豐富又復雜,而且文化變遷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不平衡的,相關的歷史數據和資料是有限的。全面分析獨立文化領域的文化變遷是有挑戰的,而且是有限篇幅包容不了的。我們不可能對每一個文化變量進行時序分析,只能以少數變量或指標為代表(表1-27)。盡管這種分析很不完備,但可以提供有用信息。

表1-27 1700-2006年獨立文化領域的文化變遷

1.純粹文化的時序分析

關于純粹文化,沒有統一定義。一般而言,純粹文化是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相對獨立又集中存在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形式;它既是民族的文化身份,又是核心文化或基礎文化的重要內容。純粹文化大致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法律、道德、傳統習俗和科技知識等。在一定程度上,語言是文化的媒介,文學、藝術和哲學反映思想觀念;宗教既是制度,也是觀念,法律、道德和習俗是制度。純粹文化是知識、制度和觀念的集合體,是真、善、美的集合體。

在過去三百年里,純粹文化的變化非常豐富,如果逐個領域和變量進行分析,將需要大量時間和篇幅,例如,關于語言、文學和藝術的變遷需要進行專題討論。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我們先進行純粹文化的定性描述!后進行文化變量的定量分析!單個變量的分析參見截面分析。關于文化變量的分類,沒有統一標準。一般而言,根據文化變量的特點,可以分為定性變量和定量變量,也可以分為易比較變量和難比較變量(表1-28)等:(1)對易比較變量,比較容易進行“發展水平”的國際性或歷史性比較,可以判斷“發展水平”的相對高低,例如成人識字率、圖書種類比例和廣播普及率的數值越大越先進等。(2)對難比較變量,很難或不能進行“發展水平”的國際性或歷史性的比較,很難判斷誰先進誰落后,例如,很難說一種語言比另一種語言先進、現代文學比古典文學先進、現代藝術比古典藝術先進等。定性變量的變化大致按傳統、現代和后現代的時序特征描述,這里的現代(工業時代)和后現代(知識時代)只是一種時間標識。定量變量的變化,大致分為四種類型:上升類、下降類、轉折類(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和波動類。上升和下降變量更多反映文化生活水平的變化;波動變量更多反映文化狀態的變化。

表1-28 文化變量的相對可比性

純粹文化變遷的定性描述

首先,語言。語言是用符號交流各種信息的系統;沒有語言,人類文化就不能存在(哈維蘭,2006)。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每一個國家都有官方語言,每種語言的使用人口是不同的(表1-29),不同語言的國際可比性是有限的。語言的變遷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與民族和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和生活方式緊密相關,國際交流促進了語言變化。語言變遷的時序階段因國家而異,大致分為古典語言、現代語言和后現代語言(受網絡化、高科技和全球化影響的語言)。在過去三百年里,許多語言消失了;世界現存語言大約有5000~20000種(WCCD,1995)或6700種(UNESCO,2000);專家預計,在21世紀,現存語言的90%將可能消失(WCCD,1995)。

表1-29 10種語言使用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 (單位:(%))

其次,文學。文學是文化的一種基本形式。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學,包括小說、詩歌和傳說等。文學可以是現實生活的再現,也可以是超越現實的憧憬;可以是時代的素描,也可以是超越時代的追求。文學的變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與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狀態緊密相關,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緊密相關。文學變遷的時序階段因國家而異,大致分為古典文學(反映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現代文學(反映工業和城市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后現代文學(反映信息化和全球化社會的生活方式);而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流行文學,如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和網絡文學等。當然,我們不能說現代文學比古典文學先進,不能說某國文學比其他國家文學先進;文學變遷很難用“發展水平”的變化來描述。但是,在某些國家和某些時期,存在文學的繁榮和發展,文學作品和文學評論大量涌現。

其三,藝術。藝術是文化的一種基本形式,是審美價值的體現和追求。藝術從內容、形式、用品到載體都具有多樣性和民族性;不同民族和國家有自己的藝術,如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曲、書法、攝影、建筑藝術和手工藝等。這些藝術很難進行簡單的國際性比較或歷史性比較,很難說現代藝術和古典藝術的水平誰高誰低。藝術的內容和形式與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階段、傳統習慣和生活方式有關。藝術變遷的時序階段因國家而異,大致分為傳統藝術(傳統農業社會的藝術)、現代藝術(現代工業社會的藝術)和后現代藝術(后現代知識社會的藝術);而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流行藝術,如古典藝術、抽象藝術、前衛藝術、鄉村音樂、爵士音樂、流行音樂和網絡音樂等。有些藝術是自古就有的,如音樂和舞蹈等;有些藝術是現代工業社會出現的,如攝影和電影等;有些藝術是后現代知識社會出現的,如動漫和網絡音樂等。

其四,哲學。哲學是文化的思想觀念。哲學是一個民族智慧的集中體現,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哲學;哲學變遷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哲學變遷的時序階段因國家而異,大致分為古典哲學(農業社會的哲學)、現代哲學(工業社會的哲學)和后現代哲學(知識社會的哲學)。古典哲學的宗教性和思辨性比較濃,現代哲學突出科學性和實證性,后現代哲學受信息和網絡的影響較大。當然,不同哲學思想的比較,不能簡單用“誰高誰低”來描述。

其五,宗教。宗教是一種信仰和實踐體系(波普諾,1999)。它既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宗教是文化的一種基本形式。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目前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信奉三大宗教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6%(表1-30)。宗教自古就有;宗教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現代宗教變遷的基本特點是多元化和世俗化:多元化表現為傳統宗教的不斷分化、新宗教的不斷涌現和信仰自由;世俗化有三個分析維度,即參加宗教組織和宗教活動的成員規模,教會和宗教組織的社會影響、財富和威望,宗教信仰的狂熱程度。除了美國,工業化國家都已在相當程度上經歷了世俗化;但許多其他國家似乎沒有世俗化(吉登斯,2003)。20世紀末,有些國家宗教活動出現了某種復興的跡象。

表1-30 1900-2000年世界人口信奉主要宗教的百分比 (單位:(%))

其六,法律。法律是權力機構制定的行為規范或程序以及慣例和約定等。法律和法律體系是現代制度的核心,是文化的一種基本形式。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法律體系,法律的合理性和系統性具有相對的國際可比性和歷史可比性,但這兩種比較難以量化。法律的變遷具有政治性和時代性,與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發展階段緊密相關。法律變遷的時序階段因國家而異,大致分為傳統法律(農業社會的法律)、現代法律(工業社會的法律)和后現代法律(知識社會的法律)等。現代法律是一個法律體系,包括憲法、國家其他法律、地方法規和國際法等。后現代法律則是現代法律的轉型和升級,包括法律的生態轉型(生態立法)和網絡社會的立法等。

其七,道德和習俗。道德和習俗是制度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文化的一種基本形式。道德和習俗的變遷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與國家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狀態緊密相關。道德和習俗變遷的時序階段因國家而異,大致分為傳統道德和習俗(農業社會的道德習俗)、現代道德和習俗(工業和城市社會的道德習俗)以及后現代道德和習俗(知識和網絡社會的道德習俗);而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基本道德和流行習俗,如鄉村生活習俗、城市生活習俗和網絡生活習俗等。

其八,科技知識。知識是文化的一種基本形式,科技知識是知識的核心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科技知識是人類的共同財富。雖然科技知識是沒有國界的,但每一個國家使用的科技知識是不同的,每 個國家生產和使用的科技知識的能力和水平是可以進行比較的。科技知識的變遷既是全球性的,又是國家性的,因為每一個國家生產和使用科技知識的內容和程度是不同的。科技知識變遷的時序階段大致可以分為傳統科技知識(農業時代的科技知識)、現代科技知識(工業時代的科技知識)和后現代科技知識(知識時代的科技知識)。科技知識的增長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增長;在過去兩百年里,英國和法國國家圖書館圖書收藏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2%(表1-31)。

表1-31 1800-2006年四家國家圖書館圖書收藏量的增長 (單位:冊)

純粹文化變遷的長期趨勢

文化變量的長期趨勢可以按上升、下降、轉折和波動四大類型歸納。其中,上升變量包括成人識字率(圖1-7)、青年識字率、婦女識字率、男女平等性、婦女地位、休閑時間、科技論文、科技期刊、發明專利等;下降變量包括語言種類、成人文盲率、青年文盲率、婦女文盲率等;轉折變量包括部分國家信仰宗教的人口比例先降后升(表1-32)等;波動變量包括科技知識、科技論文、發明專利的年增長率等。

圖1-7 1870-2006年成人識字率的變化 (單位):(%))

表1-32 1981-2001年加入教會組織人口的百分比 (單位:(%))

純粹文化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純粹文化領域的文化變遷是不平衡的,不同國家的進展差別很大。由于純粹文化的國際可比性和歷史可比性非常有限,許多文化變量是定性變量,而且許多文化指標的比較沒有統一標準,要準確判斷純粹文化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是非常困難的。當然,有許多文化指標是定量變量,但這些指標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并不能完全代表文化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例如,成人識字率指標存在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但它不反映語言變遷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因為很難判斷幾種語言誰高誰低,盡管語言的使用價值(使用人口)相差很大。

2.文化設施的時序分析

文化設施是與文化生產、文化傳播、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或設備,大致包括文化場所、文化遺產、文化設備、文化機構、體育設施、教育設施、科技設施、信息設施和旅游設施等九大類。文化設施的數量和質量可以部分反映文化發展的水平。

文化設施發展的長期趨勢

文化設施發展的長期趨勢可以按上升、下降、轉折和波動四大類型歸納。其中,上升變量包括文化場所數、文化遺產數、文化機構數、體育設施數、公共教育經費、科研經費、廣播普及率(圖1-8)、激光唱機普及率、電視普及率(圖1-9)、郵局、電話普及率、移動電話普及率、傳真機普及率、計算機普及率、互聯網普及率(圖1-10)、寬帶網普及率、網絡服務商、國際旅游人次、旅游景點和旅游類型等;下降變量包括沒有文化和信息設備的家庭比例等;轉折變量包括電報、留聲機、尋呼機數量等從上升到下降;飽和變量包括部分國家的初等教育機構、中等教育機構、體育設施等已經達到飽和水平,變化不大或隨人口結構變化而有所變化。

圖1-8 1970-2001年廣播普及率(收音機數/1000人)

圖1-9 1970-2002年電視普及率(電視機數/1000人)

圖1-10 1990-2005年互聯網普及率的變化(用戶/1000人)

文化設施發展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文化設施的種類繁多,而且不同時代的文化設施有所不同。我們分別采用電話普及率和計算機普及率來代表工業時代和知識時代文化設施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電話普及率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表1-33)。在20世紀里,電話普及率的世界前沿水平從18%提高到759%,世界末尾水平低于1%。,國際絕對差距在持續擴大。2004年,瑞典電話普及率達到759%,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電話普及率僅為0.2%。。

表1-33 1890-2005年電話普及率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計算機普及率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表1-34)。1980年以來,計算機普及率的世界前沿水平從4%。提高到865%,世界末尾水平低于1%。,國際絕對差距在持續擴大。2004年,瑞士的計算機普及率達到826%,尼日爾的計算機普及率僅為0.7%;剛果民主共和國等10個國家沒有數據。

如果比較電話和計算機的普及速度就會發現,電話普及率的世界前沿水平達到50%大約花了近100年(1877-1975年),計算機普及率的世界前沿水平達到50%大約花了20年(1981-2000年),網絡文化設施比工業文化設施的普及速度要快很多。

表1-34 1980-2005年計算機普及率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3.文化產業的時序分析

關于文化產業,沒有統一定義。一般而言,文化產業是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的創造、生產、銷售、服務和消費的產業。通俗地說,文化產業是與文化生產、文化傳播、文化服務和大眾文化生活直接相關的產業。文化產業與一些概念緊密相關,這些概念的內涵有交叉或大同小異,如內容產業、創意產業、版權產業、文化經濟、創意經濟和體驗經濟等。文化產業的特殊性在于它的雙重屬性:(1)是經濟屬性,知識和勞動密集,創造財富和就業,滿足人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需要;(2)文化屬性,傳遞價值觀、思想和民族屬性,促進和保持文化多樣性,推動文化創新和文化發展。

1982年,UNESCO發表報告《文化產業:文化未來的挑戰》,文化產業逐步引起國際關注。事實上,文化產業并不新鮮,而是自古就有之(表1-35);我國學者研究了中國文化產業的歷史(李向民,2006)。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可以看成是文化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文化產業越發達,文化生活水平越高,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越高。由于文化和文化產業的統計數據非常有限,我們采用具有統計數據的指標來分析文化產業的時序變遷。關于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或版權產業的數據!由于不同國家的定義有所差距,需要謹慎對待。

表1-35 人類文明進程中文化與文化產業的變遷

文化產業發展的長期趨勢

文化產業發展的長期趨勢可以按上升、下降、轉折和波動四類變量歸納。其中,上升變量包括圖書和期刊出版、音像出版、電子出版、版權服務、廣播普及率、電視普及率、電影生產、電影院、網絡文化服務、旅游服務(圖1-11)、印刷和書寫用紙(圖1-12)、文化用品、文化投資、人均信息支出、人均文化增加值、文化增加值比例(圖1-13)、文化就業比例(圖1-14)、人均文化消費、人均文化用紙、人均文化貿易、人均文化商品貿易(圖1-15)、人均文化服務貿易、人均信息貿易和人均技術貿易等;下降變量包括沒有電視的家庭比例等;轉折變量包括新聞用紙、人均新聞用紙、報紙種類、日報發行比例(圖1-16)等先升后降;波動變量包括人均年看電影次數(圖1-17)、文化消費增長率、文化增加值的增長率等。

圖1-11 1995-2005年人均國際旅游支出(單位:美元)

圖1-12 1970-1997年人均文化用紙(單位:千克)

圖1-13 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單位:(%))

圖1-14 文化產業就業占總數就業的比例(單位:(%))

圖1-15 1980-2005年人均文化商品貿易(單位:美元)

圖1-16 1970-200年日報發行比例(單位:份/1000人)

圖1-17 1981-1999年人均年看電影次數(單位:次)

文化產業發展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文化產業發展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可以從文化生產、文化就業、文化投資、文化消費和文化貿易等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用文化產業增加值、文化產業就業、文化消費、文化旅游、文化用紙、信息支出、網絡文化和文化貿易等來反映。由于文化統計的國際標準尚沒有形成,有些指標的國際可比性是非常有限的。對于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的數據,需要謹慎對待。

文化生產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可以用人均文化產業增加值、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例、創意產業增加值占GDP比例、版權產業增加值占GDP比例等指標來反映(表1-36)。

表1-36 文化生產和有關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文化產業就業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可以用在就業勞動力中的文化產業就業比例、版權產業就業比例和創意職業比例等指標來體現(表1-37和1-38)。

表1-37 文化產業就業和版權產業就業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表1-38 2000年創意職業(creativeclass)占就業勞動力比例的國際差距

文化消費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可以用人均文化消費、文化消費占家庭消費比例、家庭文化消費占GDP比例等指標來反映(圖1-18)。

圖1-18 25個國家家庭文化消費占GDP的比例(2005年或最近年值,單位:(%))

文化貿易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可以用人均文化商品貿易、人均文化服務貿易、人均文化貿易、人均文化出口、人均文化商品出口、人均文化商品進口、人均文化服務出口和人均文化服務進口等指標來反映。

人均文化商品貿易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見表1-39。1980年以來,國際文化貿易發展比較快,人均文化商品貿易的世界前沿水平從815美元提高到2112美元,世界末尾水平低于1美元,國際絕對差距在擴大。2005年,瑞士人均文化商品貿易為2112美元,布隆迪等30多個國家人均文化商品貿易低于1美元或者沒有數據。

表1-39 1980-2005年人均文化商品貿易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人均文化服務貿易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見表1-40。1996年以來,人均文化服務貿易的世界前沿水平從480美元提高到1303美元,世界末尾水平低于1美元,國際絕對差距在擴大。22005年,愛爾蘭人均文化服務貿易為1303美元,肯尼亞等60多個國家人均文化服務貿易低于1美元或者沒有數據。

表1-40 1996-2005年人均文化服務貿易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二、交叉文化領域的三百年時序分析

交叉文化領域是文化領域與其他領域的交叉部分的簡稱(圖1-1)。交叉文化領域的文化可以有兩種簡稱:交叉領域文化(交叉文化)和其他領域文化(其他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社會文化、環境文化和個人行為文化等。文化是知識、制度和觀念的復合體;交叉文化是所在領域的知識、制度和觀念的復合體。在過去三百年里,交叉文化的變化非常豐富。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我們先進行交叉文化的定性描述,后進行文化變量的定量分析;單個變量的分析參見截面分析:(1)定性變量的變化,大致按傳統、現代和后現代的時序特征描述,這里的現代(工業時代)和后現代(知識時代)只是一種時間標識。這種描述只是一種“素描”或概要,而不是系統和全面分析。(2)定量變量的變化,大致分為四種類型:上升類、下降類、轉折類(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和波動類。由于歷史數據的缺乏,我們不可能分析交叉文化的全部指標,只能選擇有代表性和統計數據(研究資料)的指標進行分析(表1-41)。這種分析盡管不全面,但可發現這些領域文化變遷的一些有關信息。要全面把握交叉文化領域及其各個分領域文化的文化變遷,需要系統的專題研究。

表1-41 1700-2006年交叉文化領域的文化變遷

1.政治文化變遷的時序分析

政治文化變遷的定性描述政治文化是政治領域的知識、制度和觀念的復合體。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它包括三個重要方面:體系文化、過程文化和政策文化(阿爾蒙德,鮑威爾,2007)。在過去三百年里,政治文化的變遷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變遷的時序階段因國家而異,大致可以分為傳統政治文化(農業社會的專制文化)、現代政治文化(工業社會的民主文化)和后現代政治文化(知識社會的網絡民主、分散化、生態化和國際化等,目前還在發展之中)。政治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是非線性關系。1900年,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實現普遍選舉的民主政治(UNDP,2000);2000年,大約有121個國家和68%的人口實行民主政治或部分的民主政治。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是線性的,1980年以來有六個國家出現民主的倒退(UNDP,2002)。從世界范圍看,政治文化的民主化和國際化趨勢是一個時代潮流。

政治文化變遷的長期趨勢

文化變遷的長期趨勢可以按上升、下降、轉折和波動四類變量歸納。其中,上升變量包括部分國家政府消費比例(圖1-19)、公務員人數、民主化程度(圖1-20)、政府信息化、外交組織、外交人員、外交關系數量等;下降變量包括部分發達國家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和投票率等;轉折變量包括工會運動、階級文化等先升后降;波動變量包括國防支出比例(圖1-21)等。

圖1-19 1960-2005年政府消費比例(政府消費/GDP,單位:(%))

圖1-20 20世紀后50年采用民主政治的國家個數

圖1-21 1990-2005年國防支出比例(國防支出/GDP,單位:(%))

2.經濟文化變遷的時序分析

經濟文化變遷的定性描述經濟文化是經濟領域的知識、制度和觀念的復合體。《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經濟現代化研究》分析了經濟制度和經濟觀念的變化,它們是經濟文化的重要內容(表1-42)。在過去三百年,經濟文化的變化是非常深刻的。經濟文化變遷的時序階段因國家而異,大致可以分為農業經濟文化、工業經濟文化和知識經濟文化:農業經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小農經濟,市場化程度低,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緩慢等;工業經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市場化程度高,工業和服務業發達,現代企業制度、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比較快等;知識經濟文化的特征正在形成之中,目前的主要特點是信息化、知識化、綠色化和全球化等。

表1-42 人類經濟史上的基本經濟制度(舉例)

經濟文化變遷的長期趨勢

經濟文化變遷的長期趨勢可以按上升、下降、轉折和波動四類變量歸納。其中,上升變量包括勞動生產率(圖1-22)、服務勞動力比例、休閑時間、最低工資、上市企業數量、企業創新數量等;下降變量包括童工比例、農業勞動力比例、每周勞動時間等;轉折變量包括工業勞動力比例(圖1-23)、工業增加值比例、國內儲蓄/GDP和基尼系數等先升后降;家庭消費比例等先降后升(圖1-24);波動變量包括家庭消費增長率等。

圖1-22 1960-2005年勞動生產率(GDP/勞動力,單位:美元/人)

圖1-23 1960-2005年工業勞動力比例(單位:(%))

圖1-24 1960-2005年文化消費比例(單位:(%))

3.社會文化變遷的時序分析

社會文化變遷的定性描述

社會文化是社會領域的知識、制度和觀念的復合體。《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社會現代化研究》分析了社會制度和社會觀念的變化,它們是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表1-43)。在過去三百年,社會文化的變化是非常廣泛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社會文化變遷的時序階段因國家而異,大致可以分為傳統社會文化(農業社會文化)、現代社會文化(工業社會文化)和后現代社會文化(知識社會文化):農業社會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鄉村文化、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傳統大家庭等;工業社會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城市文化、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核心小家庭等;知識社會文化的正在形成之中,目前的主要特征是全球文化、網絡文化、普及高等教育和家庭多樣化等。

表1-43 人類社會史上基本社會制度的代表性特征(舉例)

社會文化變遷的長期趨勢

社會文化變遷的長期趨勢可以按上升、下降、轉折和波動四類變量歸納。其中,上升變量包括城市人口比例(部分國家先升后降)、郊區人口比例、部分國家外籍人口比例、國際組織數量、平均預期壽命、婦女避孕率、醫療費用、小學和中學普及率(部分國家飽和)、大學普及率、教育費用、網絡學習、養老保險覆蓋率、社會保障費用、女子首婚年齡、離婚率(圖1-25)、同性戀數量、時裝和工藝品銷售、私人汽車普及率等;下降變量包括絕對貧困人口比例、總和生育率(圖1-26)、家庭規模、結婚率等;轉折變量包括部分國家城市人口比例、人口自然增長率(圖1-27)等先升后降;波動變量包括少女生育率等。

圖1-25 1970-2001年離婚率(離婚人數/100位結婚者)

圖1-26 1960-2005年總和生育率(單位:個)

圖1-27 1960-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單位:(%))

4.個人行為文化變遷的時序分析

個人行為文化變遷的定性描述

個人行為文化是影響和解釋個人行為的知識、習慣和觀念的復合體。在過去三百年里,行為文化的變化非常深刻,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行為文化變遷的時序階段因國家而異,大致可以分為傳統行為文化(農業社會行為文化)、現代行為文化(工業社會行為文化)和后現代行為文化(知識社會行為文化):傳統行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保守性、依賴性、等級性和家族性等;現代行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責任感、寬容、自立和進取等(表1-44);知識社會行為文化的特征正在形成之中,目前的特點是個性化、創新性、自主性和網絡化等。

表1-44 關于孩子應具備的11種主要品質的支持率 (單位:(%))

個人行為文化變遷的長期趨勢上升變量包括青年識字率、成人識字率、婦女識字率、受過高等教育勞動力比例(圖1-28),部分國家成人科學素質(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掌握和運用)等;下降變量包括青年文盲率、成人文盲率等;轉折變量包括吸煙率、男性吸煙率(圖1-29)、女性吸煙率、部分國家受過初等教育勞動力比例、部分國家受過中等教育勞動力比例等先升后降;波動變量包括犯罪率、自殺率等。

圖1-28 1987-2001年高教勞動力比例(單位:(%))

圖1-29 1990—2004年男性吸煙率(單位:(%))

5.生態文化變遷的時序分析

生態文化變遷的定性描述

生態文化是關于生態環境問題的知識、制度和觀念的復合體。《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生態現代化研究》分析了生態制度和生態觀念的變化,討論了現代生態意識,它們是生態文化的重要內容(表1-45)。生態制度和生態觀念自古有之,工業社會經濟主義處于主導地位,生態文化被邊緣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問題引起國際關注,生態現代化啟動,生態文化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表1-45人類文明史上的生態思想的演化

生態文化變遷的長期趨勢

生態文化變遷的長期趨勢可以按上升、下降、轉折和波動四類變量歸納。其中,上升變量包括國家保護區比例(圖1-30)、廢物循環利用、人均能源使用、環境保護支持率等;下降變量包括農業用水比例等;轉折變量包括能源使用效率(圖1-31)、森林覆蓋率(圖1-32)等先降后升;波動變量包括森林覆蓋率的增長率等。

圖1-30 1970—2004年國家保護區比例(單位:(%))

圖1-31 1960—2004年能源使用效率(單位:2000年價格美元/千克標準油)

圖1-32 1970—2005年森林覆蓋率(單位:(%))

6.國際文化變遷的時序分析

國際文化變遷的定性描述

國際文化是影響和解釋國際行為的知識、制度和觀念的復合體。《中國現代化報告2008:國際現代化研究》分析了國際制度和國際觀念的變化,它們是國際文化的重要內容(表1-46)。在過去三百年里,國際文化的變化是巨大的,具有地域性和時代性。國際文化變遷的時序階段因國家而異,大致可以分為傳統國際文化(農業社會的國際文化)、現代國際文化(工業社會的國際文化)和后現代社會文化(知識社會的國際文化):農業社會的國際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征服、掠取和帝國文化等;工業社會的國際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法律等;知識社會的國際文化的特點正在形成之中,目前的主要特征是國際平等、國際合作和全球文化等。在過去三百年里,國際交流和國際戰爭始終存在。

表1-46 人類文明史上國際制度的變遷(舉例)

國際文化變遷的長期趨勢國際文化變遷的長期趨勢可以按上升、下降、轉折和波動四類變量歸納。其中,上升變量包括文化貿易、人均文化貿易(圖1-33)、人均信息貿易(圖1-34)、國際旅游、國際科技論文、外國留學生等;下降變量包括平均關稅等;轉折變量略;波動變量包括文化貿易增長率、國際移民率、國際文化犯罪等。

圖1-33 1996—2005年人均文化貿易(單位:美元)

三、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的時序分析

文化是影響和解釋人類行為的知識、制度和觀念的復合體,也是知識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的復合體。文化現代化過程的文化變遷是全方位的,包括文化生活、文化內容、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的變遷。事實上,在文化生活和文化內容變遷的時候,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也發生著變化。有些時候,文化生活和文化內容變化與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變化是基本同步的;但更多時候它們是不同步的。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的變遷是非常復雜的,發生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時空里;即使在同一個國家,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的文化制度與文化觀念的變遷,也可以是不同步的。如果希望在有限篇幅里,全面完成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的時序分析,那將是不現實的。本章第一節關于文明時間和文化范式(文化形態)的分析,為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的時序分析提供了一個合適的框架。這里,重點陳述獨立文化領域的制度和觀念的時序變遷。

圖1-34 1970—2005年人均信息貿易(單位:美元)

1.獨立文化領域的文化制度的時序分析

文化制度有兩種理解:其一,狹義的文化制度,指獨立文化領域的制度,包括純粹文化、文化設施和文化產業的制度;其二,廣義的文化制度,指文化領域的制度,包括獨立文化領域的制度和交叉文化領域的制度(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社會文化和環境文化領域的制度等),其中,交叉文化領域的制度同時是其領域文化的主要內容,如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的主要內容等。廣義的文化制度是制度的全集合,可以簡稱為制度文化[4]。人們通常說的文化制度,一般是指狹義的文化制度。本節第二部分討論了交叉文化領域的變遷(包含交叉文化領域的制度),這里重點討論狹義的文化制度,即獨立文化領域的制度。

根據制度經濟學家的觀點(諾思,1999),制度是規范人類行為的規章、程序、倫理道德和習俗的集合。狹義的文化制度是關于純粹文化、文化設施和文化產業的制度集合。沒有文化制度的進步,就沒有文化現代化。下面簡要分析文化制度的變遷。

獨立文化領域的基本文化制度的變化

從人類誕生到21世紀末,根據生產力水平和生產力結構劃分,人類社會先后出現了四種基本社會形態: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每種社會形態都有自己的基本文化制度。在基本文化制度變遷的同時,獨立文化領域各個分領域的制度也發生著變化;同一個基本社會形態的基本文化制度,可能會有幾個變種。

基本文化制度是關于文化資源的所有、配置和分配的制度:在原始社會,基本文化制度是原始宗教制度,文化資源是公有的和共享的。原始社會的過渡時期,產生了私有制,但文化制度仍帶有宗教的色彩。在農業社會,基本文化制度是文化控制制度,封建王朝和宗教組織決定文化資源的生產、配置和分配,民間文化受到控制。在工業社會,基本文化制度是文化檢查、文化市場和知識產權制度,國家和市場共同決定文化資源的生產、配置和分配。知識社會的基本文化制度將是網絡化、生態化和國際化制度,文化資源生產、配置和分配的制度正在形成之中(表1-47)。

表1-47 基本文化制度的時序變遷(特征舉例)

三大分領域的文化

制度的變化首先,純粹文化領域的文化制度。原始社會的文化制度主要有自然語言、口頭文學、原始藝術、原始宗教和原始習俗等;農業社會的文化制度主要有民族語言和文學、宗教和宮廷藝術、民間文化活動、農村習俗和文化控制等;工業社會的文化制度主要有官方語言、文化檢查、法律體系、專利制度、城市習俗、宗教世俗化和文化商業化等;知識社會的文化制度主要有網絡文化、文化多樣性、文化產業化、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全球化等。

其次,文化設施領域的文化制度。原始社會的文化制度主要有原始宗教設施是公共的等;農業社會的文化制度主要有官方文化設施、民間文化設施、郵政設施等;工業社會的文化制度主要有廣播電視和電影設施、電話和通訊設施、出版設施、教育和科技設施、文化設施體系等;知識社會的文化制度主要有文化設施體系、網絡設施和市場化等。

其三,文化產業領域的文化制度。原始社會沒有文化產業,相關的活動包括原始手工藝等;農業社會的文化制度主要有宮廷表演、宗教藝術和建筑、民間文化活動和圖書出版等;工業社會的文化制度主要有文化專業化、文化商業化、文化檢查和知識產權等;知識社會的文化制度主要有文化多元化、網絡文化、全球化、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等。

2.獨立文化領域的文化觀念的時序分析

文化觀念有兩種理解:其一,狹義的文化觀念,指獨立文化領域的觀念,包括純粹文化、文化設施和文化產業的觀念;其二,廣義的文化觀念,指文化領域的觀念,包括獨立文化領域的觀念和交叉文化領域的觀念(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社會文化和環境文化領域的觀念等),其中,交叉文化領域的觀念同時是其領域文化的主要內容,如政治觀念是政治文化的主要內容等。廣義的文化觀念是觀念的全集合,可以簡稱為觀念文化[5];人們通常說的文化觀念,一般是指狹義的文化觀念。本節第二部分討論了交叉文化領域的變遷(包括交叉文化領域的觀念);這里重點討論狹義的文化觀念,即獨立文化領域的觀念。

文化觀念的變化體現在三個層面:其一是學術思想層面——文化思想的變遷;其二是文化規范層面——倫理道德的變化;其三是文化政策層面——文化制度的變化。上面已經討論了文化制度的變 化,倫理道德需要專門研究;這里主要討論文化思想的歷史演變。關于人類文化史和民族文化史,有大量的鴻篇巨著。很顯然,全面介紹文化思想史將超出本期報告的范疇。關于文化思想的變遷,可以大致從兩個維度展開:基于文明時間和基于不同文明。本期報告簡要討論基于文明時間的文化思想變遷;關于不同文明的文化思想變遷,例如西方文明、東方文明、阿拉伯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等的文化思想的變遷,需要專題研究。

獨立文化領域的文化思想的演化

文化思想的時序分析不是文化思想的編年史,也不是文化學家的編年史,更不是文化學名著的百科全書。我們認為,文化思想與文明時間(表1-18)的關聯分析可以作為文化思想時序分析的一種方法(表1-20)。盡管有些文化思想超前或者落后于它產生的時代,但是,它必然帶有其所處時代的文明烙印。當然,文化思想與文化實踐并非是完全同步的。

在獨立文化領域,文化思想不是人類思想的全集合,而是關于純粹文化、文化設施、文化產業和文化生活的思想的一個子集,是關于文化的生產、傳播、分配、保存和消費以及文化生活的思想觀念。這種文化思想與文化的定義緊密相關,而文化含義是不斷變化的;現代的文化概念與歷史上的文化概念是有差別的。

在西文里,“文化”一詞出現于15世紀;在過去五個世紀里,文化的詞義在不斷變化(威廉斯,2005)。威廉斯認為:在18世紀后幾十年和19世紀前半葉,工業、民主、階級、藝術和文化五個字,成為英文里的通用字;文化的詞義在此期間發生改變,此前文化的含義有兩個:作物栽培、人類訓練的過程;18世紀后期以來,文化的詞義變為四個:心靈的一種普遍狀態或習慣、整個社會智力發展的普遍狀態、藝術的普遍狀態、物質、智力和精神構成的整個生活方式(Williams,1958)。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文化的人類學定義,被學術界稱為“西方文化學之父”。到20世紀50年代,文化的定義就達到一百多種(Kroeber,Kluckhohn,1952)。在本期報告里,文化是指知識、制度和觀念的復合體。

從原始社會到知識社會,人類的文化思想是不斷變化的(表1-48),這種變化是合乎邏輯的。例如關于文化資源配置的基本思想,原始社會是共享的,農業社會是專制的,工業社會是經濟的,知識社會是網絡化等。所以,需要分別敘述不同文明時間的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人們參與的文化活動或文化生活,來認識他們的文化思想和觀念。

首先,原始社會的文化思想沒有“文化”一詞。文化生產基本是一種“偶然發現”,還有原始藝術和工藝的創造。文化傳播多數是言傳身教等;文化分配觀念是共享的;文化保存主要是個體傳承等;文化消費的主要形式是出席傳統儀式等;文化生活主要是參與自然崇拜活動等。

表1-48 文化思想觀念的時序變遷(特征舉例)

其次,農業社會的文化思想沒有現代意義的“文化”一詞;文化處于附屬地位,較多地具有奢侈品的特性。文化生產多數是個人行為(教士、智者和藝人),有些封建王朝和宗教組織也推動文化創造活動,文化觀念的宗教色彩和專制色彩比較濃厚;文化傳播的途徑是教育、學習和表演等;文化分配是被朝廷或教會控制的,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是分離的;文化保存既有官方保存,也有民間保存和個體傳承;文化消費主要是文化觀賞和文化學習;文化生活是分裂的,包括精英的高雅文化、文化沙龍和民間的通俗文化等。

其三,工業社會的文化思想,出現了現代意義的“文化”一詞;文化的含義在不斷變化,文化獲得獨立地位,文化專業化和商業化。文化生產是知識分子和藝人完成的,并逐步成為專業化生產;科學文化大發展,文化觀念理性化和世俗化。文化傳播是大眾傳播和商業化等。文化分配是大眾文化和市場化,文化檢查制度影響比較大。文化保存是制度化和多樣化的。文化消費主要是文化接受、文化評論和文化學習等。文化生活是多樣的,包括城市文化、鄉村文化和反文化等。

其四,知識社會的文化思想正在形成中,例如文化多樣性、文化產業化、網絡化、全球化、文化資本和文化遺產保護等。文化生產的特點是文化創新的產業化和網絡化、科技發展迅速等;文化傳播的特點是網絡化、多樣化和全球化等;文化分配是網絡化、全球化和個性化,文化檢查制度仍有影響;文化保存的特點是制度化、多元化和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消費的特點是個性化、多樣化和網絡化等;文化生活具有多樣性,包括網絡文化、全球文化和多元文化等。

三大分領域和文化生活的思想變化

首先,純粹文化領域的文化思想。原始社會的觀念包括文化共享、原始習俗、原始藝術;農業社會的觀念包括文化控制、文化是奢侈品、宗教文化、封建文化和官僚文化等;工業社會的觀念包括文化檢查、文化專業化、宗教世俗化、科學文化、階級文化、大眾傳播和文化商業化等;知識社會的觀念包括文化數字化、文化多元化、文化多樣性、文化遺產保護、創新文化、生態文化、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等。

其次,文化設施領域的文化思想。原始社會的觀念包括宗教設施是公共的、神圣的等;農業社會的觀念包括官方文化設施是主導的、民間文化設施是日常的等;工業社會的觀念包括文化設施是公共物品、文化設施的市場化等;知識社會的觀念包括文化設施是公共物品、文化設施的市場化、網絡化和全球化等。

其三,文化產業領域的文化思想。原始社會沒有文化產業,文化是共享的,手工藝品是可以交換的;農業社會的觀念包括文化是娛樂性的、裝飾性的、高雅生活、民間娛樂等;工業社會的觀念包括文化產業是一個次要產業、文化檢查和大眾文化等;知識社會的觀念包括文化產業是主導產業、網絡文化、休閑文化和旅游文化等。

其四,文化生活的思想觀念。原始社會的觀念包括原始習俗、宗教等;農業社會的觀念包括文化生活是高雅的或通俗的;工業社會的觀念包括文化生活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比較次要;知識社會的觀念包括文化生活是基本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如果說,農業社會的文化處于從屬地位,工業社會的文化處于獨立地位,那么,知識社會的文化逐步處于主導地位。文化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影響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文化學和文化研究

關于文化學,沒有統一認識和定義。一般而言,文化學是一門研究文化現象的交叉科學。文化學的內涵非常豐富,不僅包括文化理論、文化生活和文化變遷的研究,還包含不同文化領域的研究、文化史、文化制度史、文化思想史和文化觀念史研究等。文化學有許多流派,如進化學派、傳播學派、歷史 學派、社會學派、結構主義、功能學派和心理學派等(王玉德,2006);不同學派對文化的理解和定義不盡相同。我們將在本期報告第二章專題討論文化理論。

文化學有許多分支,如文化社會學、文化經濟學、文化產業研究和文化傳播學等;涉及文化研究的學科有許多,如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歷史學、現代化研究等。文化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當代文化研究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1964年英國伯明翰大學成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拉開了當代文化研究的序幕(陸揚,王毅,2007)。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已于2002年完全撤銷,但它的影響仍然廣泛存在。這種跨學科的文化研究引起了許多學科的借鑒和國際性的關注。

3.小結

在過去三百年里,文化現代化是一個持續進行的歷史過程:部分舊的文化生活、文化內容、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逐步被新的替代;部分舊的文化得到保存、傳承或發揚(如民族歌舞等);部分舊的文化成為新時期的文化生活的一種傳統習慣(如宗教等)。新的文化生活、文化內容、文化制度和文化觀念從誕生、成長到成熟,一波又一波,不斷演進。舊文化與新文化之間并不是完全對立的;新文化包含對舊文化的部分繼承(如語言、文學和藝術等)、部分揚棄(如制度和觀念等)和部分保存(如知識和文化遺產等)。由于不同國家和民族對新舊文化的態度不同,而且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條件不同,世界文化現代化進程非常不平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州市| 霸州市| 遂昌县| 大足县| 彭水| 陆良县| 瑞丽市| 博客| 惠东县| 正阳县| 孟村| 乌海市| 澜沧| 桂东县| 竹北市| 盘山县| 敦煌市| 湛江市| 汉川市| 扶风县| 石阡县| 文成县| 久治县| 富锦市| 沈阳市| 山西省| 墨江| 封丘县| 图片| 开阳县| 日土县| 集安市| 新安县| 杨浦区| 肥西县| 武汉市| 安义县| 临夏市| 泗水县| 乌鲁木齐市|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