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人口經濟史
- 李仲生
- 2851字
- 2019-12-06 14:38:06
5.3 重商主義與商業戰爭
新興的國家和商業資本為了獲取貨幣的共同目的,使西歐各國迅速結成聯盟。這種聯盟反映在當時西歐各國所實施的經濟政策和信奉的經濟學說上,這些經濟上的政策和學說被稱為重商主義(Mercantilism)。[4]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興起時期在歐洲受歡迎的經濟思想,它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上:即一國的國力基于通過貿易的順差——出口額大于進口額——所能獲得的財富。是封建主義解體之后的16—17世紀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一種經濟理論或經濟體系,反映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隨著商業的興起,尤其是對外貿易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近代新興的西歐國家開始奉行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和基本觀點,引起了經濟觀念的變化。重商主義的發展經歷了早期重商主義和晚期重商主義兩個階段。早期重商主義產生于15—16世紀中葉,以貨幣差額論為中心即重金主義,強調少買。該時期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威廉?斯塔福(W. Stafford, 1554—1612年)和意大利的喬萬尼?保泰羅(Giovanni Botero, 1540-1607年)。早期重商主義者主張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貨幣輸出,反對商品輸入,以貯藏盡量多的貨幣,一些國家還要求外國人來本國進行交易時必須將其銷售貨物的全部款項用于購買本國貨物或在本國花費掉。16世紀下半葉到17世紀是重商主義的第二階段,即晚期重商主義,其中心思想是貿易差額論,強調多賣,代表人物為英國的托馬斯?曼(Thomas Mun, 1571—1641年)、法國的讓?巴蒂斯特?柯爾培爾(Jean Baptiste Colbero, 1619—1683年)。他們認為對外貿易必須做到商品的輸出總值大于輸入總值,以增加貨幣流入量。16世紀下半葉,西歐各國力圖通過實施獎勵出口、限制進口,即獎出限入的政策措施,保證對外貿易出超,以達到金銀流入的目的。因此,重商主義者主張在國家的支持下發展對外貿易,加速原始資本積累。
在經濟政策上,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西歐國家根據早期重商主義者的主張,頒布了各種法令,禁止貨幣輸出國外。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直接控制貴金屬的交易,他們認識到積累金銀貨幣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性,認為國家的繁榮依賴于貴金屬的供應。同時,政府還規定外國商人必須將出售所得的全部貨幣用于購買當地的商品。英國愛德華四世(Edward IV, 1442—1483年)于1478年把輸出金銀定為大罪。英國出口商運到規定的外國市場上的貨物是羊毛、皮革、鐵、錫以及其他普通產品,他們從外國換的必須是各種必需品。這些國家的晚期重商主義者為了保證在國際貿易中保持較大的“順差”,實行了關稅保護和鼓勵本國工場手工業發展的政策。
法國重商主義者讓?巴蒂斯特?柯爾培爾在當政期間推行了一系列重商主義政策,其經濟觀點及政策主要是:改革稅收制度,將實物稅改為貨幣稅;發展對外貿易,鼓勵本國商品出口,減少外國商品進口;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擴大商品出口,提供低利率貸款,扶植本國工場手工業,促進工業發展,禁止原料輸出,對外國進口商品課以重稅;建立特許貿易公司,促進海外貿易發展;實行殖民擴張政策,爭奪世界市場和殖民地等。柯爾培爾作為當時法國的經濟決策人、重商主義的實踐家,被稱為柯爾培爾主義,使法國的重商主義成為歐洲其他各國重商主義的典范。
在推行重商主義政策時,各國的側重點不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最重視控制黃金的貿易。英國的重商主義政策最明顯的表現是在對外經濟擴張上,為此,政府進行了商業戰爭和頒布了一系列航海法規。法國則重視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且法國當時的富裕與強大是與其擁有眾多的人口密切相關的。相比歐洲各國,法國的人口居歐洲第一位,所以柯爾培爾傾向法國人口繼續增加。在柯爾培爾看來,人口眾多既有利于發展工場手工業,又可以促進法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使更多的硬通貨通過貿易順差源源不斷流入法國,從而不斷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
崇尚重商主義的另一個結果是商業成為戰爭的主要原因。重商主義時代,人們普遍認為貿易的全球規模是不可改變的,國際市場是有限的,貿易就是常年的戰爭,只有在貿易中占壟斷地位,才能保證在國際貿易中獲取最大的商業利益。因此,各國政府都致力于如何利用本國的條件在國際貿易中保持較大的順差,也就是說出口額必須較大幅度地超過進口額,從而保證金銀多進少出。而商業原因引起的國際沖突,則表現為海上霸權和海外殖民地的爭奪。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后,為了爭奪海外殖民地而發生沖突。這使兩國國王頭痛不已,就連羅馬教皇也被牽扯進來。1493年,經過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調停,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與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德就瓜分海外殖民地一事進行磋商。在經過長時間的討價還價后,教皇做出仲裁:在大西洋中部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地方(即西經50度)劃出一條連接南、北極的分界線,分界線以西屬于西班牙人的勢力范圍,以東屬于葡萄牙人的勢力范圍。根據這條分界線,美洲及太平洋各島屬西班牙,而亞洲、非洲則歸葡萄牙。這就是著名的“教皇子午線”。一年之后,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強烈要求重劃分界線。經過談判,1494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簽訂了《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將分界線再向西移270里格,這樣巴西就被劃入葡萄牙的勢力范圍。這條由教皇擔保、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同意的分界線,開啟了近代歐洲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先河。后來西班牙勢力漸強,建立了一只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無敵艦隊”,在1580年攻陷了里斯本,兼并了葡萄牙及其屬地,成為16世紀末最大的殖民國家[5]。西班牙因為對殖民地的掠奪和經濟擴張而繁榮一時,大量的金銀、珍寶、香料和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流向這個國家。
荷蘭獨立后憑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快從商業革命中得到好處,開始了海外經濟擴張。1588年,荷蘭聯合英國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成為海外商業擴張和掠奪的主角。17世紀中葉,它所占有的殖民地超過歐洲任何一個國家。荷蘭還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公司——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東方的香料和大量的東方出口產品。荷蘭憑借其雄厚的商業資本控制著海外殖民地,其商業擴張勢力已經凌駕于西班牙之上,成為17世紀最強盛的國家。
18世紀初期,英國獲得了海上貿易和殖民霸權。早在1650年,英國就通過對葡萄牙的戰爭而取得了在葡屬殖民地的貿易特權。17世紀中葉以后,英國人與荷蘭人的矛盾逐漸加深,兩國之間有遍布全球的沖突點——北大西洋的漁業、東方的商站、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島的奴隸貿易。這些爭端促成1652—1674年的接連三次的英荷戰爭,英國奪取了荷屬北美新尼德蘭殖民地,并成功排擠了荷蘭在印度的勢力。17世紀末葉以后,英國與法國頻繁沖突,威廉三世(William III, 1650—1702年)的繼位使英國和荷蘭聯合反對法國。1689年,開始了幾乎拖延一個世紀、直到1763年英國大獲全勝為止的接連四次的英法戰爭,使法國喪失了絕大部分的法屬殖民地,而英國則得到加拿大及附近土地以及小安德烈斯群島和塞內加爾的一部分。通過1757年的普拉西戰役,英國占領了孟加拉。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英國通過一系列因商業沖突引起的戰爭擊敗了強大的荷蘭和法國,殖民地不僅是英國原始資本積累的直接源泉,而且逐漸變成英國的原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地,促進了英國商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從而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