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人類經濟體系面臨的根本問題和出路
——《新資本論》的四個基本主題

□向松祚

向松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中國農業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顧問委員會副主席,《環球財經》雜志總編輯,CCTV特約財經評論員。

主要著作有《新資本論》《伯南克貨幣理論和政策哲學》《匯率危局——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根源和后果》《不要玩弄匯率——一位旁觀者的抗議》《張五常經濟學》《五常思想》(主編)、《蒙代爾經濟學文集》(1-6卷,譯著)、《歐元的故事:一個新全球貨幣的激蕩歲月》(譯著)、《金融危機和國家利益》等。曾榮獲吳玉章獎學金、中國圖書獎、全國十佳經濟讀物獎等獎項。

向松祚教授指出,人類經濟已經進入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新時代,這個時代形成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兩極分化、信用資源分配兩極分化、真實收入和財富分配兩極分化的“三位一體”兩極分化的世界,從而造就了2008年金融海嘯之后國際經濟中的新問題。在此背景下,理解新的經濟體系需要新的經濟思維方式和政策哲學,包括改革和重塑國際貨幣體系,充分開放勞動力和投資市場,從全球化發展角度給貧窮國家提供更多援助,重新認識自然和人類的關系等。

一、引言

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全球經濟體系的內在結構終于從“量變”實現“突變”。以全球性貨幣金融市場、全球流動性金融資產、全球范圍內虛擬經濟與真實經濟相背離為顯著特征的全球金融資本主義,已經成為支配整個人類社會的經濟體系。人類經濟已經進入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新時代。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時代的新特征造就了2008年金融海嘯之后國際經濟中的新問題。為什么世界各國采取了所能夠采取的一切宏觀經濟政策后,經濟復蘇卻依然疲弱乏力?為什么量化寬松不斷增加貨幣供應量和全球流動性,真實經濟的信用供給和需求卻依然萎靡不振?為什么購買力平價理論和利率平價理論幾乎完全失效?這些都是《新資本論》的出發點和試圖回答的問題。

二、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歷史演變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時代來臨的一個基本標志是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標志著人類貨幣體系與物質貨幣的最后一點聯系徹底被摧毀了,人類完全進入信用貨幣時代,貨幣發行沒有任何的約束,整個人類經濟結構、資本結構、產業結構、財富結構都發生了變革。人類已經從商業資本主義、工業資本主義過渡到了全球金融資本主義,其主要方面包括人類財富理念的深刻改變,虛擬財富和虛擬資本成為支配性的財富和資本理念;國際貨幣體系崩潰,完全信用貨幣(無錨貨幣)和浮動匯率時代來臨;以信息科技和互聯網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重塑了全球產業鏈和產業分工體系。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全球資本和財富版圖已經和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天使投資、風險投資(VC)、私募股權投資(PE)、產業引導基金、共同基金、對沖基金、主權財富基金等,共同構成了全球資本和財富版圖的完整譜線,它們主導著全球資本市場和產業分工體系,決定著科技和產業的發展方向,主宰著公司的興衰成敗乃至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

人類經濟體系的逐漸演變,尤其是人類貨幣、金融和信用體系的逐漸演變,已經演變出一個“三位一體”兩極分化的經濟體系。第一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兩極分化,第二是信用資源分配兩極分化,第三是真實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

三、“三位一體”兩極分化的世界經濟體系

在“三位一體”兩極分化的世界經濟體系中,三個兩極分化互為條件,相互強化,形成一個虛擬經濟暴漲、信用資源集中、收入差距擴大、貧富分化加劇的惡性循環,解釋了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和社會現象。“三個兩極分化假說”具有如下重要含義:

第一,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導致信用兩極分化,信用分化導致虛擬經濟增長,虛擬經濟增長反過來推動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收入差距擴大和貧富兩極分化讓財富越來越多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而金融行業天生就具有“嫌貧愛富”“錦上添花”的特性,金融和信用資源相應地就越來越多地集中到少數富人手中;富人將掌控的信用和金融資源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虛擬經濟,包括股市投機、地產投機、期貨投機、外匯買賣、兼并收購、對沖基金等,必然推動虛擬經濟快速增長,虛擬經濟快速增長的收益也絕大部分落入富人的腰包。

第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是經濟體系各個分系統相互循環和相互強化的邏輯起點,也是三個兩極分化的邏輯起點。貨幣信用資源分配的兩極分化,則是加劇真實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極分化的導火線和催化劑。原因很簡單,經濟體系里的少數富裕階層和人士、大金融機構、大企業,必然獲得信用資源的絕大部分,他們決定了投機性需求和虛擬經濟的快速膨脹,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低收入階層和普通百姓則極難獲得金融和信用資源,但他們卻是決定實體經濟需求的絕對主體。

第三,虛擬資本或金融資本的積累規律,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規律不同。如果人類的經濟增長完全來自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會呈現逐步下降的態勢,這就是經典的庫茲涅茨曲線所揭示的道理,也為19世紀20年代至80年代世界各國的經驗所證明。虛擬資本或金融資本積累本身,并不創造真實財富,而是協助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創造真實財富,虛擬資本則參與財富的分享或分配。在某種程度上,金融資本或虛擬資本是從物質資本或人力資本那里“剝削或剝奪”真實財富。這實際上是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時代里,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加劇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新的剝削形態。

第四,金融資本主義產生之前,特別是貨幣發行受到外部自然力量制約的時代(有錨貨幣時代),金融資本或虛擬資本的積累往往是一種例外或短期現象,金融資本、虛擬資本、流動性金融資產的增長與物質資本的增長大體協調一致,金融資本或虛擬資本對實體經濟或物質資本的“剝削”還不顯著。金融資本主義產生之后,尤其是無錨信用貨幣時代來臨之后,虛擬資本、金融資本可以完全脫離物質資本的積累,自我膨脹、自我循環、自我衍生、快速增長,虛擬資本或金融資本參與“分配”或“剝削”真實財富的比例和速度相應快速增長。這一現象其實就解釋了為什么20世紀80年代之后各國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急劇惡化,也解釋了為什么在金融投機最瘋狂的時期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惡化的速度最快。

第五,虛擬資本或金融資本并非被動參與真實財富的分配或分享,而是通過各種方式主動參與真實財富的創造。尤其重要的是,虛擬資本、金融資本或金融資產的分配和價格,往往決定了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價格和分配。現代金融資本主義時代,貨幣和金融的作用與日俱增,貨幣市場和金融市場所決定的利率水平,對實體經濟投資具有決定性。因此,虛擬資本或金融資本脫離實體經濟、脫離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自我循環和快速積累,所形成的利率水平和金融資產價格也就能夠完全脫離實體經濟的供求關系,從而嚴重扭曲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

四、人類經濟需要嶄新思維方式和政策哲學

新的經濟思維方式和政策哲學的核心問題是解決上述“三位一體”的兩極分化問題。其要點包括:

第一,改革重塑國際貨幣體系。包括對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實施重大改革,并根據某些重要原則,對全球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協調和調整。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至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從來就不愿意進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國際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幾乎沒有任何進展,各國國內的結構性改革由于政治風險太高而無法真正實現。沒有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和重塑,沒有主要大國宏觀經濟政策之間的有效協調,就不可能實現全球經濟的再平衡。一個真正全球化的經濟體系確實需要一個全球治理結構。

第二,充分開放勞動力市場和投資市場。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應該更加充分地開放本國勞力市場和投資市場,創造更加公平和完善的移民政策和投資政策環境,妥善保障外來投資者和移民的合法權益,鼓勵外來移民和外國企業家到本國投資興業,以激活本國投資和消費,同時刺激本國勞動力市場的改革。全球化不能只是貿易和金融的全球化,必須是全方位的全球化,包括移民、勞動力和投資的全球化。歐洲及其他一些發達國家面臨的根本性難題是人口老化和消費弱化,若不能實施富有遠見的重大改革,全身心擁抱移民、勞動力和投資的全球化,反而固守僵化的保護主義政策和民族主義政策,這些國家的經濟將陷入長期甚至永久的衰退或低速增長。

第三,從全球化發展角度給貧窮國家更多的援助。發達國家應該拿出更多資金,援助和支持世界上極端貧窮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在一個流動性金融資產高達數百萬億美元的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時代,極少數人每天的收入高達數萬美元乃至數十萬美元,極少數人每時每刻都有能力窮奢極侈和肆意揮霍,而與此同時,地球上卻還有至少10億人每時每刻面臨著饑餓和傳染病的威脅,這是人類共同的恥辱。許多極端貧窮的國家,正是今天那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曾經肆意掠奪和凌辱的殖民地。無論從人道角度來看,還是從全球發展角度來看,發達國家都應該大幅增加對極端貧窮國家的援助和支持。

第四,重新認識自然和人類的關系,用嶄新的理念重塑經濟學概念。人類需要重新認識自然,重新認識自然和人類的關系,重新認識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的本質。經濟學應該從自然科學、哲學和宗教里面充分汲取營養,尤其需要引入物理學的“熵增”理念、物質不滅定律和能質轉換原理以改造成本、收益、財富、資本等經濟學的所有理念、概念和方法論,引入“經濟生態鏈”理念來改造我們對產業分工體系和價格機制的認識。

五、結論

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正以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之力,猛烈沖擊著封閉經濟模型和舊的思維方式。如果不站到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全球商品服務市場、全球貨幣金融市場體系的新視角和新高度,我們就完全無法理解當今人類經濟體系所面臨的根本性難題,更無法找到改革全球經濟治理、實現全球經濟持久復蘇的正確方略。

【延伸閱讀】

為了更全面地展示向松祚教授的研究成果,我們挑選并綜述了以下四篇向松祚教授近期的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一、利率市場化:理論、實踐和政策(1)

利率是經濟體系最重要的價格。利率市場化或市場化利率,長久以來都是經濟學和金融學的重要話題。根據費雪利率理論,可以推導出有關利率市場化或市場化利率的幾個重要結論:

第一,從真實經濟角度來看,利率市場化或市場化利率與貨幣及貨幣政策沒有關系,甚至與金融市場亦沒有關系。只要真實經濟體系充分自由競爭,代際最優行為決策所決定的利率就是市場化的最優利率。因此,真實經濟的充分自由市場競爭,才是利率市場化的核心條件。更深一層地講,假若真實經濟體系存在壟斷、寡占、準入限制等各種限制競爭的行為和政策,放松貨幣市場利率管制的效果也許更糟。這一點對于我們理解今天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效果尤其重要。

第二,如果真實經濟體系沒有交易費用,所有工資和價格皆靈活變動或自由調節,那么經濟體系就會形成唯一一個最優均衡市場利率。這個基本視角讓我們恍然大悟,要理解現實生活里千差萬別的利率水平,尤其是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利率水平之差異,我們就需要探討究竟是哪些力量阻礙了資源在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之間自由轉移,尤其是資源配置背后的各種制度和合約安排。

第三,經濟體系一旦引入貨幣,假如貨幣完全沒有人為操控,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皆是經濟體系內生變量,沒有貨幣當局和中央銀行人為改變貨幣供應量,那么經濟體系的利率形成機制和利率水平則完全取決于真實經濟體系的資源總量和資源配置機制即價格調節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說,貨幣中性假設可以完全成立。

第四,一旦引入中央銀行和貨幣當局,情況就變得非常復雜。中央銀行可以改變貨幣供應量、基準利率(短期利率)、匯率等,這些變量的改變反過來會改變長期利率水平和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各種資產價格、個人資產組合決策、消費和投資決策等。那么,在這樣的環境下所形成的各種利率水平算不算是一個市場化的利率水平呢?算不算是利率的市場化呢?嚴格說應該不算。然而當今之世,中央銀行位高權重,能量非凡,對利率上下其手無日無之。如何定義中央銀行制度下的利率市場化或市場化利率,還是一個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重要課題。

第五,與此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央銀行若要調節和操控短期利率(基準利率),他們依照什么標準來決定基準利率水平呢?當今世界有許多利率準則,譬如美國學界著名的利率準則有泰勒準則和伍德福德準則,盡管中央銀行家們其實并不用,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準則。嚴格地說,只要有中央銀行強有力的“看得見的手”來操控基準利率,就不能說是真正的利率市場化。

二、負利率暴露貨幣萬能主義短板(2)

當前,全球貨幣金融市場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即很多發達國家都啟動或考慮啟動負利率政策。除日本外,歐洲央行2014年6月已將隔夜存款利率從零降至-0.1%,并進一步下調至-0.3%。瑞士、丹麥、瑞典的名義利率也在零以下。美聯儲主席耶倫最近暗示,如果美國經濟復蘇低于預期或出現逆轉,不排除實行負利率政策的可能性。

低利率和負利率的流行充分說明,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偏好已經極度保守,投資者已極度厭惡和擔憂風險,全球貨幣金融和整體經濟的不確定性急劇上升,國際經濟體系已整體陷入流動性“陷阱”。

盡管這么多國家的利率都降低到歷史最低水平或為負利率,但通貨收縮(通貨緊縮的前期)、投資萎靡、消費疲軟、出口下降、增長弱化,仍然成為全球經濟的現狀。負利率政策預示著全球經濟可能已經陷入長期衰退或低增長。目前最樂觀的估計,2016年全球真實GDP增速將低于3.5%,全球貿易增速將低于3%。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將繼續普遍放緩,發達經濟體復蘇緩慢。負利率政策的普遍實施,說明一些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對于刺激實體經濟增長可能基本失效,也說明“貨幣萬能主義”的政策思維已經破產。唯有回到真正的經濟基本面,矢志推進結構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全球經濟才有望真正走出衰退,實現強勁復蘇。

三、新興市場國家主動或被動融入全球金融市場(3)

20世紀70年代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逐漸開放資本賬戶,包括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賬戶也開始邁向自由化,盡管它們當時還不知道資本賬戶自由化蘊含著多么巨大的風險。日益寬松的國際流動性造成國際債券市場的利率(或成本)低于許多國家,也刺激了許多國家逐漸開放資本賬戶、走向國際金融市場為本國經濟發展融資。拉美國家是先行者,國際大銀行將大筆便宜資金輸入拉美各國,總額接近1000億美元。許多借貸和債券是浮動利率債券。眾所周知,1980年沃爾克出任美聯儲主席、大幅提高利率之后,拉美國家立刻陷入大規模債務危機。

不斷創新的科技手段,是刺激各國金融市場國際化和日益開放的核心力量。或許是歷史的巧合,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和浮動匯率時代來臨,恰好適逢信息科技革命大潮興起。個人電腦技術尤其是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金融交易的模式,開啟了人類金融歷史的光速革命、高頻交易模式和金融中心之間24小時的無縫對接。科技革命推動金融革命,是人類金融歷史的一個基本規律。

如此快捷和準確的金融技術科技手段,讓數學金融模型大放異彩。復雜的理論模型終于可以異常迅速地得到驗證。金融市場成為金融理論的最佳實驗室。20世紀下半葉,數學金融理論連續取得重大革命性突破,先是馬克維茨的最優資產組合理論,以嚴謹數學邏輯深入闡釋“不要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的投資基本原理,推演出著名的“雙基金投資分離定理”,啟發無數投資者去嘗試尋找最優投資組合。緊接著是威廉·夏普等人的“資本資產價格理論”石破天驚,進一步從數學邏輯上證明最優資產組合的本質。隨后是布萊克、斯科爾斯和莫頓等人發現期權定價公式(業界俗稱“金錢公式”),為數之不盡的衍生金融產品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迅速開發出數十萬億美元的全球衍生金融交易。

四、全球金融危機頻繁爆發的六大機制(4)

總體來看,國際貨幣體系崩潰導致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快速擴張的機制(同時也就是全球金融危機頻繁爆發的內在機制)有六個。第一,浮動匯率體系來臨及外匯市場高速擴張(包括外匯市場衍生金融工具)。第二,全球流動性急速擴張導致全球低利率和浮動利率,與利率相關的各種衍生金融產品快速興起。第三,低利率和浮動匯率的衍生金融工具相互融合,所謂結構性金融產品和結構性套利金融產品的興起和快速擴張。第四,全球貨幣體系崩潰刺激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的興起,撒切爾和里根經濟學革命也是重要推動力量,即所謂“華盛頓共識”的興起。金融自由化浪潮極大地改變了整個金融版圖。商業銀行的脫媒化趨勢導致各種新型金融工具和產品的勃然興起。金融資本跨國流通,各國不斷開放金融市場。第五,信息科技手段的勃興促進了金融大眾化,普羅大眾開始日益參與金融市場。第六,信息科技手段極大地推動了金融專業化分工的深化。

那么國際貨幣體系為什么會崩潰呢?基本原因有四。第一,內生的流動性需求增長假說。所謂特里芬悖論的本質就是內生流動性需求增長假說。貨幣必然會從物質貨幣過渡到信用貨幣,并最終過渡到無紙化的電子信用貨幣,從非彈性的物質貨幣過渡到具有高度甚至無限彈性的信用貨幣。第二,各國經濟增長失衡假說,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調節機制之所以無法正常運作,是因為各國經濟增長不可能完全均衡,失衡或不平衡才是常態。第三,財富形態的內生變化,刺激各國投資者(個人和企業)天然具有跨國配置資產的內在需求,最終必然迫使各國開放金融市場,即風險分散的內在機制必然是超越國界的。此內在機制包括儲蓄資產的日益貨幣化和金融化(債券化和貨幣化)。第四,科技進步大幅度降低了金融工具創造和交易的成本。

附:向松祚教授近期主要研究成果

1.向松祚:《新資本論》,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2.向松祚:《反思經濟學的道德基礎》,載《金融博覽》2017年第2期。

3.向松祚:《從三大經典貨幣理論看量化寬松政策》,載《金融博覽》2016年第4期。

4.向松祚:《金融內在不穩定性和金融危機本質》,載《清華金融評論》2016年第2期。

5.向松祚:《強調供給側改革的深意》,載《理論學習》2016年第2期。

6.向松祚:《德國模式的啟示》,載《企業研究》2016年第10期。

7.向松祚:《人類經濟將陷入長期蕭條和衰退嗎》,載《中國證券報》2016年7月9日。

8.向松祚:《“三個兩極分化”是世界經濟動蕩根源》,載《人民日報》2015年10月25日。

9.向松祚:《貨幣新思維》,載《中國金融》2013年第8期。

10.向松祚:《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根源、機制和效果》,載《中國金融》2012年第20期。

11.向松祚:《中國金融業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載《21世紀經濟報道》2012年6月8日。


(1) 原文《利率市場化:理論、實踐和政策》,載國際貨幣網http://www.imi.org.cn/viewpoint/17178。

(2) 原文《負利率暴露貨幣萬能主義短板》,載國際貨幣網http://www.imi.org.cn/view point/17219。

(3) 原文《新興市場國家主動或被動融入全球金融市場》,載《新資本論》(卷二)第一章,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4) 原文《全球金融危機頻繁爆發的六大機制》,載《新資本論》(卷二)第一章,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邯郸市| 定兴县| 河源市| 乃东县| 广南县| 纳雍县| 盈江县| 蓝山县| 永春县| 江孜县| 荆门市| 定州市| 林周县| 平遥县| 开阳县| 屯留县| 姚安县| 永兴县| 双桥区| 东乌珠穆沁旗| 根河市| 民乐县| 邵武市| 惠水县| 湖南省| 惠水县| 马尔康县| 山东省| 巍山| 新密市| 德江县| 重庆市| 库车县| 天镇县| 陈巴尔虎旗| 永城市| 高要市| 拉萨市| 邛崃市| 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