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刑事管轄與國家官員的豁免問題研究
- 伍俐斌
- 682字
- 2019-11-22 17:16:02
第一節 國際刑事法院對《羅馬規約》締約國官員的管轄問題
《羅馬規約》本質上是一個多邊條約,國際刑事法院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多邊條約的基礎之上,因此國際刑事法院對締約國國民的管轄是建立在國家同意的基礎之上。
一國成為《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的締約國,就接受了法院對屬于它管轄權范圍內的罪行的管轄。[7]法院的這種管轄權是一種自動管轄權,這意味著如果有關的罪行是發生在締約國境內,或者有關的罪行是由締約國的國民做出的而無論發生在何地,法院都享有管轄權。也就是說,如果戰爭罪、危害人類罪、滅絕種族罪等嚴重違反國際人道法的行為發生在締約國境內,或者這種行為是由締約國的國民做出的而無論是否發生在締約國境內,法院都可以享有管轄權。國際刑事法院的這種管轄權制度與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制度是不同的。對國際法院而言,一國成為《國際法院規約》的締約國,不意味著該國自動接受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只有當爭端當事國自愿選擇將案件提交國際法院時,國際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轄權。換言之,按照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制度,成為規約的締約國和接受法院的管轄權是兩個不同的步驟。但是,國際刑事法院的自動管轄權,將成為規約締約國和接受法院的管轄權的兩個步驟合二為一,不能說不是一種進步。[8]
締約國官員雖然根據國際法享有職能豁免或者身份豁免,但是一國成為《羅馬規約》的締約國構成對它本國官員的豁免權的放棄。換言之,對于締約國官員而言,他們所享有的豁免權不能阻礙國際刑事法院對他們行使管轄權,也不能阻礙其他締約國執行國際刑事法院針對他們發布的裁決,如逮捕令。
對于國際刑事法院對締約國官員的管轄權問題,理論和實踐都沒有多大的爭議,故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