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中國法律智慧從何處來
執念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的法理缺陷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造成了“圣賢崇拜”和“權力崇拜”,導致經學思維方式壓抑自然科學的發展以及權力缺乏約束。歷史上的“圣賢”都有過錯;因為圣賢擁有權力,也容易產生過錯。
西方人在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下,認為只有上帝全知全能、永遠正確,不會犯錯。除此之外,任何人都因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不聽上帝的話,偷吃了伊甸園智慧果而負有“原罪”,都會出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頭上沒有一個高懸的上帝,而是認為人類中的“圣賢”猶如西方人的上帝,先知先覺、事事無誤,而圣賢之外的其他人則后知后覺,甚或不知不覺,從而不能免錯。用國人常用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句話的積極意義,是勸諭人們不要怕犯錯誤,而要努力知錯就改,能改就好。但在看到它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要看到它的時代缺陷,即:它設定了一個錯誤的前提,或者說它提出了一個錯誤的理念,那就是“圣賢”之人不會犯錯。
認為“圣賢不會犯錯”很容易帶來“圣賢崇拜”,妨礙我們對歷史人物予以一分為二的正確評價。例如,孔子長期被古人視為“圣人”,他本人被神化,其學說不容置疑?!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阻礙了真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尊經、讀經而形成的經學思維方式壓抑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認為“圣賢不會犯錯”很容易導致“權力崇拜”,干擾權力必要制約體制機制的建立和運行。古人所言的“圣人”大體有四類,一是諸如堯、舜、禹、湯那樣的“先王”;二是雖未成王、但堪比圣王的“素王”孔子;三是沒有特指,而是憧憬勾勒的品行高尚的理論上的圣人;四是當朝帝王。古代思想家除極少數人能夠以“圣人”理想化的標準來批評時任帝王的胡作非為之外,多數思想家都有意無意把時任帝王“圣人化”。所以,當代學者劉澤華先生說:“王、圣同體兩千年”,即:圣人與現實的帝王合為一體。例如:
帝王的尊稱為“圣上”“圣皇”“圣王”“圣明”“圣儀”“圣駕”“圣主”“圣帝”等。
帝王的命令稱為“圣旨”“圣令”“圣諭”“圣策”“圣詔”“圣訓”“圣敕”“圣誨”等。
帝王的決斷稱為“圣裁”“圣斷”“圣決”等。
帝王的感官與智力都以圣來形容,如“圣覽”“圣聽”“圣問”“圣聰”“圣謀”“圣慮”“圣意”“圣猷”“圣略”“圣思”“圣心”“圣鑒”等。
“圣人”不會犯錯觀念與法治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法治理念認為,任何人如果沒有一定的制度約束和社會經濟文化條件作保證,都難保不會出錯、犯罪,制定懲罰性的法律規范就是以假定人可能會犯罪的前提條件出發的,法律約束所有人的行為,而重點是約束掌握公權力的人,因為后者違法行為要比前者影響面廣、危害大。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存疑待考:多數論者都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出自《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但《左傳》這里所言明明是“人誰無過”,而非后來流行的“人非圣賢”。究竟何時、經何人之手,“人誰無過”變成了“人非圣賢”?這一變非同小可,把圣人變成了全知全能、永遠正確的人間“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