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吾人內心之主宰,在與自然之道相吻合的時候,對于一切發生之事均能適應;凡是可能的,凡是所遭遇的一切,均能從容不迫地適應之,它并不需要某一種固定的物質。在追求其崇高目標之際,固然要有若干條件的限制,但如遭過任何障礙卻能改變其氣質——猶如任何東西投入火內,均能被它熔化一般。小的火焰可能被它撲滅,但是熊熊的大火便能吸收一切投入之物,焚毀之,結果是火勢更盛。
奧勒留克己苦修,但不贊同隱退。他關心的乃是如何做與公共利益相符合的事,他的生活態度是積極入世的。修養在于內心,與環境沒有多大關系。他說:“一般人隱居在鄉間、在海邊、在山上,你也曾最向往這樣的生活;但這乃是最為庸俗的事,因為你隨時可以退隱到自己心里去。一個人不能找到一個去處比他自己的靈魂更為清靜——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顧,立刻便可獲得寧靜。”還真是得道之語。
——梁實秋批注
02
不要做沒有目標的事,亦不要做不合于生活藝術之完美原則的事。
03
一般人隱居在鄉間、在海邊、在山上,你也曾最向往這樣的生活;但這乃是最為庸俗的事,因為你隨時可以退隱到自己心里去。一個人不能找到一個去處比他自己的靈魂更為清靜——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顧,立刻便可獲得寧靜,所謂寧靜亦即有條不紊之謂。充分地利用這種退隱的方法,使你自己得到新生。你內心的宗旨要簡單而切要,拿來應用要立刻能解除煩惱,回轉來時對原有的事物不再有何恚意。
你對什么懷有瞋恚之意呢?是不是人心太壞?你心里要這樣想:理性的動物是為了彼此互助而生的,忍耐便是公道的一部分;做錯事都不是本愿的。試想在此以前,多少人于度過仇視、猜疑、嫉惡,甚至拔刀對殺的生活之后,不都是已經死去變成灰塵了嗎?請想一想這樁子事,你最后便不復有什么瞋恚了。你是對整個宇宙中你所分占的一份覺得不滿嗎?要想想宇宙只有兩個解釋:一個是有神主宰一切,一個是原子的因緣湊合。我們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說明“宇宙像一個國家組織一般”。是不是肉體方面的苦惱總是抓住你不放呢?你要這樣想:人的心靈一旦收斂起來,并且發現其力量之所在,便與實際生活中的順利與坎坷全無關系。還要想想:你所聽到過的與服膺過的有關快樂與苦痛的種種道理。
是不是那個無聊的東西——名譽,使你不能忘懷呢?試看,一切事物多么快地就全被遺忘!過去與未來是什么樣的一片空虛!贊美之詞是何等的虛妄!對我們恭維的人是如何的善變與缺乏判斷!這一切活動的場所又是如何的狹小偏隘!整個的大地不過是一個點,我們走動的地方更是何等渺小的一個角落!其中能容得多少人?稱贊你的人又是何等樣的人?
所以從今以后,你該退隱到自己那塊小天地里去,不要過分緊張、不要急躁,要從容自持,要像一個人,一個有人性的人,一個公民,一個塵世凡人那樣地去面對人生。但是最方便的宗旨當中,有兩項你要注意:第一,客觀的事物并不能涉及靈魂,只是在外面靜止著;煩擾皆由內心而起。第二,眼見的世界瞬息萬變,然后趨于消滅;要不斷地想念你自己親見的有多少事物在變。“宇宙即變化,人生即主觀。”
“人生即主觀”一句是畢達哥拉斯派哲學家Democrates的格言。出現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二幕二景二五六行。原文是“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梁實秋批注
04
如果智力是我們所共有的,那么使我們成為理性動物的那個理性也是我們所共有的。如果是這樣,那么告訴我們何者應為、何者不應為的那個理性也是我們所共有的。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是在服從一個共同的法則;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都是公民;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都是一個共同組織的分子;如果是這樣,那么宇宙便好像是一個國家——由人類全體所組成的機構不是國家是什么呢?并且從這共同的國家我們獲得了智識的、理性的與守法的本能,若不從這里獲得,從哪里獲得呢?我身體里面的土是從土分割出來的,水是從水來的,風是從風來的,火是從火來的;任何事物不能無中生有,猶之任何事物亦不能歸于烏有,所以智力亦無疑地是其來有自。
05
死,和生一樣,是自然的一項秘密,幾種元素的組合,又離析成為那幾種元素,絕不是什么可羞恥的事,完全合于理性動物的本質,與人生的法則亦無任何抵觸。
06
這樣的人,便無可避免地會做出這樣的事。如果你希望其不如此,那便等于是希望無花果樹沒有辛辣的汁漿。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要常常記住,在很短的期間之內你和他都是要死的,再過不久你們的名姓也不會留在世間。
07
鏟除“我是受了傷害”的觀念,受傷害的感覺立刻就消滅了,鏟除那感覺,傷害立刻也就消滅了。
08
凡不能使得一個人本身變得比以前壞的,必不能使得他的生活變得比以前壞,亦必不能從外面或從內面傷害到它。
09
凡屬于對公眾有益之事物,都含有一種本質,迫使它不得不如此做。
10
要注意,一切遭遇都是適當而公正的。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此言不謬;它不僅是按照順序,如根莖花果一樣,而且是含有公道,好像是冥冥之中有所施給,都是按照各人應得之分。你既已開始,就要密切注意下去,無論做什么事,要像一個真正的好人所應該做的那樣去做;在每一活動范圍之內,要保持這個原則。
11
你懷有的見解,不可像是害你的人所懷有的一般,亦不可像是他希冀你所懷有的那樣。觀察事物要根據事物本身之實在狀況。
12
你隨時要有兩種準備:一個是隨時準備只是遵照那統攝一切的理性之吩咐,去做于人類有益之事;另一個是,準備隨時改變你的主張,如果有人糾正你使你免于虛妄。不過此種改變必須以其確屬正當或對公眾有益為基礎,并須以此為唯一之基礎,不可僅憑一時高興或出于沽名釣譽的動機。
13
你有理性嗎?我有。那么為什么不用它呢?因為一旦理性發揮它的力量,你還能更需要什么別的東西?
14
你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你從何處來,便將消失到何處去,也可以說你將經過一番變化,回復到那造物者的理性里去。
正如奧勒留所說,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對宇宙整體負有義務,應隨時不忘自己的本分,致力于整體的利益。
——梁實秋批注
15
許多香灰屑紛紛落在這同一的圣壇上,有的落得早些,有的晚些,但是沒有什么分別。
16
那些把你當作野獸或猿猴看待的人;不消十天的工夫,就會奉你如神明——如果你回過頭來遵守你的信條并且崇敬你的理性。
17
莫以為你還有一萬年可活,你的命在須臾了;趁你還在活著,還來得及,要好好做人。
18
一個人不管別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確,只管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那么這個人的生涯將是何等豐富!老實講,一個好人不是要窺察別人內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視地直赴目標”。
19
為身后美名而動心的人,實在是沒有思想,每一個記得他的人,以及他本人,很快就要死去,他們的后人亦將很快繼他們而死去,直到最后關于此人之整個的懷憶完全消失;雖然連環傳遞之際亦曾閃閃發亮,但終歸要熄滅的。假使懷憶與懷憶者都是長生不死的,對你又有何益?對于死者,我無須說,贊美是無關痛癢的,對于活著的人可又有什么用處?除非真是把它當作達到某種目的之一個手段?因為你在現今拒絕使用上天的秉賦,而斤斤計較將來別人對你的議論,那是不合實際的。
20
一切事物如果有其自己的任何美妙處,其本身便是美的,無須旁求,贊美并不算其中的一部分;受贊美并不能使它變得更好或更壞。這個道理適用于大家所謂美的事物,例如物質的東西或藝術品。那么,真正的美還會需要贊美嗎?不,除了規律、真理、慈愛、謙遜之外什么都不需要。而這幾項,有哪一項是由于贊美才成為美的,或由于貶抑而喪失了美?什么!一塊翡翠會因為無人贊美而失去價值嗎?真金、象牙、紫袍、豎琴、短劍、小花、矮樹會因為無人贊美而失去價值嗎?
21
如果軀體死后而靈魂不滅,無數年后大氣中如何能容得下那么多的靈魂?天長日久,土地里又如何能埋得下那么多的軀體?就像軀體于相當期間腐化之后騰出空間給別的死尸一樣,靈魂飛入空中經過相當期間之后也要發生變化、解體,變為火,回到整個的宇宙之創造的理性里去,讓出地位給后來的人居住。這是我們對靈魂于軀體死后的不滅的假設所能提出的答案。
但是我們不能僅僅考慮到經常埋葬的那么多的尸體,我們還要考慮到自己所吃掉的及別的動物所吞噬的生物。這消耗的數目是多么的大,而且可以說是埋葬在食者的軀體之內了!但是它們都不愁沒有空間,因為它們變成了血,然后又變成了氣,變成了火。
這件事顯示了什么尋求真理的方法呢?那便是“物質的”與“形相的”之析離。
22
不要隨波逐流。每一舉措,需要合乎公道;每一印象,需要求其正確。
23
宇宙啊,凡是與你合諧的,亦即與我合諧!凡是在時間上適合你的,對于我就不是太早,也不是太晚!自然啊,你各個季節所帶來的,都是給我享用的果實!凡是由你那里來的,在你那里生存的,都會回到你那里去。有人說過:“可愛的Cecrops的城市!”【1】你為什么不說“啊,可愛的Zeus的城市”呢?
24
哲學家說過:“如果你想要心中寧靜,少做事。”【2】但是只做必須之事,只做宇宙一分子的理性所要求的事,只按照它所要求的去做,這不是一個更好的格言嗎?因為這將不僅因做很少的事而獲致心中的寧靜,而且還可以因為做得適宜而獲致心中的寧靜。我們的言與行,什么都不是必需的,如果一個人知所節制,當然可得較多的閑暇、較少的煩惱。所以遇有機會不要忘記問你自己:“是不是不必需的事情之一?”但是我們不僅要減少動作,不必需的思想也要刪滅——減少妄念,不必需的動作也就無從而生。
25
努力過一個好人的生活,對于宇宙整體劃分出來給他的那一份要欣然接受。對于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當?自己的存心是否忠厚?而感覺滿意?看看是否已經做到。
26
你已經考慮過那一面了?現在看看這一面!不要自尋煩惱,要努力做到簡樸。有一個做錯事了嗎?那只是害了他自己。你遭遇到什么事了嗎?那很好。每一樁子遭遇都是自始為你編排的,那是整個宇宙中分給你的一份。總而言之,人生是短暫的;要以正確的理性及公道來享受這現在。在松弛的時候不可放縱。
27
宇宙間之萬物的安排,可以說是有良好的秩序,也可說是雜亂一團,但不是沒有計劃的。如果宇宙沒有秩序,你的內心能有秩序嗎?況且萬物雖然分散但仍是互相關聯,你能說宇宙沒有秩序嗎?
28
一個兇惡的性格,一個懦弱的性格,一個頑硬的性格,無人性的、獸性的、稚氣的、愚蠢的、虛假的、諂媚的、貪婪的、殘暴的!【3】
29
如果一個人對宇宙里面的事物一無所知,他便是個宇宙以外的人,那么對于宇宙里面所發生的事一無所知的人,也同樣可以說是個宇宙以外的人。自居于宇宙之法以外的人,便是個流囚;不能用慧眼觀察的人,便是個瞎子;依靠別人而不能從自身取得自己生活所需要者,便是個乞丐;只因不滿于現實而即自絕于“宇宙的共同的理性”,便是宇宙的贅瘤——是同一個宇宙產生了現實也產生了你;把自己的靈魂從那渾然一體的理性動物的靈魂中割裂出來,他便是那整體的一個殘肢。
30
有一位哲學家沒有一件衫,又有一位沒有一本書,又有一位是半裸的,他說:“我沒東西吃要餓死了,但是我緊緊地抓住理性。”我也是如此:我從我的學問里得不到什么,但是我要緊緊地抓住它。
31
珍視你所學習的技藝,無論其為如何的低微,并且要安心樂業于其中;要像是一個全心信賴神祇,既不驕縱凌人亦不甘為奴仆的人那樣打發你的余生。
32
試回想一下維斯佩紳【4】的時代,你就會看見這一切:結婚、養孩子、生病、死亡、作戰、歡樂、經商、耕種、諂諛別人、吹噓自己、猜疑、陰謀、祈求某人快死、嘆訴自己命薄、戀愛、儲蓄、希求做執政官、妄想裂土為王,可是他們的生活到如今沒有在任何地方留下任何痕跡。
回想圖拉真時代的光景,情形完全一樣,那時的生活也都已逝去。同樣地可以試想歷史上任何時代或任何國家,多少慘淡經營的成果,都不免歸于死亡、歸于塵埃。但最要緊的是你要想想:你自己認識的那些只知追逐虛榮而不知安分守己的人。由此可以知道,吾人所加諸任何行動的注意力,應有適當的價值觀念及比例觀念作為準繩。這樣,你便永遠不會內心歉疚,如果你對于次要的事情不過分地枉費精神。
33
許多從前使用的詞句,如今都作廢了。同樣的,歷史上被歌贊的名字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說是作廢,如Camillus、Caeso、Volesus、Dentatus,稍后的Scipio與Cato,再后的Augustus,以及Hadrian與Antoninus【5】。因為一切都很快地消逝而變為傳說,不久便整個地被遺忘了。我所提到的這些名字都在世界上曾經發過異常的光輝;至于其余的人們,則一旦斷了氣,便可以說是“眼睛看不見,心里不再想”了。但是所謂“不朽之譽”究竟是什么呢?完全是虛幻而已。那么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什么呢?只有這一樣:思想公正、行為無私、絕無謊言,對一切遭遇都認為不可避免,都認為平凡無奇,都認為是從一個泉源里發出來的。
34
甘心情愿地把你自己交給Clotho,讓她編織你的生命之線,做何用途也由她任意安排吧。
35
全都是朝生暮死的,記憶者與被記憶者都一樣。
36
要不斷地想,一切事物是以變化而相嬗;要經常地想,宇宙最喜歡改變現存的事物,并且制造同一類型的新的事物。現存的一切可以說是種子,滋生出新的事物,但是一提起種子,你就想到只有播在土里或子宮的才是種子,這看法太不哲學了。
37
過不久你就會死,可是你還沒有達到樸實無華、無憂無慮,不虞遭受外界侵襲,與眾翕合無間,并深信智慧與正義乃是一個真實的境界。
38
研討一下統攝人類行為的理性,看一看哲人們避免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39
你所認為是邪惡的,根本不會存在于別人的心里,也不會由于你自己的環境而造成任何變遷。那么是從何而生的呢?是來自你自己判其為惡的判斷力;你自己不下判斷,則一切都好。判斷力的近鄰便是你的可憐的軀體了,軀體縱使被割裂、被焚燒、腐爛化膿,你也不要輕下判斷;換言之,你只可認定沒有事物是善的或是惡的,因為任何事物都可以同樣地發生在一個好人或惡人身上。生活合于自然之道的人與生活不合于自然之道的人既然可以有同樣的遭遇,那遭遇也就很難說是合于自然之道或不合于自然之道了。
40
永遠要想:宇宙乃是一個活的東西,只有一種本質,只有一個靈魂;一切事物都要回復到那唯一的知覺;一切事物都是發自那唯一的動機,一切現存的東西乃是一切將要發生的東西之共同的因,一根根的線是如此地錯綜交織在一個網織物里。
41
埃皮克提圖說得好,你是一個擔負著軀體的小小的靈魂。
42
一切事物都要起變化,這算不得是惡;猶之乎有些事物由于變化的結果才得存在,亦算不得是善。
43
時間就好像是一條河、一條急流,里面含著無窮的變化。才剛好發現一個東西,它便已經消逝了;看呀!又有一個東西涌現,它又將馬上消逝得杳無蹤影。
44
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猶如春天的玫瑰和秋天的果實。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疾病、死亡、毀謗、欺詐,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惱的事物。
45
后來的與已往的總是有密切關系。因為一連串的事物并非分別地先后發生,而是有一種理性的關聯;恰似現存的事物在一種和諧的秩序中被拼合在一起,未來的事物也是一樣,不僅是繼起的性質,而且與現存的事物具有巧妙的關系。
46
永遠要把Heraclitus的話銘記于心:“土死變水,水死變氣,氣死變火,然后循環不已。”還要記住“那個忘了路向的旅者——人——永遠是和他畢生關系最密切的那個向導——統攝整個宇宙的理性——爭鬧”;我們不可“像睡夢中人那樣做事說話”,因為我們在睡夢中好像也要做事說話;不可有像“兒童模仿父母”一般的作風,不可動輒以“我們的父親是這樣告訴我們的”為借口。
47
如果一位神祇告訴你說:“你明天就要死,無論如何總逃不過后天。”那么你究竟是明天死,還是后天死,你必定認為那沒有什么重要性,除非你極度卑鄙,因為那分別實在是太小了!那么你究竟是若干年后死,還是明天死,你也同樣地當作一件無關緊張的事去看待吧!
48
隨時要記住:多少位醫生,于常常望著病人緊皺眉頭之后而悄悄地死了;多少位星相家,于煞有其事地預告別人的死期之后而悄悄地死了;多少位哲學家,于長篇大論地討論死亡與不朽之后而悄悄地死了;多少位偉大軍人,于屠殺千千萬萬的人之后而悄悄地死了;多少位暴君,于驕橫地行使生殺大權,好像自己永生不死之后而悄悄地死了;多少座整個的城池,或許我應該這樣說,至今也都死了,如Helice、Pompeii、Herculaneum【6】及其他無數的地方。
再看看你所親自認識的,一個接著一個地也都死了。一個人剛給朋友送終,然后自己倒下去了,又一個朋友來給他送終,他又自己倒下去了;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的幾年之間。總之,不要忘記:一切有生之倫,其生命是如何的短促,并且是如何的猥賤;昨天是一攤黏液,明天便成為一個木乃伊或是一堆灰。按照自然之道去排遣這短暫的時間吧,漂漂亮亮地走向這旅途的盡頭,像一顆橄欖爛熟落地一般,贊美那在底下承托著的大地,感激那令它滋長的萬物。
49
要像一塊岬角的巖石,任憑那海浪不斷沖擊;但是本身屹立不動,四周洶涌的浪濤不久就消沉下去了。
“啊!我的運氣不好,竟遭遇到這樣的事!”不,應該這樣說:“我好幸運,雖然遭遇這樣的事,我并未受傷,既未被現狀所粉碎,對將來亦無恐懼。”因為類似的事可能落在每一個人頭上,可是并不見得每一個人都能不受到它的傷害。為什么認為那是不幸而不認為這是幸事呢?無論如何,你可曾見過一個人的不幸不是由于他背叛了本性?凡不是與人性的意志背道而馳的,你會認為那是人性的變態嗎?那么,你已經知道什么是人性的意志了。你還認為你所遭遇的事真的會使你減少一點點的公正、高尚、純潔、明智、戒慎、爽宜、謙遜、自由以及其他人性所不可或缺的德行嗎?將來如有任何事情使你覺得受了傷害,你不可忘記這句格言:“沒有一樁不幸的事,不可由于勇敢承當而變成為幸事。”
50
有一個幫助我們蔑視死亡的方法,雖不大合于哲學,卻頗為有效——列舉一下那些頑健而長壽的人。他們比起短命而死的人們又好了多少呢?他們終歸是被埋葬了,如Cadicianus、Fabius、Julianus、Lepidus及其他【7】,他們送了許多別人入葬,結果他們自己也入葬了。從任何方面看,壽命之長短其差異是很小的,生命即使熬到盡頭,其間還要經歷有多少煩惱,甚至要遇到什么樣的伴侶,最后會秉有什么樣的軀體?生命沒有什么了不得。回顧一下,時間在你后面張著大嘴,向前展望,又是一個無窮的永恒。在這永恒之內,只活三天的嬰孩的壽命和長達三世紀的一個Nestor【8】的壽命是一樣的。
奧勒留經常談到死。他甚至教人不但別怕死,而且歡迎死。他慰藉人的方法之一是教人想想這世界之可留戀處是如何的少。一切宗教皆以“了生死”為大事……所謂生死,不了斷亦自然了斷,我們是無能為力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并未經我們同意,我們離開這世界,也將不經我們同意。我們是被動的。
——梁實秋批注
51
要走最短的道路;最短的道路便是自然之道,這條道引人到最安穩的言行。能下這樣的決心,便可免除煩惱與競爭,遠離機巧與虛矯。
注釋:
【1】Cecrops是傳說中的第一位雅典國王。City of Cecrops即雅典城。
【2】說這句話的哲學家是德謨克利特。
【3】此節用詛咒語氣,頗不合奧勒留自己平素的主張,其心目中想系指一恣肆反常之人,如尼祿之類。
【4】羅馬第九任皇帝(9—79)。
【5】Camillus,羅馬共和國初期之著名的獨裁者。Caeso Fabius Vibulanus,被害于Cremera。Volesus即P.Valurius Volusi Filus Poplicola,羅馬共和國初期英雄。Dentatus為征服Samnites與Pyrrhus之英雄。
【6】Helice是Achaio一城池,于約公元前500年時被海水所吞沒。Pompeii于公元79年被維蘇威火山所毀滅。Herculaneum在維蘇威火山附近,亦于79年被毀。
【7】Cadicianus,古之長壽者,生平不詳(可能是Caecilanus之訛)。Fabius、Julianus,亦古之長壽者,不知其詳。Lepidus貪求長生不老,可能即是古羅馬三執政之一的那一位。
【8】希臘對Troy戰爭中最年長的一位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