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古代展會演變

(一)人的裝飾展示

我國考古學家在對山頂洞人的裝飾品進行研究時發現,他們的骨器和裝飾品制作技術已很熟練,他們已經掌握了鉆孔技術,不僅是一面直鉆,而且能夠雙面進行對鉆。他們可以在鯇魚的眼上骨以及直徑只有3.3毫米的骨針上鉆出細孔,十分精美。同時,山頂洞人也已經掌握了磨制技術。他們還懂得用赤鐵礦粉末染色的方法,使得裝飾品更加鮮艷美觀。裝飾品的出現,表明山頂洞人已經有了審美觀念。原始人身上的這些裝飾品展示,“正是人類最早的一種最有生命力的展覽萌芽”。[6]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的出土文物中,有數量眾多的陶片,多達40萬片,紡織工具如梭形器、分徑木、紡輪、機刀、繞紗棒、經軸以及骨針等近10種,骨器有錐、耜、鑿、針、鏃、哨、匙、匕、魚鏢、管狀針、有柄匕、梭形器、鋸形器等各種器物。此外,還有笄、管、墜、珠等裝飾品以及蝶形器(原料有木、石、骨、象牙4種)、靴形器等器物。這些器物磨制普遍精細,少數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圖案花紋,是精美的工藝品。在象牙制品中,“雙鳥朝陽”圖像最具代表性,它長16厘米、寬5.9厘米、厚約1厘米,形似鳥窩。器物正中陰刻5個同心圓,外圓上部刻火焰紋,兩側各有一只圓目利喙的鷙鳥相對而視(圖1-5)。圖像寓意著對生命、生殖的崇拜以及強烈的宗教意義。在當時來說,這種裝飾品的展示意義顯而易見。

圖1-5 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件

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格羅塞探究了人體裝飾的起源、表現、形式和意義,指出“蠫痕、刺紋、穿鼻、穿唇、穿耳”等這些“畫身”的習俗,在低級文化中最為普遍,“是最顯著的代表著裝飾的原始形式的”。[7]他以明科彼人、布須曼人、普托庫多人、火地人等的畫身為例,認為形式各異的人體裝飾不僅源自風習、辟邪、祈福等功用目的,更來源于他們內心情感的需求,帶有審美的性質,“他們情愿裸體,卻可望美觀”。[8]這種自愿自覺地將身體的裝飾向族群展示、顯美的現象,不僅僅在澳洲,在其他地區也有。

在我國,“斷發文身,裸以為飾”(《左傳·哀公七年》)說的就是古代荊楚、南越一帶的習俗,即截短頭發,在身體的顯要位置刺花紋,然后涂上顏色,以顯示兇悍或美觀。

記載“文身”的史料有很多。如《禮記·王制》中的“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淮南子》中有“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民人被發文身,以像鱗蟲”。《漢書·地理志》記載:“粵地(越)……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會稽,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后漢書·西夷傳》中有“種人(同一部族的人)皆刻畫其身,象龍文,衣著尾……”由此可見,在古代,人們以文身展示其部族所屬、象征意義以及人生階段等是十分常見的。

(二)原始圖騰展示

遠古時期,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們相信萬物有靈,當人們對生活中發生的種種神秘現象難以解釋的時候,猜測、崇拜乃至信仰就產生了。圖騰崇拜是這種原始土壤的產物。

在原始部落里,部族大多以某種自然物(大多為動植物)作為族群與部落的標志,他們信奉它,相信它能給族群帶來吉祥、平安,因而將它作為崇拜的對象,這就是圖騰。

據研究,“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這個詞的漢語音譯是嚴復在1903年翻譯英國人甄克思的《社會通詮》一書時首次使用的。翻譯時“兼融了這個詞所具有的神秘涵義,最終把英文的‘totem’譯為‘圖騰’”。[9]

在原始社會中,圖騰的標志作用十分重要,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征。后來,這種標志物又滋生出圖騰名稱、圖騰標志、圖騰禁忌、圖騰圣地、圖騰神話、圖騰儀式、圖騰藝術等各具特色的圖騰文化內容。

圖騰文化產生后,隨之而來的就是對圖騰的族群內外昭示、廣為宣傳或廣而告之。因而,圍繞對圖騰符號或圖騰物的展覽展示便開始了。

原始民族在舉行儀式時,一般會有固定的場所。這些場所或為祖先盤桓之地,或為圖騰動物蟄居過的洞穴。在這種場合,往往把圖騰刻繪在巖洞上——我們可以后世發現的巖壁畫為證。考古發現,作為圖騰展示的一種形態,部落村寨往往高樹圖騰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圖騰柱;在中國東南沿海考古中,也發現有鳥圖騰柱。在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居住地區,至今還保留有圖騰柱展示的習俗(圖1-6)。

圖1-6 云南仙人洞村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地開山猛將圖騰柱

龍是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圖騰。據說,龍圖騰物源自上古時代的部落之戰,當時,軒轅黃帝打敗蚩尤部落之后,統一了數十個小的部落,在統一各部落的崇拜物時,黃帝決定綜合各部落圖騰物的特點,制定一個特別的圖騰物——它具有鹿角、馬臉、象牙、羊須、蛇身、魚鱗、鷹爪……能騰云駕霧、翻江倒海。在現有動物里找不到,就稱它為龍。從此,“龍”逐漸演變成中華民族團結、吉祥、力量、權威、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象征。《山海經·中山經》有記載:“凡首陽山(在今河南省偃師市)之首,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狀皆龍神而人面。”這是以龍為圖騰的較早記載。

東漢時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成為變幻莫測、神力無邊,能為百姓帶來風調雨順與福音的象征物。

自黃帝之后,堯、舜、禹……歷代皇帝或稱龍種、龍子,或與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龍的觀念與形象滲透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中,中國人也成為“龍的傳人”。龍不僅成為華夏文化的象征,也成為展示中華文化的最集中標記(圖1-7)。

圖1-7 20世紀80年代初河南鄭州市郊區出土的龍圖騰漢代畫磚

在古希臘,許多神話的產生都與當時的圖騰崇拜有關。如萬神之父宙斯,他的象征物是雄鷹、橡樹和山峰。在古希臘神話中,有許多與樹木崇拜有關的故事,人們常常會把橡樹與宙斯聯系在一起,這種聯系直接推演了后世歐美文化對橡樹的圖騰崇拜。在歐美,橡樹被視為神秘之樹。許多國家都將橡樹視為圣樹,如德國認為橡樹具有魔力,是強壯、驕傲和長壽的象征。橡樹材質堅硬,樹冠寬大,被稱為“森林之王”。后來,在美國橡樹發展成為國樹。

17世紀,秘魯印加人后裔加西拉索·德拉維加撰寫過一部民族史《印卡王室述評》,他認為圖騰現象起源于氏族對運用姓名將他們彼此加以區分的需要。數百年后,英國語言學家麥克斯·繆勒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圖騰是氏族標識,后來是氏族族名,后來又是祖先的姓氏,最后才成為氏族崇拜物的名稱”。[10]

作為部落或氏族的崇拜物,圖騰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洗禮。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圖騰雕刻、圖騰繪畫、圖騰舞等圖騰的展示形式產生了,無疑,這還只能算是展覽的原始形態,不過,圖騰被逐漸地認同。

(三)商業展覽的序曲

原始社會后期,距今約8000年前,人類完成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社會大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剩余產品出現,從而產生了交換剩余產品的活動。

原始的貿易形式是物物交換,這種物物的交換在規模上是很小的。物物交換的雙方既是買方又是賣方,他們各自展示自己的剩余產品,同時察看對方的產品,以決定是否交換。

在原始社會里,由于自然資源分布不均以及各原始共同體之間生產技術存在著差異,使得人們之間的交換成為必然。尤其是原始社會末期,人類社會大分工的發展和擴大,形成了專門從事農業生產、手工生產和畜牧業生產的部落。人類為了獲取自身沒有的物品,在部落之間的邊界上,開始著經常性、習慣性的物物交換。但是這種交換的地點不固定,時間不固定,只是臨時性的和偶然性的,且規模很小。同時,社會化大分工的發展,以及畜牧業、農業和手工業的分離,特別是青銅工具和鐵制工具的使用,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并為大規模的物質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可能性。

物物交換雖然是原始、偶然的交易,但其形式卻包含了展覽的基本原理,即通過展示來達到交換的目的,它已經具備了“陳列”“展示”等展覽的基本特征。這是展覽的原始形式和原始階段。

需要指出的是,原始公社內部是不存在商品交換的。最早的商品交換是從原始共同體的盡頭處,即一個共同體與另一個共同體交界的地方開始的。由于兩個共同體成員發生接觸,以自己多余的東西換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原始貿易交換發生了。

貨幣的出現,在人類的貿易交流活動的歷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甲骨文中“貝”字的使用和商墓中“貝”的出土,說明中國最晚在商代就已將“貝”作為貨幣使用了。商末的銅器銘文中,也常有“賜貝”和“賞貝”的記錄,并且,作為交換的媒介往往以“朋”為計算單位。

研究表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物物交換與使用貨幣交換在人類的歷史上同時進行。我國周代的一些民間交易活動,由于數量很少,大都是以物易物,相互交換一些生活必需品。

《尚書酒誥》中記載:“肇牽車牛遠服用。賈孝養厥父母,”反映了當時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而造成地域之間的分工,即某些生活必需品不但不是人人能生產,處處都能生產,反而是必須通過交換才能作為公社農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一種補充手段。

可以說,從形式上看,傳統意義上的會展活動源于原始社會時期的物物交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擴大,產品越來越豐富,偶然性的交換才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固定時間和固定地點的交換——“集市”交易。

(四)古代有組織的展覽

“展”這個字最早出現在我國的典籍《周禮》中。如“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賈,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周禮·司市》);“凡祭祀致福者,展而受之”(《周禮·祭仆》)。這里出現的“展”字,前一個字有“安置、擺放”之意,后一個是指“陳列、展出”,兩者都含有“展覽”“展示”的意義。

《周禮》一書為西周時期的周公旦所著,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堪稱上古時期文化史的寶庫。從《周禮》對“展”的描述可知,當時,不論是國之大事“祭祀”之展,還是市井交易之展,“展”已經客觀存在。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組織的展覽活動也曾出現過。

據記載,公元609年(隋大業五年),隋煬帝新設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將青海的大部分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在河西走廊之南開辟了一條由青海出且末的新的絲綢之路。同年,隋煬帝從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翻隴山、過狄道(今臨洮),進入青海,指揮了對吐谷渾殘部的圍剿,其后,隋煬帝又穿越祁連山大斗拔谷(今扁都口)到達張掖。

這一年,隋煬帝在焉支山召開一次展覽盛會,可以稱作古代的“博覽會”。當時參加這一盛會的有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訶多、沛汗、龜茲、疏勒、于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國。《資治通鑒》對此盛會記載:“其蠻夷陪列者,二十余國。”

該展會共持續了6天,西域20多國的使臣向隋煬帝獻上了西域數千里的版圖,隋煬帝當即頒詔下旨,宣布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展覽會期間,不僅展出有隋朝的奇珍異寶,而且,為歡迎西域各國使臣,歌舞活動不斷,盡顯大隋的強盛(圖1-8)。

圖1-8 世博會甘肅館展出的“隋煬帝西巡焉支山”圖

據學者陳希考證:當時的“萬國博覽會”前來焉支山參加商貿活動的遠不止27國,因為當時有些國家雖然沒有派王公使臣,但也有商人參加了“萬國博覽會”。因而,可以說隋煬帝召開的這次盛會是現代世博會的濫觴。[11]

《舊唐書·韋堅傳》中記載:唐代天寶初年(742),陜郡太守、水陸轉運使韋堅開槽渠引渭水至長安,在宮苑墻外造廣運潭,廣集各地酒舟所載的地方特產供皇帝觀覽,展品有茶米油鹽、山珍海味、綾羅綢緞、奇珍異寶、珠寶首飾、紙筆硯墨等。就形式和規模而言,已具有了博覽會的雛形。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五》對此有詳細記載。

奏請于咸陽擁渭水作興成堰,截灞、浐水傍渭東注,至關西永豐倉下與渭合。于長安城東九里長樂坡下,浐水之上架苑墻,東面有望春樓,樓下穿廣運潭以通舟楫,二年而成。堅預于東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潭側,其船皆署牌表之。若廣陵郡船,即于栿背上堆積廣陵所出錦、鏡、銅器、海味;丹陽郡船,即京口綾衫段;晉陵郡船,即折造官端綾繡,會稽郡船,即銅器、羅、吳綾、絳紗;南海郡船,即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鐺、茶碗;宣城郡船,即空青石、紙筆、黃連;始安郡船,即蕉葛、蚺蛇膽、翡翠。船中皆有米,吳郡即三破糯米、方丈綾。凡數十郡。駕船人皆大笠子、寬袖衫、芒屨,如吳、楚之制。先是,人間戲唱歌詞云:“得丁紇反體都董反紇那也,紇囊得體耶?潭里船車鬧,揚州銅器多。三郎當殿坐,看唱《得體歌》。”

這可以說是一次頗具規模的水上博覽會。它既展示了當時來自各郡的特產,又以歌唱鼓笛渲染展會氣氛,很有代表性。

在古代,也出現過多種專業性的展覽形式,如唐代時,為了倡導農具革新,曾收集各地收割用的農具陳列于殿堂,以供宮廷王公大臣等參觀和學習;元代時,人們為了紀念紡織專家黃道婆,將其生前所用的織機、紡車等紡織用品匯集于一起,立廟展覽等。

在專題展覽方面,如宋嘉年間的名硯展覽,展覽地點在杭州,展覽收藏者為唐詢。據記載,當時的安徽歙硯、廣東端州的端硯、洮州(今甘肅臨潭)的洮河硯、青州(山東濰坊一帶)的青絲硯、虢州(今河南靈寶)的澄泥硯等悉數展出,十分可觀。

(五)古代會議的濫觴

如果按照孫中山的說法:“凡研究事理而為之解決,一人謂之獨思,二人謂之對話,三人以上而循一定規則者,則謂之會議。”(孫中山,《民權初步》)那么,古代會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

從史料記載可知,早在原始社會階段,部落首領召集氏族議事、選舉酋長等就已經采用會議的形式。在我國史籍中就記載著堯召集部落酋長用會議形式決定繼承人和治水人選的事情。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有不少重要的會議記載。例如,我國春秋時期,齊桓公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召開各諸侯會盟,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張,從而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詳細記載了我國古代堪稱一次“高峰論壇”的盛況。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從司馬遷形象的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到,“論壇”進行得很激烈。老子聽了孔子的發言后,把孔子罵得狗血噴頭:你年紀不大,骨頭卻都腐朽了。如此的驕氣、多欲、好色、淫志,還配做老師嗎?雖然自己的觀點遭到批駁,但孔子卻對老子佩服得五體投地(圖1-9)。

圖1-9 泉州清源山“孔子問禮老子”雕塑

在“儒、道高峰論壇”上,老子與孔子兩位文化巨人相會,這可以說是一件對中國思想文化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影響的事件。老子與孔子的會晤,是歷史上儒道兩家的第一次對話。老子與孔子的分歧,是儒道兩家所分別代表的兩種文化觀念的分歧,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兩種價值取向和處世態度的分歧。

從世界來看,正式的會議產生于古希臘。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記載:古希臘的伯里克利時期,全體雅典男性公民組成的公民大會,為了處理雅典事務,一年要定期召開40次,如果需要的話還可以召開臨時會議。雅典的公民大會不僅要解決一般的政策性問題,還要對政府在外交、軍事和財政等一切領域的所有活動做出詳細的規定。研究表明,雅典的公民大會不僅制度規整,而且程序完備,效率很高,堪稱人類智慧與文明的創舉(參見相關鏈接1-1)。

相關鏈接1-1

伯里克利在殉國將士葬禮上的演說詞(節選)

我們的政體并不與其他人的制度相敵對。我們不模仿我們的鄰人,相反,我們是他們的榜樣。我們的政體的確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民主政體,因為行政權不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是掌握在多數人手里。一個公民只要有長處,就能受到提拔,擔任公職。貧窮也不再是參政的障礙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國家,不管他的家境有多暗淡。

在我們之中,公開告知貧困并不丟臉,丟臉的是不去設法擺脫貧窮。雅典公民不因照顧小家而忽視國家。我們認為,行動的最大障礙不是來自討論,而是來自為準備行動而進行的討論中的知識的匱乏,因為在行動前和行動中我們都有特別強大的思考能力……

總之,我要說,雅典是希臘的學校……

烈士們已經英勇殉國,他們的孩子在長大以后也應該發揚他們這種為公共事業而獻身的精神。在這場戰爭之后,希臘將把這一穩固的精神,連同我們為烈士獻上的花環,一起獻給她活著或逝去的兒子。

(六)古代的節事活動

據研究,原始節事活動濫觴于宗教活動。節事與人類應對生存挑戰、表達宗教信仰緊密聯系在一起。據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在地球的各大洲,為了平息神的怒氣,人們通過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象征和現實意義的各類活動與比賽,創造了獨特的節事活動。

在我國,商朝的祭祀活動名目繁多,幾乎舉辦任何事情都要祭祀。祭祀是奴隸主的活動,就不免殺死奴隸以祭獻,因而,商代的人祭使人觸目驚心。現已發現大量的祭祀坑,各種慘象令人毛骨悚然。商代祭祀山川要用奴隸,有的是破腹,有的是割頭,然后掩埋或沉江。建筑宗廟時,奠基要用幼小的奴隸做祭禮,宗廟的門前,都要活埋成組的奴隸;竣工后,還要殺人進行慶典。求雨前后,出征往復,莫不祭祀。

周代,王為群姓立社,稱為太社;自為立社,稱為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稱為國社;自為立社,稱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為里,里各立社,稱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眾向社神祈求風調雨順,就要進行社祭。

社祭時要有舞樂。《周禮·春官》:“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若樂八變,則地示(同,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禮矣;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可見,自古以來,祭神時總少不了舞蹈、音樂。這對后世祭神、娛神以至娛人的節事活動無疑是有深刻的影響。

到了宋代,每逢節日,往往舉行盛大節會,皇帝也會出朝觀賞演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中記載了這一會展盛事。

駕登寶津樓,諸軍百戲,呈于樓下。先列鼓子十數輩,一人搖雙鼓子,近前進致語,多唱“青春三月驀山溪”也。唱訖,鼓笛舉一紅巾者弄大旗,次獅豹入場,坐作進退,奮迅舉止畢。次一紅巾者,手執兩白旗子,跳躍旋風而舞,謂之“撲旗子”。及上竿、打筋斗之類訖,樂部舉動,琴家弄令,有花妝輕健軍士百馀,前列旗幟,各執雉尾、蠻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變開門奪橋等陣,然后列成偃月陣。樂部復動蠻牌令,數內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一人作奮擊之勢,一人作僵仆。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忽作一聲如霹靂,謂之“爆仗”,則蠻牌者引退,煙火大起,有假面披發,口吐狼牙煙火,如鬼神狀者上場。著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帖金皂褲,跣足,攜大銅鑼隨身,步舞而進退,謂之“抱鑼”。繞場數遭,或就地放煙火之類。又一聲爆仗,樂部動《拜新月慢》曲,有面涂青碌,戴面具金睛,飾以豹皮錦繡看帶之類,謂之“硬鬼”。或執刀斧,或執杵棒之類,作腳步蘸立,為驅捉視聽之狀。又爆仗一聲,有假面長髯,展裹綠袍靴簡,如鐘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鑼相招和舞步,謂之“舞判”。繼有二三瘦瘠、以粉涂身,金睛白面,如髑髏狀,系錦繡圍肚看帶,手執軟仗,各作魁諧趨蹌,舉止若排戲,謂之“啞雜劇”。又爆仗響,有煙火就涌出,人面不相睹,煙中有七人,皆披發文身,著青紗短后之衣,錦繡圍肚看帶,內一人金花小帽、執白旗,余皆頭巾,執真刀,互相格斗擊刺,作破面剖心之勢,謂之“七圣刀”。忽有爆仗響,又復煙火。出散處以青幕圍繞,列數十輩,皆假面異服,如祠廟中神鬼塑像,謂之“歇帳”。又爆仗響,卷退。次有一擊小銅鑼,引百余人,或巾裹,或雙髻,各著雜色半臂,圍肚看帶,以黃白粉涂其面,謂之“抹蹌”。各執木棹刀一口,成行列,擊鑼者指呼,各拜舞起居畢,喝喊變陣子數次,成一字陣,兩兩出陣格斗,作奪刀擊刺之態百端訖,一人棄刀在地,就地擲身,背著地有聲,謂之“扳落”。如是數十對訖,復有一裝田舍兒者入場,念誦言語訖,有一裝村婦者入場,與村夫相值,各持棒杖互相擊觸,如相毆態。

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婦出場畢,后部樂作,諸軍繳隊雜劇一段,繼而露臺弟子雜劇一段,是時弟子蕭住兒、丁都賽、薛子大、薛子小、楊總惜、崔上壽之輩,后來者不足數。合曲舞旋訖,諸班直常入祗候子弟所呈馬騎,先一人空手出馬,謂之“引馬”。次一人磨旗出馬,謂之“開道旗”。次有馬上抱紅繡之球,擊以紅錦索,擲下于地上,數騎追逐射之,左曰“仰手射”,右曰“合手射”,謂之“拖繡球”。又以柳枝插于地,數騎以剗子箭,或弓或弩射之,謂之“(示昔)柳枝”。又有以十余小旗,遍裝輪上而背之出馬,謂之“旋風旗”。又有執旗挺立鞍上,謂之“立馬”。或以身下馬,以手攀鞍而復上,謂之“騗馬”。或用手握定鐙褲,以身從后鞦來往,謂之“跳馬”。忽以身離鞍,屈右腳掛馬鬃,左腳在鐙,左手把鬃謂之“獻鞍”,又曰“棄鬃背坐”。或以兩手握鐙褲,以肩著鞍橋,雙腳直上,謂之“倒立”。忽擲腳著地,倒拖順馬而走,復跳上馬,謂之“拖馬”。或留左腳著鐙,右腳出鐙,離鞍橫身,在鞍一邊,右手捉鞍,左手把鬃存身,直一腳順馬而走,謂之“飛仙膊馬”。又存身拳曲在鞍一邊,謂之“鐙里藏身”。或右臂挾鞍,足著地順馬而走,謂之“趕馬”。或出一鐙,墜身著鞦,以手向下綽地,謂之“綽塵”。或放令馬先走,以身追及,握馬尾而上,謂之“豹子馬”。或橫身鞍上,或輪弄利刃,或重物大刀雙刀百端訖,有黃衣老兵,謂之“黃院子”,數輩執小繡龍旗前導;宮監馬騎百余,謂之“妙法院”;女童皆妙齡翹楚,結束如男子,短頂頭巾,各著雜色錦繡撚金絲番段窄袍,紅綠吊敦束帶,莫非玉羈金勒,寶鐙花韉,艷色耀日,香風襲人,馳驟至樓前,團轉數遭,輕簾鼓聲,馬上亦有呈驍藝者。中貴人許畋押隊,招呼成列,鼓聲一齊,擲身下馬,一手執弓箭,攬韁子,就地如男子儀,拜舞山呼訖,復聽鼓聲,騗馬而上。大抵禁庭如男子裝者,便隨男子禮起居。復馳驟團旋分合陣子訖,分兩陣,兩兩出陣,左右使馬直背射弓,使番鎗或草棒,交馬野戰,呈驍騎訖,引退,又作樂。先設綵結小球門于殿前,有花裝男子百余人,皆裹角子向后拳曲花幞頭,半著紅,半著青錦襖子,義襕束帶,絲鞋,各跨雕鞍花縿驢子,分為兩隊,各有朋頭一名,各執綵畫球杖,謂之“小打”。一朋頭用杖擊弄球子,如綴球子,方墜地,兩朋爭占,供與朋頭,左朋擊球子過門入孟為勝,右朋向前爭占,不令入孟,互相追逐,得籌謝恩而退。續有黃院子引出宮監百余,亦如小打者,但加之珠翠裝飾,玉帶紅靴,各跨小馬,謂之“大打”。人人乘騎精熟,馳驟如神,雅態輕盈,妖姿綽約,人間但見其圖畫矣。

《東京夢華錄》是一部記述宋代民風時尚的書,書中詳細記述了北宋東京(今開封)城市經濟的發達和生活繁榮的景象。本章引述的是《東京夢華錄》中所呈現的一場活靈活現的節事雜技表演,它屬于會展演藝活動的范疇。

在西方,公元前2000多年,古巴比倫人就開始將每年春分后的第一個月定為新年,他們對新年的慶祝至少要11天的時間。到了羅馬時代初期,古羅馬人仍然繼承了古巴比倫人的傳統,在3月末慶祝新年。為了適應新的歷法,羅馬上院于公元前135年將1月1日定為新的一年的開始。

在古代節事活動中,始于希臘的古代奧運會是古代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活動。

據載,古代奧運會從公元前776年起,到公元394年止,共舉行了293屆。古代奧運會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跨度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組織體系,有盛大的開幕式和閉幕式,在比賽日程、項目,比賽規則,授獎儀式以及圣火點燃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古代奧運會以祭神為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祭祀天神宙斯,朝拜、祝壽眾神,詩人朗誦作品,演說家發表祝詞,開展集市貿易等活動,體育競技是作為其中的一項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阳市| 加查县| 涪陵区| 临颍县| 利津县| 浏阳市| 娄底市| 洞头县| 平利县| 和顺县| 顺平县| 柳林县| 勐海县| 马山县| 巴彦县| 班戈县| 吉水县| 屏东市| 富源县| 宜兴市| 无极县| 衡阳市| 湘西| 龙胜| 游戏| 舞阳县| 正安县| 多伦县| 新余市| 崇左市| 新源县| 鄂尔多斯市| 夏河县| 娱乐| 社会| 偏关县| 瑞金市| 永安市| 昂仁县| 浪卡子县|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