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名勝古跡暢游通(美麗中國系列)
- 李良才主編 壹號圖編輯部編著
- 1255字
- 2021-03-26 18:00:39
潭柘寺 千年古剎

記得郁達夫在《故都的秋》里曾提到:“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月夜,潭柘寺的鐘聲。”如今這四景似乎僅剩潭柘寺的悠悠鐘聲依然在回蕩。

每當傳統節日,潭柘寺山門前都會聚集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來此祈福還愿。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始建于西晉年間,初名為嘉福寺,唐代時為龍泉寺,后因寺后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而民間一直稱之為潭柘寺。潭柘寺雖并不如北京城那樣出名,但卻是北京地區最早修建的一座寺廟,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所以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說。
在9座呈馬蹄狀的山峰環繞中,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青山,猶如9條巨龍守護著的一顆熠熠明珠。依山勢而建的潭柘寺規模宏大,據說鼎盛時期寺中房屋有近千間。如今在這個青山環繞的盆地里,潭柘寺保持著明清時期的模樣,古木參天,流水潺潺,塔寺如林,風景如畫,清朝康熙皇帝曾贊譽:“名山勝境不次于五臺山”。
自金代以后,潭柘寺進入繁盛時期,歷代的皇帝都會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特別是到了明朝后,京城的百姓春天外出游玩必會到潭柘寺一游,“四月潭柘觀佛陀”逐漸演變為京城百姓的一項民俗活動。各地的善男信女們會從不同的方向來到寺廟進香,摩肩接踵。來自不同地方的信徒們開拓了潭柘寺通向不同方向的古香道,蜿蜒的古香道承載著信徒的虔誠與執著。如今,風景優美的古道上雖不如舊時人流熙攘,但依然繼續著潭柘寺千百年來的傳奇。
猗軒亭是潭柘寺內一座方形流杯亭,整個亭子是由漢白玉建成,亭中的基座上雕琢有彎曲的龍形水道,有水時清澈如許,流水潺潺,將玲瓏酒杯放入漂浮旋轉,順流而下,若是與幾位好友在此飲酒作賦,別有一番情趣,這就是古代有名的“曲水流觴”。在清規戒律森嚴的古剎里能夠有這樣的裝飾,可見當時寺廟名氣盛大,不少文人雅士在此游覽駐足,觀景吟誦,只是不知道為什么沒有留下流傳千古的名篇。

每年的春季,玉蘭花盛開,是潭柘寺最美的時刻。

潭柘寺內二寶之一——石魚。
寺廟的主殿是大雄寶殿,一座重檐廡殿頂式建筑,黃色琉璃瓦覆頂,綠色剪邊裝點,兩只琉璃鴟吻分布在正脊的兩端,形象生動,金黃色的鎏金鎖鏈懸掛,異常耀眼,在鴟吻上有康熙帝所賜的“鍍金劍光吻帶”。在大殿內有佛祖釋迦牟尼的塑像,寶相莊嚴,背后有大棚金翅鳥、獅子、羊、象以及火焰等裝飾。
在潭柘寺中還有二寶,分別為寶鍋和石魚,十分神奇,至今令人不得其解。寶鍋現今在寺內的天王殿前,是一個深1.1米,直徑為1.85米的銅鍋,是平時和尚燒菜所用,鍋底有容砂器,熬粥時不斷攪動砂石便會沉入鍋底,有“潑砂不漏米”之說,頗為神奇。石魚是龍王殿前的一條長約1.7米的石形魚,外表看似為銅質,實為石頭,敲擊時會發出悅耳的五音,傳說是東海龍宮的寶物。
置身于古寺,欣賞著名揚京城的“潭柘十景”,耳畔回蕩著晨鐘暮鼓,梵音陣陣。這座千年的古剎在時光中佇立,在歲月中積淀,在靜默中釋放無限的魅力。
旅游小貼士
地理位置: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鎮
最佳時節:秋季
開放時間:夏季08∶00~17∶00;冬季08∶00~16∶30
旅游景點:古香道、大雄寶殿、猗軒亭、寶鍋、石魚
特色風味:素齋、素回鍋肉、糖溜咯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