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經濟法學科建設二三事

建立一個新的學科和專業,關老師認為初期即要做好三件事:人才、教材和資料。

第一要務當然是匯集法學人才。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幾年里,他相當一部分精力都投入了這一工作。

“文革”前的17年,我國雖然也培養出了相當數量的法律法學人才,但限于當時的條件,這些人很多并沒有從事政法工作。特別是“文革”的十年動亂,公檢法被砸爛,政法院系被解散,法律法學業者更如星云流散隱于各業之中。

借改革之天時,以及當時中央提出法律人才“歸隊”的政策,為盡快建立起一支經濟法學師資隊伍,關老師通過挖掘各種關系及疏通各種渠道,查找到一批同志的線索,并一一與之聯系。或登門懇談,或熱忱致信相邀。這批人中,我是繼關老師后第一個調入經院的。入校后我也有很大一部分精力協助關老師進行組建隊伍的工作。在2至3年里,相繼引入了六七位同志。按年齡計,這些人多屬于中老年教師。他們中多位是舊中國時代即就讀名牌大學,如高寶華老師;也有早年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如王之龍老師;同時也有新中國早期培養出的綜合大學法律系或者政法院校的畢業生,如王網求、周汝城老師等。正是這一批人成為我校經濟法教學研究的骨干。

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的首批學生畢業后,在關老師的努力和院系領導的支持下,經濟法教研室引進了一批青年才俊。他們中既有名牌大學如北大、人大的法學專業畢業生,也有我校自己的畢業生。至80年代中期又引入了第一批法學專業的碩士生后,經濟法教研室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一支年齡結構、專業學科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

不能忘懷忘記的是,這支隊伍的建立,既有關老師辛勤努力,也凝聚著當時學院和經濟系領導的殷殷關切和大力支持。趙化鳳書記始終關注支持此事,為此傾注了很大心血。學院的其他領導同志,亦對此給予了很大關注支持。如畢業于哈佛大學的王之龍同志,正是由當時的孫仲銘副院長穿針引線而成功引進的。

引入法律院校的畢業生,順理成章,無須贅述。但對引入本校畢業生,卻引起過一些疑問。當時有人曾疑惑,我校畢業生所學皆為財經專業,他們怎么能從事法學教育呢?為此,關老師胸有成竹地向大家說明了內中之理。他認為,經濟法不同于傳統法學學科,它需要從業者有比較堅實的經濟學基礎。本校畢業生天然具備這一優勢,他們雖然沒學過法律,但是可以補學。我們這些過去學法律的,也要補經濟學的課。只有經濟和法學兩學都通,才能真正、深刻理解領會經濟法的真正內涵。

正是他的這些話,啟發了我,在以后很長時間,我都注意抓空惡補經濟學理論,這使我后半生受益殊深。

在關老師的聯系安排下,留校的財經、理工專業生,相繼到外校進修法學專業課程。如他將安工專業畢業的劉映春同志,送到政法大學師從我國環保法學泰斗羅典榮先生學習。

在關老師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成為北京市最早開始經濟法學課程的院校之一。早在1980年秋季開學后,關老師和我就先后為經濟系1977級、1978級學生開設了《經濟法概論》的課程。關老師講授總論即理論部分,我講授分論即部門法實務部分。課程內容雖尚顯單薄粗糙,但也算是邁開了我校經濟法學科本科教學的第一步。此后,在經濟系本科教育中,這一課程的開始成了定勢。不久,這門課程相繼成為全校財經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

“文革”前,我國所有的法律院校都沒有開設過這一課程。在我的記憶中,這門課程最早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由當時的湖北財經學院的老師們開設的,以后北大、人大、政法大亦相繼開設了此課。我在給學生講授這門課程之前,費勁心機找到了湖北財經學院編寫的一本薄薄的油印講義,作為自己的參考,然后每周要去北大聽課學習。至今尚記北大當時的授課人是楊紫烜、劉隆亨二先生。他們應該算是我的啟蒙老師。

經過兩三年的探索和教學實踐,這門課程已基本成型。當時的經濟法教研室設在經濟系內,但由于全校財經專業都要上這門課,其中除工經和勞經兩系外的各系教學任務都要由我們承擔,我們也就有機會能“名聲在外”了。后經我校物資管理系同志的牽線,當時的國家物資總局派黃伯斌處長來商談,請我們為他們的干部培訓講授此課。經系領導同意,關老師派我去完成這一任務。1982年5月,在成都我為全國物資系統的司局級干部和總局直屬各大公司的領導講授了經濟法一課。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外來邀課的部門就絡繹不絕了。就我應邀講課的除有關部委外,還有我國最高軍事院校,以及外省市的相關部門。

學科建設的第二要務就是教材。當然,有了人,就不愁有成果。

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我們在經濟法學科建設上的一重大成果是,以關老師為首的全國13所財經院校通力協作編寫的《中國經濟法概論》的出版。13所院校中,有上海財經學院、遼寧財經學院、西南財經學院、江西財經學院、天津商學院、天津財經學院、吉林財貿學院、杭州商學院、山東經濟學院、蘭州商學院等院校。編寫組里可謂名師薈萃。因關老師眾望所歸,一眾都愿以關老師馬首是瞻。

為編寫這部教材,我們曾分別召開過兩次會議。

第一次于1982年秋在京召開,我校為東道主。會址就在現今朝陽區水錐子路口東南角(大約現在的東區郵局一帶)一家旅社舉行。以現今標準衡量,那次會議條件可算得上是“寒酸”了。但上財的顧院長不顧體衰,條件簡陋,決然親自帶領本校教師參會。會議中間為滿足各校教師的意愿,關老師派我去“國務院經濟法規研究中心”邀請中心的王正明主任來給我們介紹有關經濟法研究的相關情況。正明同志欣然應邀,就在這條件十分簡陋的場所給我們作了兩個多小時的報告。大家受益良多,非常滿意。

第二次會議于1983年暑期在滬舉行,由上財為東道主,所有參編人員悉數參會。會議內容主要是審議各章節初稿。會中,還邀請了我國法學界泰斗,上海社科院法學所的潘念之老先生蒞會,對我們的編寫工作進行指導。潘老給我們提出了寶貴、中肯的建議和意見,并愉快地與全體參編人員合影留念。至今我還珍藏著這幀照片。

還記得,這次參會的同志全部住在學生宿舍,條件簡陋,3~4人共居一室。盛夏的上海潮濕悶熱,每室只有一架很舊的小電扇,幾乎是晝夜開著,但每人還是汗流不止。在有關部門的鼎力支持和大家共同努力下,本書于1984年正式出版。

經濟法學科建設的第三要務是資料建設。

在資料建設上,關老師展現了與眾不同的眼光和魄力。其中,令人信服并難以忘懷的主要有兩件事。

其一,建立經濟法資料室。

當時,學院除圖書館外,只在各系設有資料室,為本系教學科研服務。經濟系資料室資料數量質量都很可觀。但基本上屬于經濟學類,難以適應經濟法教學科研的需求。關老師向院系領導申請,基于經濟法學科和未來專業的需要,請求在經濟法教研室內單獨設置資料室,并請撥批編制。這一申請很快獲準。這樣,在經濟法教研室建立的第二年,就有了自己的資料室和2名編制。

在教研室內設立資料室,并有2名資料員編制,這在全院尚無先例。資料室的建立和發展,為以后經濟法學科和專業的發展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其二,編輯印制大型經濟法資料《經濟法律法規匯編》。

這是一件在全國政法界引起重大反響,甚或說是轟動的大事件,也是關老師操盤的一次大手筆,一次得意之作。

1980年教育部鄭州會議上,關老師以他自己在高校長期任教的感受,深知資料對學科和專業的重要性,故在會上提出并承諾由我們為全國同行編輯一部有關經濟法的資料大全。自鄭州歸來后,他即發動指揮教研室全體同志投入這一工作。

資料大全,當然首先需要有“大全”的資料。但憑我們一個初建資料室之藏,實難以提供。關老師的辦法是,一是搜集已公開出版或未公開出版的文字資料,二是登門向國家有關部門求助。可以說,在整個1981年里,我們這些同志跑遍了北京相關院校的圖書館資料室,以及國務院相關部委的有關司局檔案部門,尋求幫助支持。

說來現在的人們可能都難以相信,那時政府部門的作風真是令人稱道和懷念。像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以及各產業主管部門,這些今天看起來高高在上的“大衙門”,對我們這些既無背景,又無關聯的,僅是來自一所普通院校教師的登門索求,既給予了熱情的接待,更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很多部委向我們提供了他們的相關法律法規資料。

1981年時,我們還沒有留校生,也沒有引進青年教師。資料的甄別遴選編輯都是幾位中老年同志做的。要知道與此同時,我們部分教師還身負有本科教學任務啊。

匯編一共12冊,約200余萬字。編輯一部,印刷一部。我們每編輯完一部匯編書稿,馬上就要送印刷廠。廠方排版后還要由我們一至三校。印刷廠地處海淀區五道口,關老師和我們每周都要去上幾次。后來由于印刷量太大,部分印刷工作轉至西郊蘋果園的一家印刷廠。同樣要每周必去。記得那年夏天有一次,我們從海淀廠完成一部匯編的最后三校后,我和高寶華、周汝城同志馬上乘坐公交并多次換乘,直接送蘋果園廠印刷。

以一教研室區區之力,編輯國家的法律法規大全,此前在全市以至全國簡直是聞所未聞。如果說這就是關老師的眼光和魄力,更具魄力的手筆還在后面。

匯編的用戶是為誰?

從本書編纂工作伊始,我們即向全國相關法律院系發去征訂函。這本是匯編編纂之初衷、題中之意,并不費解。按照關老師的意見,我們同時向全國除臺灣和港澳地區之外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基層、中級和高級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發去征訂函,向他們推薦此書,并說明編纂此書之來龍去脈,以使受函人無疑。

發函時,還有一個關于書價的小花絮。很多同志覺得,為方便受函人心理上接受,定價可低些,且要有零有整。惟關老師力排眾議,提出單價20元。(那可是上世紀80年代初啊!)他說,我們對本書質量應有絕對自信。

征函雖發出,不少同志卻仍難消疑慮:成算能有幾何?但是,疑慮很快被打消了。不久之后,回函訂購本匯編同時郵寄訂購款的單位簡直是絡繹不絕,我們已疲于應付。每天要有專人記錄、回復,到郵局取款,并按規定存入學院相關賬戶。具體數目已經記不清了,保守點說,應該不下二三千戶吧。(內中亦有司法干部個人訂購)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文革”動亂中無法無天的日子結束后,全國人心思法的真實社會背景。

成書后,給訂購人郵寄匯編,那就是力氣活了。這中間我們得到了我院勞動服務公司的協助。記得勞服公司派四、五名小姑娘每天進行捆書打包書寫收發件人一系列流水作業。因書量過大,我們還特地租用了團結湖三中的幾間房屋存書,并用作勞服公司人員工作場所。

事實是,《經濟法律法規匯編》的編輯發行極為成功。此舉,我院經濟法教研室收獲了名聲和信譽,關老師理所當然地贏得了尊重和信任。

除上述外,在我們學科建設中,應留史一書的還有一件影響比較大的活動:即1983年春夏,我院邀請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法學教授斯帕諾格爾先生來校講學,這次,活動歷時3月。在袁永熙院長的指導下,在院辦的直接協助下,活動圓滿成功。

當時還是改革開放之初,即使是傳統名校的外事交流也是剛剛起步。在同類院校中,我院法學領域的外事交流的開展應屬于是比較早的。記得斯帕諾格爾教授第一課開課時,全市多所院校和相關單位都有人來聽課,多位法學名家,如社科院法學所的王家福先生、政法大學的徐杰先生等,亦到場助興。

此后,通過我院外事機構,我們與美國一些大學,建立了互訪機制。1989年后曾派經濟法教師赴美學習進修。遺憾的是,1989年6月的風波后,這一機制停滯了很長時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勐海县| 大竹县| 获嘉县| 张家口市| 寿阳县| 宁德市| 遵化市| 新竹县| 罗平县| 英吉沙县| 梁河县| 巍山| 怀安县| 沁水县| 伊春市| 余姚市| 根河市| 丘北县| 孟津县| 彭泽县| 永平县| 宜兰县| 湘阴县| 惠安县| 施秉县| 罗城| 龙州县| 旬邑县| 饶平县| 高州市| 吉木萨尔县| 咸丰县| 会泽县| 雅江县| 安顺市| 灵璧县| 永清县| 红安县| 清镇市| 文安县|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