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待兒童: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及其在教育、家庭、刑事制度中的運用
- 何海瀾
- 552字
- 2019-11-22 18:09:38
第三章 兒童最大利益原則進入國際人權法
1959年《兒童權利宣言》、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制定實施是在世界范圍內確立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的里程碑,集中體現了兒童權利保護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取得的重大成就。盡管《公約》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它把最大利益原則作為保護兒童權利的普遍原則,開始明確地以一種權利的方式從其他各式各樣的利益中區分出最重要的利益,同時,以非確定性條款向一切最有利于兒童的可實行和可接受的選擇開放等,從而把兒童權利保護推向新階段。《公約》第3條文本含義的分析表明,不論存在怎樣的認識分歧,這一原則都為兒童權利的保護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道德層面和價值層面的平臺與框架,而且與《公約》下的其他權利條款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并且支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兒童權利保護框架。
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在當代的改革發展,不是局限在某些國家的國內法領域悄然進行的,而是同兒童最大利益原則進入國際人權法的偉大歷史過程相伴隨、相呼應的。隨著人類進入“權利的時代”[1],兒童的權利和成人的權利一樣,都被看作是普遍權利(universal rights)的一部分。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困惑和挑戰,兒童最大利益原則還是昂首闊步地進入國際人權法,成為世界共守的法則。最近幾十年來,其理論和實踐逐漸超越傳統家庭法和國內法的藩籬,在世界范圍獲得了許多重要的發展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