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講 人最容易淪為情緒動物

當代心理學家將情緒界定為一種軀體和精神上的復雜的變化模式,包括生理喚醒、感覺、認知過程以及行為反應,這些都是對個人知覺到的獨特處境的反應。

情緒也是一種動機

情緒是一種動機,是自發的生理過程,并且常常在我們察覺到它之前就已經出現。因此,情緒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我們能夠通過無意識的身體表現覺察到我們的情緒,比如大笑。

情緒理論

當人們的愿望和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會有積極、肯定的情緒;當人們面對失敗、攻擊的時候,會有消極、否定的情緒。因此,情緒是人們與環境之間變化的關系。

詹姆斯-蘭格理論

19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和丹麥生理學家蘭格(C. G. Lange)提出了內容相同的情緒理論,強調情緒產生的原因是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活動。他們的理論都認為情緒刺激會引起軀體反應,被稱為情緒的外周理論。

威廉·詹姆斯認為,情緒是對軀體變化的一種覺知。在情緒發生時,會引起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活動,接著會引起一系列的機體變化。當情緒作用于人們的感官時,會立刻引起身體變化;激起的神經沖動傳到中樞神經,情緒就產生了。蘭格認為,內臟活動是情緒產生的結果,如在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支配下,血管舒張會產生愉快情緒,血管收縮則產生恐懼情緒。

坎農-巴德理論

1927年,美國生理心理學家沃爾特·坎農(Walter B. Cannon)對詹姆斯-蘭格理論提出了質疑,并得到了菲利普·巴德(Philip Bard)的支持和發展,所以他們的理論被稱為坎農-巴德情緒理論。坎農認為,當外界刺激感覺器官時,感覺器官產生的神經沖動會傳到大腦,產生情緒;同時也會傳到交感神經,引起人們的生理變化。所以,情緒感受和生理變化是同時發生的,兩者都受到丘腦控制。

情緒的認知理論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M. B. Arnold)提出了情緒的評定—興奮學說,認為情緒的產生要在受到情境的刺激后經過評估的過程,對相同情境刺激的不同評估結果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Stanley Schachter)和辛格(J. E. Singer)提出,個體生理的高度喚醒和個體對生理變化的認知性喚醒是產生情緒的必要條件。情緒是認知過程、生理狀態和情境刺激三者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

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拉扎勒斯(Richard Stanley Lazarus)認為,情緒是人們與情境互動的結果。在情緒活動中,人們在對情境刺激做出反應的同時也在調節自己的反應。因此,情緒是在認知的指導下產生的,具體可以分為初評價、次評價和再評價三個層次。初評價是確認情境刺激與自己是否有利害關系,次評價是對個人反應的調控,再評價是對個人情緒和反應的有效性和適應性的評價。

情緒具有普遍性

神經文化理論認為,當某種特定的情緒被喚起時,相應被大腦控制的面部肌肉就會運動,從而做出相應的表情。

許多研究都證明,恐懼、厭惡、高興、驚奇、輕蔑、生氣和悲傷這七種表情可以被全世界的人識別并做出來。文化、種族、性別或教育差異都不會影響人們根據他人面部表情來推斷他人的情緒,但僅局限于這七種普遍情緒的表情,而不是所有的表情都具有普遍性。例如,有的文化鼓勵人們表達情緒,而有的文化則促使人們控制情緒。普遍來說,文化對表達積極情緒的限制較小,而對消極情緒的表達約束較多。

即使是正面情緒,也是需要調節的

情緒調節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情緒進行管理和調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需要通過一些特定的策略和方式,使情緒在生理、知覺、表情或行為等各方面發生改變。

正面情緒也需要調節

情緒調節的內容包括所有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通常,人們較多地關注負面情緒的調節,希望悲傷得到緩解、憤怒得到克制。其實,正面情緒也需要調節,如取得成功后不能過于高興,使大腦處于極度興奮狀態而影響健康。

情緒調節的目標是對個體情緒的喚醒水平進行調節。通常情況下,主要是調節高喚醒的強烈的情緒感受,偶爾對低強度的情緒進行調節。一般來說,高喚醒會對人們的認知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包括瓦解和破壞作用,如極度憤怒會使人失去理智。另一種說法認為,情緒調節是削弱或消除進行中的情緒,即激活一種新的情緒,用來掩蓋或偽裝此時的情緒。

情緒調節的過程

情緒調節的內容除了情緒本身,還包括對認知和行為的調節。據此,情緒調節的基本過程包括生理調節、情緒體驗調節、表情動作調節、認知調節和人際關系調節等。

生理調節

生理調節是以一定的生理過程為基礎的,在調節過程中會存在某些生理反應的變化。生理喚醒是情緒生理反應的典型,常用的生理指標有心率、血管舒張、瞳孔放大和神經內分泌的變化等。

德國心理學家格羅斯(K. Groos)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當快樂的情緒受到抑制時,會引起軀體活動、心率、皮膚電水平的明顯降低,呼吸不發生變化;當悲傷的情緒受到抑制時,軀體活動降低,心率區間不發生變化,皮膚電和心血管系統的交感神經激活水平和呼吸會明顯地升高。

體驗調節

體驗調節是情緒調節的一個重要方面,旨在情緒體驗過于激烈的時候有意識地調整情緒。對于不同的情緒體驗可以采取不同的情緒調節過程,薩爾利發現,人們在憤怒的時候會運用“問題解決”的策略,而在悲傷的時候會運用尋找幫助的策略,在恐懼的時候則會運用逃避的策略。

格羅斯等人認為,忽略感受可以相對有效地降低厭惡情緒,而抑制快樂的表情會降低快樂的感受。

行為調節

行為調節是個體同時控制和改變行為和表情來調節情緒。通常情況下,人們經常采用的情緒調節有兩種:抑制和掩蓋不合適的情緒表達,呈現合適的交流信息以保證信息表達和交流的順暢。如當人們向他人提出的請求遭到拒絕時,會通過控制情緒來繼續信息的傳遞和表達。也有研究表明,行為的調節可以影響情緒感受,如快樂和憤怒的表情使人們產生相應的感受。

認知調節

道奇(Dodge)等人認為,信息加工系統由情緒系統和認知形態兩個子系統組成。情緒既是信息加工系統的啟動狀態,又是信息加工的背景。完整的認知調節分為知覺、解釋、決定、調節、評價和實踐六個環節。

人際調節

人際調節是進行社會調節或外界環境的調節。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和自然環境、人們的動機狀態、記憶等因素都會影響人際調節的進行。

坎培斯(Compas)認為,人們正在追求的目標可以稱為動機狀態,與人們的動機狀態相關的外部事件會引起人們的情緒感受。同時,社會和自然環境以及他人的情緒也會對情緒起調節作用。而人的回憶常常讓人們時而愉快時而傷感,從而也可以調節情緒。

情緒調節的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阿倫·貝克(Aaron T. Beck)和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 )認為,情緒調節的認知策略可以預防或降低抑郁。格羅斯則發現,通過調節情緒可以減少表情和情感體驗,可以起到減輕焦慮等負面情緒的不良影響,有益于健康。如果人們的負面情緒——如過度的悲傷或壓抑——沒有得到調節,則會導致心理和生理上的疾病。因此,對于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來說,良好的調節有促進作用,而不良的調節有破壞作用。

情緒智力的正確解讀方式

情緒智力,又稱為情感智力、情感智慧和情緒智能,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第23任校長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瑪依爾(D. J. Mayer)提出的,含義是個體對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和情感掌控、識別和利用,并將獲得的有關情緒的信息用于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

情緒智力的五種能力

沙洛維認為,情緒智力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正確解讀情緒智力

情緒智力的水平不同于智力水平,與先天遺傳沒有關系,也不是在兒童階段形成和定型,而是伴隨人們一生的發展而變化。情緒智力可以通過人們不斷地學習得到改善。

客觀地說,男性和女性在情緒智力方面各有優勢和不足。一般來說,女性較之男性更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更富有同情心和擅長人際交往;男性則更為自信、樂觀,易于適應環境的變化和應付各種壓力。

把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為向上的動力

當某種刺激事件打破了我們一貫的心理平衡或超出我們的承受能力時,那些刺激就是壓力。為了應對這些刺激,人們會做出各種反應,通常是多種反應形式的綜合體,包括生理上的、行為上的、情緒上的和認知上的。

應激源

壓力的來源稱為應激源,每個應激源都是一個刺激事件。人們壓力的根源是生活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些重大改變會打破人們生活的常規,需要人們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的生活。災難性和創傷性事件常常帶給人們消極和失控的感覺,從而造成壓力。壓力的來源還包括日常生活的挫折,這屬于比較小的應激源。研究表明,經常遭受頻繁、強烈的挫折會損害身體健康。

一般來說,應激的情緒反應會在創傷后或災難后立刻發生,數月后平息。應激反應也有長時間持續的可能,這時它將轉變為慢性綜合征,且在數月或數年后再次爆發。慢性應激源是一種持續性的壓力,多由社會和環境因素引起,會引起人們生理、心理和認知能力上的問題。

壓力應對

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在遇到來自外界的刺激時,都會有一種自發的本能反應,主要表現為攻擊他人和逃離現場,目的在于進入一種保護生命安全的應激狀態。這是人們對短期壓力的生理反應。如果面對長期的壓力,人們則可能出現衰竭。

應對的方式可以分為情緒取向應對和問題取向應對。情緒取向應對是人們在壓力情境中嘗試減輕自己的焦慮,而不是直接改變帶來壓力的情境;問題取向應對是人們在估量壓力情境后,通過改變自身和環境的關系來減壓。

問題取向應對是一種健康的途徑,但過于理想化,因為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所以多數人會綜合運用兩種應對方式,如可以在突發事件中先穩定情緒,再設法解決問題。在應對高度壓力時有急性期和重組期兩個時期。急性期是為了防止刺激事件的沖擊進行情緒的調節;重組期是為了對壓力來源進行評價,設法改變人們和環境的關系,以徹底解決問題。

一般適應癥候群

加拿大內分泌學家漢斯·塞里(Hans Selye)曾用白鼠進行了多項壓力的實驗研究。實驗采用的威脅性刺激有冷氣、熱氣和有毒但不致命的食物。在實驗中,有時只用一種,有時多種并用,并觀察白鼠的反應。實驗表明白鼠的適應能力與壓力持續的時間有關,可以分為警覺反應階段、抗拒階段和衰竭階段。如果再增加新的壓力,個體的適應能力會更快地降低,使衰竭階段提前出現。整個適應過程的生理反應被賽里稱為一般適應癥候群。

賽里認為,這一原則同樣可用以解釋人類在長期壓力下的反應:

個體對壓力具有很大的抗拒力與適應力,在抗拒階段如果不增加新的壓力,或者將壓力在衰竭階段出現之前減低或停止,個體可以得到恢復;

在個體適應壓力的過程中增加新壓力,會大大降低個體的適應能力,使衰竭階段提前。

應激中的軀體反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朗区| 闻喜县| 蒙山县| 云和县| 乌拉特前旗| 大同县| 玉山县| 周宁县| 龙游县| 莒南县| 辉县市| 梅河口市| 东山县| 公安县| 鄂伦春自治旗| 乐平市| 鄂托克前旗| 长岭县| 石景山区| 甘孜| 泸定县| 瑞昌市| 绵阳市| 光泽县| 丹阳市| 伽师县| 兖州市| 遵化市| 郧西县| 高陵县| 上杭县| 台山市| 融水| 剑阁县| 新平| 贵溪市| 越西县| 崇明县| 宁陵县| 新蔡县| 新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