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驅動區域轉型升級的邏輯與江蘇實踐研究
- 陳曉雪
- 2631字
- 2019-11-29 21:48:46
序 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
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是,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這就意味著過去那條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的老路已經走不通,必須殺出重圍,重新開辟一條繼續推動我國發展,加快從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并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的新路子。對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其指明了方向,這就是“我們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陳曉雪、謝忠秋、潘冬所著的《創新驅動區域轉型升級的邏輯與江蘇實踐研究》近日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在這本書里,他們以問題為導向,基于創新驅動區域轉型升級的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和未來邏輯進行了較為嚴密的論證,又對國內外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經典理論和模式進行了系統分析,提出了中國經濟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三個層次”訴求的機理和路徑。
在省級層面上,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江蘇無疑是走在全國前列的省份之一。為此,在這本書里,作者按照現狀—水平測度—問題分析—政策建議的思路,較為詳細地剖析了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創新引領、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創新發展和民營經濟生態化轉型升級發展的創新崛起等生動的實踐案例。其中值得提出的亮點有:一是以新蘇南模式為代表的創新發展的嬗變,即產權結構的創新、社會結構的創新、產業技術的創新、產業發展的創新以及發展格局的創新。這些也促進了江蘇經濟社會各項工作能夠走在全國前列。二是蘇南的各地高新區以創新培育新興產業,形成了新的增長點。比如:南京國家高新區是以新一代通信、軟件、智能電網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蘇州國家高新區是以醫療器械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無錫國家高新區是以物聯網、節能環保產業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常州國家高新區是以太陽能光伏和高端裝備制造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蘇州工業園區是以納米材料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武進國家高新區是以智能裝備、半導體照明為重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鎮江國家高新區是以船舶及海工關鍵配套、高性能新材料等為主的新興產業。這些新興產業不僅構成了創新一體化的布局和產業特色的發展體系,而且促進了城市間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分工協作,為發揮各自優勢,集成聯動、錯位發展,為大力提升區域協同發展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奠定了新優勢。應該說,這些研究對于進一步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大決策有著積極的意義。
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不僅要有想法,更要有辦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既要創新發展思路,也要創新發展手段。要打破舊的思維定式和條條框框,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要不斷提高創新能力,用創新培育新興產業,用創新發掘增長動力,用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那么,在具體的實踐中,又該如何達成這一目標呢?《創新驅動區域轉型升級的邏輯與江蘇實踐研究》一書認為,必須要精心耕耘好“三塊地”,即創新基地——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創新重地——創新服務平臺、創新高地——技術創新生態化,這既是江蘇的優勢,也是江蘇創新發展獨有的殺手锏。為此,提出了相關的路徑安排,并提出在構建創新基地——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方面,要把握“五個堅持”,即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堅持以集聚和用好各類人才為首要、堅持以合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為基礎、堅持聚焦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完善“三個機制”,即完善政府創新管理機制、完善企業主體創新投入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促進“三個發展”,即促進科技中介服務集群化發展、促進各類研發創新機構大力發展、促進更多眾創空間大力發展;推動“兩個結合”,即推動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推動國內國外創新要素緊密結合;實行“一個嚴格保護”,即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構造創新重地——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方面,就是要做到“六加大(加快)”,即:加大政策扶持,為平臺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平臺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加強內外交流,促進產學研結合;加大開放力度,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加大技術引進與研發力度,提高自主創新水平;加強平臺內部控制,提升組織管理水平。在構筑創新高地——技術創新生態化方面,就是要完善一項政策,即政府財政激勵政策;提高創新能力,即提升企業生態化自主創新能力;發揮一個作用,即發揮中間機構的促進作用;健全一個體系,即健全技術創新生態化政策體系;深化一項服務,即深化技術創新生態化金融服務等。顯然,精心耕耘好“三塊地”的思路和路徑安排對于各地的創新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啟示作用。
最后,本書還從全要素生產率的視角比較分析了蘇、浙、粵三省在創新發展方面的差異。從中可以看出,雖說蘇、浙、粵三省在創新發展方面是互有差異、各有不足,但它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全國經濟最為發達的三個地區,其中的道理是值得人們深思的,而這不正是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的指示要求的結果嗎?從這一意義上說,能夠不斷引發我國各地區、各部門的領導同志,尤其是落后地區的領導者們對于習近平總書記所論述的“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的更深層次的積極思考,從而激發出這些領導者們創新發展的熱情,煥發出創新發展的思路,找到創新發展的手段,進而努力對標蘇、浙、粵這三個地區,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之所在。
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這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破解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為此,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南,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不斷增強創新自信和創新能力,以不斷加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不斷加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

2017年10月
注:本序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世界生產率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