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參考答案

單項選擇題

1. 答案: C。甲的行為屬于封建迷信活動, 不具有實際的社會危害性, 不是犯罪

2. 答案: D。夢游時甲沒有認識能力, 無法構成犯罪主觀方面的故意或過失

3. 答案: D。犯罪時間地點并不是搶奪罪的必要構成要件

4. 答案: C。根據刑法13條的規定, 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沒有社會危害性就沒有犯罪; 社會危害性沒有達到一定程度, 也不構成犯罪因此, 甲的行為必須具有社會危害性, 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A的說法是錯誤的甲編造“3架飛機上有炸彈的恐怖信息并故意傳播, 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 其行為符合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構成,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屬于擾亂公共秩序罪”。因此, B的說法是錯誤的, C的說法是正確的。D的說法違背了程序正義的基本原則,因此是錯誤的

5. 答案: D。選項A, 不真正不作為犯與真正不作為犯一樣, 作為義務既可以源于法律的明文規定,也可以源于先行行為選項A錯誤選項B, 所有不作為犯的成立均要求行為人具有作為的可能性選項B錯誤。C選項, 不真正不作為犯既可能是行為犯, 也可能是結果犯選項 C錯誤。D選項, 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侵犯財產罪中均存在不作為犯, 選項D正確

6. 答案: C。選項A, 按照刑法因果關系相關理論,當介入異常因素時會導致因果關系中斷乞丐取走王某財物的行為, 只是利用了甲重傷王某致其昏迷的客觀后果, 屬于他人的異常行為, 其介入已導致甲傷害王某的行為與王某財產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被中斷, 甲無須對王某財產損失負責選項A錯誤選項B, 乙將李某逼至江邊, 李某跳江死亡, 二者之間存在沒有A就沒有B”的因果關系選項B錯誤選項 C, 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交警指揮丙停車不當, 已阻斷丙不當停車行為與石某撞車身亡之間的因果關系, 死亡結果應歸于警察選項C正確選項D, 丁的敲詐勒索行為導致陳某實施匯款行為, 進而造成財產損失, 二者之間存在沒有A就沒有B”的因果關系選項D錯誤

多項選擇題

1. 答案: A、 C。根據刑法13 條的規定, 的行為情節顯著輕微, 危害不大, 盜竊未達到數額較大的程度標準, 所以不認為是犯罪

2. 答案: A、 B、 C、 D。構成要件要素是指組成犯罪構成要件的要素如行為結果是組成不法要件的要素按照不同的標準, 構成要件要素可以分為: (1)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和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是指涉及行為外在顯現形態的要素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對象實行行為本身行為結果因果關系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是指涉及行為人主觀心理狀態的內在要素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及作為特別犯罪成立要件要素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 (2) 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和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 以日常生活單純描述, 不待法官進行價值判斷補充即可明確的構成要件要素大多數構成要件要素皆屬此類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是指必須由法官在個案中以價值判斷補充評價才有辦法確定其內涵的不法構成要件要素包括: 1)需要借助其他法律規范的評價而補充內涵的國家工作人員”“司法工作人員”“公私財物”“依法”。 2) 需要以文化規范的評價作為補充的淫穢物品”“猥褻”“泄憤報復”“住宅”“不正當利益”。 3) 需要具體量化評價作為補充的數額較大”“嚴重殘疾”“情節嚴重”“危險”。

具體到本題: 《刑法246條規定,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情節嚴重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其中的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是對犯罪客觀行為方式的描述, 屬于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A 項正確)。犯罪對象他人即指行為人之外的其他人, 以日常生活描述即可使得具有通常判斷能力的一般人能夠明了法律的表述, 屬于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 (B 項正確)。 “侮辱”, 是指對他人予以輕蔑的價值判斷的表示, 所表示的內容通常與他人的能力德性身份身體狀況有關。 “誹謗”, 指散布捏造的事實, 足以敗壞他人名譽到底什么樣的言辭動作屬于侮辱”, 最終決定于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價值觀, 所以法官必須結合當地文化才能給具體案件中的侮辱以確定的范圍, 因而屬于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誹謗的核心是足以敗壞他人名譽, 必須予以量化評價作為補充, 才能最終確定具體案件中的行為是否達到了誹謗的程, 因而也是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C項正確)

法定刑是指包含罪刑關系的條文所規定的適用于具體犯罪的刑罰種類和刑罰幅度在我國刑法中存在三種類型:

246條中的法定刑描述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是確定了量刑的下限單處剝奪政治權利與上限三年有期徒刑”, 屬于相對確定的法定刑 (D項正確)。

3. 答案: A、 C、 D。法律條文的犯罪構成要素包括客觀性要素和主觀性要素, 其中客觀性要素包括行為行為主體行為對象行為結果等, 主觀性要素包括故意過失特定目的和動機等, 犯罪主體限于男性屬于客觀性要素, A 選項符合題意

犯罪構成要素包括記述性要素和規范性要素,記述性要素是指對實際存在的各種人物所作的事實性描述, 例如殺人罪的”、盜竊中的財物等客觀的無須價值判斷就可以確定的事實要素規范性要素是指那些需要進行價值判斷才能明確其含義的犯罪構成要素, 例如傳播淫穢物品罪中的淫穢”、放火罪中的公共安全”、瀆職犯罪中的徇私舞弊等與價值判斷有關的因素強奸罪的實行犯限于男性很明顯屬于記述性要素,B選項不符合題意

犯罪構成要素包括成文的犯罪構成要素和不成文的犯罪構成要素, 成文的犯罪構成要素是指刑法分則條文中明文規定的犯罪構成要素, 而不成文的犯罪構成要素是指刑法分則條文中雖然沒有明文表述出來但是應當認定是犯罪構成要素的要素。 《刑法236條規定,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 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奸淫不滿14周歲的幼女的, 以強奸論, 從重處罰強奸婦女奸淫幼女,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1) 強奸婦女奸淫幼女情節惡劣的; (2) 強奸婦女奸淫幼女多人的; ( 3) 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奸婦女的; (4) 2人以上輪奸的; (5) 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刑法分則條文沒有明確規定強奸罪的犯罪主體限于男性,但是能夠合理推斷出強奸罪的犯罪主體限于男性,故而其屬于不成文的犯罪構成要素,C選項符合題意

犯罪構成要素包括必要要件要素和選擇要件要素, 必要要素包括行為主體客體危害行為故意或者過失, 選擇要素包括時間地點目的動機等, 犯罪主體限于男性屬于必要因素, D選項符合題意

綜上, 本題正確答案為ACD。

4. 答案: B、 C。犯罪構成包括簡單的犯罪構成和復雜的犯罪構成簡單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規定的各個犯罪構成要件都是單一的犯罪構成復雜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規定的各個犯罪構成要件之間存在選擇或者重疊關系的犯罪構成, 即選擇的犯罪構成和復合的犯罪構成本題中刑法125條第1款的規定很明顯屬于復雜的犯罪構成中的選擇的犯罪構成, BC選項符合題意, AD選項不符合題意綜上, 本題正確答案為BC。

5. 答案: A、 B、 C、 D。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 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與危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有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錯誤認識本題中, 甲將劉某打昏后以為其已死亡, 遂將其尸體埋入雪溝, 致使劉某被凍死, 屬于事前的因果關系認識錯誤通常認為在此種情況下, 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并未中斷, 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且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圖實現的結果相一致, 因此應以故意殺人罪既遂論處選項A正確若行為人履行義務就可以阻止或者避免危害結果, 但行為人未履行義務, 使該結果發生, 則該不作為行為與危害結果具有因果關系選項B正確。 13歲的王某不具有辨認和控制能力, 無法認識到過量吸食毒品造成的危害,丙向王某贈送毒品的行為與王某死亡結果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選項C正確丁實施的殺害行為具有高度的危險性, 導致周某不得不跳河求生,周某因跳河溺水死亡的結果與丁的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選項D正確

簡答題

1. 答案: 社會危害性的輕重大小主要決定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決定于行為侵犯的客體, 即行為侵犯了什么樣的社會關系

二是決定于行為的手段后果以及時間地點犯罪的手段是否兇狠, 是否殘酷, 使用不使用暴力,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危害性

三是決定于行為人的情況及其主觀因素, 如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 故意還是過失, 有預謀或沒預謀; 動機目的的卑劣程度; 偶爾犯罪還是累犯慣犯這些情況在社會心理上的影響是不同的, 所以它對社會危害性程度也是起制約作用的

2. 答案: 犯罪構成和犯罪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3. 答案: 犯罪構成要素犯罪構成要素可以根據其意義是否需作價值判斷而劃分為記述性構成要件要素和規范性要素記述性構成要件要素是指對實際存在的各種人物所作的事實性描述,如殺人罪中的”、盜竊罪中的財物等客觀無需評價判斷就可確定的事實因素; 規范性要素是指那些需要進行價值判斷才能明確其含義的犯罪構成要素, 如放火罪的公共安全”、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猥褻等與價值判斷有關的因素

記述性要素和規范性要素之間的界限并不是絕對的, 因為有些記述性要素, 或多或少也需經過價值判斷記述性要素與規范性要素的區分,在判斷作為故意內容的認識程度方面, 具有實際意義

4. 答案: 簡單的犯罪構成與復雜的犯罪構成簡單的犯罪構成又稱單一的犯罪構成, 是指犯罪構成僅僅包含單一的主體單一的客體單一的行為和單一的罪過形式復雜的犯罪構成是指犯罪構成要件之間存在選擇關系或者重疊關系的犯罪構成

二者的區別主要包括:

(1) 犯罪構成的性質不同: 簡單的犯罪構成都屬于單一的犯罪構成, 而復雜的犯罪構成內部存在選擇或者重疊關系

(2) 相互關系不同: 大多數犯罪屬于單一的犯罪構成, 復雜的犯罪構成可以分解為單一的犯罪構成

論述題

答案: () 我國刑法第13條規定,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 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 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 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財產, 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財產,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 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 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 都是犯罪, 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 不認為是犯罪這是我國刑法上的犯罪的概念據此可以認為, 所謂犯罪的一般概念是指危害社會已經達到觸犯刑法的程度, 并且應當受到刑法處罰的行為它具有以下特征: (1) 犯罪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這是犯罪的本質特征作為犯罪本質特征的社會危害性, 必須達到危害程度的嚴重性犯罪與其他違法行為和不道德行為的區別在于各自的社會危害程度, 也就是一個社會危害的問題正是因為它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才有將其確認為犯罪并予以刑罰處罰的必要。 (2) 犯罪行為具有刑事違法性刑法根據社會上的種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 有選擇地宣布某種行為是犯罪并做出相應的規定, 這就使犯罪在嚴重的危害性特征之外, 又派生出第二個重要特征——刑事違法性, 表明犯罪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 也是種法律現象它不但包括深刻的社會政治內容, 而且具有明顯的法律特性強調犯罪認定上的法律特征, 正是罪刑法定原則的體現。 (3) 犯罪行為的刑罰當罰性危害社會的行為不僅要達到觸犯刑事法律的嚴重程度, 而且必須是應當給予刑罰處罰的, 才屬于犯罪刑罰當罰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征, 也是犯罪區別于其他違法行為及不道德行為的重要特征

() 犯罪構成是刑法規定的, 決定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并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客觀條件和主觀要件的總和犯罪構成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1) 犯罪構成由刑事法律加以規定犯罪構成是犯罪的規格與標準, 它不僅表明犯罪是如何形成的, 而且以提供成立犯罪所必需的各種具體條件為己任某一行為是否符合犯罪構成,是判斷該行為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的依據罪刑法定原則是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 因此從嚴格依法司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準確制裁犯罪維護法制權威的要求出發, 犯罪構成要件必須由刑法明文規定。 (2) 犯罪構成是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的總和犯罪構成包含著一系列要件內容從性質上看, 這些要件可分為兩大類, 即反映行為人主觀方面特征的主觀要件和反映行為客觀方面特征的客觀要件; 從數量上看, 犯罪構成并不是由單個主觀要件或客觀要件構成的, 而是一系列主客觀要件的結合; 從組成上看, 犯罪構成也不是犯罪主觀要件與犯罪客觀要件的簡單相加, 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 共同構成一個說明犯罪規格與標準的有機整體。 (3) 犯罪構成由說明社會危害性的要素組合而成眾多的犯罪事實特征并非都是犯罪構成的必需要件, 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要在眾多的事實特征之中進行篩選抽象, 把其中對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主客觀事實特征總結和概括出來, 并將其確定為犯罪構成的要件內容由于犯罪的本質特征是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而犯罪構成要件的選擇必須在整體上體現犯罪的本質特征, 因此, 犯罪構成必須是由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那部分要素組成的

() 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關系犯罪構成是確定犯罪的總標準, 是犯罪特征的高度概括犯罪構成解決犯罪的形成及法定條件的問題, 因而是犯罪概念的具體化; 犯罪概念反映犯罪的基本特征, 揭示犯罪的階級屬性和法律性質, 從而為犯罪構成的立法規定提供了具體的界定尺度所以, 它們相互作用, 密切聯系但是, 就說明犯罪問題的功能作用來看, 二者又有一定的差別,表現為抽象與具體宏觀與微觀的關系


[1]. 對應2017年新修正《刑法》第246條, 規定: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 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 告訴的才處理, 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絡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 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 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 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田县| 广东省| 诸城市| 裕民县| 社旗县| 黎平县| 福海县| 汾阳市| 亚东县| 仁怀市| 石柱| 开封市| 阿拉善盟| 日喀则市| 大邑县| 梅州市| 宽甸| 宜都市| 甘孜| 河北省| 彰化市| 陆河县| 峨山| 会昌县| 新郑市| 固镇县| 蛟河市| 洪雅县| 太康县| 濮阳县| 惠州市| 绥化市| 苍溪县| 连山| 北碚区| 兴安盟| 大石桥市| 安龙县| 宽甸| 黔西|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