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子魚論戰
- 古文觀止(國學大書院)
- (清)吳楚材 吳調侯
- 1529字
- 2019-11-15 14:54:22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1]將戰。大司馬固[2]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
及楚人戰于泓[3]。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4]濟[5],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6],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7]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8]及[9]胡[10]耇[11],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12]服[13]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14]可也。”
注釋
[1] 宋公:宋襄公,名茲父。[2] 大司馬固:指子魚,即宋莊公之孫公孫固。司馬是統率軍隊的高級長官。[3] 泓:宋國水名。[4] 既:已經。[5] 濟:渡河。[6] 亡國之余:宋是商的后代,所以宋襄公這么說。[7] 勍:同“勁”,勍敵即“勁敵”。[8] 雖:即使。[9] 及:到達。[10] 胡:大,指年紀大。[11] 耇(gǒu):壽。胡耇,指很老的人。[12] 則如:何如。[13] 服:屈服,投降。[14] 儳(chān):不整齊。這里指沒有擺成陣勢的意思。
譯文
楚國的軍隊攻打宋國來解救鄭國。宋襄公準備和楚國交戰。大司馬公孫固規勸說:“上天拋棄我們商朝已經很久了,您想復興它,上天是不會赦免您的。”宋襄公不聽他的勸告。
宋襄公和楚軍在泓水展開戰斗。宋軍已經擺好了陣勢,而楚軍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司馬說:“他們的兵多,我們的兵少,趁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向他們進攻。”宋襄公說:“不行。”楚軍渡過泓水之后尚未擺好陣勢,司馬又請求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軍擺好陣勢后向宋軍發動進攻,宋軍被打得一敗涂地,宋襄公的大腿受了傷,左右親軍也被全部消滅。
宋國人都怪罪宋襄公。襄公辯解說:“君子不殺害已經受傷的人,不俘虜年老的人。古代行軍作戰,不在險隘處阻擊敵人。我雖然是已滅亡了的殷商后代,但也能夠做到不向沒有擺好陣勢的敵軍發動進攻。”
子魚說:“您不懂什么是戰爭。強大的敵人,暫時陷在險隘的地方而沒能擺好陣勢,這是上天幫助我們啊。乘著他們處于險阻而向他們發動進攻,難道不可以嗎?就這樣還擔心不能獲勝呢。何況如今那些強大的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大的人,捉住了也要取他們的性命,何況是那些頭發斑白的人呢?讓人民明白恥辱,教導他們要勇敢作戰,這是為了殺傷敵人。敵人受傷還沒有死,怎么能不再次擊殺他們呢?如果不想再次擊殺那些受傷的敵人,就不如一開始就不殺傷他們;如果憐惜那些頭發斑白的敵人,那就不如向他們投降。軍隊應該憑借一切有利的時機作戰,鳴鑼擊鼓是用來鼓舞士氣的。既然軍隊要憑借有利的時機行動,那么趁敵人遇到險阻時進攻是可以的。金鼓雄壯的聲音可以鼓舞士兵的斗志,那么擊鼓進攻那些還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也是可以的。”
評析
宋襄公不自量力,竟以中原霸主自居,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和國力強盛、窺伺霸主地位已久的楚國發生尖銳的沖突,終于導致了楚宋泓水之戰。宋襄公在戰爭中,擺出一副長者風度,以顯示自己是仁義之師。結果坐失戰機,被楚人打得落花流水,受傷而逃。子魚論戰一段,一針見血地指出戰爭就是要利用敵人的弱勢,乘勢殺敵,決不能有絲毫的心慈手軟。
這次戰爭的失敗,終要歸罪于自稱仁義之師的宋襄公。他根本不懂在競爭中抓住時機的重要性。在競爭中,要懂得利用有利時機向對手出擊,攻其不備,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時常與外界有競爭,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那么就應該抓住機會,爭取最后的勝利;而不是處處顯示風度、風范,否則將和成功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