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家庭農場經營管理策略:以河南省為例作者名: 王肖芳本章字數: 1275字更新時間: 2019-11-29 22:03:19
1.3 研究的內容與結構
本書以結構化理論為基礎,分析了河南省家庭農場的基礎性結構,介紹家庭農場中的規則、資源與行動者,構建以家庭農場戶、土地流出戶、村集體為主體的家庭農場結構。研究家庭農場戶、土地流出戶、村集體一方面受到結構的制約,另一方面又能動地作用于結構,在反復不斷地互動過程中,促使結構再生產,并不斷趨于結構化,形成新的農場經營模式。通過對國外(日本、韓國、荷蘭、丹麥、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和國內(上海松江模式、浙江寧波模式、安徽郎溪模式、湖北武漢經營模式、吉林延邊模式)家庭農場經營管理與科技應用經驗的比較分析,進而提出適合河南省的家庭農場經營模式。最后,一方面從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政府管理制度、社會服務體系、財政金融支持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另一方面從轉變農業科技方式、提高科技意識、健全農業科技體系等方面進行科技推廣。
第一章:導論。主要介紹本書的選題背景和意義;說明本書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內容安排和創新點。
第二章:國內外家庭農場基礎理論與研究動態。首先對家庭農場、結構化等進行概念界定,其次從農業公共產品理論和農業技術進步模式方面探究河南省家庭農場經營管理和科技應用的理論機制,最后歸納總結國內外已有研究,奠定本書研究基礎。
第三章:河南省家庭農場經驗管理與科技應用現狀。分別從河南省家庭農場概況和農業技術應用角度出發,研究了河南省家庭農場產生的背景、經營狀況、發展狀況、現有困境,并進一步以農場主視角研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認知、應用與推廣,找出河南省農業技術問題,以便盡快找出解決對策。
第四章:河南省家庭農場經營管理問題分析。在第三章研究基礎上,從多個視角研究了當前河南省家庭農場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成因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促進河南省家庭農場的發展。
第五章:河南省家庭農場的結構性基礎。首先,根據河南省家庭農場發展的現狀與特點,分析構成結構的規則與資源;其次,介紹結構中的三個行動者:家庭農場戶、土地流出戶、村集體,并指出三個行動者在家庭農場結構中的角色及行動目標;最后,分析家庭農場戶、土地流出戶、村集體與結構的互動過程。提出三個行動者在與結構互動過程中,在各種因素制約下,如何為實現各自的目標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使互動后的規則與資源再次趨于穩定。
第六章:國內外家庭農場經驗模式比較。通過總結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外發達國家家庭農場的發展模式,國內上海松江集體承租模式、浙江寧波工商注冊登記公司模式、安徽郎溪—示范家庭農場模式等進行比較分析,進而提出適合河南省的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和科技應用。
第七章:推進河南省家庭農場發展和科技應用的途徑。構建培育家庭農場需具備的基本條件,圍繞以獲利為目標的家庭農場主、以保障為目標的土地流出戶、以穩定為目標的村集體三方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從家庭農場準入退出制度、土地流轉制度、金融服務制度、農業社會化服務制度、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家庭農場監管制度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從而實現農民的增收、糧食的穩產,促進村莊的和諧穩定。
第八章:結論。總結全文,提出本書研究主要觀點,并針對研究不足進行未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