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帝本紀第一

※原文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譯文

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名軒轅。他一出生,便表現出超乎常人的天賦,幾個月大就會說話了,幼年思維敏捷,口齒伶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更加敦厚勤敏,成年后見多識廣,能通曉天下大事。

軒轅的時候,炎帝神農氏已經開始衰落。諸侯征戰不休,殘害百姓,但是神農氏卻無力征討。于是軒轅就開始操練軍隊,以武力來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因此天下諸侯都來歸順。但是蚩尤最為殘暴,還沒有誰能夠有能力去征討他。炎帝準備侵犯諸侯,諸侯都來歸附軒轅氏。于是軒轅推行德政,同時整頓軍隊,順應四時五方的節氣變化,種五谷、撫百姓、并丈量規劃四方土地,訓練猛獸。憑借這些,軒轅氏與炎帝在阪泉之野展開了大戰,戰斗數次后,軒轅氏終于取得了勝利。蚩尤叛亂,不服從黃帝軒轅氏的命令。于是軒轅氏就向各路諸侯征調軍隊,與蚩尤在涿鹿展開了決戰,擒拿并殺死蚩尤。軒轅氏被諸侯推為天子,從而取代了炎帝神農氏,這就是黃帝。天下凡是有不歸順者,黃帝就立即進行征討,平定以后就離開,他披荊斬棘、開山鑿道,沒有過過一天安逸的日子。


※原文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譯文

黃帝東到大海邊,登上了丸山和泰山;西到崆峒,登上了雞頭山;南到長江,登上了熊山和湘山;向北驅逐了葷粥,在釜山與各路諸侯驗合符瑞,并在涿鹿山下建起了都城。遷徙往來,住處不固定,只是在營地的周圍布置軍隊來作為護衛的屏障。用云來命名所設的官職,軍隊號稱“云師”。設置左右大監來監察天下諸侯。天下諸侯和睦相處,所以對鬼神山川的祭祀封禪,遠遠多于以往任何時候。黃帝又獲得了寶鼎,于是觀測太陽運行,用占卜用的草推算歷法,預知節氣。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來治理民眾。順應天地四時的自然規律,預測陰陽五行的日常變化,制定養生送死的禮儀制度,推究國家興衰存亡的道理。他按照節氣時令播種谷物草木,馴化鳥獸蟲魚,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收集土石金玉,用心盡力地做事,對山川林澤的物產資源有節制地進行使用。由于做天子時有工這種屬性的祥瑞征兆,且土呈黃色,所以被人們稱為“黃帝”。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建立自己姓氏的有十四個。

黃帝住在軒轅之丘時,娶了西陵氏的女兒為妻,就是嫘祖。她是黃帝的正妃,并給黃帝生了兩個兒子,他們的后代都統治過天下:一個叫玄囂,即青陽,其封地在長江;另一個叫昌意,其封地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子為妻,叫昌仆,生了高陽,高陽有圣德。黃帝死后,葬在橋山。他的孫子高陽,也就是昌意的兒子即位,即顓頊帝。

顓頊帝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他為人平靜沉穩又有智慧,通達又明事理。他充分利用土地種植莊稼養殖家畜,按照時令、節氣辦事以順應自然規律,以鬼神的名義來制定禮儀制度,理順四時五氣以教化百姓,誠心誠意地祭祀。統治的疆域北到幽陵,南至交阯,西到流沙,東到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但凡日月星辰能夠照到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


※原文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極,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顓頊為族子。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譯文

顓頊帝生了個兒子,叫作窮蟬。顓頊帝死后,玄囂的孫子高辛即位,即帝嚳。

帝嚳高辛是黃帝的曾孫,他的父親叫極,極的父親是玄囂,玄囂的父親就是黃帝。從玄囂到極都沒有統治天下,直到高辛才即帝位。高辛是顓頊的侄子。

高辛一出生就很神異,自己說出了自己的名字。他廣施恩澤以普及萬物,從來都不考慮個人得失。他聰明伶俐,見多識廣,通曉事理,洞察萬物。高辛順應上天之意,了解百姓之急。他仁愛但不失威嚴,溫和且守信,注重自身修養以使天下歸心。對于物產資源,他充分利用而又有節制;對于百姓的撫育教導,他能夠因勢利導;對于歷法的制定,他能夠符合日月星辰運行和春夏秋冬變化的規律;對于鬼神之道,他能夠申明其理,并虔誠地供奉。他的態度莊嚴肅穆,德高望重,言行舉止無不順應天時,衣食住行又跟普通人沒有區別。帝嚳治理國家,就像春雨滋潤萬物一樣,不偏不倚,但凡日月能夠照到的地方,風雨所能達到的地方,沒有不服從他的統治的。

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子為妻,生子放勛。又娶娵訾氏的女子,生子摯。帝嚳死后,由摯即位。帝摯在位的時候治理不善,其弟放勛取而代之,即帝堯。

帝堯就是放勛。他的仁德堪與天齊,他的智慧可比神靈。靠近他就像靠近太陽般溫暖,仰望他就像仰望高潔的白云。他富有但不驕奢,尊貴但不放縱。帝堯常常戴黃色禮帽,穿黑色禮服,乘白馬拉的朱紅色馬車。由于他能夠發揚恭順的美德,所以能使九族和睦團結。九族和睦之后又能使百官的職責明確。百官各盡其責,又能使四方諸侯和睦融洽。


※原文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鳥獸氄毛。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吁!頑兇,不用。”堯又曰:“誰可者?”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岳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于是聽岳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譯文

于是堯帝命羲氏、和氏敬順上天,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教導百姓按照節氣時令的變化來安排勞動生產。命羲仲住在郁夷,此地又叫旸谷。讓他恭敬地迎接日出,安排耕種的事務。春分日,晝夜長短一致,然后根據黃昏時鳥星的出現,推定仲春的節氣。這時候百姓就去田野從事勞作,鳥獸也開始交尾;命羲叔住在南交,安排并管理夏季的農作,務必謹慎敬業。夏至那天,白天最長,然后根據黃昏時火星的出現,推定仲夏的節氣。這時候,百姓就居住在高處,鳥獸羽毛稀疏;命和仲住在西方一個叫昧谷的地方,恭送太陽落山,安排并管理秋收事務。秋分那天,晝夜長短一致,再根據黃昏時虛星的出現,推定仲秋的節氣。此時百姓喜悅和諧,鳥獸也都長好了羽毛;命和叔住在北方一個叫幽都的地方,安排并管理冬藏的事宜。冬至那天,白天最短,再根據黃昏時昴星的出現,推定仲冬的節氣。此時百姓都在室內,穿著厚衣服,鳥獸也都長了細密的絨毛以御寒。一年是三百六十六天,用閏月來調整季節的偏差。堯帝切實地整飭訓誡百官,各項事業都蒸蒸日上。

堯說:“誰能順應天意來接帝位?”放齊說:“你的嗣子丹朱通達開明。”堯說:“唉,他生性頑劣,又好斗,不能任用。”堯又問:“還有誰可以?”兜說:“共工做事很見成效,可以任用。”堯說:“共工能言善辯,但是心地不善良,看起來很恭順,但內心卻敢欺瞞上天,不能任用。”堯又說:“唉,四岳諸侯,眼下洪水滔天,包圍了群山,淹沒了高地,百姓憂心忡忡,誰能去治理呢?”眾人都說鯀可以。堯說:“鯀不遵教令,危害同類,不能任用。”四岳說:“并非如此吧,先試試,實在不行就算了。”堯于是聽從四岳的建議,讓鯀去治水。九年過去了,鯀治水沒有取得成效。


※原文

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于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于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于二女。舜飭下二女于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于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于德不懌。

正月上日,舜受終于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譯文

堯說:“唉,四岳啊,我在位七十年了,你們誰能順承天命,來接替我的位子呢?”四岳說:“我們膚淺的德行會玷污了帝位的。”堯說:“那就從所有同姓異族遠近大臣及隱居者當中推舉。”眾人都對堯說:“民間有個叫虞舜的單身漢。”堯說:“我也聽說了。此人如何?”四岳說:“他的父親是個盲人,冥頑不化,母親心地陰暗,弟弟傲慢無禮,他都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們不至于走向奸惡。”堯說:“那就試試他吧。”于是堯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并通過女兒來考察舜的德行。舜告誡自己的妻子要放下架子,住在媯水河邊謹守婦道。對此,堯很贊賞,于是他就放手讓舜來推行五種教典,并且民眾都能遵從。又讓舜參與百官事務,舜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堯又讓舜在四門接待賓客,舜接待時莊嚴肅穆,來賓也都態度恭敬。堯又派舜進入山川林澤,遇到狂風暴雨時,舜都沒有迷失過方向。堯覺得他有圣智,便召見他說:“你辦什么事情都很成功,說過的話也都有實績可察,轉眼已經三年了,你來即帝位吧。”但是舜還是認為自己的德行不夠,所以一直推辭謙讓。

盡管如此,正月初一那天,堯在文祖廟將帝位禪讓給了舜。文祖就是堯的太祖。


※原文

于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辯于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于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譯文

于是堯帝告老退位,命舜代理天子執政,以觀察上天的旨意。舜通過觀測北斗諸星,來確定日月星辰的位置和它們運行的情況。接著舜以“類禮”來祭祀上天,用“禋禮”來祭天地四時,用“望禮”來祭祀名山大川,然后又遍祭各路神靈。舜收集五種瑞玉,并選擇吉利的日子,接受四岳及各方諸侯的朝拜,向他們頒賜瑞玉。當年二月,舜巡視東方,到達泰山,燒柴祭天;然后又按等級祭祀了其他山川;并召見東方諸侯,校訂節氣四時和月份大小,校正一天的時辰,并統一音律、度量衡,修訂吉、兇、賓、軍、嘉五種禮儀,規定用五種玉、三種帛、兩種活物、一種死物來作為初次見面時的贈禮。至于那五種玉器,禮儀結束后仍然物歸原主。五月,巡視南方;八月,巡視西方;十一月,巡視北方,這期間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跟巡視東方一樣。回來后,就到堯的祖廟和父廟祭祀,祭品是一頭公牛。每五年巡視一次,其間的四年里,天下諸侯君長輪流朝見天子,舜告誡他們治理國家的方法,并明確考察他們的政績,對政績突出者給予車服等賞賜。同時,開始將全國分為十二個州,并疏通河道。把常用的刑律刻在器物上,對于觸犯五刑的罪犯,用流放的辦法來寬赦他們。官府的刑罰是鞭刑,學校的刑罰是戒尺,也可以用金錢來減贖刑罰。如果是無心之過,或是因災害而造成的過失都可以被赦免,而那些屢教不改的犯人卻會受到更加嚴重的懲罰。謹慎,一定要謹慎啊,對于刑罰的使用一定要慎之又慎啊!


※原文

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于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譯文

兜向堯舉薦過共工,堯說:“不行。”然而兜還是試用其為工師,共工果然放縱邪僻。四岳推舉鯀治理水,堯也認為不可以,四岳硬說要試試看,試用后也確實毫無成效,因此大家都認為他不適合。三苗在江淮、荊州一帶屢次作亂,舜巡視回來就向堯匯報,請求將共工流放到幽陵,以改變北狄的習俗;將兜流放到崇山,以改變南蠻的習俗;將三苗遷移到三危,以改變西戎的習俗;將鯀流放到羽山,以改變東夷的習俗。這四個罪人被懲罰后,天下都心悅誠服。

堯在位七十年才得到舜,又經過了二十年因年老而退位,命舜代行天子政事,將他推薦給上天。堯退位二十八年后去世了。百姓都像死了父母一樣悲痛哀傷。為了表示對他的悼念,三年內,天下沒有人奏樂。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足以授予天下,堯就將帝位讓給了舜。舜得了帝位,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只有丹朱一人得到損害;丹朱得了帝位,則天下人都會受到損害,而只有丹朱一人會得利。堯覺得不能讓全天下人受害而讓一個人得利,所以最終將帝位傳給了舜。堯逝世后,三年服喪結束,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諸侯前來朝覲的不到丹朱那里卻到舜這里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功頌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舜說“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這就是舜帝。

虞舜叫重華,重華的父親叫瞽叟,瞽叟的父親叫橋牛,橋牛的父親叫句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就是帝顓頊,顓頊的父親又是昌意,從昌意到舜已經有了七代。而從窮蟬到帝舜,都是普通百姓,地位低微。


※原文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譯文

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舜的生母去世后,其父便又娶了一個妻子,生下了狂傲驕縱的象。父親偏愛象,想殺了舜,舜不得不逃避躲閃,有一點小過失都會被處罰。他態度恭順,毫無怨言地侍奉父親、后母和弟弟,每天都小心謹慎,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舜是冀州人,他曾在歷山種過地,在雷澤捕過魚,在黃河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手藝活,還在負夏做過買賣。冥頑不善的父親,搬弄是非的后母,狂傲驕縱的弟弟,他們都想把舜殺掉。但是由于舜謹守孝道,總是沒有殺他的理由和機會;并且有事需要他來處理時,他又總是能隨時來到身邊。

舜二十歲的時候,就以孝道聞名鄉里了。三十歲時,堯詢問可用的人才,四岳諸侯都薦舉他。于是堯就將兩個女兒嫁給他,以觀察他治家的能力;讓九個兒子跟他交往,以觀察他處世的方式。舜住在媯水岸邊,治家一絲不茍,堯的兩個女兒也不敢以自己尊貴的地位來傲慢地對待舜的家人,都謹守婦道。堯的九個兒子也變得更加忠厚友愛。舜在歷山耕地,歷山的人就從不爭地界;舜在雷澤捕魚,雷澤人都互相讓出自己的住所;舜在黃河制作陶器,那里的陶器就沒有粗制濫造的。凡是舜居住的地方,一年之內就會聚成村落,兩年內就會發展成城鎮,三年便會壯大成為都市。


※原文

堯乃賜舜衣,與琴,為筑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譯文

于是堯就賜給舜細葛布衣和琴,為他建造倉庫,還賜給他一些牛羊。父親還是想殺舜,他讓舜爬上去涂抹倉房,自己卻從下邊放火焚燒倉房。舜就用兩個斗笠護住身子跳了下來,并逃離,才免得一死。后來,父親又讓舜挖井,舜就事先挖了一個暗道可以從旁邊的井口出來。在舜將井挖得很深的時候,父親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填土,舜就從暗道逃離險境。父親瞽叟和弟弟象都很高興,他們以為舜死了。象說:“最先出這個主意的人是我。”象就和父母分割舜的家產,當時就說:“舜的妻子,也就是堯的兩個女兒,還有一把琴,這些都歸我;牛羊和倉房分給父親母親。”于是象就住在舜的居室,彈著舜的琴。舜回來后看到象。象驚愕不已且不高興,但仍假意說道:“我正在悶悶不樂地思念哥哥呢。”舜說:“是啊,你是個好人,我們之間的感情也實在是深厚!”舜還像以前一樣侍奉父母,愛護弟弟,態度比原來還要恭敬。于是堯就試著讓舜推行五種倫理道德、擔任各種官職來測試他是否能夠勝任,結果他都干得很好。


※原文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于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梼杌。此三族世憂之。至于堯,堯未能去。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舜賓于四門,乃流四兇族,遷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門辟,言毋兇人也。


※譯文

過去,高陽氏有八個兒子,都很有才能,世人從他們那里受益很多,稱他們“八愷”。高辛氏也有八個兒子,他們的才干也很出眾,世人稱他們為“八元”。這十六個有才能之人的后代,世代發揚他們的德行,不辱沒祖先的聲譽。到了堯的時代,堯沒有舉用他們的后代。舜舉用了“八愷”的后代,讓他們主持土地事務,他們恪盡職守,將所有事情都做得井然有序。舉用“八元”的后代,讓他們在天下布施教誨,使為人父者都仁義,為人母者都慈愛,為人兄者都友愛,為人弟者都恭敬,為人子者都孝順,國內所有的部族都太平,邊遠地區的部族都向往歸附。

從前,帝鴻氏有個不成才的兒子,不行仁義包庇賊禍,陰狠殘暴,好做兇惡之事,世人都稱呼他為“渾沌”。少皞氏也有個不成器的兒子,毀敗信義,憎惡忠直,滿口惡毒的言論,世人稱其為“窮奇”。顓頊氏也有個不成才的兒子,兇頑且不接受教育,不分言語好壞,世人稱其為“梼杌”。這三個家族,世代為人們所憂懼。到堯的時候,堯沒有將他們的禍害除去。縉云氏也有個不成器的兒子,他貪戀酒食,貪圖錢財,世人都稱其為“饕餮”。天下人都厭惡他,并將他同以上三兇相提并論。舜在掌管四門迎賓事務時,就將這四家兇族驅逐流放了,將他們遷到四方偏遠的地方,用他們來抵御更加邪惡兇殘的人。于是,四方之門通達,可以說沒有兇惡的人了。


※原文

舜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謀于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岳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

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讓于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棄,黎民始饑,汝后稷播時百谷。”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舜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為共工。


※譯文

舜進入高山大麓,即使遇到暴風雷雨也不迷失方向、不誤事,堯因此知道舜是一個可以托付整個天下的人。堯告老退位后,由舜來代行天子之職,并到全國各地去巡察。舜受到推舉任用已經二十年了,然后堯才讓他代行政事,八年后堯就去世了。喪期是三年,結束后由丹朱繼帝位,但是世人卻都歸附舜。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等人,自堯帝時就被任用,只是他們沒有明確的分工。于是舜就到文祖廟,召集四方諸侯進行商討,開放四方之門,以明確通曉各地所反映的意見,命十二位地方長官討論天子的德行,認為只要推行德政,使民眾遠離邪佞的人,就會使蠻夷從服。舜對諸侯說:“誰要是能將堯帝的事業發揚光大,就讓他總領官位以輔佐我的政事。”

眾人都說:“伯禹做司空就可光大堯的功業。”舜說:“是啊,禹,你就去治理水土吧,希望你能不負眾望。”禹跪拜叩頭,想推讓給后稷、契和皋陶。舜說:“就這樣了,你去上任吧。”舜說:“棄,百姓都挨餓了,你去負責農事吧,組織他們播種谷物糧食。”舜說:“契,百姓之間不和睦,五常倫理不順適,你去做司徒,認真推行五常倫理的教導,做事一定要寬厚啊。”舜說:“皋陶,華夏被蠻夷擾亂,搶劫殺人,內外為患,你去做獄官之長吧,量刑要適中,執行五種刑罰要在郊野、市、朝三個不同的地方。流放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五種流放要確定三種遠近不同的處所。要嚴明公允,使人信服。”舜說:“誰來擔任我的工官?”眾人都推舉垂。于是讓垂做共工,統領工匠事宜。


※原文

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于是以益為朕虞。益拜稽首,讓于諸臣朱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遂以朱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稚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咸興。分北三苗。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百谷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


※譯文

舜說:“誰能替我管理山川水澤中的草木鳥獸呢?”眾人推舉益。于是就任命益擔任虞官。益跪拜叩頭,想推讓給朱虎、熊羆等人。舜說:“你很合適,去吧,你們可以合作。”于是就讓這兩個人作為益的助手。舜說:“啊!天下的諸侯,誰能替我掌管天、地、人三事之禮呢?”眾人皆推伯夷。舜說:“伯夷啊,就任命你掌管祭祀的禮官吧,早晚都要虔誠恭敬,掌禮施教要清明、潔凈、正直。”伯夷謙讓給夔、龍。舜說:“可以。就任命夔做典樂官吧,用詩歌舞蹈來教導貴族子弟,要正直而溫和,寬厚又不失嚴格,剛毅又不肆虐,簡易而不傲慢;用詩來表現人的情志,用歌詠唱詩中的意義。五聲要根據歌詠的需要,用律來配合自然美妙的音樂,使八種樂器的聲音能夠協調一致,不互相錯奪侵擾,這樣一來,神人之間就會達到歡悅和諧。”夔說:“啊!我拊擊石磬,連百獸都會被音樂所感發而跟著起舞。”舜說:“龍,我厭惡忌諱利口諂言和偽善的人,為了他們不擾亂我的臣民,任命你為納言的官,早晚傳達我的政令。務必要誠信。”舜說:“啊!你們二十二人一定要認真辦事啊,希望你們順應時勢,輔佐我完成上天交給我們的天下大事。”舜每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經過三次考察來決定官員的升遷或貶黜,如此一來,遠近的各項事業都逐漸興旺起來了。舜又分化處理了北部邊境的三苗氏部族。

被任命的這二十二人都成就了他們的功業。皋陶主管刑獄,執法公平,民眾對他的判決都心服口服。伯夷主持禮儀,上下都互相禮讓。垂擔任工官,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做虞官,山川水澤都得到了開發利用。棄擔任農官,各種谷物都順應天時長得非常茂盛。契擔任司徒,百姓親近和睦。龍負責接待賓客,遠方的諸侯和外族都欣然來朝。十二個州的地方官推行政令,各地的民眾沒有誰敢逃避違背。其中禹的功勞是最大的,他開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處湖澤,疏通了九條河流,劃定了九州地界,使各州都按照相應的要求來進貢物產,沒有失掉他們應有的規范。


※原文

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庾、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后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譯文

方圓五千里的國土都受到安撫,一直到達遙遠的邊荒。向南安撫交阯、北發,向西安撫戎、析枝、渠廋、氐、羌,向北安撫山戎、發、息慎,向東安撫長、鳥夷,四海之內,沒有不稱頌帝舜的功績的。于是禹創作了《九韶》之樂來歌頌帝舜,還招來了各方奇珍異物,連鳳凰也飛來翔舞。天下的清明政德都是從虞舜時代開始的。

舜二十歲的時候,以孝順聞名;三十歲時被堯舉用;五十歲時代行天子的政事;五十八歲時堯去世;六十一歲時舜接替堯的帝位。登上帝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察時,死在蒼梧境內。葬在長江南部的九嶷山,就是零陵。舜登上帝位后,用車子載著天子的旌旗,去請安父親瞽叟,態度和悅恭敬,謹守做兒子的孝道。又封弟弟象做有鼻地方的諸侯。舜的兒子商均也不成器,于是舜就預先將禹推薦給了上天,讓禹代行政事。十七年后舜就逝世了。三年的喪期結束后,禹就把帝位又讓給了舜的兒子,就像當初舜將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一樣。但諸侯都歸附禹,后來禹就登上了帝位。堯的兒子丹朱和舜的兒子商均都有疆土,來供奉他們的祖先。他們仍然穿戴祖傳的服飾,用自己的禮樂,朝見天子時用賓客的禮儀,天子不將他們看作臣下,以表示不敢專有天子的神威,不敢專有天下。


※原文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譯文

從黃帝到舜、禹,都出自同姓,不同的只是他們立國以后的稱號,以顯揚各自的光明德行。所以黃帝的號是有熊,帝顓頊的號是高陽,帝嚳的號是高辛,帝堯的號是陶唐,帝舜的號是有虞,帝禹的號是夏后,又另有姓氏,姓姒。契是商的始祖,姓子。棄是周的祖先,姓姬。

太史公說:多數學者都稱贊五帝,但是五帝的時代還是太久遠。《尚書》只記載堯以來的政事史料,其他各家對黃帝的敘述都不優美,即使是有學問的人都不是很明白。孔子傳下來的《宰予問五帝德》和《帝系姓》,儒生們認為不是圣人的言論,所以很少傳習。我曾經西到崆峒,北過涿鹿,東至海濱,南渡江淮,所到之處,都能聽到年紀大的人們各自談論一些黃帝、堯、舜的典故,風俗教化確實有些不同,總體來說,與那些古文典籍的記載比較接近。我在讀《春秋》《國語》的時候發現,其中闡發《五帝德》《帝系姓》的內容是很明顯的,只不過人們沒有進一步考究罷了,其實它們的記述都不虛妄。《尚書》的缺失遺漏由來已久,別的記載里往往還有其散軼的內容。倘若不是好學,深加思考,對事情的真相心領神會,那就肯定很難對那些孤陋寡聞的人說清楚了。我對所收集的材料加以編排考察,選擇其中記述得特別典雅合理的,編著成《五帝本紀》,并將其作為全書的首篇。


※評析

三皇五帝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堯和舜被儒家尊奉為“圣人”,其“禪讓”的故事更是被后人爭相傳頌,成為美談。司馬遷寫堯和舜兩位古代的帝王,在很大程度上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像堯、舜這樣的帝王,他們心胸寬廣、謙遜仁愛,公而忘私、任勞任怨,心中想的是天下蒼生,而不是一己之利。當時的人們彼此以誠相待,和諧相處,這就與秦漢以來的專制以及為了功名利祿而進行的戰爭形成了鮮明對比。堯、舜無疑是太史公心中的理想帝王,其受推崇的程度可見一斑。自古至今,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人心所向不是僅靠專制與武力就能爭取的。在當今社會,仍然充斥著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以及國與國之間的戰亂紛爭。不少人都戴著面具,彼此不能坦誠相對;大國欺壓小國,強國欺壓弱國,這都與我們今天大力倡導的文明與和諧相背離。古人尚且能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我們是否也應該做到以高尚的品格影響他人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沛县| 东台市| 康定县| 莱阳市| 东丰县| 苏尼特右旗| 南康市| 滁州市| 滦南县| 中方县| 漯河市| 黄骅市| 高要市| 东海县| 南川市| 芷江| 叙永县| 丰宁| 桐庐县| 天门市| 奎屯市| 缙云县| 华池县| 分宜县| 镇平县| 清镇市| 黑河市| 麻栗坡县| 滨州市| 英山县| 安顺市| 柳江县| 修文县| 刚察县| 营山县| 万宁市| 娄底市| 黄石市| 上高县| 耒阳市| 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