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凡事在于把握好微妙的限度

※題解

走過,還要悟到

人生的成就,取決于對那個神秘限度的把握。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可用的時間更是極其有限,而真正用來做出創新的時間尤其少,因此,不要讓時間白白地流逝。古人說:窮其一生,讀好一本書。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我們走了多遠的路,也不在于擁有什么,而在于我們感悟到什么。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3不及也。”

※注釋

1 道:即中庸之道。

2 知者: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

3 不肖者:沒有才能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施行的原因,我是知道的: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行為過分;愚鈍的人往往因智力有所不及,則處事不夠到位。中庸之道不能得到弘揚的原因,我也知道了:賢能的人的所作所為超過了限度;沒有才能的人根本就做不到。

※論引

鄭玄說:“過與不及,使道不行,唯禮能為之中。”

朱子說:“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則生稟之異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過,既以道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賢者行之過,既以道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札記

中庸就是事物本體屬性的全部

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中國的孔子都以各自的方式闡明了人類行為的兩種傾向:過激與不及。指出正確的行為準則就是中庸。但是,先哲卻語焉不詳,并沒有進一步指明什么是中庸,以及走向中庸的道路在哪個方向。于是,后世學者認為,“中庸”唯一正確的解釋就是“適中”,從而將“中庸”大道導入一個狹隘的歧途,失去了中庸的天然品質。

其實,先哲們為了說明中庸的實用意義,只是從人們做事的一個方面對人的具體行為做出評判,并不是就事物全面發展的方向而言。由此可知,后人以為:中庸就是向著一個中點趨進,實為機械主義的理解。過激,只是指人們在所認識到的這個方向上走得很遠,超過了時空的邊界,于是不具備現實可行性;而不及,是指人們的認識不全面、不深入,沒有達到事物發展的現實階段。其實質是,他們都沒有把握到事物的全貌,沒有認識事物的必然發展規律。這是在一條路徑上的躑躅,而不是對事物的全面把握。

通常的認識是:在正確與錯誤之間,沒有中間地帶存在。因此,在一些問題或原則的取舍上,就要求人們做出是支持或是反對的“旗幟鮮明的”抉擇。正如所謂的非左即右,不允許有任何別的選擇余地。而這正是一種“過激”行為,不符合“中”的原則要求。因為不論是“左”或是“右”,都是統一在一個具體的系統,沒有“左”也就沒有右,“左”是錯誤的,“右”也同樣是謬誤。從人類的認識發展來說,很多時候,人總是突破既定的局限,進入另一個局限,因而沒有完全的正確,也沒有徹底的錯誤,而是正確與錯誤的交織共生。

于是,機會主義者奉行折中,而自以為高明。其實最終陷入無所突圍的死胡同,其主張誰也不能接受,致使灰頭土臉,雖然意在兩面討好,實則不能左右逢源,誰都不予認同,受到來自雙方的攻擊,被譏為“搖擺分子”,被定名為“兩面派”。

其實,對立的雙方,都是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場上對同一事物的某一個側面認識,但是,把雙方的立場相加,仍然不是事物屬性的全面的闡述。而中庸,就是全面。

所謂中,本質就是包容,具體地運用,就是中和各個方面的見解,尋求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方法。所謂庸,就是實用,就是實行。莊子在《齊物論》中說“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即行得通的方法或具有現實可行性的策略叫庸。只有行得通,才能取得成就。

中庸就是對事物的全面把握,是包容對立雙方的認識在內的對全局發展的全面認識,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對各方面認識的中和。

※史例闡釋

師曠之聰

師曠,晉國音樂大師,學識淵博,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活動家和博古通今的學者。師曠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晉悼、平年間,山西洪洞人。《洪洞縣志》說:“師曠之聰,天下之至聰也。”傳說他從小就喜歡音樂,因為認識到“技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視”的道理,就用艾葉熏瞎了眼睛,專心音律,最終成為一位杰出的音樂家。《莊子·齊物論》中說:師曠“甚知音律”,史稱“樂圣”。師曠琴藝高超,又深通音律感應的哲理,贏得晉君信任,國事有疑,垂詢咨問。因而師曠也就參與了晉國內政、外交、軍事等一系列事務。韓非說,師曠“跡雖隱于樂官,而實參國議”。

《荀子·大略篇》中說:“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言治者予三王。”

春秋時期,人們對樂律十分重視,懷有神秘的敬畏色彩,備受推崇。因而留下了很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

傳說師曠彈琴,“玉羊、白鵲翱翔”。古人以玉羊、白鵲為“玉音協和,聲教昌明”的祥瑞。師曠曾為晉平公彈奏“清微”,“有玄鶴列隊翔集”“延領而鳴,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云匯集起,風雨驟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令人驚心動魄。

《左傳·襄公十八年》載:“師曠告晉侯曰:鳥烏之聲樂,齊師其遁。”這一年,齊國舉兵進攻魯國,晉、魯結盟,會合諸侯援魯伐齊。晉平公對戰爭前景懷有疑慮,師曠說:“天空中的飛鳥鳴叫聲,充滿歡樂,表明齊國軍隊已經遠遠撤離了。”晉平公猶疑之際,派出的偵探回來報告說:齊軍早已逃跑了。

同年,楚國發兵攻打鄭國。當時,楚國強大而鄭國弱小,形勢嚴峻,晉國在外交上面臨難以決斷的問題。晉平公召來師曠詢問。

師曠說:“我彈琴時演奏了南、北二地近來傳唱的歌曲,從音律中感到,南方的歌曲力量不足,微弱不振,楚國必然無功而返。”

師曠常向悼、平二公陳說治國安邦之策,“因問盡言”。《韓非子·外儲說》:“景公問政于師曠曰:太師將奚以教寡人?師曠曰:君必惠民而已。”可見其具有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和博大胸懷。最為著名的是師曠論“天下五墨”。

某天,晉平公宴樂之后,望著雙目失明的師曠,感嘆道:“太師聰明智慧,卻不幸眼盲,處在昏暗的世界中無法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師曠說:“其實,這沒有什么,并不是天下最嚴重的昏暗。天下的五種昏暗,卻都侵蝕不到我。”

晉平公說:“你的話是指什么呢?”

“那么,讓我逐件說給大王聽吧。”師曠侃侃而談,“各級官吏通過行賄來買官鬻爵、博取名利,利用公家權力圈錢謀利,而老百姓承受著沉重的生存苦難,走投無路,國君卻對此不聞不問,這是第一種,叫昏庸;忠臣得不到重用,任用的人奸邪不忠,無能之徒高居要位,小丑支使、壓制著賢德的人,君王卻對此不知不曉,這是第二種,叫昏聵;奸佞貳臣玩弄兩面派手段,瞞上欺下,卻享受著尊榮,正直的言辭被壓制,賢人遭受誣陷,被排擠,無處容身,君主卻對此不覺不察,這是第三種,叫昏墨;國家積弱貧窮,經濟積累空虛,虛假的數字自欺欺人,百姓負擔沉重,面臨著困苦破產的悲慘境地,然而君主卻好大喜功,醉心于諂諛之詞而不醒悟,這是第四種,叫昏暗;良知被出賣,原則被踐踏,是非被混淆,法令被私用,執法者貪贓枉法,正義無處伸張,邪惡得不到懲治,老百姓無法安居,君主卻對此不明不白,這是第五種,叫昏昧。國家陷入這樣的境地,沒有不顛覆的。相比之下,我的這點小不幸算得了什么?不至于危及國家的安全啊。”

※原文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譯文

人都是要吃飯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出生活的滋味。

※論引

孔穎達說:“飲食,易也;知味,難也。猶言人莫不行中庸,但鮮能久行之。言知之者易,行之者難,所謂愚者不能及中庸也。”

朱子說:“道不可離,人自不察,是以有過不及之弊。”

※札記

誰解其中味

《禮記·學記》曰:“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其此之謂乎!”

對于我們每天都要應對的庸常生活,陳舊而又千篇一律,沒有新意,只是一個模式的復制,今天跟昨天一樣,明天也似乎與今天沒有什么不同。我們就是這樣一天天度日,每天都是吃飯,睡覺,而后又吃飯,只是挨著日月,推移著時光,很少有人能夠真正體悟出生活的滋味。

人活著的唯一目標,就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并為了“生活好”而努力著。但是真正體悟到“生活的美好”的人又有多少?

其實,幸福就深藏在這庸常的歲月之中,只有回過頭時,才有一絲的遺憾或回味,一種時過境遷的、沒有很好把握的落寞。

※史例闡釋

生活的滋味

《晉書》載:苻朗是前秦皇帝苻堅的侄子,被苻堅稱為“千里駒”。苻朗任青州刺史時,會稽王司馬道子用江南美味設宴招待他。司馬道子問:“與關中佳肴相比,江南菜是否合乎您的口味?”

苻朗說:“宴席味道不錯,只是鹽味稍欠火候,半生未熟。”后來司馬道子查問廚師,證實的確如此。

朋友聚會,設宴相酬,苻朗嘗了一口雞肉,他說:“這是露天散養的土雞。”隨后,又端上一只烤全鵝,苻朗品嘗后,準確無誤地說出了這只鵝的羽毛的顏色。

《淮南子·說山訓》說:“喜武非俠也,喜文非儒也;好方非醫也,好馬非騶也;知音非瞽也,知味非庖也。”

“文王嗜菖蒲菹,孔子聞而服之。縮額而食之三年,然后勝之。”由于文王愛吃菖蒲腌制的菹醬,孔子也就效仿著皺眉苦吃了三年,不知道他品出的是什么境界,但是他終于習慣了食用這種滋味。可見,人具有很強的適應性,無論身處什么境地,只要長期堅持著,就能夠接受。

“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人們常說的五味,即酸甜苦辣咸,就是借指生活的滋味。只有經歷了人生的甘苦,親力親為,才能理解生活的真諦所在,才能體悟生活中蘊涵著的深刻的美感和藝術。無論做什么,都應當深入追問下去,任何一個方向的深入,都會有所發現。體悟真理,求得真知,這就是中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基隆市| 都匀市| 福鼎市| 漠河县| 武邑县| 武川县| 中西区| 沙田区| 安化县| 嘉禾县| 石城县| 满洲里市| 台东县| 共和县| 翁源县| 二连浩特市| 老河口市| 麻城市| 本溪市| 保山市| 彩票| 慈利县| 时尚| 南宁市| 徐汇区| 韶山市| 乌什县| 利津县| 会东县| 溆浦县| 宜宾县| 台湾省| 阿尔山市| 邵阳县| 梁河县| 旬阳县| 永济市| 拜泉县| 彭泽县| 扬中市|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