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大學總論

1.德行,引領我們抵達人生美好的至境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注析

[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指人格修養、濟世安民的學問。在傳統文化中,“大學”的含義有兩種:一是指博學;二是相對于“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等小學內容而言的“大人之學”,即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道:本義是道路,此處被引申為規律、原則、方法等,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也指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語義環境有不同的意義。

[明明德]弘揚偉大的德澤。明:發揚、弘揚。明德:光明磊落的品德。

[親民]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程子曰:“親,當作新。”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歷代論引

朱熹說:“所謂‘大學’,就是‘大人之學’,是關于‘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謂‘明德’,是指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它原本可以通曉萬理、應對萬事,只是由于受到氣質稟賦的局限,人欲的擾亂與蒙蔽,有時會昏昧不明;雖然如此,人的‘良知’一直潛行不息,絕不泯滅,所以學問之道,即是使‘良知’彰明,恢復其最初面目,這就是‘明明德’。”

又說:“既要能夠自我弘揚高尚的德行,又應當予以推廣影響德化他人,使得人人都有良好的修養,以剔除先前所浸染的污跡,以求自新。”

王陽明說:“德,即一體之仁,即使是小人之心也一定擁有的。它是根植于天命的秉性而自然靈昭不能掩蔽其光芒的,因此稱作‘明德’。……之所以稱為‘大人之學’,也只是指去除其私欲的掩蓋,使自己能夠明徹了解自己美好的‘天性’,從而恢復天地萬物一體之自然天性。……天命之性,純粹然而最為美好完善,‘靈昭不昧’者,這是其‘至善’的體現,是明德的本體,就是所謂的良知。”

孔穎達疏說:“彰顯推廣自己光明的品德。”

札記

大學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德,做人的根本。《尚書》云:“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在古代,賢人志士崇尚德行,以道德感化、教化民眾,從而使社會和諧,達到一種無為而治的理想境界。

中國傳統哲學對生命問題的思考,其功用不在于增加外界的知識,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大學》開章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其修養的方法,則在于“三省吾身”“反躬求諸己”,每天拷問自己的良知,以生命付諸道德的實踐。

古代典籍中有“蘧伯玉寡過知非”的記載。蘧伯玉是衛國的大夫,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姓蘧,名瑗,字伯玉。他二十歲的時候,個人的修養就已經達到相當高深的程度,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言行做出反省,從而使自己每天都有所體悟,而不至迷失自我。他天天堅持自省,做出自我評判與檢討,日日不息。于是他每天都能發現自己以前的失誤。

世間沒有完人,每個人都會有缺點。“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做錯事并不可怕,只要知錯能改、改過自新就行。可怕的是不能自我反省,自己不知錯,還不愿意別人批評指出。尤其不可救藥的是對自己的錯誤不能夠充分認識,還自以為是,并強制別人也認可他。而蘧伯玉數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在自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改過遷善,常見前非,至五十歲時,猶追咎四十九年之非”。可見,德行的修養,在于堅持,在于誠篤。一個人一天不做壞事,是容易做到的;一月不做不合規范的事,也可以做到;但是,一生不做一件違心的事,則極為難得而令人敬佩了。人生的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點點滴滴、日積月累的結果。

“明明德”的功用,表現為外在的行為,就是提高全民素質,造就新的高素質的民眾。其最終的目的是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借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實現和諧。

人類是推動社會歷史不斷發展的主體因素,但是個人在歷史長河中又是微乎其微的。從人的心理上來講,人們都想出人頭地,爭做先鋒,這是人的欲望之一。可事實上呢?由于受到個人性情、教育程度、環境機會等因素的影響,結果總是不那么樂觀。少數人出類拔萃、叱咤風云;個別人自甘墮落、作奸犯科;而絕大多數人都平平庸庸、安于現狀。這是一種規律,誰都無法改變。然而,無論如何,從自己做起,淡泊明志,潔身自好,靜心修身,提高素養,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的人,這是歷史前進所呼喚的,更是人類文明所要求的。而這一點,對于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講,應該是不難做到的。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重要的是先有進取的意識,有敬業的精神。這就是“明明德”的根本。

史例闡釋

我心有主,豈可輕易玷污

許衡(公元1209-1281年),元朝著名學者,字仲平,號魯齋,河內(今河南沁陽)人。他歷任國子祭酒、中書左丞、集賢殿大學士、領太使院等職;為官敢于直言,一生致力于教育,并親自編寫《中庸直解》《大學要略》;有《魯齋遺書》傳世。他去世后,贈謚號文正,封魏國公。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歷法學家”。

許衡青少年時即聰敏勤學,立志學以致用,一生博覽群書,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留下了“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的千古佳話,成為人們效仿的楷模。

《元史·許衡傳》記載:宋朝末年,天下大亂,百姓背井離鄉,四處逃難。天興二年(公元1233年),蒙古兵逼臨許衡的家鄉新鄭縣。許衡從河陽經過,正值酷暑季節,由于長途奔波,天氣又熱,喉干口渴。同行的人發現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樹,樹上結滿了鮮嫩的梨子,眾人爭相摘梨解渴。

人們吃著摘來的梨子,坐在樹下乘著蔭涼,感到一陣愜意。只有許衡獨自忍受著干渴,端坐著不為所動。同行的人覺得很奇怪:難道他不渴嗎?

于是便有人對許衡說:“老先生,路途遙遠,您也摘顆梨吃吧,權且解渴。”

許衡回答說:“那梨樹不是我的,怎么能隨便去摘取別人的果實呢?”

那人說:“社會動蕩,兵荒馬亂的,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的主人恐怕早已逃走了,您又何必固執己見呢?”

許衡說:“雖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我心有主”,這是挺直脊梁的一句錚錚名言,是一條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線。“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能夠在外在誘惑的境況下,堅守著道德的操守,恪守著做人的準則,固守著廉恥與尊嚴,守護著自己心靈的潔凈,不為利誘,不被色動,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美體現。

古人說:“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人生活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上,隨時隨地都會面臨取舍,而物欲和美色的誘惑,往往令人難以自守,稍有松懈,就會迷失自我。許衡能夠恪守“我心有主”,實為不易,值得敬佩。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這不只是一種做人的準則,也是一種道德的修養,更是一種精神境界。

請堅守我們精神的家園,鑄煉我們高貴的品德吧!

2.回歸心靈的純凈透明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注析

[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譯文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夠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神思安穩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所收獲。

歷代論引

朱子說:“止,就是所應當停止的地方,即至善之所在。知之,則志有定向。靜,指心不妄動。安,即所處而安。慮,是處事精詳。得,即得其所止。”

札記

人生的靜悟

動與靜是生命的基調。動是進取的姿勢,是積極奔赴、有所承擔的形象;靜是心靈的常態,是回歸心靈的棲居。動是行為的實踐與擇取,使我們求證、擁有;靜給我們以休憩與穎悟,讓我們思考、品味。動是不甘固守而打破庸常的奮然前行,靜是休養德行的必由之路。

在喧嘩而又忙碌的塵世,很難分出一點閑情來體悟生命之本源。于是,喧鬧、紛爭,甚至于碌碌無為漸漸占據了我們所有靜謐的生命空間!常有一種疲憊、焦慮的不安,襲向心靈深處,讓人茫然無所寄處。

靜是一種感受,是一種心靈的升華。當你閑居獨處于靜雅陋室,拋卻一切世事紛擾,品一杯香茗,任思緒隨裊裊輕煙飄飛,不經意間靜由心來,這是一種淡淡而愜意的靜。如果還能夠有一曲喜歡的旋律陪伴,抑或寫出一段心情文字,自是“小靜”有所“小得”了。

真正的靜,其實是一種境界。諸葛亮有“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睿智哲言。意思大概是保持心靈的寧靜,不事張揚,向著心中那個目標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從而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懷著恬淡自在的心境,使自己的心靈得到自然的滋養,在寧靜淡泊中,漸漸走近人性的真正本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意思是說人們在樹立了自己所要達到善的最高境界的志向時,應當心懷寧靜,使浮躁的心緒回歸透明純凈,不要讓過多的雜念干擾我們的思考。這種靜的境界,應該是貫穿人生始終的修行,讓我們不斷反觀自己的內心,在紛紛攘攘的塵世中,不斷認識并超越自己,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創造人生道德的至高境界。

靜不僅是一種美,更是一種智慧的心境,是看穿人生沉浮的頓悟。那種“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從容與安適,總令人感佩。靜而生境,則絕慮忘憂。怒云狂飆,終為雨露,歸于靜美。倘若我們能夠在自己的心靈里存留下寧靜的一角,不僅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寄留,也使我們能夠從簡單麻木的庸常狀態中走出,在喧鬧忙碌中分出一點閑暇去體悟生命的真正本源。

當摒棄世間塵俗的雜念,掙脫掉所有緣于物欲的吟哦,在心緒的騷動平靜下來之后,在動之側冥想靜之優越,在動之畔沉思靜之空靈,靜便自心而生。

茫茫人海,蕓蕓眾生,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滄海中的一粟。然而就是這每一粒粟,裝點著精彩紛呈的世界,使得世界如此地神奇微妙。那么,就讓我們的心靈從藍天白云、幽谷山林般的安謐中獲取一份寧靜,靜靜地來,靜靜地走過,然后靜靜地離去。

史例闡釋

謹言慎思,方得始終

徐彥伯(公元?—714年),名洪,兗州瑕丘(今山東兗州東北)人。他七歲能寫出好文章。他曾在太行山搭草廬居住。薛元超安撫河北,表彰其賢德。后來徐彥伯以高明的建議而高中官位,被授予薄州(今山西境)司馬參軍。當時司戶(官名)韋暠長于“判”(審定文字),司士(官名)李巨長于書(書法),而彥伯長于辭章,人稱“河東三絕”。武后詔考天下文士,彥伯試居首位,授予“宗正卿”的職銜。彥伯文章典縟,語言清麗沉凝,功力深厚,參與撰修《武后實錄》。他兩次出任州刺史,都很有政績,后官至太子賓客。彥伯年老辭歸,對待他的寡嫂和孤侄很好,受到鄉鄰的贊譽。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去世。

徐彥伯任太子賓客時,正值則天皇帝清除異己,大興冤獄。有不少讀書人乃至王公大臣因語言不慎而被治罪,致使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不可終日。鑒于此,徐彥伯撰寫了《樞機論》一書,反復闡述“多言”的危害,告誡世人“慎言”謹行。他認為言論是道德的手柄,行為的主宰,志向的端緒,立身的表現。它像是一個人的樞機,只要發動,外物就會隨之有所感應,得失就會立即表現出來。語言可以幫助自己成功,也可以毀滅自己、敗壞事業。它同自己的災禍、幸福、光榮、恥辱密切相關。如果能經過思考以后再說,反復推敲之后再做出表達,看準對象以后再談論,深思熟慮之后再行動,那么后悔的事情就不會發生,怨恨仇隙也不會到來。只有做到“慎思”,而后才可“謹言”。

3.深隱于事物內部的“道”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注析

[本末]原義指樹根和樹梢,引申為始末、主次義。

譯文

天地萬物都有根本有枝末,任何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確了它們的先后順序,那么就接近“道”的真諦了。

歷代論引

朱子說:“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后。”

札記

萬物有理,四時有序

常言道:“萬物有理,四時有序。”這里的“序”,乃順序、次序、程序之意,也指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和步驟。

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時間和空間,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上展開的,如莊稼的種植活動,就可以分解為松土、播種、施肥、灌溉、收割、打碾等多個環節。如果不在一定的時間播種,或者把收獲和施肥的次序顛倒,那么糧食種植就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

從社會角度看,科學、嚴謹、規范的程序有利于實現和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反之則會帶來損害。我們的身邊不乏不講程序、不重程序的事情。為政者,如果能時時處處記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的道理,凡事遵循自然規律,嚴格按照程序辦事,那么,加快發展,為民造福“則近道矣”。

史例闡釋

只是向著心中的那個目標前進

王浚(公元206-286年),字士治,弘農湖縣(今河南靈寶)人。他是西晉著名軍事家,官至撫軍大將軍。王浚博通典籍,姿容修美,只是不拘小節,不為鄉鄰所稱。年長以后,幡然悔悟,毅然改變原來的處事風格,嚴格要求自己,變得通達事理,胸懷開闊。

歷史之所以引人入勝,往往是其中人物非同尋常的言行和經歷。王浚在還未得到任用而僻處家鄉之時,在家中造房子,就表現出他的遠大志向。據《晉書·王浚傳》說,他“開門前路廣數十步”(在宅院門前開辟了一條數十步寬的路),鄉人不解,問:“你在家門口修這么寬的路有什么用?不是過分了嗎?”王浚說:“以后成就事業了,儀仗扈從出入方便啊。”人們聽了之后冷笑而去。

王浚對鄉人的嘲笑并未表示出不快,他只是引述《史記》中的話:“陳勝不是說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話嗎?”以此來重申他的志向。

王浚的婚姻也頗具傳奇色彩。涼州刺史徐邈的女兒才貌俱佳,賢淑有主見,一直沒有遇到如意郎君,待字閨中。一次,徐邈在家中設宴款待賓客。他的女兒在內室觀察,她指著一個人對母親說:“就是他。”她遴選的如意夫君就是王浚。而當時王浚還只是一名地位低微的小吏。

王浚初為河東郡從事,為羊祜所賞識,轉巴郡太守、廣漢太守,有“惠政”,后遷益州刺史,泰始八年(公元272年),晉武帝司馬炎謀攻東吳,經羊祜推薦,授王浚龍驤將軍,監益、梁諸州軍事。王浚奉詔修建戰艦,訓練水師,做戰爭準備。史書說當時的“舟楫之盛,自古未有”。公元280年,王浚率軍沿長江東下,開始伐吳之戰。當年三月,王浚大軍開進吳國都城建業(今南京),東吳政權宣告結束。王浚在平吳戰役中立了大功,又被升遷為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特進散騎常侍、后軍將軍。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寫道:“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說的就是王浚攻陷吳國都城的歷史事實。“大行不顧細謹。”做大事的人,不必在那些小節上浪費精力和時間,更不必在意別人的譏嘲與評價,尤其不要受那些目光短淺之人的風言風語的干擾,只要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

4.正心修身,格物致知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析

[格物]推究事物之理。一說是摒除物欲。

譯文

古代那些想把自己的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必須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格;要修養自身的品格,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態;要端正自己的心態,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必須先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窮究事物的道理。(一說是: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召喚自己的良知;召喚自己的良知,在于摒除物欲的蒙蔽。)

歷代論引

朱子說:“明明德于天下,使天下的人都能夠明其明德。心,身體的主宰。推廣我們已有的知識,使自己所知達到無限。窮究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至理,以達到極致。”

王陽明說:“所謂致知,并不是后世儒者所說的擴充知識的意思,而是指推致自己的良知。這里的‘良知’就是孟子所說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它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學習就能具有,所以稱之為‘良知’。它是天命之性,心之本體。……致知必在于格物。‘格’即正,‘物’即事。‘格物’即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就是去惡存善,使良知沒有虧缺蒙蔽,這樣方能達到至善。”

札記

誠信是安身立命之本

誠信是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所在,是社會發展的基石。

歷史在不斷前進,人類也在不斷進步,這是不可抗拒的主流。但是,在前進的潮流下,也會產生不和諧的蕪雜,比如誠信的缺失。處于后商業時代的人們,急于聚斂財富,一切唯錢是舉,越出了基本的道德底線,欺詐造假、見利忘義、損人利己,這一切隨處可見。它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我們感同身受。這不僅是一種倒退,更是人性的墮落。

《程氏遺書》中說的“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值得我們深加體味。愿我們共勉,一起抵達道德的新境界。

史例闡釋

從正身開始

封軌,字廣度。北魏時渤海人。他沉謹好學,博通經傳;性格方直,為時論推重;官至征虜將軍。

封軌與光祿大夫武邑孫惠蔚志同道合,相互見重,引為摯友。惠蔚經常贊嘆封軌:“封先生對于經義,不只在于章句解說中,他有獨特的見解,尤其是把握宏旨脈絡、統括思想這方面我不如他,與他差距很大!”

封軌自律嚴謹,節操高尚,儀容整潔,威儀堂堂。于是就有人說:“有知識的人大多不修邊幅,您這個賢達之士為什么獨自不同?”封軌聽了笑著說:“修養高尚的人使自己的衣服帽子整潔端莊,目不斜視,行為莊重,這是應該的。為什么非要做出蓬頭垢面的樣子,才認為是賢德呢?”非議他的人聽了之后,很感慚愧。

封軌深為尚書右仆射郭祚所了解。郭祚常對兒子郭景尚說:“封軌、高綽二人,都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將來必受重用。我平生不輕易推薦人,而多次推薦這二位,不只是為國進賢,也是為了你們兄弟將來的榜樣和依靠。”封軌以方直自業,高綽也以風概立名。尚書令高肇官拜司徒,高綽送迎往來,而封軌竟然從不往見。高綽四顧,不見封軌,回到家后,自嘆:“我一生自以為沒有違越修養的原則,今日舉措,不如封先生很遠啊!”封軌以“務德慎言”作為修身之本,認為“奸回讒佞”是世間最大的禍患,因此著有《務德》《慎言》《遠佞》《防奸》四篇戒銘,可惜其文字未能傳載于典籍。

太和年間,封軌官拜著作佐郎,很快又升任尚書儀曹郎中,兼員外散騎常侍。封軌曾奉命出使高麗,高麗王云恃其偏遠,借口臥病不愿親自接受詔令。封軌正色詰責,喻以大義。高麗王云于是北面拜受詔書。此前,契丹擄掠邊境居民六十多人,又被高麗擁掠東歸。封軌發出公文聲討,高麗王云當即全部給以資費送回。有司奏稱封軌遠使絕域,不辱朝命,并使邊境居民歸來恢復生產,功宜加爵封賞。世宗下詔封軌官升一級,轉考功郎中,除本郡中正。渤海太守崔休調任吏部郎官,以其兄政績考核事請托封軌。封軌說:“法者,天下之平,不可因舊交親情而使之有所虧損。”崔休嘆服其正直和堅持原則的精神。

5.從思考開始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譯文

研究萬事萬物所表現的形態,認識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就可獲得新的知識,增長智慧。在智慧的引領下,反觀自身,我們才會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們自己,使內心意念真誠。內心懷著對萬物的感念與誠篤,從而使我們對待客觀的事物時,能夠樹立并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心態。內心固守中正誠敬,就有了修養品行的基礎。有了自身高尚的品德修養,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族。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才能使得天下太平。

札記

正人必先正己

“格物致知”在儒家的道德觀中,“格”的意思是窮盡,“物”是指“天下事物之理”。就是說我們要研究探求一切事物的規律,這叫“格物”。“致知”是指更深地發展我們的知識學問。對外界事物進行深入的認識,使我們對一切事物都能夠明了,這叫“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即指格除物欲的蒙蔽,推致自己的良知。唯有摒除物欲,我們才能使自己的心靈回歸本真。

修己安人或修齊治平,是儒家治國哲學的基本條件。人作為歷史的存在、道德的存在,參與天地化育、社會改造,就需要孜孜不倦地自我省察及努力。那么如何去做呢?從哪里做起呢?從“格物”做起,從“致知”做起。“格物致知”,不僅要推究事理,擴充知識,更要摒除物欲,回歸本真,從而使自己的行為得正。

史例闡釋

心正病不侵,正心則國治

楊云翼(公元1170-1228年),字之美,祖籍贊皇檀山村(今屬河北贊皇)。楊云翼生于世宦之家,自幼天資穎悟,剛學會說話就能“畫地作字,日誦數千言”。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楊云翼得中狀元,授官承務郎,應奉翰林文字。此后累官至禮部尚書兼侍讀。楊云翼天性雅重,自律極嚴。他交友重義氣,為朋友死生禍福在所不辭。對國家之事,他知無不言,且極具遠見。楊云翼博學多才,對歷法、醫藥、經學均有研究,著作除文集外,尚有《續通鑒》《周禮辨》等。他是金朝杰出的人物之一,與趙秉文被金史譽為“金士巨擘”。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去世,謚贈“文獻”。

楊云翼為官期間,金朝已由盛轉衰,內外交患。外與西夏對峙,由攻轉守,受到侵吞的威脅;東部邊界蒙古族虎視眈眈,時時存在被進攻擄掠的危險;又與南宋時和時戰。內部吏治腐敗,權臣專擅,矛盾重重,黨爭紛紛;國內橫征暴斂,國力虧損,民不聊生,災亂迭起。面對如此艱險的時局,他憂慮在心,勉力支撐,直言勸諫,不避權勢,遂以剛正不阿享譽內外。同代人贊其“宏衍博大”“中朝第一”,正直節氣之士敬其為師長。

泰和年間,金兵頻繁對南方用兵。楊云翼對于這種窮兵黷武、不顧國家大局的禍國之舉,極力反對。他從天時、地利、人和及歷史發展的軌跡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利害得失,坦誠直言:“國家之慮,不在于未得淮南之前,而在于既得淮南之后……”對于用兵南宋的戰事結果洞若觀火。后來,金兵南伐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宣宗愧言無面目見云翼。

楊云翼為官清正,辦案理事依據律令,不受上司甚至皇帝干擾、阻撓。一次,河朔邊境的百姓因被蒙古騎兵追殺,被迫泅渡黃河進入南宋。后來這些百姓回到金國后,朝廷欲依法處決,云翼極力諫止,他說:“法所重私渡者,在于防止奸細混入,今平民百姓為兵所迫,奔入于河,只為逃生。如果使民不死于敵,而死于法,那么以后就只有屈從敵人一條路了。”這番話使宣宗幡然醒悟,百姓得以生還。

哀宗即位后,楊云翼升任禮部尚書兼侍讀。在講授《尚書》時,楊云翼對皇上說:“帝王的學問不必拘泥于章句之義,只要把握治理國家的要點和關鍵就行了。例如任賢去邪,如果處理得好,天下就會大治;處理得不好,天下就會大亂。有的人雖然說話不順你的心,但卻是深含哲理的忠言;有的人說的話,雖然聽起來很舒服,但卻損害了你的志氣。諸如此類,關鍵在于使自己的心正、意誠,那么,問題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楊云翼患有風濕病,遇到風雨陰濕天氣就疼痛難忍。皇上很關心他的病情,并親自詢問治好這種病的藥方。楊云翼于是借醫寓理,回答說:“只是先把心治好而已。心中沒有病,邪氣自然平息。治理國家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君王先把自己的心放正,行為正派,那么正氣就樹立起來了,朝廷百官就沒有人敢于作奸犯科,天下百姓也就自然安居樂業了。”皇上豁然明白。

楊云翼不僅政聲卓著,吏事練達,直言敢諫,且文名大盛,與文人名士交往甚廣,經常推薦賢才,鼓勵后進。元好問曾盛稱楊云翼云:“惟其視千古而不愧,是以首一代而絕出。”

6.修身為本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注析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全部。

譯文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札記

貴與賤

人在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從生命個體來說,都是平等、無差別的。但是,后來隨著家庭環境、社會環境、自身教育等諸多外因的影響,人就有了差距,甚至天壤之別。有的人衣食無憂,有的人窮困潦倒;有的人名位顯赫,有的人平庸無奇;有的人揮金如土,有的人身無分文。古往今來,莫不如此。

如果我們未能富貴名顯,甚或處于庸碌窮困之中,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自嘆凄涼,而應以樂觀的心態面對身邊的一切,積極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并憑借自身的努力去追求,去奮斗。即使不能成就一番事業,我們也會因此而自豪,因為我們是實實在在地活著,我們的行為合乎社會的規范,我們的人格是能夠站立的,我們沒有做出有愧于天地良心的行為。

史例闡釋

主敬正心,德化自成

程頤(公元1033-1107年),字正叔,北宋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陽市)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年時即同其兄程顥一起求學于周敦頤。元祐初年,經司馬光引薦,程頤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崇政殿說書。他與兄程顥世稱“二程”,為理學奠基人。程頤生前門人很多,世稱伊川先生。他的著作有《二程全書》。其學說由后來南宋朱熹等理學家繼承發展成為“程朱”學派。

程頤十八歲時上書宋仁宗,提出了“勿徇眾言,以王道為心,以生民為念,黜世俗之論,期非常之功”的“應時而作”的變革主張(參見《河南程氏文集》卷五《上仁宗皇帝書》)。當時著名學者胡瑗主持太學,程頤所作《顏子所好何學論》為胡瑗賞識,委以學職。

程頤二十七歲時,科舉廷試落第,此后就未再參加過科舉考試。自謂“自少不喜進取,以讀書求道為事”“未有意于仕也”。青年時期的程頤即以學識品行蜚聲海內,不少朝廷大臣多次舉薦他,他都以“學之不足”為由而“不愿仕”。四方之士慕名求教,于是他便在洛陽收徒講學。

后來,王安石失勢,五十三歲的程頤在司馬光、呂公著的力薦之下,出任汝州團練推官,并任國子監教授。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他被委以崇政殿說書。他向皇上上書說:“見解與知識一起增長,品德與思想同時養成。現在,普通老百姓都聘請品德高尚、知識淵博的名士做家庭教師,教育子女,熏陶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何況陛下現在還很年輕呢?即使天資聰明,也應力學不倦,而名師教誨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呀。希望陛下挑選一批名儒到宮中講學,分別值班,以備陛下問難解疑。日積月累地堅持下去,高尚的品德一定會培養形成。”

當他聽說皇上曾在洗臉時躲開螞蟻,不讓水沫沖淹它們,于是詢問皇上:“有這樣的事嗎?”皇上回答說:“我只是恐怕傷害他們而已。”程頤說:“陛下,您如果能推廣這種仁愛之心,愛護百姓,用來處理天下所有大事,那么您就得到治理天下的要領了。”

程頤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他認為,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的修養,主要依賴于“敬”,即排除雜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內心,使心志專一,始終保持敬畏的心境。同時,通過學習“格物窮理”,具體研究天下萬事萬物所寓含的道理,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合乎理義。程頤進而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說。他認為格物即是窮理,窮究事物之理,最終達到豁然貫通,體悟天理。窮理的方法主要是讀書、論古今人物、應事接物恪守禮儀等。他注重知行結合,主張以知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結果。

程頤的哲學思想對宋明哲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后人評價說:“闡明正學,興起斯文。本諸先哲,淑我后人。”清朝康熙皇帝賜給兩程祠“學達性天”的匾額。

7.立大本

原文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析

[末]枝末、枝節。

譯文

如果修身的這個根本都亂了,那么要治理好家庭、國家、天下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歷代論引

程子說:“《大學》是孔子留傳下來的書,是初學者進修德行的進階門徑。全靠這本書的存在,我們今天才能知道古人做學問的先后次序;至于《論語》和《孟子》,研讀的順序應在其后。學習的人從這本書學起,就差不多不會有錯了。”

札記

樹立人生的根本

古語云:“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其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其赤。堅與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擇取而為之也。”(見《呂氏春秋》)石頭可以被打碎,但不能奪取它堅硬的本性;丹砂可以被磨碎,但不能奪取它紅色的本色。堅硬與紅色,是其本性所具有的根本屬性。本性,是自然生成的,不是通過選擇而形成的。

每個人的才能都不一樣,難以用一個標準衡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個行業中的優秀人才,未必是另一個領域的行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拔重用有較高德行修養的人,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百利而無一害。

史例闡釋

德修而本立

陳師錫(公元1057-1125年),字伯修,北宋建州建陽(今福建省建陽縣)人,時稱閑樂先生。他曾任監察御史、秘書省校書郎、殿中侍御史等職,后因黨論被削官。

陳師錫年輕時就有很好的聲譽,神宗皇帝也聞知他的才華。熙寧九年,陳師錫參加廷試,奏請名次在甲乙之間,皇帝隨意抽取一篇策對文章閱讀,邊讀邊嘆賞,回頭對侍臣說:“這必定是陳師錫的文章。”開啟密封,果然不錯,于是定名為進士第三名,調昭慶軍掌書記。郡守蘇軾對他很器重,倚以為政。

陳師錫與陳了翁友善。一日,二人同游園圃中,見天空中有雁陣飛過,就互相指雁陣戲言:“明年科試中魁的,當射中頭雁。”伯修引弓射之,射中第三只,了翁沒有射中。過了一會兒,又有雁陣飛過,了翁也射中第三只雁。伯修笑著說:“你可能是在我之后中榜吧?”了翁曰:“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應當接任您的職務。”到明年,伯修果然以第三名登第。三年后,了翁登第也是第三名,而且初授官職也是昭慶軍節度掌書記,果真是接任了。因此,當初二人一同射雁的便廳便被命名為“射雁堂”。

元祐初年,蘇軾多次上書薦舉陳師錫,稱贊其品行高潔質樸,文章冠絕當世。陳師錫由此升任秘書省校書郎。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誣陷獲罪,親朋多畏避不相見,只有陳師錫獨自設酒筵餞別,又安撫其家人。

陳師道任監察御史時,皇上曾下詔命令進士研讀法律。陳師錫上書進諫說:“陛下正在大興學校,推行德化,利用經典所闡揚的道德禮義、仁恕思想來開啟讀書人的天性,意在培養他們高尚的品質,不應該用刑名之學擾亂他們的心智。道德是做人處世的根本,刑名之學只是次要的東西,只能起輔助作用。以道德教化人們,人們尚且流于末流,爭趨財利而犯科,何況朝廷下詔命令他們學習這些枝節知識呢?希望陛下追回前詔,使天下讀書人都能注重修養自己的品德。”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陳師錫居南徐。一日午間休息,夢中到達一處,殿宇巍然,其中有人冠服如天帝,端坐正中,侍衛環列。司儀引導他拜禮殿下,然后奉命升殿,安撫慰問,并讓他寫下平生論事奏簡及詩文進呈。天帝高興地說:“已安排卿第六等官。”于是醒覺。他叫來兒子,引他的手撫按在頭頂,溫熱如火,并告訴他這個夢中的情境。說完,陳師錫便又睡去,過了一會兒睡醒后,又對他的兒子說:“剛才又夢見進入三間黑漆屋。這是棺槨的征兆,看來我將不久于世了。”于是,陳師錫與親戚家人互為敬酒告別。當夜深人靜之時,靜坐而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县| 潞西市| 垦利县| 隆德县| 芷江| 新宾| 灵武市| 石嘴山市| 沙田区| 永定县| 闸北区| 安塞县| 马公市| 土默特左旗| 罗源县| 额尔古纳市| 宁晋县| 民县| 江都市| 新竹县| 宝清县| 黄梅县| 富蕴县| 安阳市| 太保市| 尚志市| 张家界市| 班玛县| 托克托县| 淳化县| 吴桥县| 阿荣旗| 玉树县| 定西市| 淳安县| 德兴市| 英德市| 高台县| 天镇县| 克山县| 苏尼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