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繼承法修訂入典之重點問題(第二版)作者名: 楊立新本章字數: 2370字更新時間: 2019-11-15 17:20:51
四、結論
“在現代社會,遺產的轉移不僅涉及被繼承人的利益和繼承人的利益,還涉及遺產債權人的利益和社會經濟秩序的安全。”[21]繼承法作為調整繼承法律關系的私法規范,除了承擔為公民行使私人財產所有權提供最后一次法律保障的任務外,還在某種程度上維系家庭、社會的和睦與有序性,使得社會結構得以穩定并連續。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私人財富不斷積累、國人思想觀念更新迅速,這使得30年前《繼承法》規定的繼承規則有很多已經不合時宜,對《繼承法》的修訂勢在必行,一部“窮人”的《繼承法》應當加以改變,《繼承法》在現行法律體系中的邊緣化狀況也必須得到改善。
在我國繼承法現代化的進程中,還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繼承法》是調整繼承法律關系的私法規范,是兼有身份法性質的財產法,在性質上屬于以親屬關系為基礎的財產法,即“繼承法實為財產法與親屬關系之融合,以之為親屬關系上之財產法”[22]。換言之,盡管《繼承法》在本質上屬于財產法,但繼承權需以一定的身份關系為媒介,所以沒有親屬的身份關系,就不會有繼承的發生。因此,《繼承法》是融合了身份法與財產法的法律。基于此,《繼承法》的修訂必須注重與其他財產法、身份法的協調,立法體例與制度設計也要避免與民法其他規則產生沖突。
二是繼承法的現代化既要汲取世界各國立法中優秀之處,也必須尊重本土的傳統文化和社會現實。因為繼承法關涉到本國的經濟政策、社會結構、家庭形態、倫理道德以及文化傳統等,所以其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故在修訂繼承法入典時,應當堅持以保護家庭財產私有、促進家庭和諧穩定為立法價值取向,以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繼承權、繼承權平等、互諒互讓、團結和睦、養老育幼,特別保護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的利益、權利義務相一致為原則。這是實現我國繼承法現代化的基本要求。
[1]郭明瑞、房紹坤、關濤著:《繼承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2]劉素萍主編:《繼承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316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7頁。
[4]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4頁。
[5]巫昌禎、王德意著:《繼承法概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頁。
[6]近代有學者指出,古代對于宗祧,叫“繼承”,對于財產而不涉及宗祧的,叫“承受”。吳之屏著:《民法繼承編論》,上海法政學社1933年版,第2頁。
[7]程維榮著:《中國繼承制度史》,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37頁。
[8]在晚清修訂民律草案時,修律官即提出我國存在著“固有民法”,所以在事實上,“固有民法”所體現出的諸如繼承受宗法支配、民法制定法具有分散性以及民事規范的法律淵源具有多樣性等均從側面說明,繼承制度是歸民法調整范疇的。參見張晉藩:“從晚晴修律官‘固有民法論’所想到的”,《當代法學》2011年第4期。
[9]參見彭誠信著:《繼承法》,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頁。
[10]《朝鮮民法》在此是為數不多的例外,其將繼承法從民法中分離出來,單獨規定到家族法典中是其鮮明特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朝鮮將財產的繼承和家庭的維系視為一項重要資源,也是潘多克吞體系的還原。參見〔韓〕崔達坤:“朝鮮民法的制定及其變化——以比較分析式研究為中心”,載《朝鮮法律體系的考察(1)——民事關系法》,世宗研究所1994年版,第48頁。轉引自金玉珍譯:《韓國民法典?朝鮮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朝鮮民法》說明部分第11頁。
[11]參見殷生根譯:《瑞士民法典》,艾棠校,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9—40頁。
[12]參見黃道秀譯:《俄羅斯聯邦民法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408頁。
[13]楊立新、劉德權、楊震主編:《繼承法的現代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頁。
[14]參見“修改繼承法——法律委建議列入今年立法計劃”,載法制網http://www.legaldaily.com.cn/rdlf/content/2012—01/05/content_3267588.htm?node=34018,最后訪問時間2014年12月7日。
[15]參見“(授權)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載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30/c_117939129.htm,最后訪問時間2014年12月7日。
[16]例如有法官認為,基層法院每年受理的有關繼承糾紛的案件占受案總數的比例一直都較低,二審案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繼承法》雖可隨時代變遷作適當調整,但總體上仍要堅持相對穩定,不宜也無須作出較大的改變。
[17]馬憶南著:《婚姻家庭繼承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版,第229—230頁。
[18]馬憶南著:《婚姻家庭繼承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版,第229—230頁。
[19]例如在2012年6月16日至17日,在西南政法大學舉辦的“中國繼承法修改熱點難點問題研討會”中,渝北區人民法院民一庭的黃衛庭長就認為,雖然理論界認為修改《繼承法》已迫在眉睫,實務界卻覺得欠缺修改的必要性,因為在實務過程中,一些瑕疵完全可以通過部門法規定和司法解釋解決。參見“中國繼承法修改熱點難點問題研討會會議綜述”,載西北民商法律網http://xbmsf.nwupl.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06,最后訪問時間2014年12月7日。
[20]中國公證協會副會長、上海市公證協會會長、上海市東方公證處黃群主任指出,目前公證整個行業有3000余家公證機構,25000個從業人員,13000個公證人員,年均辦理公證1000萬件,其中與繼承業務相關的一年大概10萬件,與遺囑相關的一年大概60萬件。與繼承業務相關的繼承業務情況,分三大塊。一為繼承公證,二為繼承權公證,三為與繼承相關的其他公證。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公民實現繼承權的途徑,依據《繼承法》第15條規定分為兩類,公民協商一致的過戶,不協商的進行調解和訴訟。因為現實中繼承權的過戶登記需要公證證明,因此公證處辦證數量與法院有較大的反差。法院辦理的婚姻案件一年為160萬件,繼承案件13萬件,而公證處辦理的繼承案件達到61萬件。參見“中國繼承法修改熱點難點問題研討會會議綜述”,載西北民商法律網http://xbmsf.nwupl.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06,最后訪問時間2014年12月7日。
[21]陳葦主編:《外國繼承法比較與中國民法典繼承編制定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頁。
[22]史尚寬著:《繼承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頁。