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小傳 日俄戰爭關鍵人物志

清帝國

葉赫那拉氏 清帝國第九任君主、年號咸豐的愛新覺羅·奕詝之嬪,后晉為妃、貴妃,載淳之生母。載淳繼位大清第十任君主,即同治帝之后,尊其為圣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史稱慈禧太后。歷同治朝與光緒朝,主持國政長達近半個世紀。1898年(戊戌年)因鎮壓“戊戌變法”而遭西方人反感,翌年聽信保守派親貴讒言,悍然利用義和團向各國宣戰,釀成“庚子國難”。國難之后,倚重李鴻章等開明漢臣,力推新政。日俄戰爭之前,竭力避免戰亂,展開“油畫外交”等斡旋活動。戰爭期間,頻繁召集御前會議,調遣朝臣深入戰地,堪謂“勤民聽政,宵衣旰食”。日俄戰爭爆發時(以下簡稱開戰時)69歲。戰后第四年薨逝,得年74歲。

愛新覺羅·載湉 咸豐帝奕詝之侄、那拉氏之甥,清帝國第十一任君主,不滿4歲時,因堂兄同治帝載淳駕崩而被慈安、慈禧兩宮太后指為新君,年號光緒,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18歲親政,甲午戰爭時主戰,敗于日本后立志變法,但被慈禧太后中止,并被剝奪權力。“庚子國難”后,慈禧太后昭告天下“母子同心”,始重新主政。開戰時33歲。戰后第四年被人毒死,得年38歲。人們普遍認為弒君主謀者為第二天薨逝的慈禧太后。

李鴻章 安徽合肥籍,時稱李合肥,又因系榮膺清帝國最高榮譽“文華殿大學士”,故官場尊稱李中堂、李相國,長期擔任有“疆吏領袖”之譽的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系大清外交事務的主要負責人,亦是“聯俄御日”國策的設計者。因“聯俄”令遼東半島回歸,但也使沙俄趁機插足滿洲,強租旅大,并修建東清鐵路,致東北問題復雜化,并最終導致日俄戰爭爆發。開戰前4年,李鴻章病故于對俄談判中,得年78歲。李鴻章晚年曾遍訪歐美大國,生前即被西方輿論稱為“19世紀世界三大偉人”之一,與德國名相俾斯麥和美國總統格蘭特齊名。

愛新覺羅·奕劻 皇室“世襲罔替”之“鐵帽子親王”慶親王,載湉的遠房叔父,大清外務部總理大臣,日俄戰爭前晉升軍機大臣,為朝中第一樞臣,主持對日俄交涉及善后。開戰時65歲。民國初期病逝于天津寓所,得年79歲。

許景澄 浙江嘉興籍,歷任駐俄、德、奧、荷四國公使、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兼工部左侍郎,再兼東清鐵路公司督辦,是東清鐵路的談判者和主持者,“庚子國難”期間因反對攻打外國使館而被慈禧太后下令冤殺,得年55歲。國難平息后,與同時被難的四位大臣平反昭雪。

楊儒 奉天鐵嶺籍,曾經任駐美歐多國公使,“庚子國難”時任駐俄、奧、荷三國公使,并以工部左侍郎銜出任清俄交涉全權大臣,談判期間違規抗命,極力維護國家利益,不幸因中風而殉職于圣彼得堡任所,得年62歲。

王之春 湖南清泉籍,前廣西巡撫,曾隨曾國藩平定太平軍起家,官至多省巡撫。早年曾在廣州接待過沙俄皇儲尼古拉,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故被派往圣彼得堡參加老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葬禮暨尼古拉二世登基儀式,其間促成“三國干涉還遼”。開戰時61歲,賦閑上海,遭革命黨暗殺而僥幸不死,從此退還故里整理史籍,戰后一年過世,得年64歲。

袁世凱 河南項城籍,人稱“袁項城”,早年任“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務大臣”,回國后奏請并獲準創建新軍,“庚子國難”時期任山東巡撫。李鴻章辭世前薦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后相繼兼清廷新設立的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練兵大臣、練兵處會辦、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會議商約大臣。日俄戰爭開戰時45歲,首倡“局外中立”,被清廷采納,開戰后,穩妥布防兵力于交戰區外,監視兩國軍隊,戰后參與中日會談。因權傾一時,故慈禧太后過世后遭攝政王載灃罷黜,1911年武昌首義后復出政壇,成為晚清末任內閣總理大臣,進入民國后當選首任正式大總統,1915年底至翌年3月悍然稱帝,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復共和,僅三個月后即病歿,得年57歲。

伊拉里·增祺 “庚子國難”時期任盛京將軍,俄軍入奉天城前棄職逃往新民廳,因所委之人擅自與俄軍首腦阿列克謝耶夫草簽《奉天交地暫且條約》而遭朝廷免職,待罪留任。日俄戰爭開戰時52歲,苦心維持大局,竭力減輕百姓苦難。戰后調任寧夏將軍,復改任正白旗蒙古都統等職。民國初期病逝,得年68歲。

壽山 本姓袁,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八世孫,日俄戰爭開戰前10年曾參加甲午戰爭之奉天保衛戰,并身負重傷,因功升知府,“庚子國難”時署黑龍江將軍,因抗命主動抵御俄軍入侵,遭朝廷罷免,俄軍兵臨城下之際,自殺殉職,得年40歲。

楊樞 奉天盛京籍外交官,回族,早年畢業于廣州同文館,曾先后隨左宗棠、張之洞辦洋務,日俄戰爭開戰前任駐日本國大臣,即公使,后加授外務部右參議,積極與日本政府斡旋,開戰時60歲,戰后回國任外務部左參議、駐比利時國大臣。民國初期病逝,得年73歲。

孫文 廣東香山籍,早年從醫,后為職業革命家,創建興中會,并成為晚清最著名的異見分子。流亡日本期間,取日本名“中山樵”,故被人誤稱為“孫中山”。日俄戰爭后期,在日本極端組織“黑龍會”撮合下,在東京與黃興聯手創建中國同盟會,時年39歲。戰后第六年,辛亥革命爆發,自美國返回中國,當選首任臨時大總統,下野后以同盟會為主體組建國民黨,晚年致力于反對北京政府,于1925年在北京病逝,得年59歲。

黃興 湖南善化籍,留日學生,華興會領袖,追隨者眾多,開戰時30歲,于戰爭后期與孫文共同組建中國同盟會,提議孫氏擔任總理。因與孫文齊名,時稱“孫黃”。后多次回國發動武裝反叛,武昌首義后回國擔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大元帥,進入民國后任陸軍總長等職,后因隨孫文倒袁而被通緝,1916年病逝于上海寓所,得年42歲。

秋瑾 浙江紹興籍,官員夫人,自費只身留學日本,開戰時29歲,在黃興寓所加入同盟會,并被指定為浙江主盟人。創辦《白話》月刊,鼓吹革命。回國后創辦《中國女報》,并主持浙江大通學堂,秘密組織暴動,被同黨徐錫麟案牽連入獄并被斬首,得年32歲。

周樹人 浙江紹興籍,公費留日學生,日俄戰爭開戰時23歲,從東京至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讀書,后自述因看過日軍在滿洲殺害中國人的幻燈片而退學。日俄戰爭結束后回國任浙江高等師范學院教員,民國后至北京,任教育部科長、僉事,以筆名“魯迅”稱于世,1936年秋在上海病逝,得年55歲。

日本帝國

睦仁 日本第一二二代君主,1867年即位,翌年改元“明治”,在以薩摩藩與長州藩為主的武士精英的輔佐下,發動戊辰戰爭結束了幕府時代,改江戶為東京,主持“脫亞入歐”的維新運動,頒行憲法,建立君主立憲國體,使國力陡增,人心凝聚。之后,接受強硬派樞臣奏請,兼并了清藩屬國琉球王國并發動甲午戰爭(即日清戰爭),使日本躋身強國之林。日俄戰爭開戰時52歲。戰后第七年因糖尿病逝世,得年60歲。

伊藤博文 日本史上杰出的政治家,長州藩籍,早年留學英國。日本帝國的憲法制訂者,首任內閣總理大臣、首任樞密院議長、首任貴族院院長,文治派領袖,明治天皇的最主要幕僚。四度組閣,在任上發動了甲午戰爭,與李鴻章簽訂了《馬關條約》。反對對俄開戰。日俄戰爭開戰時63歲。戰后出任首任“韓國統監”,卸任后被韓國志士擊斃于哈爾濱車站,得年68歲。

山縣有朋 日本近代陸軍奠基人與最高指揮者,強硬派政治家,帝國元帥、陸軍大將,長州藩籍,早年奉派赴英、法、德考察軍事,長期擔任陸軍大臣,并兩度出任內閣總理大臣,直接指揮了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日俄戰爭開戰時64歲,出任大本營參謀總長。晚年思想趨于溫和,1922年病逝,得年84歲。

大山巖 日軍統帥,帝國元帥、陸軍大將,薩摩藩籍,地位僅次于山縣有朋的日本近代最重要的軍事家,日軍主力山炮的發明者,日本國歌《君之代》歌詞的作者。早年曾奉派赴歐洲考察軍事,回國后長期擔任陸軍卿、大臣或參謀總長,主戰派核心,日俄戰爭開戰時62歲,出任滿洲軍總司令,在大清境內成功統率日軍取得了每一場會戰的勝利,獲譽西方世界。戰后第十一年病逝,得年74歲。

野津道貫 陸軍名將、帝國元帥、陸軍大將,薩摩藩籍,早年曾隨大山巖赴歐洲考察軍事。甲午戰爭中任師團長,后接替山縣有朋為第一軍司令官,為同級袍澤中最先晉為陸軍大將的人。日俄戰爭開戰時63歲,為滿洲軍第四軍司令長官,以擅長奇襲著稱。戰后第三年病逝,得年67歲。

東鄉平八郎 日本海軍統帥,帝國元帥、海軍大將,薩摩藩籍,早年留學英國,回國后參加甲午戰爭,曾擅自下令將大清所雇英籍運兵船“高升號”擊沉,致清軍近千人陣亡。日俄戰爭開戰時56歲,由基地司令出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后由海軍中將晉升海軍大將。因戰爭勝利而被日本人奉為“軍神”,戰后出任海軍軍令部長(即日本海軍首腦)。1934年以86歲高齡過世。

黑木為禎 陸軍名將、帝國元帥、陸軍大將,薩摩藩籍,素以勇猛突擊著稱。甲午戰爭中任師團長,入侵過山東半島。日俄戰爭開戰時60歲,為滿洲軍第一軍司令長官,是第一個進入大清戰場的日本軍頭。所部由韓國濟物浦(仁川)登陸,強渡鴨綠江后,經鳳凰城攻入遼陽,為滿洲軍右翼部隊統領。戰后任天皇樞密官,1923年在東京家中病逝,得年70歲。

奧保鞏 陸軍名將、帝國元帥、陸軍大將,福岡籍,雙耳幾乎失聰。甲午戰爭中任師團長,入侵過遼東半島。日俄戰爭開戰時57歲,為滿洲軍第二軍司令長官,自遼東半島南岸登陸,奪取大連灣后向遼陽、奉天方向挺進,是日軍左翼部隊統領。戰后曾任參謀總長,1930年病逝,得年83歲。

乃木希典 陸軍名將、帝國元帥、陸軍大將,以寫漢文邊塞詩著稱于軍界,長州藩籍,自幼一目失明,山縣有朋的老部將。早年奉派赴德國學習軍事,回國后歷任軍中要職,甲午戰爭中任旅團長,入侵過遼東,戰后曾任“臺灣總督”。戰前已經退休,日俄戰爭開戰時55歲,為滿洲軍第三軍(亦稱旅順攻圍軍)司令長官,兩個兒子均在戰場上陣亡。旅順要塞得手后,即挺進奉天方向參加決戰,所部繞過奉天打到吉林邊境。戰后任皇家學習院院長。明治天皇駕崩后,與夫人雙雙自刃殉死,得年63歲。

兒玉源太郎 陸軍名將、陸軍大將,長州藩籍,因身材矮小而被袍澤謔稱為“七寸兒玉”。早年與乃木希典同往德國學習軍事,甲午戰爭中任陸軍省次官兼大本營留守參謀長,戰后亦任“臺灣總督”、內務大臣、參謀次長。日俄戰爭開戰時52歲,出任滿洲軍總參謀長,有“明治時代第一智將”之稱。戰后出任“滿鐵”委員長、參謀總長,戰后一年即猝逝于東京,得年54歲。

福島安正 翻譯出身的陸軍名將,信州籍,長期擔任參謀本部參謀,曾任駐清武官,對大清國情有深刻的認知,卸任駐德武官時,以單騎橫穿西伯利亞荒原而贏得世界榮譽。日俄戰爭開戰時52歲,為少將銜大本營參謀,后轉任滿洲軍司令部高級參謀、參謀次長,晉升陸軍中將,有“情報戰之父”之謂。戰后留任“關東總督”,戰后第九年晉為陸軍大將,是日軍史上唯一未統過兵而晉為最高官銜的將領。1930年病逝,得年78歲。

小村壽太郎 杰出外交官,日向國籍,曾留學哈佛大學,與老羅斯福同窗。后受伊藤博文賞識入外務省,任駐清代理公使、駐美公使,參加《辛丑條約》談判,是力主對俄開戰的唯一文職高官。開戰前任外務大臣,主持與英結盟,開戰時49歲。戰后赴美媾和談判,與俄財政大臣維特簽訂《樸茨茅斯和約》。后來北京與奕劻、袁世凱等簽訂《東三省事宜條約》。1911年病逝,得年56歲。

廣瀨武夫 海軍少佐,大分籍,早年畢業于日本海軍兵學校,甲午戰爭中服役,戰后留學并任職俄國多年,與俄人多有結交并喜愛俄羅斯文學,翻譯過普希金詩集等,因“親俄”而遭長期冷遇。日俄戰爭開戰后請纓擔任聯合艦隊閉塞船指揮官,因親自尋找部下撤離而被流彈擊斃,得年36歲。被日本軍方樹為舍己愛兵的楷模,并被日本國民奉為戰爭中的第一尊“軍神”。

俄羅斯帝國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 沙皇,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六任君主,因與其父同名,故繼位后稱亞歷山大三世,在任時倚重維特等智囊治國,國力大增,并與清帝國合作興修西伯利亞大鐵路大清國段,即東清鐵路,曾派其子尼古拉安撫日本。日俄戰爭前十年去世,得年49歲。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 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之子,羅曼諾夫王朝第十七任君主,即末代沙皇,因與其祖父同名,故繼位后稱尼古拉二世。此君戰前優柔寡斷,在戰與和之間游移不定。日俄戰爭開戰后用人失當,癡迷于神學,聽命于皇后,剝奪了政府“三巨頭”的話語權,對主戰派大臣先聽信后疏遠,終致戰爭失利。戰后第十二年被迫退位,后與全家及仆人等被蘇維埃下令處決,得年50歲。

阿列克謝伊·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 大公爵,亞歷山大三世之兄、尼古拉二世之伯,侍從將軍、海軍大將,代沙皇主管海軍事務的皇室成員。屬日俄戰爭主戰派。

謝爾蓋·尤里耶維奇·維特 享有世界聲譽的俄國杰出的政治家、經濟學家、外交家,兩代沙皇的財政大臣,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倡建者與主持者,遠東自由港大連的創建者,一向主張與大清睦鄰相處,反戰派首領,末代沙俄政府“三巨頭”領袖,御前大臣、財政大臣,日俄戰爭開始前被剝奪話語權,后期任大臣委員會主席,《樸茨茅斯條約》的首席談判者與簽訂者。戰爭結束后辭職并退出政壇,移居法國巴黎、巴榮訥,1912年完成回憶錄的寫作,戰后第十年(1915)榮死法國,得年66歲。

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拉姆斯多夫 御前大臣、外交大臣,“三巨頭”之一,日俄戰爭前后的反戰樞臣之一。戰后第二年辭職,并移居國外,1907年3月病逝于意大利的圣雷莫,得年63歲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庫羅帕特金 步兵上將,戰前任俄帝國陸軍大臣,“三巨頭”之一,反戰樞臣之一,日俄戰爭開戰前辭職未果,開戰后赴任滿洲集團軍總司令,后接任對日作戰部隊陸海軍總司令,1905年3月降為第一集團軍司令。沙俄覆亡后先被新政權囚禁,獲釋后遣返回籍,以教授小提琴了卻殘生,得年77歲。

葉甫蓋尼·伊萬諾維奇·阿列克謝耶夫 侍從將軍、海軍上將,1903年8月就任“遠東總督”,主戰派先鋒。日俄戰爭期間,任對日作戰陸海軍總司令,1904年10月被撤職召回國內。1917年“二月革命”后在黑海港口城市雅爾塔(今屬烏克蘭)病逝,得年74歲。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別佐勃拉佐夫 出身低微的御前大臣、遠東特別委員會委員,主戰派軍師,把俄國引入戰爭的禍首。日俄戰爭后期,逃離俄國。1932年9月在法國尼斯病逝,得年75歲。

尼古拉·彼得洛維奇·利涅維奇 步兵上將,侍從將軍,因俄土之役戰傷而致跛足,烏蘇里軍改西伯利亞軍后任中將軍長,1900年以直隸遠征軍司令名義率軍侵入我東北,1904年任阿穆爾河沿岸軍區司令。日俄戰爭開戰后,先后任第一集團軍司令和對日作戰陸海軍總司令,戰爭后期被解除職務,戰后第三年(1908年)病逝,得年70歲。

阿納托利·米哈伊洛維奇·斯特塞爾 步兵中將,旅順——金州防區司令兼旅順要塞司令(前期),1900年春曾率部入侵我華北地區彈壓義和團運動,并攻打過天津。日俄戰爭開戰后,升任第三西伯利亞軍司令,并晉升侍從將軍,投降后宣誓退出戰爭被禮送回國,被俄軍事法庭判死刑,沙皇特赦減為10年徒刑。沙俄覆亡后流亡國外。

考斯塔契·斯米爾諾夫 步兵中將,侍從將軍,繼任旅順要塞司令,到任后遭斯特塞爾所忌,旅順失陷后拒絕向日本人作退出戰爭的宣誓,成為日本戰俘,《樸茨茅斯條約》簽訂后始被遣返回國。結局不詳。

斯捷潘·奧斯波維奇·馬卡洛夫 海軍中將,享有世界聲譽的俄國海軍名將、軍事理論家、探險科學家,戰前任圣彼得堡喀瑯施塔得港海軍司令,1904年3月接任太平洋艦隊司令,上任后第三十六天因所乘旗艦觸雷陣亡,得年55歲。

羅曼·伊西多羅維奇·康特拉琴科 步兵少將,東西伯利亞步兵第七師師長,受到官兵愛戴和后世史學家贊譽的沙俄將領,日俄戰爭開戰后升任旅順陸防司令,在旅順保衛戰的最后階段在要塞里陣亡,得年47歲。

齊諾維·彼得洛維奇·羅日杰斯特文斯基 侍從將軍,海軍中將,太平洋第二艦隊司令,對馬海戰中頭部負傷,昏迷中被日軍俘虜。《樸茨茅斯條約》簽訂以后,羅日杰斯特文斯基及與他一起被俘的俄軍將士們便獲釋回國。他不出意外地被送上了軍事法庭,但“仁慈的小父親”尼古拉二世下令赦免了他。抑郁中,他于1909年1月在圣彼得堡謝世,得年59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岭县| 凯里市| 高阳县| 景宁| 贡嘎县| 高密市| 泌阳县| 乌兰浩特市| 洛浦县| 米林县| 南阳市| 石门县| 岱山县| 海伦市| 昌都县| 陆良县| 桑植县| 龙门县| 丰台区| 台山市| 高碑店市| 津市市| 延川县| 黎川县| 信阳市| 蕲春县| 徐水县| 桃江县| 稷山县| 麟游县| 栾城县| 杭锦后旗| 景泰县| 舟山市| 扎赉特旗| 梁河县| 龙口市| 乌海市| 凤山市| 兴宁市| 托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