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開發性金融“走出去”戰略研究
- 倪經緯
- 4614字
- 2019-11-29 21:47:29
第一節 文獻綜述
在金融“走出去”領域,現有文獻主要是關于銀行國際化理論的系統梳理,并沒有專門以金融“走出去”為主題的理論研究,可供直接參考的文獻相對較少。因此,本書主要對國際和國內銀行國際化理論做一簡要說明。
一、總體概述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針對發達國家對外投資實踐的不斷總結,形成了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解釋理論,如“比較優勢論”“內部化理論”“國際生產折中理論”“引導效應理論”和“格魯柏爾的三分類理論”。20世紀90年代后,伴隨銀行國際化的新趨勢,又出現銀行體系重整論、放松管制論、效率差異論等。中國學者在這方面也有一定貢獻,汪建和吳英蘊(2000)提出規避風險論,認為銀行國際化是為了規避國別風險,通過托賓和馬科維茨建立的國際資本流動理論證明以國際化資產組合降低風險系數;吳士君(2002)提出政策尋租論,指出中國存在金融抑制,在市場準入和價格管制情況下使得銀行業擁有超額“政策租金”,吸引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這些理論為開發性金融“走出去”提供了基礎的理論思考,包括利用比較優勢、發揮內部化效應、加強特定產權效果、分散單一市場風險、組合管理需求及稅收政策影響等,但并不能從根本上對中國開發性金融“走出去”進行深入的理論解釋。
二、邏輯認識
(一)開發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主要區別
開發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主要定義已經在上一章節中做了說明,下文主要從首要目標、運作方式和風控機制等方面說明兩者之間的區別。
首先,首要目標不同。開發性金融的首要目標并不是盈利最大化,而是社會總體價值最大化,以保本微利為基本底線,著眼于開發性金融的戰略目標能否實現,如扶貧、發展支柱產業、支持民營經濟、促進國家戰略實施、提升國際化合作水平等,在“走出去”方面則以服務外交戰略、促進國際經貿合作、加強市場培育開拓等為主要的發展目標。商業性金融的首要目標是追求盈利最大化,從商業原則出發,立足于獲得充分競爭之后的市場領先地位,不以社會公共價值利益目標為評價考核基準,在“走出去”方面則以獲取市場份額、分散商業風險、開拓國際網絡、提升股東價值等為主要的發展目標。
其次,運作方式不同。開發性金融的運作方式主要采取“政府熱點、雪中送炭、規劃先行、信用建設、融資推動、市場共建”的模式,圍繞政府戰略目標,增強市場機制建設能力,提升金融綜合服務支撐能力等,對融資問題加以系統化解決,在“走出去”方面則以規劃先行和重大項目為切入點,搭建市場化合作機制,提供中長期融資信用安排。商業性金融的運作方式主要采取“市場驅動、政府支持、利潤為先、擔保可控”的模式,圍繞市場熱點項目,加強定價與風控機制安排,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配套,但并不會主動推動建設市場的工作,在“走出去”方面則以“跟隨”戰略為主服務客戶,逐步在全球開拓國際合作網絡,以發達國家或地區作為切入點,并不會優先“投棋布子”于一些商業條件尚不成熟的地區,以提供中短期融資信用安排為主。
最后,風控機制不同。開發性金融的風控機制主要采取以市場建設為主的驅動機制,對風險因素進行綜合判斷,不僅限于商業風險評估,還包括全局性的市場發展與機制建設等,在“走出去”方面則尤其強調大風險觀的歷史唯物辯證思維,認為不發展才是最大的風險,更主要從經濟貿易大循環角度考慮風險防范,將市場潛力內嵌于發展項目之中,以此解決根本性的不確定性風險。商業性金融的風控機制主要采取以抵質押品及現金流可測性為主的驅動機制,對風險因素進行單獨判斷,主要從項目本身的市場風險角度考慮,在“走出去”方面則主要排除一些存在一定國家政治風險的地區,優先考慮項目的商業價值及抵質押可靠性,并不會從大風險觀角度評估整體風險水平。
(二)傳統開發性金融“走出去”的主要特征
首先,以國際化作為“走出去”的初始狀態。無論是世界銀行這一類全球性開發性金融機構,還是亞洲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區域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基于其發起國的多邊合作背景并服務于特定的任務目標,設立之初就以國際化作為“走出去”的主要方式。相比于這些傳統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國家往往也會設立專注于“走出去”方面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如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等。
其次,始終服務于本國及跨國綜合平衡戰略。在一國或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的“走出去”服務過程中,國家對其力爭實現本國的經濟國際化戰略及促進跨國合作的綜合經貿平衡目標賦予了特定的歷史意義,這種使命感以政策性法律框架為立身基礎,在商業運作原則下開展多元化合作,始終不會偏離政策性目標,強調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缺乏商業金融吸引力的領域,開發性金融機構的資金撬動作用尤為必要和明顯。
最后,堅持對政府與市場間作用的深入理解。以世界銀行為代表的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在推進國際合作過程中,比較注重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治理機制的改進,主張政府與市場之間應建立合理的資源配置關系,其中不可避免地會包含一定的意識形態思維,需要在中國開發性金融機構“走出去”過程中加以深入思考。實際上,從操作上看,政府與市場之間關系在“走出去”領域往往面臨更為復雜的環境,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法律文化差異及政策體制約束,對開發性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綜合協同能力方面需要深入理解并加強。
(三)一國開發性金融“走出去”的理論動因
首先,開放型經濟水平決定了國際化的內生需求。小國經濟體的開放模型已經證明,只有不斷提升經濟開放度水平,才能獲得全球貿易規則體系下的最大化價值。相比于傳統的小國經濟體開放模型,中國雖然是一個經濟大國,但并非一個經濟強國,因此,在國際經貿關系上仍然可參考一個小國經濟體的開放水平。而從國家戰略目標出發,一個在國際經貿關系上處于小國地位的國家有內生動力促使本國開發性金融機構“走出去”,以實現更高水平上的開放經濟總量和質量,從而提升國際化發展的綜合競爭能力。
其次,國際化合作領域依然存在較多的市場瓶頸。確立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合作關系是破解市場瓶頸的主要途徑,只有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發揮合適的引導作用,才能促進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從這一層面來說,國際合作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局限性與瓶頸依然很多,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政府力量介入較多,使得市場資源難以得到有效配置。為此,從一國角度出發,有動力通過自身開發性金融機構在國際上與相應國家共同實現政府與市場之間新型合作關系的構建,提升市場資源的參與意愿。
最后,從合作博弈的角度考慮,需要有一個新平臺。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格局日益分化的形勢下,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對全球貿易規則與國際合作提出了不同訴求,國際經貿合作秩序與規則都要面臨深刻變化,矛盾與沖突更為復雜化,急需一座以政策性目標與國家信用力量支撐的金融合作橋梁,與相關國際合作伙伴一起搭建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合作關系。因此,從合作博弈角度考慮,一國開發性金融機構在“走出去”過程中可以且也有義務作為國際合作的新平臺發揮作用,將總體合作剩余在市場運作原則下盡可能最大化。
三、國外研究
在銀行境外市場進入理論方面,現有文獻主要集中于探討向發達國家擴張和向發展中國家擴張的區別。
瓦西德和馬瑟認為,向發達國家擴張通常有負的市場收益,相反在新興市場國家建立機構可以獲得很高的收益(Waheed and Mathur,1995)。在進行國際化擴張時,在單一產業進行國際多元化的收益,要遠高于投資多個產業(Meric,Gulser,1989;Grinold et al.,1989)。
高斯和戈德伯格指出,在美國的外資銀行績效與其母國金融體系的規模、母國對外投資規模以及母國對美國貿易規模存在正向關系,但與母國與美國之間的地理距離負相關(Grosse and Goldberg,1991)。
布雷利和坎普雷斯對世界上1000家銀行的近2000家分行的設點決定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銀行分行選址與東道國和母國的GDP、母國的貿易和FDI量存在正相關(Brealey and Kaplanis,1996)。
關于國際化經營效率與動機,多數研究認為,銀行的規模是銀行境外市場進入決策的重要決定因素(Grosse and Goldberg,1991;Ursacki and Vetinsky,1992;Williams,1996,1998;Berger et al.,1999;Di Antonio,Mariotti and Piscitello,2002),且東道國的規模或東道國金融系統的規模也與此有關(Di Antonio,Mariotti and Piscitello,2002)。相比東道國而言,跨國經營的銀行一般規模較大,其總部往往設在相比東道國市場更為發達、更有效率的國家,若一個國家銀行部門規模都比較大,利潤比較高,則在該國經營的銀行都能向外輸出高級技術,并很可能向外擴張業務以獲取更多的市場機會,減少國內市場競爭壓力。
上述研究也指出,東道國市場的利潤機會是決定外資銀行股權模式的關鍵因素,即決定了外資銀行參與國內銀行市場的方式,如完全收購、收購某特定業務或資產、合資或結成戰略聯盟。但對于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的銀行到底是去其他銀行系統缺乏效率的國家,還是其他銀行系統更為高效的國家這一問題,則沒有定論,如OECD國家的跨國銀行喜歡向銀行系統缺乏效率的國家擴張,而米勒和帕克卻發現一些銀行更愿去發達國家以改善自身的生產和分銷渠道,而不是輸出自身的渠道(Miller and Parkhe,1998)。
此外,馬西森和羅爾多斯考察了15個新興市場國家外資銀行進入決定因素,發現外資銀行進入不僅受到其自身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影響,更受到東道國當局政治經濟戰略目標的影響,如經濟改革和政治自由化進程等(Mathieson and Roldos,2001)。
總體而言,筆者認為,上述研究對中國開發性金融“走出去”的理論研究是很有啟發的,主要體現在新興市場國家的高收益高風險特征、地理距離對金融規模的影響、東道國經濟政治戰略對金融的影響等方面;當然也有不足,主要是缺少對發展中國家金融“走出去”的理論分析。
四、國內研究
中國學者對銀行國際化的系統研究側重于分析外資銀行進入東道國的效應及影響。
莊乾志(2001)在其專著《銀行發展:市場化與國際化》中重點研究了銀行國際化的歷史、成因、環境、組織和國際化戰略。
王金龍(2003)在其專著《金融國際化效應研究》中從宏觀角度分析了金融國際化動因,分析其對全球經濟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指出如何識別和化解各種風險因素以優化中國的金融國際化戰略。
朱正罡(2004)在其專著《國有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戰略》中通過案例比較提出了“雙向對接”的國際化經營模式,即應遵循逐步推進的地域拓展策略、境內外機構聯動策略和本外幣業務一體化的策略,并指出風險管理是成敗關鍵。
毛澤盛(2005)在其專著《跨國銀行的進入、績效及其管制》中側重分析跨國銀行進入發展中國家的效應,尤其是管制對市場進入的作用。
李杰、滿新程(2009)在其專著《商業銀行“走出去”研究》中重點探討了銀行“走出去”的二元動機。刺激—反應式動機是銀行面對環境變化為保持競爭地位而做出境外擴張決策的動機,資源—內驅式動機是銀行在自身實力增強基礎上面對良好外部環境而主動進行境外市場開拓的動機。通過構建基于網絡外部性的追隨客戶兩階段博弈模型,支持不同動機會導致不同的境外市場選擇導向,進而形成銀行國際化第三次浪潮的三大區位導向,即歐洲、拉美和亞洲,其中發達國家是母國,新興市場國家是東道國,跨國并購是主要方式。作者還對銀行“走出去”的進入模式、進入路徑、跨國并購機制等進行系統分析,初步建立了一個針對銀行“走出去”的統一研究范式。
總體而言,國內對商業銀行“走出去”的理論分析還是有一定基礎的,尤其是在金融國際化動因、風險防控管理、追隨客戶戰略、跨國并購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積累,對中國開發性金融“走出去”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對于金融地理、戰略博弈、協同激勵方面的分析尚未有系統闡述,而這正是中國開發性金融實踐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