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經(國學大書院)
- 佚名
- 7858字
- 2020-06-12 11:10:26
南山經
※原文
南山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饑。有木焉,其狀如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
1,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2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3,食之善走。麗
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4疾。
※注釋
1 迷: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木本植物的名稱。 2 禺:長尾巴的猿。 3 狌(xīng)狌:傳說是一種長著人臉的野獸,也有說它就是猩猩的,而且它能知道往事,卻不能知道未來。 4 瘕:中醫學指腹內結塊,即現在人所謂的蠱脹病。
※譯文
南方的第一列山系叫作?山山系。?山山系的第一座山是招搖山,它屹立在西海岸邊,生長著許多桂樹,又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種草,長得像韭菜卻開著青色的花朵,名叫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饑餓。山中有一種樹木,長得像構樹卻呈現黑色的紋理,并且光華照耀四方,名叫迷,人佩戴它在身上就不會迷失方向。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猿猴但長著一雙白色的耳朵,既能爬行,又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名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飛快。麗
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西流入大海,水中有許多叫作育沛的東西,人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會生蠱脹病。

※原文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1,多白猿,多水玉2,多黃金3。
※注釋
1 棪木:一種喬木,結出的果實像蘋果,表面紅了即可吃。 2 水玉:古時也叫作水精,即現在所說的水晶石。 3 黃金:這里指黃色的沙金。
※譯文
再向東三百里,是堂庭山,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棪木,又有許多白色猿猴,還盛產水晶石,并蘊藏著豐富的黃金。
※原文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即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1,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釋
1 蝮蟲:傳說中的一種動物,也叫反鼻蟲,顏色如同紅、白相間的綬帶紋理,鼻子上長有針刺,大的一百多斤重。這里的蟲是虺(huǐ),是上古的一種毒蛇,不是昆蟲之蟲。
※譯文
再向東三百八十里,是即翼山,山上生長著許多怪異的野獸,水中生長著許多怪異的魚,還盛產白玉,有很多蝮蟲,很多奇怪的蛇,很多奇怪的樹木,人是不可上去的。
※原文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陽之山,其陽多赤金1,其陰多白金2。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怪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3。

鹿蜀
※注釋
1 赤金:指未經提煉過的赤金。 2 白金:即白銀。這里指未經提煉過的銀礦石。 3 底:同“胝”,就是手掌或腳底因長期摩擦而生的厚皮,俗稱“老繭”。
※譯文
再向東三百七十里,是杻陽山,山南面盛產黃金,山北面盛產白銀。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馬卻長著白色的腦袋,身上的斑紋像老虎而尾巴卻是紅色的,吼叫的聲音像人在唱歌,名叫鹿蜀,人穿戴上它的毛皮就可以多子多孫。怪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憲翼水。水中有眾多黑色的龜,長得像普通烏龜,卻長著鳥一樣的頭和蛇一樣的尾巴,名叫旋龜,叫聲像劈開木頭時發出的響聲,佩帶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聾,還可以治愈腳底老繭。
※原文
又東三百里,曰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1下,其音如留牛2,其名曰
,冬死3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注釋
1 :即“胠”的同聲假借字,指腋下腰上部分。 2 留牛:可能是犁牛。 3 冬死:指冬眠,也叫冬蟄。一些動物在過冬時處在昏睡不動的狀態中,好像死了一般。
※譯文
再向東三百里,是柢山,山間多流水,沒有花草樹木。有一種魚,長得像牛,棲息在山坡上,長著蛇一樣的尾巴而且有翅膀,而翅膀長在肋骨下,鳴叫的聲音像犁牛,名叫,冬天蟄伏而夏天復蘇,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腫病。
※原文
又東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貍而有髦1,其名曰類,自為牝牡2,食者不妒。
※注釋
1 髦:下垂至眉的長發。 2 牝:鳥獸的雌性。這里指雌性器官。牡:鳥獸的雄性。

類
※譯文
再向東四百里,是亶爰山,山間多流水,沒有花草樹木,不能攀登上去。山中有一種野獸,外形像野貓卻長著像人一樣的長頭發,名叫類,一身具有雄雌兩種性器官,吃了它的肉就會使人不產生妒忌心。

猼
※原文
又東三百里,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bó)(yí),佩之不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
,食之無臥。
※譯文
再向東三百里,是基山,山南陽面盛產玉石,山北陰面有很多奇怪的樹木。山中有一種野獸,外形像羊,長著九條尾巴和四只耳朵,眼睛也長在背上,名叫猼,人穿戴上它的毛皮就不會產生恐懼心。山中還有一種禽鳥,長得像雞,卻長著三個腦袋六只眼睛,六只腳、三只翅膀名叫
,吃了它的肉就會使人不感到瞌睡。

※原文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1。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2,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注釋
1 青雘(huò):一種顏色很好看的天然涂料。 2 赤(rú):也叫鯢魚,即現在所說的娃娃魚,有四只腳,長尾巴,能上樹,屬兩棲類動物。

灌灌
※譯文
再向東三百里,是青丘山,山南陽面,盛產玉石,山北陰面,多出產青雘。山中有一種野獸,外形像狐貍卻長著九條尾巴,吼叫的聲音與嬰兒啼哭相似,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氣。山中還有一種禽鳥,長得像斑鳩,鳴叫的聲音如同人在互相斥罵,名叫灌灌,把它的羽毛插在身上能使人不迷惑。英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澤。澤中有很多赤,長得像普通的魚卻有一副人的面孔,發出的聲音如同鴛鴦鳥在叫,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疥瘡。
※原文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1于東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注釋
1 踆(cún):通“蹲”,屈兩膝如坐,臀部不著地。這里是坐的意思。
※譯文
再向東三百五十里,是箕尾山,山的尾端坐落于東海岸邊,沙石很多。汸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淯水,水中多產白色玉石。
※原文
凡?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1之禮:毛用一璋玉瘞2,糈3用稌米4,一璧,稻米,白菅為席。

鳥身而龍首
※注釋
1 祠:祭祀。 2 瘞(yì):埋葬。 3 糈(xǔ):祭神用的精米。 4 稌(tú)米:稻米,也有說是專指糯稻。
※譯文
總計?山山系的首尾,從招搖山起,直到箕尾山止,一共是十座山,途經二千九百五十里。諸山山神的形狀都是鳥的身子、龍的頭。祭祀山神的典禮是把畜禽和璋一起埋入地下,祀神用一塊璧,米用稻米,用白茅草來做神的座席。

※原文
南次二山之首,曰柜山,西臨流黃,北望諸,東望長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1,其音如狗吠,其名曰貍力,見則其縣多土功。有鳥焉,其狀如鴟2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3,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
※注釋
1 距:雄雞、野雞等跖后面突出像腳趾的部分。 2 鴟:即鷂鷹,一種兇猛的飛禽,常捕食其他小型鳥禽。 3 (zhū):傳說是帝堯的兒子丹朱所化的鳥。帝堯把天下讓給帝舜,而丹朱和三苗國人聯合起兵反對,帝堯便派兵打敗了他們,丹朱感到羞愧,就自投南海淹死而化作鴸鳥。
※譯文
南方第二列山系的首座山是柜山,西邊臨近流黃酆氏國和流黃辛氏國,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見諸山,向東可以望見長右山。英水從這座山發源,向西南流入赤水,水中有很多白色玉石,還有很多粟粒般大小的丹砂。山中有一種野獸,外形像普通的小豬,長著一雙雞爪,叫的聲音如同狗吠,名叫貍力,哪個地方出現貍力,那里就一定會有繁多的水土工程。山中還有一種鳥,長得像鷂鷹,卻長著人手一樣的爪子,啼叫的聲音如同痹鳴,名叫
鳥,它的鳴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哪個地方出現
鳥,那里就一定會有眾多的文士被流放。
※原文
東南四百五十里,曰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1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注釋
1 禺(yù):長尾巴的猿。
※譯文
東南四百五十里,有長右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山間有很多流水。有一種禽獸,它長得像長尾巴的猿猴,卻有四只耳朵,名叫長右,聲音像吟誦,它出現的郡縣就會有洪水。
※原文
又東三百四十里,曰堯光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1,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huái),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2。
※注釋
1 鬣(liè):牲畜項上剛硬的毛。 2 繇:通“徭”。
※譯文
再向東三百四十里,是堯光山,山南陽面多產玉石,山北陰面多產金。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人,卻長有豬那樣的鬣毛,冬季蟄伏在洞穴中,名叫猾褢,叫聲如同砍木頭時發出的響聲,哪個地方出現猾褢,那里就會有繁重的徭役。
※原文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羽山1,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蟲。
※注釋
1 羽山:傳說中,上古帝王祝融曾奉黃帝之命,將大禹的父親鯀殺死在羽山,一說鯀是被帝舜殺死在羽山的,所以這座山很有名。
※譯文
再向東三百五十里,是羽山,山下有很多水流,沒有花草樹木,有很多蝮蛇。
※原文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譯文
再向東三百七十里,是瞿父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但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
※原文
又東四百里,曰句余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譯文
再向東四百里,是句余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但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1東望諸。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具區。其中多
魚2。

彘
※注釋
1 具區:即現在江蘇境內的太湖。 2 (c?)魚:即鱭魚,頭生長得很長而狹薄,大的有一尺多長。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浮玉山,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見具區澤,向東可以望見諸水,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老虎,卻長著牛的尾巴,發出的叫聲如同狗叫,名叫彘,是能吃人的。苕水從這座山的北麓發源,向北流入具區澤。它里面生長著很多
魚。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壇,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zhuō)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hū)勺(shuò),其中多黃金。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成山,呈現四方形而像三層土壇,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多產青雘。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虖勺水,水中有豐富的黃金。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1。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jú)。
※注釋
1 砆石:即珷玞,一種似玉的美石。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會稽山,呈四方形,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盛產晶瑩剔透的砆石。勺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湨水。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夷山,無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注于列涂。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夷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細沙石子。湨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列涂水。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無鳥獸,無水。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仆勾山,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有茂密的花草樹木,但沒有禽鳥野獸,也沒有水。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咸陰之山,無草木,無水。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咸陰山,沒有花草樹木,也沒有水。
※原文
又東四百里,曰洵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其名曰?(huàn)。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閼之澤,其中多芘蠃1。
※注釋
1 芘蠃:芘通“紫”。蠃,通“螺”。芘蠃就是紫顏色的螺。
※譯文
再向東四百里,是洵山,山南陽面盛產金屬礦物,山北陰面多出產玉石。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普通的羊卻沒有嘴巴,不吃東西也能活著,名叫?。洵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閼澤,水中有很多紫色螺。

?
※原文
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1,其下多荊杞2。滂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
※注釋
1 梓:梓樹,一種落葉喬木。枏(nán):即楠木樹,常綠喬木,葉質厚,花小,核果小球形,木材富于香氣。 2 荊:即牡荊,一種落葉灌木。杞:即枸杞,落葉小灌木,夏季開淡紫色花。果實是紅色的,藥用價值很大。
※譯文
再向東四百里,是虖勺山,山上到處是梓樹和楠木樹,山下生長許多牡荊樹和枸杞樹。滂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流入大海。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區吳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沙子石頭。鹿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1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注釋
1 雕:一種猛禽。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鹿吳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但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澤更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種猛獸,名叫蠱雕,長得像普通的雕,卻頭上長角,發出的聲音如同嬰兒啼哭,是能吃人的。

蠱雕
※原文
東五百里,曰漆吳之山,無草木,多博石,無玉。處于東海,望丘山,其光載出載入,是惟日次1。
※注釋
1 次:旅途中停留。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漆吳山,山中沒有花草樹木,多出產可以用作棋子的博石,不產玉石。這座山位于東海之濱,在山上遠望是大片丘陵,有光影忽明忽暗,那是太陽停歇之處。
※原文
凡南次二經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璧瘞,糈用稌。

龍身而鳥首
※譯文
南方第二列山系,從柜山起到漆吳山止,一共十七座山,途經七千二百里。諸山山神的形狀都是龍的身子鳥的頭。祭祀山神是把畜禽和玉璧一起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稻米。
※原文
南次三經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譯文
南方第三列山系的頭一座山,是天虞山,山下到處是水,人不能上去。

犀
※原文
東五百里,曰禱過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1、兕,多象。有鳥焉,其狀如2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鳴自號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3,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首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注釋
1 犀:據古人說,犀的身子像水牛,頭像豬頭,蹄子好似象的蹄子,黑色皮毛,生有三只角,一只長在頭頂上,一只長在前額上,一只長在鼻子上。兕:據古人說,兕的身子也像水牛,青色皮毛,生有一只角,身體很重,大的有三千斤。 2 :傳說中的一種鳥,樣子像野鴨子而小一些,腳長在接近尾巴的部位。 3 虎蛟:傳說中龍的一個種類。

兕
※譯文
從天虞山向東五百里,是禱過山,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到處是犀兕,還有很多大象。山中有一種禽鳥,長得像,卻是白色的腦袋,長著三只腳,和人一樣的臉,名叫瞿如,它的鳴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泿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種虎蛟,長得像普通魚的身子卻拖著一條蛇的尾巴,腦袋如同鴛鴦鳥的頭,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腫病,還可以治愈痔瘡。

象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1,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2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鳳皇
※注釋
1 鳳皇:同“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據古人說,它的形狀是雞的頭、蛇的脖頸、燕子的下頜、烏龜的背、魚的尾巴,五彩羽毛,高六尺左右。 2 膺:胸。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丹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渤海。山中有一種鳥,長得像普通的雞,全身上下是五彩羽毛,名叫鳳凰,頭上的花紋是“德”字的形狀,翅膀上的花紋是“義”字的形狀,背部的花紋是“禮”字的形狀,胸部的花紋是“仁”字的形狀,腹部的花紋是“信”字的形狀。這種叫作鳳凰的鳥,吃喝很自然從容,經常邊唱邊舞,它一出現天下就會太平。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發爽之山,無草木,多水,多白猿。(fàn)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發爽山,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流水,有很多白色的猿猴。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渤海。
※原文
又東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1自是出。
※注釋
1 凱風:南風,意思是柔和的風。
※譯文
再向東四百里,就到了旄山的尾端。此處的南面有一個峽谷,叫作育遺,生長著許多奇怪的鳥,南風就是從這里吹出來的。
※原文
又東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無水,其下多蝮蟲。

蝮蟲
※譯文
再向東四百里,就到了非山的頂部,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沒有水,山下到處是蝮蛇。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陽夾之山,無草木,多水。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陽夾山,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流水。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無草;多怪鳥,無獸。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灌湘山,山上到處是樹木,但沒有花草;山中有許多奇怪的飛鳥,卻沒有野獸。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雞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tuán)魚,其狀如鮒而彘1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注釋
1 彘(zhì):豬。
※譯文
再向東五百里,是雞山,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山下盛產丹雘。黑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種魚,叫作魚,形狀像鯽魚卻長著豬毛,發出的聲音如同小豬叫,它一出現就會天下大旱。
※原文
又東四百里,曰令丘之山,無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條風1自是出。有鳥焉,其狀如梟2,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yóng),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

颙
※注釋
1 條風:也叫調風、融風,即春天的東北風。 2 梟:通“鸮”,俗稱貓頭鷹。
※譯文
再向東四百里,是令丘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野火。山的南邊有一峽谷,叫作中谷,東北風就是從這里吹出來的。山中有一種禽鳥,外形像貓頭鷹,卻長著一副人臉和四只眼睛,而且有耳朵,名叫颙,它發出的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它一出現天下就會大旱。
※原文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侖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狀如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飴1,食者不饑,可以釋勞,其名曰白
(gāo),可以血2玉。
※注釋
1 飴:用麥芽制成的糖漿。 2 血:這里用作動詞,染的意思,就是染器物飾品使之發出光彩。
※譯文
再向東三百七十里,是侖者山,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盛產青雘。山中有一種樹木,長得像一般的構樹卻是紅色的紋理,枝干流出的汁液似漆,味道是甜的,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饑餓,還可以解除疲勞,名叫白,可以用它把玉石染得鮮紅。
※原文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禺稾(gǎo)之山,多怪獸,多大蛇。
※譯文
再向東五百八十里,是禺稾山,山中有很多奇怪的野獸,還有很多大蛇。
※原文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海,有鳳皇、鹓雛1。
※注釋
1 鹓(yuān)雛:傳說中的一種鳥,和鳳凰、鸞鳳是同一類。
※譯文
再向東五百八十里,是南禺山,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到處流水。山中有一個洞穴,水在春天就流入洞穴,在夏天便流出洞穴,在冬天則壅塞不通。佐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向東南流入大海,佐水流經的地方有鳳凰和鹓雛棲息。
※原文
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1用稌。
※注釋
1 糈:祭神用的精米。
※譯文
南方第三列山系的首尾,從天虞山起到南禺山止,一共十四座山,途經六千五百三十里。諸山山神都是龍的身子人的臉面。祭祀山神全部是用一條白色的狗作供品祈禱,祀神的米用稻米。

龍身人面神
※原文
右南經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萬六千三百八十里。
※譯文
以上是南方山系的記錄,大大小小總共四十座,一萬六千三百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