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也談文化傳承與創新

(代序)

2011年4月,清華大學迎來了百歲生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紀念大會上,胡錦濤同志明確提出了大學的四項功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他說:“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立新知,并傳播到社會、延續至后代,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要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增進對國外文化科技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風采,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努力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積極貢獻。”本期新人文講座“文化傳承與創新”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構思和組織的。2012年春天,我正好在中央黨校學習,對關于文化傳承創新的思考和探討有了一些額外的閑暇和機遇。這期間我細讀了胡適的《中國的文藝復興》、羅素的《中國之問題》、利維斯的《為了傳承》、威廉斯的《文化與社會》《漫長的革命》、王魯湘主編的《從富強到文雅》和許紀霖的系列演講等著作和文章,深受啟發。

早在1922年羅素訪華后出版的《中國之問題》中,羅素就指出:“中國目前的形勢主要帶來三個問題,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然而,以上三個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個問題都和其他兩個問題內在地捆綁在一起,在我看來文化問題對于中國和人類來說是最為重要的?!?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面臨以“救亡圖存”為主題的文化轉型。羅素、胡適等人筆下的“中國的文藝復興”,無不在討論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一方面自成一體,生生不息,另一方面在與外來文化的撞擊中不斷汲取養分,在幾千年的傳承和變革中,形成博大精深、卓爾不群,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華文化。這是一個既有傳承,又有創新和變革的歷史過程。

那么,文化是什么?文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關于文化的定義,來自中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神學家和文學批評家的定義不下千種。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雷蒙·威廉斯曾從三個方面對文化加以界定:第一種是理想文化,即阿諾德所謂以高雅的文學藝術為代表的“精選(selective)”文化傳統;第二種是記錄文化,指各種媒體記載的人類經驗和知識活動;第三種是社會文化,它包括社會機構及日常生活所表現的“特殊的生活方式”。文化又經常與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因此而被人們混用。實際上,文化與文明就像是一對連體嬰兒,在特定的生長時期,擁有既互相依存又互相獨立的存在方式和生長方式。當年拿破侖征戰埃及,當看到金字塔的時候,不禁脫口呼出:“C'est la civilisation(這就是文明)”。他在此處贊美的顯然是古埃及人所取得的無與倫比的物質成就。而文化則偏重一個民族的精神、教養和習性。歌德、席勒、杰恩·保羅(Jean Paul)和諾瓦利斯(Novalis)等德國思想家和文學家早就洞察了深層有機“文化”和表層機械“文明”之間的矛盾和對立。受其影響,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和批評家柯勒律治在《論教會與國家之政體》中對“教養”與“文明”做出了如下區分:

“在‘教養’與‘文明’之間存在著永久性的差異及偶然性的對比。……國家的永恒……國家的進步和個人自由……有賴于一個持續發展和不斷進步的文明。但是這個文明如果不以教養為基礎,不與人類特有的品質和能力和諧發展,那么文明本身如果不是一種腐蝕的力量,也不過是好壞參半,是疾病的潮紅,而不是健康的綻放。而一個以這種文明著稱的國家,充其量不過是‘虛有其表’而不是‘文雅的’民族?!?/p>

柯勒律治在這里指出了富裕社會經常遭遇的物質和精神之間的悖論。在這樣的社會中,富強的崛起和文明的崛起并非同質同步。人類為物質文明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個人能力與勇氣的松弛、自重自信自主的喪失、大部分人淪為物質需求的奴隸等,不一而足。對柯勒律治而言,文明(civilization)應該與教養或文化(cultivation)同步發展,教養或文化應該作為最終標準,成為一切社會事務的“上訴法庭”,即一切社會的安排交由文化來裁判。

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快速成為名列世界前茅的經濟大國,實現中國的和平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仡欀袊F代化的發展歷程,從晚清以來的思想啟蒙,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特別是近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發展時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如何繼承、總結、凝練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及其“文明特征”并做出新的詮釋和建構,以貢獻于中國和世界、當下和未來,是擺在每一位中華兒女面前的重要工作。

中國夢的實質在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如果文化復興的本質是在文化傳承中創新和再造新文化,那么對過往文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批判繼承、銳意創新,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文化重建和轉型工程。在此過程中,由文化自覺而文化自信,由文化自信而文化自立,由文化自立而文化自強應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共同選擇。

本期講座可謂大師云集、洞見紛呈。從李學勤先生強調“以智相識”,到張豈之先生詮釋“天人之學”;從胡顯章先生、王冀生先生暢談“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社會轉型與精神重建”,到陳來先生化解“傳統與現代的緊張”、陳平原先生“笳吹弦誦西南聯大”;從陳春聲先生敘述“美洲白銀與明清中國”、王步高先生頌揚“中國詩詞中的愛國傳統”,到楊中有先生分享“老子哲學的當代思考”、彭林先生歷數“讀書與人生”;從陳眾議先生拷問“世界是誰的”,到陳劍瀾先生梳理“現代審美主義思想源流”,每一位演講者都稱得上談鋒雄健、明察秋毫、見解獨到。文化和文明的傳承與碰撞,社會和思想的變遷與轉型,傳統和現代的繼承與超越,中國和世界的交流與對話,無不躍然眼前,穿梭在演講者和聽講者的思維隧道之中,由此激發的靈感、思考和余音是顯而易見的。

衷心感謝所有演講人、主持人和參加工作的各位同事們、同學們。

曹 莉

2017年10月6日寫于新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岭县| 镇安县| 永顺县| 曲阜市| 松阳县| 格尔木市| 蒙自县| 隆尧县| 额敏县| 威信县| 建平县| 莱阳市| 高青县| 固安县| 清河县| 瑞丽市| 鹤壁市| 林甸县| 广河县| 潼南县| 佳木斯市| 惠州市| 嵩明县| 黄冈市| 顺平县| 宝兴县| 榆社县| 惠水县| 安丘市| 昭通市| 三河市| 高安市| 祥云县| 秦皇岛市| 烟台市| 分宜县| 集安市| 胶南市| 孟津县| 西乡县| 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