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說新語(國學大書院)
- (南朝宋)劉義慶
- 5214字
- 2020-06-12 11:16:55
言語第二
言語記載了魏晉士人的機智言辭。魏晉士人學識淵博,言語生動,加上受到清談風氣的影響,更使得他們的言談顯現出簡約玄澹及清新俊逸的風格。
※原文
邊文禮1見袁奉高2,失次序3。奉高曰:“昔堯4聘許由5,面無怍6色,先生何為顛倒衣裳7?”文禮答曰:“明府8初臨,堯德未彰,是以賤民顛倒衣裳耳!”
※注釋
1 邊文禮:邊讓,字文禮,東漢人,曾任九江太守。 2 袁奉高:袁閬,字奉高,官至太尉掾。 3 失次序:指舉止失措。次序,順序,條理。 4 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先封于陶,后封于唐,號陶唐氏或唐堯,被古人視為賢明之君。 5 許由:傳說中堯時的隱士,隱于箕山,堯想讓位給他,他不肯接受;又請他擔任九州長,他認為是玷污了自己的耳朵,跑到水邊去洗耳。古人視之為清隱不仕的高節之士。 6 怍:羞愧,慚愧。 7 顛倒衣裳:語出《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古人衣與裳有別,衣是上衣,裳是下衣。這里的引用,意在嘲笑邊文禮舉止失措。 8 明府:高明的府君,是漢魏以來對郡太守的尊稱。
※譯文
邊文禮去見袁奉高時,舉止失措。袁奉高說:“從前堯去拜訪許由,許由臉上沒有慚愧之色,先生為什么舉止慌亂失措呢?”邊文禮回答:“太守您新到任,帝堯之德還沒有表現出來,所以我才舉止失態的。”
※原文
徐孺子1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2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注釋
1 徐孺子:徐稚,字孺子,參見《德行》注。 2 若令:假使,如果。
※譯文
徐孺子九歲的時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沒有,是不是會更亮呢?”徐孺子回答:“不是這樣的。這就像人的眼中有瞳仁,沒有它,眼睛一定不會明亮。”
※原文
孔文舉1年十歲,隨父到洛2。時李元禮3有盛名,為司隸校尉4。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5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6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7有何親?”對曰:“昔先君8仲尼與君先人伯陽9有師資之尊10,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11陳煒12后至,人以其語語之。煒曰:“小時了了13,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煒大踧踖14。
※注釋
1 孔文舉:孔融,字文舉,東漢人,孔子二十世孫,曾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因觸怒曹操被殺。 2 洛:東漢京都洛陽,故城在今河南洛陽東洛水北岸,也是西晉的京都。 3 李元禮:李膺,字元禮,東漢人。 4 司隸校尉:官名,主管督察京師百官(太尉、司徒、司空除外)及所轄附近各郡。 5 中表:中表親。父親姐妹的兒女叫外表,母親兄弟姐妹的兒女叫內表,互稱中表。 6 李府君:李元禮曾任漁陽太守,所以稱為李府君。 7 仆:對自己的謙稱。 8 先君:先人,后輩稱自己的祖先。 9 伯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 10 師資之尊:指禮敬對方為師的敬意。相傳孔子曾經問禮于老子。 11 太中大夫:官名,主管議論政事。 12 陳煒:宋本作“陳韙”。《后漢書·孔融傳》作“陳煒”,《魏書》亦作“陳煒”。今據改之。 13 了了:聰明伶俐。 14 踧踖:局促不安的樣子。
※譯文
孔文舉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來到洛陽。當時李元禮極有名望,擔任司隸校尉。到他家拜訪的人,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近親才能通報。孔融到了李家門口,對仆吏說:“我是李先生的親戚。”仆吏通報后,孔融進見就座。李元禮問道:“你與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孔融回答:“我的先君仲尼(孔丘)和你的祖先伯陽(老子)有師生之誼,所以我與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李元禮和賓客們都因為他的回答而感到驚訝。太中大夫陳煒后到,有人把孔融剛才的答話告訴了他,陳煒不屑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不見得出眾。”孔融答道:“想必您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陳煒頓時窘迫起來。
※原文
孔融被收1,中外2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3琢釘戲4,了無5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6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注釋
1 收:逮捕,指孔融被曹操逮捕。 2 中外:朝廷內外。 3 故:仍然。 4 琢釘戲:一種兒童游戲,以擲釘琢地決勝負。 5 了無:全然沒有。 6 大人:對父母或父母輩的尊稱。
※譯文
孔融被捕,朝廷內外一片惶恐。當時孔融的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父親被捕時兩人還在玩琢釘游戲,毫無驚恐之色。孔融對差役說:“能否希望罪過只加在我的身上,而保全兩個孩子的性命?”兒子從容上前說道:“父親您難道見過搗翻了的鳥巢下面還有完好的鳥蛋嗎?”不久兩個孩子也被抓了起來。
※原文
禰衡1被魏武2謫3為鼓吏,正月半試鼓4。衡揚桴5為《漁陽摻撾》6,淵淵7有金石聲8,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禰衡罪同胥靡9,不能發明王之夢10。”魏武慚而赦之。
※注釋
1 禰衡:字正平,東漢人。孔融向曹操推薦他,但他恃才傲物,稱疾不往。曹操怒而令他為擊鼓的鼓吏,想羞辱他,他裸身立于曹操前,大罵曹操。后被送給劉表,劉表又送給黃祖,最終被黃祖所殺。 2 魏武: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在漢末軍閥紛爭中,先后剪除袁紹等割據勢力,統一北方,任丞相、大將軍,封魏王,后其子曹丕代漢自立,追贈他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又稱魏武帝。 3 謫:貶官,降職。 4 月半試鼓:《文士傳》記載此事說:“后至八月朝會,大閱試鼓節。”試,測試。 5 桴:鼓槌。 6 《漁陽摻撾》:鼓曲名。曲名稱漁陽,是借用了東漢彭寵在漁陽起兵反漢,最后兵敗身死的故事;摻撾,敲擊鼓的調子、節拍。這里禰衡擊此鼓樂,意在諷刺曹操。 7 淵淵:形容鼓聲深沉凝重。 8 金石聲:鐘、磬類樂器發出的聲音。 9 胥靡:服刑的囚犯。這里指傅說,商天子武丁把他從服勞役的囚徒中起用為相。 10 不能發明王之夢:意思指鼓曲感動不了魏王曹操。明王,英明的君王,指曹操。
※譯文
禰衡被魏武帝曹操貶謫為鼓吏,正遇八月中會集賓客要檢驗鼓的音色。禰衡揚起鼓槌演奏《漁陽摻撾》鼓曲,鼓聲深沉,有金石之聲,四座的人都為之動容。孔融說:“禰衡之罪,和殷時服刑的犯人傅說相同,可是沒能使賢明的君主從夢中驚醒過來。”魏武帝聽后很慚愧,就赦免了禰衡。
※原文
鐘毓1、鐘會2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3曰:“可令二子來!”于是敕4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5。”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注釋
1 鐘毓:字稚叔,三國時魏國人,十四歲即任散騎侍郎,歷任侍中、廷尉、都督荊州軍事。 2 鐘會:字士季,鐘毓的弟弟,官至司徒,后因謀反被殺。 3 鐘繇:字元常,入魏后任廷尉、太傅。 4 敕:皇帝的命令。 5 漿:一種帶有酸味的飲料,常用以代酒。這里的“漿”和“惶”,下文的“出”和“栗”,古代可以押韻。
※譯文
鐘毓和鐘會兩兄弟,從小就有美好的聲譽。鐘毓十三歲的時候,魏文帝聽到了他們的名聲,便告訴他們的父親鐘繇說:“可以叫你的兩個兒子來見我!”于是令他們朝見文帝。朝見時,鐘毓臉上冒有汗水,魏文帝就問:“你臉上為什么出汗呢?”鐘毓回答說:“由于恐懼慌張,所以汗水像水漿一樣冒出。”魏文帝又問鐘會說:“你為什么不出汗呢?”鐘會回答說:“由于恐懼顫抖,所以汗水一點也不敢出。”
※原文
滿奮1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2,見月而喘。”
※注釋
1 滿奮:字武秋,曾任冀州刺史、尚書令、司隸校尉。 2 吳牛:據《世說新語》原注:“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間,故謂之‘吳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
※譯文
滿奮怕風。在晉武帝身旁侍坐,北面的窗前設有琉璃屏風,雖然很嚴密,看起來卻是稀疏透風,滿奮面有難色。晉武帝笑話他,滿奮回答說:“臣就像吳地的牛,見到月亮也要喘息的。”
※原文
諸葛靚1在吳,于朝堂2大會。孫皓3問:“卿字仲思,為何所思?”對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注釋
1 諸葛靚:字仲思,三國時魏國人,父親諸葛誕起兵反司馬氏,派他到吳國當人質,吳任用他為右將軍、大司馬。吳亡,先到洛陽,后逃匿不出。 2 朝堂:國君和大臣聚會議事的地方。 3 孫皓:字元宗,孫權的孫子,吳國末代君主,荒淫殘暴,不理政事,公元二八〇年降晉,吳國滅亡。
※譯文
諸葛靚在吳國時,有一次于朝堂大會上,孫皓問他:“你的字是仲思,你思的是什么呢?”諸葛靚回答:“在家思的是孝敬父母,侍奉君主思的是忠誠,交友思的是誠信,如此而已。”
※原文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1,藉卉飲宴。周侯2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是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3愀然4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5,何至作楚囚相對6!”
※注釋
1 新亭:三國時吳國修筑,也叫勞勞亭,故址在今江蘇南京市南。 2 周侯:周,封武城侯。 3 王丞相:王導,字茂弘,晉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 4 愀然:臉色變化的樣子。 5 神州:本泛指中國,這里指黃河流域一帶的中原地區。 6 楚囚相對:比喻在國破家亡時含悲泣苦,束手無策。楚囚,春秋時楚國人鐘儀被晉國俘虜,晉人稱他為楚囚。
※譯文
到江南來避難的一些人士,每逢天氣晴朗的日子,總是互相邀請到新亭,坐在草地上開筵飲酒。武城侯周在席間喟然嘆息說:“江南風景跟中原沒有兩樣,只是眼前的山河起了變化!”在座的人都相互對看,流下了眼淚。只有丞相王導神色嚴肅地說:“大家正應當同心協力,報效朝廷,收復中原,哪至于像被俘在晉國的楚囚那樣,一味地相對悲泣而不圖振作呢?”
※原文
謝仁祖1年八歲,謝豫章2將3送客,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4。諸人咸共嘆之,曰:“年少5,一坐之顏回6。”仁祖曰:“坐無尼父7,焉別顏回?”
※注釋
1 謝仁祖:謝尚,字仁祖,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官至尚書仆射、鎮西將軍。 2 謝豫章:謝鯤,字幼輿,謝尚的父親,曾任豫章太守。 3 將:帶領。 4 自參上流:可算是上等人才。 5 年少:少年,年輕人。 6 顏回:字子淵,春秋時魯國人,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 7 尼父:孔子,因為字仲尼,所以尊稱為尼父。父,對男子的美稱。
※譯文
謝仁祖八歲的時候,父親謝豫章帶著他送客。此時謝仁祖對言語已有極高的參悟能力,可算是上等人才了。大家都在贊揚他,說道:“少年是坐席中的顏回呀。”謝仁祖答道:“如果座上沒有孔子,怎么能識別出顏回呢?”
※原文
謝太傅語王右軍1曰:“中年2傷于哀樂3,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榆4,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5。恒恐兒輩覺損6欣樂之趣。”
※注釋
1 王右軍:王羲之,字逸少,晉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著名書法家,曾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 2 中年:指四十歲左右的年紀。 3 哀樂:復詞偏義,偏指“哀”,“樂”字無義。 4 桑榆:本指被落日余暉照射的桑樹和榆樹,轉指夕陽、黃昏,這里用來指人的晚年。 5 陶寫:陶冶宣泄。 6 覺損:減少。
※譯文
太傅謝安對右軍將軍王羲之說:“人到中年,很容易感傷。我和親友告別,就會難過好幾天。”王羲之說:“晚年光景,自然會這樣,只好靠音樂來陶冶性情了。還總怕子侄們破害這種快樂情緒。”
※原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1曰:“撒鹽空中差2可擬。”兄女3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4女,左將軍王凝之5妻也。
※注釋
1 胡兒:謝朗,字長度,小字胡兒,謝安次兄謝據的長子,官至東陽太守。 2 差:大略,差不多。 3 兄女:這里指謝韜元,字道韞,謝安長兄謝奕的女兒,聰明而有才識,有詩文傳世。 4 無奕:謝奕,字無奕。 5 王凝之:字叔平,王羲之第二子,曾任江州刺史、左軍將軍。
※譯文
太傅謝安在一個寒冷的雪天里召集家人,跟晚輩們探討文章義理。一會兒雪突然下大了,謝安興致勃勃地問:“大雪紛紛像什么?”哥哥的兒子胡兒(謝朗)說:“大概像鹽巴撒在空中吧。”哥哥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比作柳絮隨風飄起。”謝安高興地大笑。這個女子是謝安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原文
孝武將講1《孝經》2,謝公兄弟3與諸人私庭4講習。車武子5難6苦7問謝,謂袁羊8曰:“不問則德音9有遺,多問則重勞二謝。”袁曰:“必無此嫌。”車曰:“何以知爾?”袁曰:“何嘗見明鏡疲于屢照,清流憚于惠風10?”
※注釋
1 講:研習討論。 2 《孝經》:儒家經典之一,講述孝道和孝治思想。 3 謝公兄弟:指謝安、謝石。 4 私庭:私人宅邸。 5 車武子:車胤,字武子,官至吏部尚書。 6 難:感到為難。 7 苦:竭力地。 8 袁羊:袁喬,字彥叔,小字羊,曾任尚書郎、江夏相。這里的袁羊應是袁虎之誤(虎是袁宏的小字),孝武講經時袁羊已死。 9 德音:明哲而有卓識的言談,這里敬稱謝安兄弟的談話。 10 惠風:和風。
※譯文
孝武帝司馬曜將要研討《孝經》,謝安、謝石兄弟和眾人先在自己家學習。車武子不好意思苦苦地請教謝氏兄弟,就對袁羊說:“不問呢,怕遺漏了真知卓識;問多了呢,又怕麻煩謝家兄弟。”袁羊說:“不必有這種煩惱。”車武子說:“你怎么知道是這樣呢?”袁羊說:“你什么時候見過明亮的鏡子因為屢屢照影而疲倦,清澈的流水會由于微風吹拂而感到害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