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頑危犯教育轉化與循證矯正的理論與實踐作者名: 田新民 段曉東 劉重興 何選才本章字數: 5688字更新時間: 2020-08-13 19:27:57
第二章 頑危犯的現狀分析與攻堅轉化方案的制訂實施
一、頑危犯的現狀特點
無論是司法部《監獄教育改造工作規定》第二十一條提出的認定“頑固犯”的五條標準及認定“危險犯”的五條標準,還是全國各地監獄機關實踐中對頑危犯的摸排及認定,對頑危犯認定特征,乃是頑危犯的顯性特征,體現了影響監管安全的“已知數”。實際工作中,分析影響監管安全的“未知數”,才更有現實意義。如果能夠通過一些表象,歸納出頑危犯的結構、思想、心理、行為方式方面的共性特點,將有利于科學識別、分析、教育、改造頑危犯,更好地減少或杜絕監管安全事故的發生,維護監管改造秩序的穩定,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質量。
(一)頑危犯的結構特點
罪犯結構又稱罪犯構成,是罪犯人口內部的比例關系。通常情況下,罪犯結構的內容包括罪犯的自然狀況構成(性別、年齡、民族、職業、文化程度等自然因素為標準,劃分出的各種罪犯類型之間的比例結構),定罪構成(以法院生效判決確認的罪名為標準,劃分各種罪犯類型之間的比例結構),刑罰種類構成(以法院生效判決的刑種、刑期為標準,劃分出各種罪犯類型之間的比例結構),改造表現構成(以罪犯在服刑期間的認罪服法、接受改造的具體表現為標準劃分出各種罪犯類型之間的比例結構)。頑危犯作為監獄在押罪犯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結構特點如下:
1.年齡成熟化。安徽某監獄曾對2010—2011年上半年認定的60名頑危犯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分析,數據顯示,在頑危犯中,共有43人年齡在25—40歲,占頑危犯總數的71.6%;已婚的32人,占頑危犯總數的52.5%。又據湖北省監獄局2012年對全省審查確認的975名頑危犯調查數據,年齡在30—40歲的,占頑危犯總數的85%以上。這類人群的人生閱歷較豐富,心理性格定型和思維方式較定型,改造難度大,隱蔽性強。
2.學歷低層次化。頑危犯中文化程度偏低這一特點十分明顯。湖北省975名頑危犯中,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占總數的45.5%。安徽某監獄60名頑危犯文化程度調查結果為,初中(含)以下的53人,占總數的88.4%,其中文盲、小學文化的30人,占總數的50%。因為文化程度低,缺乏法律意識,判別是非能力較弱,加之大多數人缺乏一技之長,在務工受挫、生活困窘、誘惑來臨時,這類人有可能實施犯罪。調查同時發現,頑危犯文化程度的高低,也相應影響其犯罪性質、頑固危險程度和改造難度。
3.刑期偏長化。湖北省975名頑危犯中,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死緩罪犯占總數的69.4%。安徽某監獄60名頑危犯中,原判15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死緩共49人,占其總數的65%。
4.犯罪團伙化。據安徽某監獄60名頑危犯中,團伙型犯罪明顯的涉黑類罪犯13人,占22%;52人是和他人結伙實施犯罪的,占86.7%,遠遠高于整體犯群中團伙型的比例。
5.財產型、暴力型犯罪居多。湖北省975名頑危犯中,搶劫、盜竊、故意傷害類占其總數的74.5%,可見其中大多數人貪戀紙醉金迷的生活,以“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為人生信條,為追求物質享受,不惜鋌而走險,不擇手段。
6.暴力表現明顯。暴力危害包括對己和對人兩個方面。前者主要表現,過于自卑缺乏改造信心,表現為自傷、自殘、自殺。后者主要表現,經常不安分守紀,不滿足現狀,恃強凌弱,招惹是非,報復性強,表現為行兇、脫逃、抗拒改造、打架斗毆、欺凌他犯。安徽某監獄60名頑危犯中,前一類罪犯有28人,占46.7%。后一類罪犯18人,占30%。
7.個人因素突出。如勞動技能差,人際交往能力不強,受他犯欺壓排擠、自控能力差等。據湖北省的調查統計,因以上諸種個人因素列入頑危犯的,占總數的26.3%。
(二)頑危犯的思想特點
思想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屬于理性認識,一般也稱為“觀念”。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的思想。一切符合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綜合分析全國各地監獄機關對頑危犯的調查材料,不難發現,頑危犯在思想上表現出與社會規范導向的反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錯誤的人生觀。人生觀是人對人生的根本看法,包括生死觀、苦樂觀、幸福觀、友誼觀、戀愛觀等。頑危犯人生觀的基本特征是極端利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一切從自我出發,以個人為中心,把向他人和社會索取,追求物質享受視為人生的根本目的。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金錢萬能”“及時行樂”“盡情享受”作為人生信條,為了達到享樂和滿足自己快感的目的,不惜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損害他人、造成他人痛苦之上。這種扭曲的人生觀,是其違法犯罪和違反監規紀律的思想基礎。
2.歪曲的道德觀。道德是人們在社會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準則,它是社會群體成員多數人都認可和接受的具有正義、公平、謙和、內省、自制特點和內容的行為規范。綜觀頑危犯,他們中大多數的道德觀與社會倡導的道德觀相對立。他們蔑視社會道德規范,違背道德的基本準則和要求,破壞道德秩序,不接受道德約束,奉行損人利己和絕對自由主義,故其道德觀的一般特點是,道德水平低下,未充分地接受道德感化和陶冶,缺乏道德認同、道德感悟和道德意識,不能運用正確的道德觀指導其行為。
3.淡薄的法律觀。法律是國家頒布的強制性規范,任何人都不得違反,如果違反,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頑危犯錯誤的人生觀和道德觀,直接支配著其不良的法律觀,助長其無視、藐視法律的違法違規心理。從法律觀角度說,薄弱的守法意識、歪曲的法律評估和盲目的僥幸心理,是頑危犯違法、違紀、違規行為產生的主觀因素。絕大多數頑危犯對國家法律在內心里并不認可,持否定評價,他們的法律意識淡薄,無視法律權威,不接受法律約束。
(三)頑危犯的心理特點
頑危犯的心理特點,是指頑固犯、危險犯在服刑改造中表現出來的對抗管教、反抗改造、抵制懲罰的種種內心活動特點。這類罪犯,主觀惡習深,反社會、反改造活動明顯而持續,富有抗拒改造和作案經驗,膽大妄為,鋌而走險,破壞性強,危害性大。他們思想頑固、僵化,認識片面,不思悔改,抗拒改造,不服管理,存在著自殺自殘、行兇、脫逃、鬧監等現實表現和潛在危險,給監管改造造成一定的壓力。頑危犯的心理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私狹隘,自我偏執。自私是指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集體和別人的利益。狹隘是指心胸、氣量、見識等不宏大寬廣。偏執就是片面而固執,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建議,也指病態的自我援引性優勢觀念或妄想,常見的是關于被害、愛、恨、嫉妒、榮譽、訴訟、夸大和超自然力的妄想。頑危犯由于自身成長經歷的特殊和所遭受的挫折打擊,一般性格都比較孤僻、怪異,往往只為自己打算,只圖個人利益,表現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心胸狹隘、氣量短、見識淺薄、魯莽沖動、暴躁兇狠、愚昧盲從、自私虛偽、野蠻殘忍的個性特點。在生活中、改造上常常為自己考慮得多,替別人考慮得少,表現為極度的敏感多疑,對他人、對社會常耿耿于懷。思想行為固執死板,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常以自我為中心,過于自負,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只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喜歡尋釁滋事,爭吵打鬧,不能與民警、同監罪犯融洽相處,表現為無法與人溝通,人際交往困難,舉目無親,孤立無援,獨來獨往,行為怪異。
2.認知片面,情感淡漠。認知是指人腦接受外界信息,經過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并獲取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它包括注意、記憶、思維、判斷等一系列的心理和社會行為。頑危犯由于特殊的社會背景和個人成長經歷,表現出的思想觀點,闡釋事物的思維模式,評價是非的標準,對人對事情的基本信念等與常人不一致,即歪曲事實,喪失了事實的客觀性。具體表現為:自我評價不客觀,過高或過低地評估自己;片面放大客觀現象,不能客觀、公正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最終導致情緒低落,精神憂郁,感覺這個社會充滿邪惡,充滿欺騙,無法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偏概全論事,看待事情和問題時,會把局部缺陷看成全局現象而難以容忍;消極暗示,當自己遇到挫折和不順時,會持否認心理,給自己、給社會下消極結論等。
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情感是一種主觀體驗、主觀態度或主觀反映,屬于主觀意識范疇。情感淡漠是一種情感活動的衰退,內心情感體驗貧乏,對于一些能引起正常人的情感波動的事情以及與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關系的事情,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頑危犯對周圍人和事情表現出漠不關心,無動于衷,表情呆板,情感孤獨,不愿和別人交流感情,冷酷、執拗、陰沉、孤獨等,從而造成心理強大的壓抑感。為消除壓力,他們常常試圖用暴力行為來保護自己。而且,他們情感波動性較大,自控能力差,情緒喜怒無常,常常隨心所欲,一觸即發,心狠手辣,不計后果,非常危險。
3.悲觀絕望,自暴自棄。悲觀就是消極失望,對世事懷有消極的看法。絕望就是經歷多次的失敗后,對某種事物完全失去自信心。頑危犯大多是多進宮的罪犯,由于自身的行為給家人、受害人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加之自己服刑改造失去了自由,有的還喪失了政治權利,在法律上處于被監管的地位,擔心將來出獄后的社會認可、家人的接受和自己的前途等問題,由此產生了對改造失去信心,對今后生活看不到希望,悲觀絕望,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的心理。這種心理狀態是一種破壞力較強的消極心理,不同程度地喪失了站起來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勇氣,非常絕望、沉默、煩惱、暴躁、對一切不感興趣,混天度日,混泡刑期,不相信政策和法律,個別罪犯還會產生自傷、自殘,輕生厭世的行為和思想。有的罪犯還會更加放縱自己,滿不在乎。還有的罪犯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恨法律不公,仇視社會,做出驚天壞事。
4.敵對仇視,不服管教。敵對是指與他人心理不相容而敵視、對抗他人的消極心態。其目的在于在心理上、行為上給他人造成有害結果,使對方蒙受痛苦和不快。仇視是指以仇恨的心理或目光看待人和事。頑危犯被捕前大多社會背景、家庭關系復雜,是學校管不了、社會沒人管、家庭沒溫暖的人,形成了極端的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道德觀、法制觀、價值觀畸形。他們對自己的犯罪判刑又不能從主觀上找原因,不能從常態全面地對待分析問題,而是從反面觀察、認識和揣摩所發生的事件,千方百計地為自己開脫罪責,甚至遷怒社會、政府、法院,仇視民警,不服判,不認罪,直接對抗國家法律制度,敵視專政機關。這種錯誤的歸因認識和思維模式反映在改造中,就產生了敵對仇視、不服管教的心理。具體表現為怒目相對,冷漠仇視,冷眼相對,動輒非難,不服從管教,詐病裝病,出工不出力,破壞生產工具,破壞勞動成果,頂撞民警,挑釁其他罪犯等行為。
5.逞強好勝,沖動魯莽。逞強好勝是指裝作自己能力強,并想勝過別人。沖動魯莽是指不能控制自己,導致自己的言語、行為粗率而不謹慎。頑危犯由于自身的個性特點及在改造中的消極抗拒行為,導致內心的沖突和失落,受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所驅使,逞強顯能,沖動魯莽,往往恃強霸道,膽大妄為,惹是生非,沖動,缺乏耐心,缺乏忍耐力,報復心強,稍不順心便不擇手段,肆無忌憚,變本加厲,大打出手,容易釀成暴力傷害事件。有的為表現自己“能干”“不怕事”“是條漢子”,故意找茬頂撞民警,抗拒改造,以獲得他犯的稱贊和自我心理上的滿足。有的受錯誤道德觀念影響,為達到錯誤的自我實現,或為了顯示自己“講義氣”“夠朋友”,故意逞強。有的不計后果,挑釁報復他人,危害極大。
(四)頑危犯的行為特點
頑危犯將市場經濟的消極意識滲入改造生活中,在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及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功利主義錯誤思想支配下,在思想上存在著強烈的反社會意向和反改造情緒,在經濟上追求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在意識上不認罪服法,在服刑上混刑度日。頑危犯的行為特征與他們的心理特征密切相關,有思想上的反動性、腐朽性,也有行動上的兇殘性、欺騙性,二者相互交錯,相互影響,惡性循環。當前頑危犯的行為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現:
1.投射出思想上強烈的反社會意識和反改造意識。頑危犯的犯罪情節一般比較惡劣,暴力傾向較為嚴重。入獄前反社會意識較為強烈,入獄后面對失去自由的改造生活和強制勞動,他們往往將過去的反社會意識轉化為反改造意識,將二者交織在一起,或抓住社會上的一些陰暗面大造輿論,攻擊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在罪犯中散布對社會不滿的反改造言論;或拉幫結伙,公開頂撞民警,對抗民警的管理,妨礙民警執行公務;或拉攏落后、違規違紀受到處罰的罪犯,打擊那些積極改造及不愿被他們利用的罪犯;或煽動和教唆頭腦簡單或性格易沖動的罪犯與民警對立,鼓動他犯故意不完成勞動、學習任務,挑動罪犯之間打架斗毆,制造事端,甚至逼迫、誘導他犯脫逃、作案。
2.投機改造的欺騙性和抗拒改造的兇殘性。在服刑改造中,頑危犯認罪悔罪意識及改造意識較差,在嚴格的監獄管理約束下,有的會迫于形勢的壓力,采用欺騙的手段,或偽裝積極改造,騙取民警的信任;有的抓住一些罪犯普遍關心的生活問題、醫療問題、民警執法過程中的不足之處等問題,煽動罪犯對監獄的不滿情緒;有的投機改造,民警在與不在表現不一樣,對監管民警區別對待;有的在勞動中挑肥揀瘦,拈輕怕重,偷奸耍滑,馬虎應付,“磨洋工”,對計分考核斤斤計較;有的裝病或小病大養,無病呻吟,逃避勞動;有的讓自己的親屬、朋友和民警拉關系,對民警進行送禮行賄,企圖在減刑、工種分配、計分考核等方面給予照顧。一旦這些企圖不能得逞,欺騙伎倆被識破后,他們就會暴露出其抗拒改造的兇殘性。他們或實施脫逃,以逃避刑罰;或自殺、自傷、自殘,以此威脅民警;或行兇報復,毆打他犯,破壞監管秩序;或煽動他犯申訴,不認罪服法;或公開與民警蠻干,毆打、辱罵民警,威脅民警的人身安全。在受到處罰時,他們甚至不怕批斗,不怕禁閉,不怕戴戒具,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
3.生活上好逸惡勞的散漫性和攀比消費的享樂性。頑危犯在入獄前,不少人長期沉迷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中,養成了好逸惡勞的惡習,生活散漫,缺乏道德觀念。入獄后,這些人面對嚴格的監規紀律和罪犯行為規范的要求,很難適應。或內務衛生經常不達標,日常行為規范差,出口污言穢語;或不顧家庭經濟條件的制約,想方設法向家人要錢要物,與他人攀比消費,追求享受,買加餐菜或其他糕點食品等,并以此向他犯炫耀;或追求感官刺激,熱衷于偷看淫穢色情、兇殺武打等書刊或音像,為此不惜違反監規紀律;或私帶、私藏違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