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周易本義提要
臣等謹案:原本《周易本義》十二卷,宋朱子撰,以上、下經為二卷,十翼自為十卷。顧炎武《日知錄》曰:“洪武初頒五經,天下儒學而《易》兼用程朱二氏,亦各自為書。”永樂中修《大全》,乃取朱子卷次割裂附《程傳》之后,而朱子所定之古文仍復淆亂。如“《彖》,即文王所系之辭;《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詞,后凡言《傳》放此”,乃《彖上傳》條下義,今乃削去“彖上傳”三字而附于“大哉乾元”之下。“象者,卦之上下兩象及六爻,周公所系之辭也”,乃《象上傳》條下義,今乃削去“象上傳”三字而附于“天行健”之下。“此篇申《彖傳》之義,以盡乾坤二卦之蘊,而余卦之說因可以例推云”,乃《文言》條下義,今乃削“文言”二字,而附于“元者善之長也”之下。其“彖曰”、“象曰”、“文言曰”皆朱子本所無,復依《程傳》添入。后來士子厭《程傳》煩多,棄去不讀,專用《本義》;而《大全》之本乃朝廷所頒,不敢輒改,遂即監板《傳義》之本,刊去《程傳》,而以程之次序為朱之次序。又曰:今《四書》板本,每張十八行,每行十七字,而注皆小字所書,《禮記》并同。唯《易》每張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三字,而《本義》皆作大字,與各《經》不同。凡《本義》中,言“《程傳》備矣”者,又添一“《傳》曰”而引其文,皆今代人所為也。其辨最為明晰。然割裂《本義》附《程傳》,自宋董楷已然,不始于永樂也。此本為咸淳乙丑九江吳革所刊,內府以宋槧摹雕者前有革《序》,每卷之末題“敷原后學劉校正”文字,行
及《象傳》、履
二卦不載《程傳》,一一與顧炎武所言合。卷端唯列九圖,卷末系以《易贊》五首、《筮儀》一篇,今本升《筮儀》于前而增列《卦歌》之類者亦迥乎不同。《彖上傳》標題之下注“從王肅本”四字,今刪之。又《雜卦傳》“咸速也恒久也”下,今本唯注“咸速恒久”四字,讀者恒以為疑。考驗此本,乃是“感速常久”,經后人傳刻而訛,實為善本,故我圣祖仁皇帝《御纂周易折中》即用此本之次序,復先圣之舊文,破俗儒之陋見,洵讀《易》之家所宜奉為彝訓者矣。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