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環境資源法(第九版)
- 教學輔導中心組編
- 2950字
- 2019-11-22 17:54:47
配套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
1. 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規范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 ( )
A. 殷商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2. 1972年6月,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這次會議通過的文件有 ( )
A. 《我們共同的未來》
B. 《21世紀議程》
C. 《人類環境宣言》
D. 《生物多樣性公約》
3. 標志著全球中心議題從“斯德哥爾摩時期”的環境保護向“可持續發展時期”的環境保護轉變的會議是 ( )
A. 約翰內斯堡會議
B. 第二屆地球首腦會議
C. 斯德哥爾摩會議
D. 里約會議
4. 在我國當前的環境法規體系中, 屬于綜合性環境法律的是 ( )
A. 《海洋環境保護法》
B. 《水污染防治法》
C. 《環境標準管理辦法》
D. 《環境保護法》
5. 關于環境法的性質, 表述正確的是 ( )
A. 技術性
B. 階級性
C. 公益性
D. 階級性和公益性的統一
6. 環境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區別于其他法律部門的基本標志是 ( )
A. 環境法的性質具有特殊性
B. 環境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
C. 環境法具有很強的科學技術性
D. 環境法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價值取向
7. 我國的環境資源立法實行的是 ( )
A. 目的一元論
B. 目的二元論
C. 目的三元論
D. 目的多元論
8. 1968年, 國際學術性組織“羅馬俱樂部”在其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中提出了著名的( )
A. 環境優先論
B. 經濟優先論
C. 零增長理論
D. 負增長理論
9. 我國環境資源法在溯及力上, 主要采用的是( )
A. 從舊原則
B. 從新原則
C. 從新兼從輕原則
D. 從舊兼從輕原則
10. 在我國的環境資源法效力體系中,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 )
A. 憲法中關于環境保護的條款
B. 《環境保護法》
C. 國際環境資源保護條約
D. 《環境標準管理辦法》
11. 目前, 現實的環境資源法制體系基本上處在何種價值觀的指引下?( )
A. 人類中心主義
B. 生態中心主義
C. 動物權理論
D. 功利主義
12. 動物權利論的代表人物是 ( )
A. J. 法因伯格
B. P. 辛格和T. 里根
C. 諾頓和默迪
D. 阿倫·奈斯、德韋爾、福克斯等
13. 現代環境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 ( )
A. 環境安全
B. 環境效益
C. 環境公平
D. 可持續發展
二、多項選擇題
1. 下列規定中體現環境資源保護思想的有 ( )
A. 《逸周書·大聚篇》記載: “禹之禁,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 以成草木之長; 入夏三月川澤不網罟, 以成魚鱉之長。”
B. 西周頒布的《伐崇令》規定: “毋壞屋, 毋填井, 毋伐樹木, 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
C. 《秦律·田律》規定: “春二月, 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 毋敢夜為灰, 取生荔……毒魚鱉, 置阱罔, 到七月而縱之。”
D. 《唐律疏議·雜律下》規定: “穿垣出穢者,杖六十; 諸在市及人眾者, 故相驚動, 令擾亂者, 杖八十。”
2. 關于我國古代環境資源保護法律的表述正確的是 ( )
A. 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樸素的環境保護思想
B. 規定零散, 通常只是關于環境資源保護某一方面的法律規定
C.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環境資源法規見于1975年湖北云夢縣出土的秦簡
D. 我國古代出現過專門的環境資源保護法規
3. 關于“斯德哥爾摩時期”的環境法特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 )
A. 環境法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別性逐漸縮小
B. 環境立法初現綜合化的趨勢
C. 環境法律開始重視設立統一的環境監督管理政府機構
D. 環境標準和環境規劃逐步成為環境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環境法即中國現代環境法, 可以分為哪三個階段?( )
A. 建國初期的環境法
B. 創業時期的環境法
C. 改革開放時期的環境法或經濟轉型時期的環境法
D. 可持續發展時期的環境法
5. 1973年, 我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這次會議制定了《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 下列關于該規定的表述正確的是 ( )
A. 這是中國第一個綜合性的環境保護行政法規
B. 該文件規定了中國進行環境保護的一系列方針政策
C. 該文件規定了發展生產和環境保護的“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的原則
D. 該文件規定了“三同時”制度
6. 下列屬于環境資源法特征的有 ( )
A. 調整對象的特殊性
B. 綜合性
C. 公益性
D. 科學技術性
7. 環境法的調整機制是一種綜合性的調整機制,下列屬于環境法三大調整機制的是 ( )
A. 技術機制
B. 行政機制
C. 市場機制
D. 社會機制
8. 下列關于環境資源立法“目的二元論”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目的二元論”是以“環境優先”為最高原則
B. “目的二元論”要求我們必須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
C. 我國的環境資源立法實行的是“目的二元論”
D. 日本、匈牙利等國的環境資源立法實行的是“目的二元論”
★9. 環境資源法的調整對象是 ( )
A. 人與物的關系
B. 人與社會的關系
C. 人與自然的關系
D. 與環境資源有關的人與人的關系
10. 環境資源法的適用范圍包括 ( )
A. 適地范圍
B. 適人范圍
C. 適事范圍
D. 適時范圍
11. 根據《環境保護法》和《海洋環境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下列屬于我國環境法空間適用范圍的有 ( )
A. 外層空間
B. 中國駐美大使館
C. 東海
D. 在大西洋航行的我國船舶
12. 我國環境法的適人范圍包括 ( )
A. 法人單位
B. 非法人單位
C.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D. 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
13. 生態中心主義的兩項最高準則是 ( )
A. 自我實現
B. 生態中心平等主義
C. 個人主義
D. 利他主義
14. 可持續發展的特點有 ( )
A. 公平性
B. 可持續性
C. 共同性
D. 需求性
15. 環境法律規范按其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 )
A. 委任性環境規范
B. 授權性環境規范
C. 義務性環境規范
D. 權義合成環境規范
★16. 關于環境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的理解正確的是 ( )
A. 環境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主要是一個法學概念
B. 環境法既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又是一門獨立的法學學科
C. 環境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其他法律部門存在密切的聯系
D. 環境法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的基本標志是有獨特的調整對象
17. 編制和實施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的規劃, 必須注意以下哪幾個方面的關系和問題?( )
A. 應當根據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各種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以及這些社會關系發展變化對立法提出的要求來制定立法規劃
B. 必須從整體上、從立法的全過程中不斷建立和完善國家的環境法律體系
C. 應當由具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進行立法規劃的編制
D. 關于環境資源法的行政法規、法律實施細則的立法規劃應當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編制
18. 制定環境與資源法應當遵循的指導性原則是( )
A. 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
B. 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
C. 向循環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原則
D. 突出運用環境經濟學方法的原則
★19. 環境資源保護法基本法和單行法的關系是( )
A. 基本法內容比較抽象, 而單行法內容相對比較具體
B. 單行法是對基本法某一方面規定的具體化
C. 基本法效力高于單行法, 單行法不能違背基本法的原則和立法精神
D. 基本法針對環境保護的重要問題進行全面的規定, 單行法則針對特定的環境保護對象作出規定
三、名詞解釋
★1. 環境保護法
2. 可持續發展能力
3. 環境基本法
4. 環境法體系
四、簡答題
1. 簡述“可持續發展時期”環境法的主要特點。
2. 環境法規范的類別。
3. 環境法產生和發展的主要規律。
★4. 可持續發展對環境法的影響。
5. 我國關于環境保護的憲法性規定。
6. 環境保護法的適用范圍包括哪幾個方面?
7. 《環境保護法》中的環境是指什么?
8. 試分析環境法的科學性。
9. 試述環境經濟政策的作用和意義。
10. 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及其內部化。 (清華大學2010年考研真題)
五、論述題
★1. 環境資源法體系的構想。
★2. 論環境法的特征。
3. 民法與環境法的關系。
★4. 科學發展觀與環境法制建設。
5. 論環境法的宗旨。
6. 論中國環境法治問題與完善途徑。
★7. 試論環境法與自然資源法的關系。
8. 試論循環經濟立法。
★9. 論環境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的理由。
10. 結合可持續發展戰略分析當代環境法的發展趨勢。
11. 試評述環境法調整對象的幾種主要觀點。
12. 試論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立法及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