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常用古建筑術語

古代建筑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它不僅展現著古人高超的建造技藝、純熟的建造手法,也反映著古人對自身生活方式和自然環境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建筑的方式傳達著人文與自然合一的哲學理念。

千年以來,古人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古代建筑藝術,那些豐富多樣的建筑樣式展示著古人的智慧,如今古建筑作為古鎮中最為重要的景觀,想要了解這些建筑,那么一些常見的建筑術語是一定要知道的。

斗拱

斗拱的產生歷史悠久,是我國古建筑中最為常見的建筑結構,是木質建筑的標志。斗拱是兩種建造方式的合稱,在立柱和橫梁之間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而拱與拱之間的方形木塊是斗。在建筑結構和建筑美學上,斗拱建造精巧,造型美觀,被認為是最能夠代表中華古典建筑的精神和氣質。

歇山頂

歇山頂是古建筑中一種常見的屋頂樣式,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一般運用于規格比較高的宮殿上。歇山頂的建筑有九條屋脊,分為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正脊兩端向下延伸時在屋檐中段折斷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停歇一樣,故名歇山頂。在我國的古建筑中,歇山頂運用廣泛,例如天安門、乾清宮、保和殿等都是歇山頂式的建筑。

屋脊獸

屋脊獸別稱“鴟吻”,是古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宮殿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在古建筑中有著“五脊六獸”的說法,“五脊”是指我國的古建筑一般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六獸”是指位于正脊兩端的龍吻以及位于垂脊上的狻猊、斗牛、獬豸、鳳和押魚,這些屋脊獸都有著嚴格的等級和特殊的含義。

藻井

古建筑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一般運用于宮殿、壇廟建筑中,呈向上隆起的井狀,并伴有精美的花紋裝飾,是覆斗形的窟頂裝飾。

飛來椅

也叫“美人靠”“吳王靠”,徽州民宅特有的建筑構造,一種位于樓上天井四周的靠椅,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彎曲似鵝頸又得學名“鵝頸椅”。由于古代女子不能輕易出門,只能在天井的座椅上遙望外面的世界,故雅稱此椅為“美人靠”。

門樓

門樓是古代民居建筑中主要的通道,被認為是一戶人家貧富的象征,反映著主人的社會地位、職業和經濟水平。門樓頂部采用挑檐式建筑,一般用磚石建造,門楣上雕刻著各種樣式的匾額,周圍裝飾著各種富有寓意的精美圖案。

瓦當

瓦當是古建筑中覆蓋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常見于兩漢時期。瓦當之所以備受人們關注,主要源于其表面雕刻的文字和圖案。精致的瓦當上設計有精美的圖案、行云般的字體和各種極富變化的紋飾,是我國特有的文化藝術。

飛檐

傳統建筑中屋角的形式,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筑上,高高翹起的飛檐好像展翅的飛鳥。這種獨具美感的建筑設計不僅是傳統建筑美學的體現,也有著實用的價值。這種飛檐的構造能夠增加建筑的采光面,也便于排雨水,可謂是一舉兩得。

照壁

也稱影壁,是古院落中用于遮擋視線的墻壁。古時候由于迷信,人們總是擔心有不吉利的東西進入自己的院落,就用一堵墻壁遮擋,這就形成了影壁。影壁主要運用在北方,不僅可以遮擋外面窺探的視線,還能遮擋風沙。隨著影壁的廣泛運用,也逐漸成為一種建筑裝飾,上面雕刻有精美的圖案,包含各種美好的寓意。

封火墻

又稱風火墻、防火墻,是民居建筑中一種高于兩山墻屋面且有著防火作用的墻垣,主要運用于南方。封火墻在不同的建筑流派中雖然形式相似,但稱呼不同,徽派建筑中稱為馬頭墻,在閩派建筑中稱馬鞍墻,嶺南建筑中稱鑊耳墻。

石雕

一種以石頭為材質的雕刻,主要用于大型的人物、動物或故事雕刻。石雕一般運用在祠堂、廟宇、牌坊等大型的建筑上,雕刻技藝要求嚴格。

木雕

我國雕刻工藝中一種以木材及樹根為材料進行的雕刻,分為立體圓雕、根雕和浮雕三類。木雕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木進行雕刻,以人物、花草、蟲魚、山水等為內容,寄托各種吉祥的寓意。

磚雕

一種在青磚上進行雕刻的藝術形式,一般以山水、花卉、人物、文字等為內容,主要用于大型建筑構件的裝飾。相較于木雕和石雕,磚雕的內容更加豐富,運用更加廣泛,能夠更好展示藝術效果。

抱柱石

位于宅院大門的兩側,由石座和形似圓鼓的石質構件組合而成。抱柱石主要用于大門的裝飾,上面雕刻有精美的吉祥圖案,是整座門樓的組成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州市| 栾城县| 孙吴县| 江川县| 岚皋县| 大庆市| 应城市| 横山县| 镇坪县| 屏东市| 蚌埠市| 大丰市| 海阳市| 汝阳县| 海口市| 台江县| 葫芦岛市| 吉安县| 新建县| 大连市| 涞水县| 白水县| 武鸣县| 万全县| 永仁县| 驻马店市| 滁州市| 新闻| 柯坪县| 兴宁市| 衡阳市| 乐至县| 柘城县| 克山县| 井陉县| 宜阳县| 淳化县| 汾西县| 田林县| 武山县|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