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社會穩定預警管理制度研究作者名: 孫午生本章字數: 4099字更新時間: 2019-11-22 17:31:06
第一章 基本概念與理論
一、社會內涵
人類作為群聚性的政治動物,從生命起始,便需要對共同的安全、秩序、生存、發展作出管理和協調。人有著各自不同的需求,而人的能力又是有限的,“我們的人并非兼才、亦非專才”,[1]再加上資源相對稀缺,使得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單靠自己達到滿足,需要與他人建立合作關系。人既各有所需,又要靠與他人合作才能滿足,于是單個人聯合而成團體,既而聯合成為國家,從個體中走出來,過上一種社會生活。這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人天生是政治動物”,[2]注定要過社會生活。
我們人類是一種合群的動物,或者說,是一種社會性很強的動物。作為一種高度社會性的動物,人類必須結合起來,以各種不同的群體結合為形式,才能夠進行人類作為一種特殊的“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各種活動,如獲取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各類物質資源并在人群中適當地進行分配的經濟活動、生育和撫養后代以保證人類繁衍的生育活動、確定共同的行動目標并對實行目標的過程加以協調的政治活動和豐富人們生活以及拓展人們視線的文化活動等。總之,社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某些可能,是人類發展繁榮的基礎。
人是社會中的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人的種種生存和發展活動必須在社會中進行。社會對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們在這方面也總能很好地達成一致。但是對什么是“社會”,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至今尚未形成統一認識。目前,學術界關于“社會”的內涵有很多不同觀點。
相較于國家而言,社會特指一個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內的一種介于“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它由相對獨立而存在的各種組織和團體構成,是國家權力體制外自發形成的一種自治社會,是衡量一個社會組織化、制度化的基本標志,具有獨立性、制度性特點。我們通常說的“市民社會”,就是這樣一種意義上的“社會”概念。這種用法的要點是將“國家”和“社會”被視為兩個相對獨立的交往領域,“國家”是由“國家”或“政府”通過行政權力來加以協調和構成的那部分交往領域,“社會”則是由個體成員通過相互之間的自主交往來協調和構成的那部分交往領域。“國家”不但不包括“社會”,而且也必須提供“社會”某種程度的最低自由,即國家不能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干涉私人自由,即便是在私人自由不可避免地與公共領域發生沖突的情況下,這也不能影響承認在任何情況下都存在著不應受“公眾”干預的“私人”領域,即國家負有保障人們“最低限度的個人自由”的義務。隨著人們研究的深入,這一概念的內涵有了不同程度擴延。假如我們把“國家”含義僅僅限縮在“政治”領域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在相關文獻中梳理出至少三種有所不同的“市民社會”概念。
第一,作為一個與“國家”或“政治”領域相對應的概念,特指一個相對獨立于“國家”或“政治”領域之外的人類自主交往領域。此即上面所述的這種“市民社會”概念。這一“市民社會”概念主要來自于黑格爾等人。[3]第二種,作為一個與“政治”、“經濟”相對應的概念,特指一個相對獨立于“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之外的人類活動領域。與上述“社會”概念一樣,這個含義上的“社會”概念也常常被稱為“市民社會”,只不過其外延要更窄一些,即排除了“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而只包括人們之間通過自主平等的溝通機制來加以協調和構成的那部分交往領域。科恩和阿雷托等人以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為基礎而建構的新“市民社會”概念就是指這一含義上的“市民社會”。[4]第三種,作為一個與“政治”“經濟”“文化”相對應的概念,特指一個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文化”領域之外的人類活動領域。無疑,這一含義上的“市民社會”概念在外延上又窄了一些——又有一個領域,即“文化”領域(純粹由符號系統所構成的領域)從“市民社會”的概念中被分離了出來。
第二,作為一個與“共同體”相對應的概念,特指一種與“共同體”完全不同的人類群體類型。對此,德國現代社會學的締造者之一滕尼斯在其《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有諸多經典論述:“共同體的類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之上的群體(家庭、宗族)里實現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歷史形成的聯合體(村莊、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聯合體(友誼、師徒關系等)里實現”,他認為“共同體是建立在有關人員的本能中意或者習慣制約的適應或者與思想有關的共同的記憶之上的。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和宗教共同體等作為共同體的基本形式,它們不僅僅是它們的各個組成部分加起來的部和,而且是有機地渾然生長在一起的整體。”“共同體是一種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種原始的或者天然狀態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統一體”。[5]據此,人類的結合可以大致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所謂“本質意志”(一種由身體狀況所決定的、與從祖先繼承下來的經驗、思維和行為方式相統一的意志)為基礎而形成的結合,其具體形態包括家庭、家族、村落、社團和古代的小城鎮;另一種則是以所謂“選擇意志”(一種擺脫了上述由身體狀況所決定的、從祖先那里先天繼承來的經驗、思維和行為方式,旨在通過特定手段的選擇來實現人們理性構想出來的某種目的的意志)為基礎而形成的結合,其具體形態包括現代工業大都市、國家和世界國家。前者被滕尼斯稱為“共同體”,后者則被滕尼斯稱為“社會”。按照滕尼斯的理解,“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社會的類型晚于共同體的類型”,因此“共同體是古老的,社會是新的。”[6]
第三,作為一個與“個人”相對應的概念,泛指人類個體以特定形式形成的各種群體或結合體,如氏族、部落、家庭、家族、村落、社區、關系網、企業、軍隊、社團、學校、政府、國家、跨國組織、國家聯盟等等。大多數社會學家,包括馬克思、涂爾干、齊美爾、韋伯、帕森斯等偏向于在此意義上來使用“社會”這一概念。在現代社會學誕生以前,西方思想史上的許多著名思想家,如亞里士多德、洛克、盧梭等,也都大體是在這種意義上來使用“社會”這一概念。按照這種用法,不僅被滕尼斯稱為“社會”的那些人類結合,如企業、軍隊、社團、學校、政府、國家、跨國組織、國家聯盟等可以稱為“社會”,而且被他稱為“共同體”的那些人類結合,如氏族、部落、家庭、家族、關系網、村落、社區、其他一些初級群體等也可以被稱為“社會”;不僅國家以外的那些人類結合形式可以被稱為“社會”,“國家”也可以被稱為“社會”,且屬于“社會”的一種特殊形式。我們通常所謂的“中國社會”“美國社會”“俄羅斯社會”“法國社會”等就都是以民族—國家為形式的“社會”。[7]
(一)社會特征
社會是共同生活的個體通過各種各樣社會關系聯合起來的集合,對社會任何規范性理解都必須建立在此基礎上。但是從以上列舉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鑒于研究切入的視角不同,學者對社會含義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學者偏重社會與自然區分,強調社會是通過人們之間的關系所建構起來的事物;有的學者強調社會與國家和個人的不同,認為社會是一種由身體狀況所決定的、與從祖先繼承下來的經驗、思維和行為方式相統一的意志為基礎而形成的結合體等等。雖然以上對社會的理解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還都以對人的結合為基礎,反映了社會某些帶有普遍性的東西。通過仔細梳理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具有如下特征。
1.具有一定價值取向
社會是由人群構成,是在“我們的人并非兼才、亦非專才”[8],既各有所需,又要靠與他人的合作才能滿足的基礎上聯合而成的。“既然朋輩共處對人來說是十分自然的和必須的,那么同樣可以推斷出的是,在社會之中必須要有某種治理的原則”,[9]而“這種必須要有的某種治理原則”就是趨同的價值趨向。群體得以維系并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趨同的價值趨向把單獨的社會個體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一個有共同目標的有機體。
2.生產勞動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
人是社會中的人,具有共同價值趨向的社會屬性,但是人同時作為某種高級形式的“動物”,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種自然屬性。人的存在和發展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資源,這也就是恩格斯說的“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10]所以,直接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勞動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任何一個社會都依靠生產勞動,只有勞動才能產出維系整個社會存在的物質基礎。如果缺少物質基礎,任何一個社會很快就走向消亡。
3.具有一定時空性
空間和時間是指事物之間的一種次序,是用來描述物體物理運動變化的兩個基本維度空間和時間也是人類文明中一些最古老的概念,任何一個具體的社會都存在于一定空間范圍當中,并與周圍其他空間發生聯系,具有一定空間屬性。同樣,也具有一定時間性,也就是說具體社會只在與之相適應的某個時間段內存在,隨著時間推移,該社會可能會消亡,而生成與之相適應的另一個具體社會。
4.具有主動性
任何一個具體社會都構建了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體制、機制(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是具有主動性、創造性的“活的有機體”,還能夠主動協調自身與環境的關系,創造適合自身生存的條件。
(二)社會構成要素
社會構成要素是指所有社會所必須具有的基本要素,是社會存在和良好運作的基礎。有關社會構成要素的觀點很多,例如“環境、人口、文化和勞動”要素論,但是鑒于本書的創造主題是從社會穩定的角度來說,筆者傾向于“政治要素、經濟要素、文化要素、社會秩序”這四要素的觀點。社會是由各種要素有機組成的統一體,社會的良好運作離不開各要素的協調。這些構成社會的要素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從宏觀上來把握,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政治、經濟、文化和秩序四個部分。而正是這些要素的和諧共融構成了社會穩定。這也給本文論述主題——北京市社會穩定做了鋪墊。
具體而言,政治要素主要包括國家政治體制、政治狀況,表現為政權當局的穩定情況、社會成員民主參與狀況、法治情況、當局行政決策效率、社會成員言論自由等;經濟要素主要是指經濟制度和經濟現狀,具體有:經濟市場化程度、經濟發展趨勢穩定與否、經濟基礎豐厚程度、民生現狀、經濟結構合理與否等;文化要素主要包括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道德現狀、科技水平、文化藝術水平、宗教事務、民風習俗等;社會秩序主要是指社會治安狀況、社會穩定發展等各方面。如果上述社會要素呈現出積極的、適合的穩定狀態,就會對社會自身發展起著促進、推動的積極作用;相反,就會產生阻礙、停滯的消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