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聲入心:重塑你的聲音魅力
- 趙琳
- 1466字
- 2019-11-01 10:49:36
第二節
發聲器官如同精密樂器
當你說話時,有沒有意識到仿佛身體里藏著一件在“彈奏”的“樂器”?說話時各器官配合的精密程度,不亞于大師在演奏一件樂器。
世界上的近6000種語言,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獨特的聲音,每一種語言都在創造這樣一種發聲的奇跡:
如管樂在發聲。當你吸氣時,氣體充滿了胸腔,當你呼氣時,空氣便從胸腔上升到一段狹窄的通道——喉頭,氣流在喉頭振動兩片薄薄的聲帶,就產生了聲音。
當然,這種聲音還不是你的語言。你的喜、怒、哀、樂會繼續帶著這股“有情緒”的氣流往上,傳送到一個“加工房間”——由腭、齒、舌、唇構成的口腔,在口腔中被加工后,融合元音、輔音和語調時,你的聲音就在表達你的情緒。這時,才形成語言。
當情緒和思想的聲波,頓挫起伏之時,即真正在說話。
更有意思的是,用來呼吸的肺、獲取食物的嘴,性命攸關地負責生存,跟生存息息相關,但它們卻只是“兼職”用來說話!
沒錯,其他器官也是這樣——眼睛“專職”用來看,耳朵“專職”用來聽,卻沒有哪個器官“專職”用來說話!你說話時,必須調動那些忙于呼吸的器官、消化的器官以及忙于其他活動的器官來“兼職”工作。比如腹部丹田氣息的控制、胸腔的共鳴、喉部的控制、口腔的控制等,而這些器官“兼職合作”、精密配合的復雜程度,不亞于一位大師彈奏一件樂器。
生活中有些人一開口,周圍就會“唰”一下安靜。雖幾秒后會恢復喧嘩,但之前那幾秒鐘,仿佛全世界都是它們的領地。
中國人對聲音的審美,細膩而生動,如:黃鐘大呂、昆山玉碎、芙蓉泣露……如果說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聲音美學要討論的,就不應只是聲音的美這一問題本身,而是聲音的美之所以為美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實現的問題。
我們每天生活在自己制造的聲音場中,每個人從呱呱墜地之時聽到的第一個聲音(來自母親或助產士或父親)開始,就已經在形成自己的聲音美感識別、模仿、表達的方式。
聲音的基因來自祖先。如果按照日本知名匠人秋山利輝先生的說法,“往前數10代到約300年前,會有1024位祖先,這其中只要少了一個人,就不會有現在的自己”。這1024位祖先中只要有一個人有變動,或者只要一個人的基因發生改變,你就不是你。換句話說,活在當下的每個人身上都帶有祖先留下的聲音基因,歷經一代一代基因復制傳承到今天。你現在說話的聲音,是通過某些器官聯動而呈現的一個審美世界。
我國境內的129種語言,分別屬于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印歐語系五大語系,另外還有5種混合語,以及無法被歸類的朝鮮語。“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千古傳誦的詩篇,不經意地流露出人們對“鄉音”的天然依戀。我國方言遍布,你的字,我看得懂,但你的發音,我卻聽不懂。比如,江西就在浙江“隔壁”,“兩個鄰居”說話,卻很難聽懂彼此的方言。我們有著同一種語言,同族、同根、同文字,卻因為不同的方音,交流受阻。因此,推廣普通話,“語同音”是我們共同的愿景,也就是說,無論你我生長在哪個偏僻的角落,你的字,我看得懂,你的發音,我也能懂,我們擁有彼此能聽懂的一種共同語。
即便說的是同一種語言,說話習慣不同,交流時也會出現小麻煩。比如,能說一口流利法語的美國人來到法國,他本以為交流沒問題,可是當他與法國朋友聊天時卻感到不自在,因為法國人總占據著話頭,他幾乎沒有張嘴的機會。原來,在美國,人們交談時表示尊敬的停頓為5~10秒,而在法國則是3~5秒,因此美國人說完話總是要等一等,以免給人不禮貌的印象。
因為法國人與美國人交談時停頓、沉默的時長不同,就讓美國人在交談中難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見,聲音并非只是發出來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