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記敘文的詳略
【訓練目標】
(1)正確理解詳略與中心(文章主題)的關系,在寫作過程中逐步落實詳寫和略寫。
(2)根據表達中心的需要來決定材料的詳略,能重點突出,更好地表現中心,增強表達效果。
【范文引路】
前方遭遇塌方
肖復興
那一年秋天去九寨溝。路上,大家的情緒非常好,幾乎一路都在唱歌,車廂快成了音樂廳。我們乘坐的是一輛大轎子車,開車的是一個眉清目秀的成都小伙子,他一言不發,微微笑著,平穩地開著車。
黃昏的時候,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時間,雨幕和暮色疊加在一起,像蝙蝠的翅膀一樣壓來。走著走著,車子忽然停了下來。我抬起頭望望窗外,發現前面蜿蜒的山路上早已長蛇一般停了好長一串的車子。下車一打聽,才知道前面的路因為大雨的緣故塌方了,路面一下子變窄了,而且非常滑。剛才,一輛運木材的大卡車連人帶車滾進了道旁的江里,一眨眼的工夫就淹沒在湍急的旋渦中,連影子都找不著了;緊跟著,另一輛卡車也掉了下去,幸好被半山腰的樹卡住,人們正在搭救司機。大家都擔心起來,今晚還能不能到達九寨溝呀?
終于,前面的車子一輛輛如蝸牛一樣移動起來。等我們開到事故發生的地點時,兩個多小時已經過去了。天徹底黑了下來,雨卻沒有停。車窗外,那輛卡車黑乎乎的,還卡在半山腰的樹上。前面的路越發顯得窄,大概只能夠勉強過一輛車,又正好是一個拐彎,無形中增加了行車的難度。可怕的是靠近江邊的一側還有塌方,只要車輪稍稍打偏一點,車子就有可能一下子滑進江中。
司機停住車,打開車門,回過頭說:“大家都下車吧,先走過去,在前面等我。”
滿車的人都乖乖地下了車,撐起了雨傘,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只見司機坐在駕駛座上,雙手緊緊地握著方向盤,兩眼直直地望著前方。雨刷使勁地刷著,車燈明晃晃地照著,前面的雨水、山石和樹木陰森森的,格外嚇人。
車子在開動之前,我猶豫了一下,下車還是不下?咬咬牙,我就一屁股坐了下來。
司機回頭叫我:“快下車!太危險!”
我沒下車,走到他的旁邊坐下來。他看了看我,沒再說話,只是伸出了手拉了拉我的手,他的手心里全是冷汗,我的手心也一樣。
車子又啟動了。我看得很清楚,前面的路窄得像是雞脖子,方向盤在他的手中不停地急劇旋轉著,腳不時地踩著剎車閘,車子像受驚的甲殼蟲,不是在走,簡直是在爬、在蹦,一步步小心謹慎地在蠕動,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危險。尤其是過江邊塌方的地段,司機把車緊緊地靠在山的一側。整條岷江就在我們的左側晃悠著,肆無忌憚地呼嘯著,隨時都有可能把我們連人帶車一起攬進它可惡的懷中。我的心都要蹦出嗓子眼兒,連看都不敢看它了,現在再想下車都來不及了,豁出去了吧!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過這危險一關的,只覺得車子顛簸了一下,然后是一個轉彎,就飛快地加速箭一般躥出了好長一段路。然后,就聽他一連串地按響了喇叭,又聽見地上一連串的歡呼聲。
我不知道以后我還敢不敢冒這樣的險,當時是一個勁兒地后怕。那一晚大雨中的山道和江水,還有那位司機,實在是讓我終生難忘。我不知道他后怕不后怕,但在當時,他的沉穩果斷卻是一車人所不具備的。一個人的性格可能會在平常瑣碎的日子顯現出來,一個人的品格卻在關鍵時刻尤其是危險的時刻更為凸顯,那是一個人生命最鮮亮的底色。
那天夜里到達九寨溝,半宿沒睡安穩,總好像還在顛簸的車上一樣。第二天晚上,為了給大家壓驚,我們在諾日朗旁邊舉辦了晚會,大家的歌聲此起彼伏。不知誰看見我們的那位司機坐在角落里默默聽大家唱歌,就喊了起來,請他無論如何也得唱一個。大家熱烈鼓起掌來。他沒推辭,走到臺前說:“可以,但我得請一個人和我一起唱。”我沒有想到,他請的是我。那一晚,我和他一起唱了一首《草原之夜》,令我更沒有想到的是,他唱得非常好聽。
點評:文章主要內容寫開車的小伙子處理突發事件——塌方的全過程,表現了小伙子沉穩果斷、膽大心細,有責任感、勇于擔當的思想性格。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有詳有略,詳略得當。文章詳寫了小伙子處置險情的全過程:先是招呼游客下車,然后“雙手緊握方向盤,兩眼直直地望著前方”,再是嚴謹細密緊張的操作過程。事件的經過寫詳細了,人物的性格就躍然紙上,文章倒數第二段通過議論深化的主題也就水到渠成,不感到突然。另外,環境描寫也是文章的重點,是詳寫的內容。大卡車連續出事,天氣條件和路況極差,四周陰森恐怖……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化險為夷,更顯示小伙子高超的技藝、勇敢的膽識和高尚的品格。
【方法指津】
古人對作文詳略就有兩個生動、形象的比喻:“用墨如潑”“惜墨如金”。只有詳略得當,才能突出重點,增強表達效果。在寫人、記事的文章里,在敘時,就有個詳略的安排問題。不能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不做詳略安排,就會造成詳略不當。究竟詳寫什么,略寫什么,這些都不能隨意安排,這主要是根據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而定。
一、理解詳略
詳寫:就是把主要內容(重點內容)細致地描寫出來,詳寫必須是寫得具體、生動、形象、完整。略寫:就是對次要內容,用一兩句話或較簡單的一段話簡明地一帶而過。
詳寫,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更好地反映主要內容。略寫,是簡要地介紹次要內容,補充說明主要內容。
二、確定詳略,有“三愛”
一要“偏愛”:對表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典型材料當詳寫。
二要“關愛”:對表現中心起輔助作用的一般材料當略寫。
三要“割愛”:對表現中心無關的材料舍掉舍棄。
三、落實詳略,有“四看”
一看“文體”:寫人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質、領域成就是寫作的重點,對人物的“五大描寫”要詳寫;記事的文章,事情的經過是重點,事情的發展、變化要詳寫,帶上感情來描述,細節部分要細致描寫;寫景的文章,景物特點是重點,景物特征、景物特點要詳寫,要用恰當的語言,如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形象地表現景物的特點。
二看“結構”:文章的正文部分要詳寫;開頭、結尾,過渡、照應部分要略寫。
三看“內容的性質”:為主要內容做準備、做鋪墊的地方要略寫;和主要內容做對比的地方要略寫;為主要內容做陪襯的地方要略寫。
四看“表達方法”:描寫、敘述要詳寫;抒情、議論要略寫。
四、處理詳略,有“四忌”
一忌,平均使用筆墨均不細寫;
二忌,寫人、記事、寫景、狀物主不詳,次不略;
三忌,該突出中心的地方不詳,與中心不密切的地方不略;
四忌,采用點面結合方法的“點”上的材料不詳寫,“面”上的材料不略寫。
【升格練習】
一、訓練題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讀過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之后,很多人都會陷入反思,人的一生都在承受著生命之重,愛情、親情、事業、友情,等等,讓我們得到滿足,卻又讓我們感到疲憊。然而,它們卻是不能拋棄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負擔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
請結合你自己生命中最沉重的、最難拋棄的、最充實的體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
二、導練
作文題目從寫作內容上來說非常寬泛,給寫作者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要表現的主題應該是來自自己生活的一種成熟的、辯證的生命體驗,同時要求的指向非常清楚。審題構思環節需要快速地對生活進行過濾,可以首先選定寫作對象,再擷取生活的具體影像;也可以展開聯想,進行比較式的聯類,收集相關素材。之后確定選取“實的”或“虛的”具體線索串聯全文,預設好詳略、細節、修飾、藝術手段等,把以上內容呈現為簡明的寫作提綱,最后進入寫作環節。
三、佳作示例
父親的眼神
黃 斌
一個背影,讓朱自清潸然淚下;一個眼神,讓我終生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學時,因為有“瘸腿科”,加上當時傳說文理不再分科,盡管我的語文、英語成績始終居班里前幾名,但是數理化成績卻出奇地差。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估計高考肯定無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試后,我徹底失望,決定回家務農。
因自覺慚愧,回到家后聽說父親正在田里拔草,我趕緊戴上草帽到田里幫忙。書念不好,再不勤快一點,會被人罵為“混混”的。頂著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訴父親不想再上學,反正學不好了,還不如干脆回家種田。
我以為父親會勃然大怒。因為母親去世較早,這些年來他節衣縮食,對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當了一輩子的“睜眼瞎”,他不想我再走他的老路。但是,父親始終埋著頭,并不理會我,好像并沒有聽我講。我不敢再說話了,只好隨著他賣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陽很毒,汗水不住地滲出來,衣服貼在身上,抬頭看,父親仍然在埋頭拔草,我又怎好意思停下來……
中午,回家吃過飯,父親仍然沒有就我退學一事發表意見。讓我說什么好?情況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悶熱干燥的夏日午后,越會有突如其來的狂風驟雨。這即將燃燒的沉默,讓我忐忑不安。
這時父親對我說:“走吧,去地里把地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沒收成了。”我拿起鋤頭就走,我就不信,父親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陽實在太厲害了,汗水把我的眼睛淹得睜不開,要在學校,現在正是午睡的時候,我早已哈欠連天了。看看父親,光著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頭翻秧。趁著父親不注意,我跑到樹蔭底下枕著鋤頭就睡著了。
好像沒過多大一會兒,我就被父親推醒。睜開眼,我看到父親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復雜,既有悲哀、絕望,更有期盼和激勵,好像還有許多我一下子讀不出的內容……“娃兒,種莊稼也像做學問,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你哄莊稼一天,莊稼就哄你一年,趕快起來!”父親嚴厲地說道。
父親的眼神讓我受不了,我的后脊背已經有汗流下來了,不是熱汗,是冷汗。
當天晚上,回到家,我渾身骨頭都散了。摸著胳膊上已經曬脫了皮的地方,我的心里早已亂成了一鍋粥。
第二天早上,天剛蒙蒙亮,父親又把我推起來。一睜眼,除了看見他瘦弱的軀體、蒼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特有的眼神。想到父親近70歲了,身體多病,為供我讀書,每天仍在躬親勞作,毫無怨言……這時,我突然坐起來,大聲地喊了一句:“我要上學!”
后來的事情就變得很簡單,高考后,我上了大學中文系。再后來,到電視臺當上了一名記者。
盡管遠離了家鄉,遠離了父親,但那熟悉的眼神始終占據了我的記憶。今夜回想起來,仍然抑制不住自己洶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著深邃的蒼穹和滿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語:“山一樣沉默的父親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勵,終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永遠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點評:《父親的眼神》記敘了“我”因學業不順,輟學回家務農并嘗到了務農的艱辛,經父親的教育和鞭策后,“我”幡然醒悟,又返校復學,直至走向成功。“我”之所以能走向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父親眼神中有太多太多的內涵。文章正是要通過父親的眼神給“我”警醒,催“我”奮進,以此表現主題。文章的開頭一段點題,結尾一段呼應開頭,中間部分按時間順序來寫,在大的時間上寫了“第一天”“第二天”和“后來”。“第一天”寫的是務農的經過,這是文章詳寫的部分,因為只有詳寫,才能讓“我”充分體驗當莊稼人的艱辛,并切身感受“種莊稼也像做學問,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的道理,從而讓“我”思想上有一個大的轉變,最終促“我”走向成功。如果這部分不寫詳細具體,讀者就會覺得“我”的轉變有些突然。有了這種務農的切身感受與認識,返校復學、積極上進自然就可略寫,因此文章一筆帶過。另外“我”輟學回家的原因也是略寫。
生命并沒有結束
三舅其實不是親的,和媽媽同村、同姓、同輩分而已,自家排行老三,媽媽便讓我喊他三舅。
第一次來北京打工,我家就成了他的落腳點。第一次見他時是在假期,印象特別深刻,50多歲的樣子,身材雖很高大,但和土不土洋不洋的小平頭、賊亮亮細瞇瞇的小眼睛有些不大搭調,穿著還算體面,可黑黃黑黃的皮膚散發出的汗臭味或是泥土味或是火車車廂味實在讓我望而卻步、聞而息鼻。礙于面子,我便到客廳禮節性地打個招呼就匆匆回到了自己的臥室,打招呼也沒有喊他三舅,就是笑一下而已。
在臥室里仍然聽得見他和爸爸的高談闊論,其實也沒有什么,無非是農田耕種都是機械化了,閑不住想來城里找點事做,自己什么活都干得,能吃苦受累。他嗓門大,聲音震得房子都有回聲,我只得用高談闊論來形容了。
一起吃午飯的時候他還誠摯地邀請我們去農村玩,我暗想著:農村好,干嗎自己還跑到城市里來呢!吃飯間聽他一個勁地喊爸爸、媽媽作“姐夫”“姐姐”,我心生納悶,小聲問媽媽才知道他還不到40歲。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從他的話里得知,他有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女兒,也在老家讀書,而且成績非常好,言談間還可見他的喜悅。當著我的面說別的女孩好,我自是沒有心情聽了,本也就沒說幾句話,匆匆吃完就回自己臥室了。
下午出去他就在一個工地上找到了活。爸爸勸他多考慮幾家,先在我家住著,別急著上班。他不肯,說活還可以,能做,而且一個月上滿工1000元錢呢!晚上他就帶著鋪蓋要去工地,媽媽挽留他在家里住,他憨厚地笑笑,說自己身上臟,在工地上住好些。媽媽嫌他見外,我聽見了倒覺得他這一點很是直爽、實在。
于是就這樣安頓下來了,他有將近一個月沒來過。
又見他便是拿了好多禮物過來,穿著剛洗的衣服,頭發和胡須都剛剛理過,身上也好像用香皂剛剛洗過,還散發著那種淡淡的香皂味。禮物也有我一件,是讓我有些吃驚的MP3。他一邊解釋一邊又出示了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說鄉下女兒肯定喜歡,現在城里孩子流行聽這個,就買了兩個,一個給我,一個寄回家去。我不知該說什么好,我雖已有一個,但這可是別人送的呢,我當然高興地收下了,他也很開心,爸爸媽媽只得替我向他連連說謝謝。
然而,我沒有想他每天12小時的工一個月才掙1000元錢的辛苦。這是后來想到的,但卻已經晚了。因為一開學,我就把他忘記了。MP3雖然聽著,但只記得里面的旋律,卻沒有細品旋律里面三舅的血汗和真誠!
就在昨天,我們都去了他的工地,但是是向他訣別,因為他——我的三舅,加班加點做工的三舅從工地高高的塔吊上面摔下來死了。這讓我的心異常疼痛,因為他送的MP3一直是掛在心的位置。
我想再叫一聲三舅,恐是他永遠無法聽見了,但我相信他將永遠活在我的心中,他的生命并沒有結束。
點評:《生命并沒有結束》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來講故事,刻畫三舅形象。作者用平實的語言,成功地刻畫了一個勤勞質樸、直爽實在、外粗內細的人物形象。文章在詳略的處理上同樣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文章詳寫的部分主要有兩處:第一處是三舅進城時的神態外貌描寫——50多歲,不土不洋的小平頭,賊亮亮、細瞇瞇的小眼睛,汗臭味,高談闊論……這一處之所以詳寫,一是城里人對鄉下人的好奇與偏見;二是為下文作鋪墊、埋伏筆。第二處是三舅打工一個月后再到我家的描寫——拿了很多禮物,穿著剛洗過的衣服,身上散發著香皂的氣味,特別是禮物中還有給“我”和他女兒的MP3。這一處寫得十分細致,一是照應上文,一個鄉土氣十足的人,居然這般心細,使“我”震驚,使“我”因最初瞧不起他而感到內疚;二是為下文三舅的不幸奠定悲劇氣氛。兩處精雕細琢,成功地刻畫了一個可敬可親、令人潸然淚下的三舅形象,它也是對“我”靈魂的一次洗禮。至于三舅在工地上一個月的情況,因與文章的主題關系不大,作者一筆帶過。文章語言雖不華麗,但真摯感人,充溢著作者對三舅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