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 雪地里的美人蕉
- 歸塵581
- 3121字
- 2019-11-08 11:43:02
沈清非常認真的把一本本雜志和小人畫書,整齊的擺放在一塊木板上。這是沈清經營的圖書租賃攤位,剛剛開業不久。
除了圖書,還有茶水,三分錢一杯,供給上街趕集,口渴了的行人。
那些圖書,都是父親搜集來的,當了那么多年老師,這點事情當然不難。攤位就擺放他們的新家門口,那是十字街頭一棟臨街的公房。
他們家已經完全搬出外婆租住的房子,有了他們家獨立的活動空間。因為母親在這里找到了她的嶄新職業。
母親在柑桔園只工作了兩年多時間,柑桔園就因經營不善而關閉,所有員工都被迫遣散。母親也因此失了業。
可是母親必須工作,她不能當專職太太,專職太太不是給她這種女人當的,因為她一無所有,卻有四個孩子需要撫養。好在運氣不錯,正好新的政策頒布,原本屬于公家資產的“街道醫療站”對外招標,承包給個體經營。
通過一番活動后,母親幸運的簽下了這份承包合同。這一方面歸功于父親業余醫術的名氣,有一定的經營資格。他的名氣已經很大了,鎮上的人都知道他醫術非常高明,有時候,還有居住外省的人專程跑來找他看病;二方面多虧了街道辦主任的幫忙,那是一個熱心熱腸的好阿姨,助人為樂是她的天性。
街道醫療站就設在十字街頭的一棟公房里。公房面積倒是很大,只是過度陳舊了一點。屋里房梁上積著一層厚厚的墨黑煙垢,角角落落到處都是蛛網和塵灰,好比一百年沒居住過人似的。那些作為立柱和隔墻的木料,干枯腐朽到碰一下就直掉纖維和木屑。
房子是沒有窗戶的,每天必須把正面整堵墻壁的活動門板統統卸下來,才能采光。所以每天早晚卸下和安裝門板,成了住戶們最常規的一項工作。
公房分有好幾個大小不等的鋪面。醫療站原本設在最大的一間鋪面里,不過,隨著激烈的競爭,鋪面租金迅速上漲。父親為了節省成本,只好讓出大間,租下最小的那一間。
那個大間,最后被一個雜貨商租下,開了一間堆滿商品的雜貨鋪。那家伙生意真是興隆,腰間捆一個好大的帆布腰包,腰包沉甸甸的,裝的全是錢。
他鋪面那么大,卻每天堅持把陳列貨物的貨攤擺到門外去,占去一大半的人行過道。他才不管你過道是否變得狹窄,行人過路困難,他只希望他屋里所有的商品,能夠展示到路人眼皮底下。
他后來生意越做越大,跟他老婆分開,夫妻倆各開了一個同樣的店鋪。兩個人的鋪面相鄰,既合作又競爭,搞得真是熱火朝天。
醫療診所這邊的鋪面太小,被藥柜占去大部分空間以后,里面就只放得下一張床,僅供父親和母親居住。好在父親在學校里還有自己的宿舍,孩子們就都住在學校里。
醫療診所是以中醫為主的,他們甚至沒有開設打點滴這種最常規的西醫項目。經營策略完全依賴父親的醫術名氣。患者都是沖著父親一傳十、十傳百的名氣來的。有了這個診所,也更能充分發揮父親的醫術才能了。
對于中醫,母親一竅不通,她只能按照父親開的處方,給人打針取藥。診所以母親的名義承包,經營其實是父親為主,母親只能打打下手。
好在父親的教師職業相對自由,空閑時間也多,診所和學校又近。在正業和副業的處理上,他倒也安排得井然有序,互不沖突。
但是患者們多半不了解父親的情況,常常上午來到診所找父親看病時,父親正在學校上課。父親叮囑過母親,他上課的時候,嚴禁為看病的事去學校找他。有些患者就很頑強,堅持在診所等,一等幾個小時,非把父親等回家不可。沈清有時候,看著那些人,都為他們著急。
有時候,逢上父親在學校開會,不能按時下班回到家里。診所里卻坐滿了等著他看病的病人,好些人饑腸轆轆,連中飯都沒吃。
母親同情那些苦苦等候的人,因為有些人從很遠的鄉下來,回家太晚就得走夜路。母親就勸他們去別的地方看病,鎮上還有幾個大醫院,都不很遠。但是患者們說,去醫院,花費又高,手續又麻煩,還是街上診所方便得多,他們寧愿等。
母親慢慢在父親的指教下,也學了一些簡單的,打針注射、配取西藥的知識,能夠應付傷風感冒之類的小病,對她來說,也許盡了很大的努力了。母親自己也變得有些神氣起來,覺得自己長了本事、長了才干了,尤其是在鄉下老家的親戚面前。
她總是很賣弄的跟患者大講治病吃藥方面的“知識”,什么什么樣的病要吃什么什么樣的藥。顯示她已經不是從前那個鄉下的農家村婦,而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知識女性”。
自從開辦診所以后,父親相當于從事了兩份工作。每天從學校下班回家,就是坐在診所里,接待著永遠也接待不完的患者。遇上流感發作的季節,診所坐滿了抱著孩子的大人,父親往往會坐在診病桌前,從早看到晚,一刻不能停歇。打斷一家人吃飯、把父親從熟睡的床上叫起來,那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
很多時候,父親莫名其妙的煩躁,也許就是長時間辛勞引起的。每天重復的工作可能會讓他覺得厭煩,卻又不能拒絕和躲避。
他也有可能會覺得,他為這個家庭付出這么多,一家人多虧了他,才能過上好一點的日子。他也有理由和資格使使小性子,發點小脾氣。
不過,話又得說回來,門庭若市的經營狀況,又是他欣喜看到的。不停的有患者需要他的幫助,也是他非常樂意的。要不然,把醫療站承包下來干什么呢?
街上的店鋪和攤位突然多了起來,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情。確有那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味。之前的街上,除了稀稀拉拉的來往行人,空空落落的什么也沒有。那似乎不象是街道,只不過兩邊有房子的過道而已。
店鋪和攤位一多,行人似乎也更加增多起來,每天的街面,越來越顯得擁擠不堪。人們走路,都不能正面步行,只能側著身子走。
最繁華的商業區,集中在十字街頭到菜市場那幾十來米的地段。一到隆重節日,往那條路上走一圈,回來就會有一種九死一生的慶幸。“我的天,真要命啊,差點擠斷氣。”
許多上街的行人,并不是來辦事或者購買商品,僅僅是當作游玩觀光、瞎逛看熱鬧,光是在街上走一走,就是一種開心的享受。林立的商鋪、長長的攤位、新奇的商品、漂亮的女孩、英俊的少年……,每一樣都是百看不厭的“風景”。這樣的“景色”過去真的很難看到。
家里有了鋪面,父親就趁著暑期長假的時間,鼓勵沈清學別人的樣子,在自家門前擺起了圖書攤位,賺來的零碎錢都交給了父親,貼補家用。
沈清很喜歡這份工作,這比起在鄉下采豬草、撿柴火,更加有趣,更加新鮮。因此他一開始就很賣力,也很認真。
不過,他還不懂得經營,不知道要把精力都用在經營管理上面。他反而被自己所擺的圖書所吸引,整天沉迷在自己所擺的圖書里。好多顧客上門,非要千呼萬喚:“喂,老板,這本書租一天多少錢?喂,你聽見沒有;哎,老板,你說話啊。……”然后沈清才從書本的世界里脫身出來,茫然看著別人:“啊,你說什么?”
這會兒,他把攤位擺好后,趕緊就拿起一本最新的電影雜志翻看起來。雜志是父親訂購的,每月會有一本,里面都是非常漂亮的圖片,主要是一些電影劇照。對于喜愛電影的沈學良和沈清父子,這樣的雜志實在太吸引人了。
那些圖片里,有很多電影明星的照片,有一些明星還是父親沈學良的崇拜偶像。他平時跟母親聊天,常把這些偶像的名字掛在嘴邊。沈清雖然不象父親那樣,對電影演員如數家珍,但很喜歡演員這份職業,覺得當演員一定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職業。當上演員一定是人生成功的終極巔峰。
“沈清,你得看好攤位,別光顧看書。小心別人把你的書偷走了。”母親在屋里叫嚷著。
沈清頭都沒抬,不理母親。母親的話他從來當作耳邊風。
過一會兒,他看完了那本雜志,把書放下來。他拿起那個裝錢的盒子,想數一數今天賺了多少錢。可他揭開盒蓋時,用力過猛,兩個硬幣從盒子里跳出來,掉到了地上。
他趕緊躬身下去尋找,有一個硬幣掉在了攤位木板下面。他匍匐著鉆到攤位底下,終于撿回了那枚寶貴的硬幣。但他退出來站起身時,肩膀拱到攤位木板,木板掀了一下,一只盛水的杯子翻倒滾到地上,“啪”的一下就打碎了。
母親聽到聲響跑過來,望著地上的玻璃碎片埋怨不已:“還能指著你賺錢嗎?擺三天的攤,都買不回一只杯子。你爸知道了,你又得挨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