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禮儀的內涵及起源
一、禮儀的內涵
(一)禮儀
禮儀作為人類交際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人類不斷擺脫愚昧、野蠻,逐漸走向文明、開化的標志和見證。
在中國古代,“禮儀”從本質上更偏重于政治體制上的道德教化。在古代典籍中,最早“禮”和“儀”是分開使用的。“禮”和“儀”都有三層含義。“禮”的三層含義:一是指政治制度;二是指禮貌、禮節;三是指禮物。“儀”的三層含義: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儀式和禮節;三是指準則和法度。將“禮”和“儀”連用,始于《詩經?小雅?楚茨》:“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
追溯西方歷史,“禮儀”一詞最早始于法語Etiguette,它的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的法庭為維持法庭秩序,把各種規則寫在了進入法庭的通行證上,讓人們去遵守。后來,“禮儀”一詞進入英語,演變成“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它同樣有三種含義:一是指謙恭有禮的言談舉止;二是指教養和規矩,也就是禮節;三是指儀式、典禮、習俗等。
縱觀古今中外對“禮儀”含義的理解,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層基本含義:第一,禮儀是一種行為規范或行為模式;第二,禮儀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當然,不可能全世界每個人都遵從同一禮節,但相對于偶然性的行為,禮儀卻是普遍的;第三,禮儀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如約束人類欲望,維持社會秩序,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等。概括起來禮儀可以表述為: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是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它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式。寬泛地講,一切表示尊重對方的過程和手段都可以看作是屬于“禮儀”這一道德范疇。禮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屬于上層建筑領域。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禮儀從屬于倫理道德,必須符合倫理道德的準則規范。語言(包括書面的和口頭的)、行為表情、服飾器物是禮儀最基本的三大要素。一般來說,任何重大典禮活動都需要同時具備這三大要素才能夠完成。禮儀影響社會風氣,社會的文明程度主要是通過禮儀規范來體現的。因此,國民是否按禮儀的規范立身處世,直接反映了國家文明程度的高低。禮儀是對禮貌、禮節、儀式的統稱。其中“禮”即是指禮貌、禮節,“儀”即是指儀表、儀態、儀式等。儀表、儀態,是指人的外表,包括儀容、舉止、表情、談吐、服飾、風度和個人衛生等,是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禮貌、禮節、儀式
1.禮貌
禮貌泛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相互表示友好、謙恭、尊重的言行舉止,在人際交往中,通過言語、動作向交往對象表示謙虛和恭敬。它體現了時代的風尚與道德水準,同時還體現了人們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禮貌側重于表現人的品質和素養,它的外在表現分兩個方面,即禮貌語言和禮貌行為。
禮貌語言是指要求人們在待人接物時要使用文明語言,不講臟話、粗話,說話和氣謙虛,言談得體,稱呼要得體,如“小姐”“先生”“老師”“令尊”“令堂”等雅語。多使用“您好”“歡迎光臨”“請問……”等謙語。禮貌語言是一種有聲的行動。
禮貌行為則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要求人們在行為上要大方端莊、文雅有禮,合乎社會規范和遵守一般的禮節,如微笑、點頭、欠身、鞠躬、握手、擁抱、接吻、鼓掌等。禮貌行為需要通過人們的儀容、儀表、儀態來體現。人們在交往時講究禮貌,就能使大家相處和諧、愉快。反之,容易使人產生反感,甚至會引起不必要的沖突。
禮貌是人際交往中有禮的最基本表現,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禮貌問題看起來是生活小事,但從這種“小事”上,往往可以反映出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高低,可以窺見一個人內心世界的美丑。例如,一個人對父母、親人惡聲惡語,對師長朋友毫不尊敬,對別人粗暴蠻橫,可以斷定,這種人的內心世界不會美好,也絕不會是個道德高尚的人。
2.禮節
禮節是人們在交往過程、交際場合中表示尊重、友好的禮貌行為的慣用形式,如握手、鞠躬、問候、擁抱、獻花等。它實質上是禮貌的具體表現,是禮貌在儀表、儀容、儀態及語言、行為等方面的具體要求。例如,賓館服務員在門前鞠躬行禮,前臺的客房預訂員接待客人時主動微笑問候。
禮節的要求是要熟知各國、各民族的禮節,了解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國際上,由于各國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的不同,具體禮節的表達有很大的差異。例如,我國行握手禮、點頭禮;日本、朝鮮行鞠躬禮;歐美國家行擁抱、接吻禮;南亞國家行合十禮;少數國家的吻手禮、吻腳禮、拍肚皮、碰鼻子禮等,都是禮節的各種表現形式。
3.儀式
儀式是禮儀的較為正式的秩序形式,即為表示敬意或隆重,在一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禮節程序的規范化活動。是一種重大的禮節。在舉行儀式時,要遵循嚴格的規范化、程式化。例如,各種各樣的慶典、聚會;各民族的婚禮、喪禮;各種場合的頒獎儀式、簽字儀式等。再如,古代的帝王上朝、官員出行、祭祀鬼神等儀式;現代的升旗儀式、奠基儀式、舉行開業典禮等都是比較隆重的儀式。人們通過儀式可以表達一定的思想、情感或愿望。儀式的內容和形式由于目的不同而分為迎送儀式、簽字儀式、開幕式、閉幕式、頒獎儀式等。
(三)禮儀與禮貌、禮節、儀式的關系
禮儀與禮貌、禮節、儀式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禮儀是對禮貌、禮節、儀式的統稱。禮儀則通過禮貌、禮節、儀式得以體現。禮儀、禮貌、禮節都有一個“禮”字,是指人們在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其本質都是尊重人、體貼人。禮節與禮貌的聯系是:禮節是禮貌的具體表現,禮貌是禮節的規范。沒有禮節,就無所謂禮貌,有了禮貌,就必然伴有具體的禮節。禮貌是內涵,禮節是表現。儀式是禮儀的較為正式的秩序形式,即為表示敬意或隆重,也是一種重大的禮節。
其區別在于,禮貌是表示尊重的言行規范;禮節是表示尊重的慣用形式和具體要求;儀式是禮儀的較為正式的秩序形式。禮儀既可以指在較為隆重的場合為表示禮貌和尊重而舉行的禮賓儀式,也可以泛指人們相互交往的禮節、禮貌。寬泛地講,一切表示尊重對方的過程和行為都可以看作是屬于“禮儀”這一道德范疇。禮儀規范著每個人的行為,是否懂禮節、講禮貌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綜合素養。
二、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禮儀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有著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國人尊禮守禮,源遠流長。禮儀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從零散到完整的漸進過程。揭示禮儀的起源及其歷史演變,有利于我們深刻地掌握禮儀的本質,全方位地了解禮儀文化,并通過對傳統禮儀文化的揚棄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們現代禮儀的實踐。古往今來有許多人都在努力探尋禮儀的起源,提出了各自的見解,并形成了關于禮儀起源的許多傳說。
(一)禮儀的起源
關于禮儀的起源問題,古往今來一直是人們頗感興趣的,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至今并無定論,主要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的觀點。
起源為祭祖說的觀點認為,禮儀源于祭祖,它是原始人祭祀祖先的一種儀式規則,后來才逐漸發展為調整相互關系的風俗習慣。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原始人類僅僅憑借簡單的石器來從事生產勞動,變幻莫測的自然對他們構成了莫大的威脅,于是他們幻想有超自然力量——神靈的存在,來幫助他們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由此便產生了神話、原始巫術和原始宗教。人們為了向神靈祈求保佑,就開始祭祀,它是早期人類普遍使用而且一直沿襲至今的一種行為方式。歷代史書的禮儀志也不厭其煩地記述著國家祭奠的儀式規范,這就說明歷代帝王都把相當一部分精力花在祭祀上。即使在民間禮俗中,凡遇到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時刻,或是人生歷程中的重要關口、節日等,都離不開祭祀。祭祀與先民的關系如此密切,這就足以說明禮儀起源于祭祀。
起源為風俗說的觀點認為,禮是由原始社會的風俗習慣演變而來的,進入文明社會后,由所謂的“圣人”加以改造,變成了系統的禮。
起源為父權制說的觀點認為,禮儀是為了劃分尊卑貴賤的需要,類似于家長制的說法。
起源為需求說的觀點認為,禮儀是在人類交往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是源于人際交往的需要。
總的來看,并不能以某種行為或需要來作為禮儀的最初起源,若從緣由上分析,它是人性的要求;若從時間上分析,它肯定源于原始社會。
歷史研究證明,約在公元前21世紀夏朝產生之前,我國的原始民族在游牧生活中就已經形成了一些對后世頗具影響的禮儀規范。原始的政治禮儀、宗教禮儀、婚姻禮儀等在這一時期均有雛形。禮儀這種文化現象最早產生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禮儀的最初萌芽,應源于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抗御自然的能力弱,同一氏族的成員在共同的采集、狩獵、飲食生活中的需要,慢慢形成的習慣性語言、動作儀態等。例如,原始人類為了交際的需要,一方面,開始注意和重視自己的儀容儀態,比如,圍上遮羞布,穿上草裙,在服飾上加上裝飾品,甚至有的還戴上了果飾、骨飾、文身、文面等。據考證,距今約50萬年的北京山頂洞人就有了“禮”的觀念和實踐。山頂洞人縫制衣服以遮羞御寒,把貝殼穿起來掛在脖子上來滿足美的要求。族人死了,要舉行宗教儀式并在死人身上撒赤鐵礦粉。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喪葬儀式。又如,他們在遇到森林大火或猛獸而奔逃時,會通過相互呼喚來相互關照。另一方面,他們也開始注意并重視自己的禮貌、禮節。例如,在集體狩獵時,不同氏族、部落的成員之間,為求得彼此的信任、諒解與協作而使用的一些被普遍承認的語言、表情、姿勢,可以說是禮儀的最初形態。又如,在原始社會,先人們之間格斗不息、部落戰爭不斷,世界對他們來說也充滿著各種危機,為了避免流血的格斗和戰爭,人們之間形成了舉手禮、握手禮、脫帽禮、鞠躬禮等動態禮儀。舉手禮——向對方高舉一只手,表明手里沒有武器,以此證明自己并無惡意;握手禮——當不同部落的人相遇時,如果雙方都懷有善意,便伸出一只手,手心朝前,以向對方表示手中沒有武器或走近后兩人相互摸摸右手,以示友好;脫帽禮——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友好和尊重,愿意在對方面前“丟盔卸甲”;鞠躬禮——表示對對方的畏懼、惶恐以及自己的虛弱,于是以低頭俯身的姿態面向對方。顯然,這些動態禮儀也是人類最早的禮儀,并且一直沿襲至今,已成為今天人們表示友好的常用禮節了。原始社會的人類禮儀雖然簡單、原始,卻很自然,沒有約束。當然,由于原始社會的生產力十分落后,文化知識水平也很低下,人們生活在愚昧之中,對大自然的許多現象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嚴酷的大自然使他們產生了無邊的恐懼、神秘的信仰和無數的禁忌,由此便創造出了無數的祭祀活動,并通過嚴格的禮儀程式來表達他們的敬畏之情。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際交往禮儀已初具規模。人們在交往中已經開始注重尊卑有序、男女有別了。在房子里,家庭成員落座一般按照長幼席地而坐,老人坐上邊,小輩坐下邊;男人坐左邊,女人坐右邊。
原始社會后期,傳統禮儀已漸至嚴密,且逐漸被納入禮制的范疇。這時是我國私有制社會和國家逐漸形成的時期,因而反映在禮儀上,也是由氏族社會的交際禮儀向階級社會的交際禮儀逐步過渡的時期。
堯舜時代,國家已具雛形,同時民間交際禮儀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延續了幾千年的重要禮節,如拜、跪、拱手等,已廣泛運用于社交活動之中。據文獻記載,堯舜時代的禮儀已經具有了系統性。由此可見,早在原始社會,禮儀文化就已在中華大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禮儀已不僅是個人之間交往的“私人禮節”,而已經成為國家統治的一種手段、一種工具了。
(二)禮儀的形成與發展
1.禮儀的形成
從歷史發展來看,禮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商代,商代的“禮”主要是用來祭祀祖先和天神的。西周時期繼承了夏、商代之“禮”,又賦予了“禮”新的內容,使“禮”的內容逐漸演化、充實,以此來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其間有許多關于禮儀的“書”問世,禮儀典籍甚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儀禮》《周禮》《禮記》,就是后世稱道的“三禮”著作。《儀禮》中的內容分為冠、婚、喪、祭、射、鄉、朝、聘,八禮,多為禮俗。《周禮》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記載“禮”的書籍,為后世儒家的經書。這些典章制度不僅從文字上確立了禮制的歷史,而且還從概念上承認了包括交際禮儀在內的禮俗歷史。《周禮》中的內容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之職掌,實則經緯萬端,包羅萬事萬物,是一部治國安邦的匯典。《禮記》的主要內容是闡述禮儀的作用和意義。這三部“禮”書,對后代施政教化、治國安邦、培育人格、規范行為都起到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關于政教法制、朝章國典的內容,已不再屬于禮儀范疇了。從這些大思想家及這些禮儀專著中不難看出,禮儀是適應調節人際關系的需要而產生的。
2.禮儀的發展
夏、商、西周三代時期,中國已進入奴隸社會,生產力比原始社會前進了一大步。奴隸主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鞏固統治地位,修訂了比較完備的國家禮儀制度,提出了許多禮儀概念,確定了崇古重禮的文化傳統。
周代后期,禮儀開始分流,禮儀制度成為國禮,交際禮儀所在的禮俗逐漸成為家禮。春秋時期,夏、商、西周三代之禮在許多場合廢而不行,一些新興利益集團開始創造符合自己利益和社會地位的新禮,學術界百家爭鳴。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思想家,系統地闡述了禮的起源、本質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及劃分的意義,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禮儀規范、道德倫理等,整理了一整套珍貴的禮儀典籍和論說資料。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禮儀學專家,他把“禮”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他主張“為國以禮”“克己復禮”,并積極倡導人們“約之以禮”,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禮”,并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道德規范,他還認為“辭讓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禮的發端和核心。荀子則比孟子更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說:“禮者二人道之極也”,他把禮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識禮、循禮與否作為衡量人的賢愚和高低貴賤的尺度,因而他強調:“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直延續到秦、漢至清末時期,都是以儒學為基礎的封建禮儀,突出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關系而形成的等級制度。其重要特征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婦、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封建統治階級運用這一封建禮儀,一方面,它起著調節、整合、潤滑人際關系的作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制約著人們的行為,使勞動人民循規蹈矩地俯首稱臣,達到國泰民安的目的;另一方面,它逐漸成為妨礙人類個性自由發展,阻礙人民平等交往,禁錮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鎖。到了清朝末期,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國,封建文化、傳統禮儀制度規范迅速被擯棄,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科學、民主、自由、平等的觀念。禮儀又發展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我國經歷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禮儀”演變成了封建禮儀加上西方資本主義道德觀念的“大雜燴”式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禮儀。直到新中國成立,新型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確立,我國的禮儀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勞動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人民內部的合作關系代替了對抗關系,互助、互利、平等、自由、親密代替了封建的爾虞我詐,以科學精神、民主思想和現代生活為基礎,擺脫了封建落后的不良成分,表現出新的社會關系和時代風貌,并由此建立起新的禮儀風范。
禮儀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到21世紀新的歷史時期,以它嶄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將做出自己的卓越貢獻。目前,我國對國家活動、重要事件的儀式、程序,官方人士與知名人士的位置安排都做了具體規定。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恢復了禮炮、國賓護衛隊等禮儀形式,1990年6月通過了《國旗法》,對懸掛國旗、升國旗等細節要求做出了規定。國家的重大活動儀式、日常行政、經濟、文化、軍事節日等活動中執行的各種公務禮儀不斷完善,社交禮儀和各種節慶活動推陳出新,各種新穎、規范的禮儀形式生動地體現了現代禮儀文化的生命力。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向全國人民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5項20字的全體人民都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它在調整公民與社會、國家與他人的關系中有著重要的、各自不同的功能,并指出:“開展必要的禮貌、禮節、禮儀活動,對規范人們的言行舉止,有著重要的作用。”《綱要》還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
從西方禮儀的發展來看,禮儀的演變與中國雖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大的特殊性,這不僅表現在禮儀的具體形式上,還表現在禮儀的哲學論述上。
愛琴海地區和希臘是亞歐大陸西方古典文明的發源地。約自公元前6000年起,愛琴海地區諸島居民便開始從事農業生產。相繼產生了克里特文化和邁錫尼文化。公元前11世紀,古希臘進入因《荷馬史詩》而得名的“荷馬時代”。《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這部著名的敘事詩主要描寫特洛伊戰役和希臘英雄奧德賽的故事,但其中有許多關于禮儀的論述,例如,講禮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等。
古希臘哲學家對禮儀有許多精彩的論述。例如,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種和諧與秩序”的觀點;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認為,哲學的任務不在于談天說地,而在于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觀念。他不僅教導人們要待人以禮,而且在生活中也身體力行,為人師表;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標:智慧、勇敢、節制、公正。
公元1世紀末至公元5世紀,是羅馬帝國統治西歐時期。此間,教育理論家昆體良撰寫了《雄辯術原理》一書。書中論及羅馬帝國的教育情況,認為一個人的道德、禮儀教育應從幼兒期開始。而詩人奧維德則通過詩作《愛的藝術》,告誡青年朋友不要貪杯,用餐不可狼吞虎咽,但追求情侶的男子,卻可以用手指蘸酒寫情書。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開始封建化過程,12~17世紀,是歐洲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中世紀歐洲形成的封建等級制,以土地關系為紐帶,將封建主與附庸聯系在一起。此間制定了嚴格而繁瑣的貴族禮儀、宮廷禮儀等。例如,于12世紀寫成的冰島詩集《伊達》,就詳盡地敘述了當時的用餐規矩,嘉賓貴客居上座,舉杯祝酒有講究。
14~16世紀,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該時期出版的涉及禮儀的名著有:意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編著的《朝臣》,論述了從政的成功之道和禮儀規范及其重要性;尼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1466—1536年)撰寫的《禮貌》,著重論述了個人禮儀和進餐禮儀等,提醒人們講究道德、清潔衛生。
17、18世紀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浪潮興起的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禮儀逐漸取代了封建社會的禮儀。資本主義時代編撰了大量禮儀著作。英國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于1693年寫作了《教育漫話》。《教育漫話》系統、深入地論述了禮儀的地位、作用以及禮儀教育的意義和方法。英國政治家切斯特菲爾德勛爵(1694—1773年)在其名著《教子書》中指出:“世界最低微、最貧窮的人都期待從一個紳士身上看到良好的教養,他們有此權利,因為他們在本性上和你是平等的,并不因為教育和財富的緣故而比你低劣。同他們說話時,要非常謙遜、溫和,否則,他們會以為你驕傲而憎恨你。”
總之,禮儀的歷史演變到今天,各個國家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禮儀文化和禮儀規范。英國人的紳士風度、法國人的浪漫情調、美國人的灑脫自由、日本人的男女有別等,已為世界所共知。但同時,當今世界也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認可和接受的禮儀慣例。個性與共性并存,特色與慣例同在,共同構成了當今世界禮儀的亮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