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與術:喻中讀韓非
- 喻中
- 1434字
- 2019-11-22 16:24:20
3.中年師事荀子:韓非思想的拓展
公元前253年,四十三歲的韓非進入中年時代。這一年,韓非開始師事荀子,與荀子建立師生關系,與李斯建立同學關系,隨后寫作《奸劫弒臣》《楊權》。《老韓列傳》稱:韓非“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應當是從本年開始的。
清理荀韓關系,有必要先行“清理荀子生平,他五十歲在齊襄王時代才游學稷下,‘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在孟、莊之后已是首屈一指的大家。其間他曾游秦見應侯,不能說他無意于用秦。由此在稷下受讒,為楚春申君聘為蘭陵令,時在春申君相楚八年(公元前255年)。在楚又受冷箭,辭楚歸趙,再應春申君招請,已是兩年后了。此時荀子六十多歲,韓非四十多歲,李斯二十多歲。他們的初聚當發生在此刻,尤有意味者,此時荀子作《癘憐王》之書,以答謝春申君,見于《戰國策·楚策四》,而《韓非子·奸劫弒臣》也收錄此文。一個令人迷惑不解而長期引起紛爭的問題是:此文的著作權屬誰”?多方面的證據表明,“這篇《癘憐王》的答謝書,是一篇由荀子授意,韓非捉刀,最后由荀子改定的文章。過去有學者想證明《癘憐王》的《韓非子》本與《戰國策》本,一真一偽,其實這兩個文本都是真的,只不過是過程中的真、不同層面的真;《韓非子》中的文本,是受意起草時的真;《戰國策》的文本,是改定寄出時的真。如果以上的考證可以相信的話,一系列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荀子由趙經韓,準備到楚都陳郢應春申君招請時,韓非已在荀子門下,時在公元前253年;李斯在六年后,即秦莊襄王卒年(公元前247年),辭別荀子離楚入秦,即是說,韓非、李斯師事荀子,共計六年,公元前253—前247年。他們聚首的地方是在楚國的新都陳郢(今河南省淮陽),此地離韓非所在的韓都新鄭、李斯的家鄉上蔡,都在二三日的路程”。[19]關于《奸劫弒臣》與《癘憐王》之間的重復問題,張覺的解釋是:“韓非是荀子的學者,他引用老師的說法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也不足為奇。”[20]這種解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參考。
按照以上考證與辨析,《奸劫弒臣》作為韓非作品,應當寫于韓非師事荀子之際。此篇論文的核心觀點是:面對奸邪之臣、劫主之臣、弒君之臣,君主應當兼用法、術、勢,來防范“奸臣”“劫臣”“弒臣”,進而實現對國家的綜合治理與有效治理。
關于《楊權》一文,張覺認為,篇名應為《楊榷》。他說:“楊榷,乾道本作‘楊權’,注云:‘楊權,謂舉之使明也;權,謂量事設謀也。’迂評本注:‘闡揚人君用權之事。’可見,‘楊權’是給君主‘指明權謀’的意思,它雖然似乎與文章內容也切合,其實靠不住。因為《文選·蜀都賦》劉逵的注明明說:‘韓非有《楊榷篇》。’所以,‘楊權’當為‘楊榷’之誤。”[21]這種考證聊備一格,值得參考。這里暫且沿襲通行的篇名《楊權》。
關于《楊權》的寫作時間,“從文中‘動泄’‘水清’等詞語來看,本文雜用了楚方言。所以,它可能是韓非在公元前255年到前247年入楚求學于荀卿時所作。《荀子》有《大略篇》,這《楊榷》之名很可能是模仿師作而為。《荀子》中有韻文,此篇也為韻文,這也可能是韓非有意模仿而為”。[22]參照這種推斷,同時參照上文推定的韓非師事荀子的時間,那么,《楊權》篇大致作于公元前253—前247年。由于沒有特別的依據,不能確認韓非寫作本篇的具體年份。因此,我們只能大致地說,韓非是在公元前253年師事荀子之后,寫下了這篇《楊權》。
《楊權》篇推崇君權至上,實現這個目標的原則與方法是“執一以靜,使名自命,令事自定”。《楊權》體現了申商法家與黃老道家的融合,但在寫作風格上,又受到了荀子的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