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大金融思想沙龍 第一輯作者名: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本章字數: 2507字更新時間: 2019-11-29 22:18:58
前言
“大金融思想沙龍”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與財政金融學院貨幣金融系聯合發起的高層次學術沙龍,分為“政策專家”“學術名家”“業界精英”和“青年學者”四個系列。“大金融思想沙龍”立足中國實踐、緊跟國際前沿,為推動新時期“大金融”學科建設,深入開展“大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搭建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式的學術交流平臺。
“大金融”概念,在學理上源于黃達教授所倡導的宏微觀金融理論相結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實體經濟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的系統思維。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大金融論綱》中系統論證了“大金融”命題的基本內涵和方法論思想,為全面構建有利于促進長期經濟增長和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大金融”體系框架奠定了理論和實證基礎。與傳統的經濟學方法論相比,“大金融”命題更加強調系統的思維、整體的視野、發展的觀點和動態的實踐,并致力于建立邏輯與事實一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般分析框架。根據這一框架,宏微觀金融理論不再處于人為割裂的狀態,金融和實體經濟、內部和外部的金融發展將得到統一認識,而全球化條件下的一般規律和“國家稟賦”的結合則在理論和實踐之間建立起了邏輯聯結。
自2013年開辦以來,“大金融思想沙龍”已成功舉辦96期。其中,“政策專家”系列16期,“學術名家”系列32期,“業界精英”系列35期,“青年學者”系列13期,百余位深耕金融領域、造詣精深的專家和學者受邀在“大金融思想沙龍”發表演講,近千名嘉賓及聽眾與會并就相關問題展開深入廣泛的討論。《“大金融思想沙龍”第一輯》共收錄演講實錄20篇,其中“學術名家”系列8篇,“業界精英”系列9篇,“政策專家”系列3篇。內容覆蓋貨幣與宏觀經濟、人民幣國際化、金融科技、普惠金融、金融監管、經濟與金融改革等多個領域,聚焦金融前沿與熱點問題,希冀引發社會各界的觀點碰撞與深度思考,引領“大金融”理念的實踐與發展。
本輯“學術名家”系列中,張杰教授發表了題為《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看經濟改革的中國經驗》的演講,他指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政府與市場兩大因素合力的結果,在經濟增長減速的背景下,重新尋求政府與市場的制度均衡至關重要;趙錫軍教授在題為《從金融服務和產品需求者視角看金融監管的變化》的演講中結合需求端和供給端,綜合分析金融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情況,闡釋監管應如何從監管理念、架構、手段、方法上去面對這些新情況、新發展;在題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的演講中,涂永紅教授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貿易計價結算、項目融資與直接投資、貨幣互換和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的機遇;賁圣林教授在題為《論新經濟常態與新產融結合》的演講中從新常態的形成路徑切入,通過梳理產業經濟的變革脈絡,分析傳統金融與產業經濟的關系,提出了新經濟常態下產融結合模式的構想;向松祚博士在題為《人類經濟體系面臨的根本問題和出路——?新資本論?的四個基本主題》的演講中指出,理解新的經濟體系需要新的經濟思維方式和政策哲學,包括改革和重塑國際貨幣體系,充分開放勞動力和投資市場,從全球化發展角度給貧窮國家提供更多援助,重新認識自然和人類的關系等;丁志杰教授在題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與SDR》的演講中闡述了當前SDR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有效提高SDR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作用的思路;裴長洪所長在題為《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應對:G20杭州峰會》的演講中詳細分析了杭州峰會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會議主題,創新增長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包容和聯動式發展四大議題,以及其對G20轉型的新貢獻;曹鳳岐教授在題為《中國金融改革與創新》的演講中認為,當前應該創立廣義金融學,即現代金融學,并對金融理論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政策專家”系列中,焦瑾璞理事長在題為《普惠金融發展與研究》的演講中指出,中國應該抓住機遇,建立符合國際普惠金融理念、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特點的普惠金融體系。王宇博士在題為《人民幣國際化破冰遠行》的演講中梳理了跨境人民幣使用的相關政策框架,展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概述了跨境人民幣業務現狀和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在題為《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的演講中,盛松成教授從理論和實際兩個方面系統闡釋了貨幣的本質及其對物價等因素的影響,并就我國下一階段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業界精英”系列中,劉珺博士在題為《辨析“逆周期”》的演講從“逆周期”中的貨幣政策、宏觀調控及政策對位三個方面展開,深入淺出地闡釋了經濟周期的演變規律;陳衛東博士在題為《對人民幣國際化及離岸市場定價問題的思考》的演講中指出,貨幣國際化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要保持人民幣的特色,關注離岸市場的發展;在題為《人民幣匯率究竟怎么了?——關于人民幣匯率的幾個問題》的演講中,孫魯軍董事認為,要保持匯率基本穩定,一方面要向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邁進”,另一方面需要相關宏觀經濟政策和結構改革配套;在題為《離岸市場發展的新特征與人民幣國際化前景》的演講中,鄂志寰博士認為,未來中國香港離岸中心的發展需要完善離岸市場流動性補充機制,提供充足的流動性,同時推動金融產品創新和海外人民幣投融資交易,并利用其成熟經驗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吳志峰博士在題為《區塊鏈:價值互聯網的基礎架構》的演講中指出,區塊鏈建立去中心化信任的三個關鍵技術分別為動態組網、賬本結構和共識機制,并引例介紹了區塊鏈技術在貨幣與支付、記錄保全、證券、智能合約等領域的探索與實踐;貝多廣教授在題為《普惠金融:理念、實踐與發展前景》的演講中結合普惠金融發展的國際經驗,分析了在中國可供參考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認為普惠金融應該選擇兼顧商業績效和社會績效的商業模式;在題為《供給側改革、流動性空轉與大類資產配置》的演講中,管清友博士預判2017年和2018年將是所謂的結構調整“陣痛”期,黎明大概會在2019年到來;范希文博士在題為《CDS到底能做些什么?》的演講中闡述了CDS的概念、特征和用途;華而誠博士在題為《后全球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經濟大船如何順利到達彼岸?》的演講中探究了中國經濟如何走上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