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常見的傳統建筑

古鎮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文化載體,而在古鎮中最能夠直觀地反映其歷史文化的就是建筑。古鎮中的建筑因功能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當游覽古鎮時,這些建筑是我們了解古鎮歷史、欣賞古鎮美景的重要途徑。
民居
民居是古鎮居民居住的場所,是古鎮建筑中的主體。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風俗有異文化各別,因此作為一地文化之載體的民居建筑也各有特色。我國的民居建筑類型主要有四合院、徽派民居、窯洞、吊腳樓、土樓和蒙古包等。

王家大院
城墻
城墻是古鎮中重要的防御性建筑。由于軍事原因很多古鎮都建有城墻,這些高大渾厚的建筑由土木、磚石等材料建造而成,分為墻體、女墻、垛口、城樓、角樓、城門和甕城,將古鎮構造成封閉型的區域。在我國,較大規模的古城中都保留有較為完好的城墻,如平遙古城、壽縣古城、蔚縣古城、麗江古城等。

暖泉鎮城墻
石板街道
街道是勾連古鎮的通道,猶如脈絡將各個建筑匯聚成古鎮這個整體。古鎮的街道一般都是用青石板鋪成,兩側是高低錯落的民居建筑,每當下雨天,街道被沖洗如新,伴著古色古香的建筑,顯得非常有韻味。

黃姚街道
橋
橋是古鎮中重要的建筑之一,特別是在江南地區,橋梁數量眾多,是古鎮中重要的景致。橋在古代是溝通河流兩岸的通道,在古鎮中,橋的形態會呈現出不同的樣式,拱橋、風雨橋、廊橋、板橋等都是較為常見的樣式,它們與古鎮融為一體,極具特色。

孟連風雨橋
祠堂
祠堂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也是古鎮中最為重要的建筑。“祠堂”源于漢代,與墓所合并稱墓祠。由于封建等級森嚴,直至明朝嘉靖年間,民間才真正開始建立家族祠堂。祠堂不僅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同時也是家族舉行各種重大活動的地方,因此各個家族非常注重祠堂的建造,越是富貴人家,祠堂越是豪華,這是家族興旺的象征。

和順鎮“八姓宗祠”中的張氏宗祠
寺廟
寺廟是古鎮中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它不僅包含著高超的建造技藝,也蘊含著古鎮居民的信仰和古鎮的歷史文化,被認為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古鎮的寺廟一般以磚石構造,規模不等。

丙中洛鎮普化寺
戲臺
戲臺是古時候戲曲演出的專門場地,據記載最早出現的戲臺是金代的三面戲臺,到了元代隨著戲曲的興盛,分為前后場的戲臺逐漸成熟,成為大型古鎮的必備建筑。戲臺一般采用木質結構,屋脊四角翹起,雕梁畫棟,裝飾精美,是古鎮重要的景致。

木瀆鎮戲臺
文昌閣
文昌閣是古鎮最為常見的建筑,它是古代祈求文運的場所,里面供奉著掌管文運的文昌帝君。在古代,金榜題名是讀書人一生的追求,也是一個家族、村落興旺的最重要途徑,因此幾乎每個古鎮中都建有文昌閣。

舊州古鎮文昌閣
牌坊
又名牌樓,一種門洞式紀念性建筑物,是古代朝廷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牌坊歷史悠久,早在周朝時就已存在,一般以石料或木料建造而成,樣式豐富,以四柱三間為最多。

龍川村牌坊
塔
塔是一種有著特定形式和風格的傳統建筑,它的出現和佛教的傳入有關,最早的塔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到了后來,塔逐漸成為常見的世俗建筑。塔一般由磚石或木頭建造,以樓閣式和密檐式為主,在傳入我國之后逐漸融合東方的傳統文化,成為我國建筑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建筑樣式。

蒙城萬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